《源氏物语》物哀之美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文/何忆飞鸿影一.何谓物哀?(一)开宗明义物哀,作为日本审美意识的主流,其渊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一书。
本居宣长提到,《源氏物语》主要“是写‘哀’的事让人动心,从‘物’传意,让人知道‘物哀’的事。
”所以,物哀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物哀是客观对象(自然物、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分。
我对物哀的粗浅理解是:在对于自然界平凡事物的体察中,感悟出人的主观情感——并非简单的如中国古代诗词理念中的“移情入物”,而是在物与自己之间产生交互的情感交流,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升华。
(二)物哀缘起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看来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
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神道教的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
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
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
《源氏物语》之樱花凋零般哀伤之美浅析

《源氏物语》之樱花凋零般哀伤之美浅析作者:樊情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分析《源氏物语》中“桐壶更衣”“夕颜”“紫上”等人物形象以及她们的人生轨迹,从中浅显地探讨紫式部笔下所体现的“物哀”(物の哀れ)这一与日本传统审美取向相一致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源氏物语》物哀哀伤之美美学思想一、樱花般美丽而哀愁的女人们(一)红颜薄命的桐壶更衣桐壶更衣是光源氏的生母,出身低,身份只是“更衣”。
因美貌善良得宠,因得宠遭妒被欺。
天生身体娇弱加上时常被恶意欺凌的她抑郁成疾、身心俱疲,于光源氏三岁时过世。
在《源氏物语》中关于桐壶更衣的笔墨很少,她的境遇可用“红颜薄命”四字来概括。
她一个美丽如花而善良的女子,生命也如花一样只是短暂的美。
她并不是《源氏物语》中的关键人物,但从她的身上却可以读出在那个年代那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女人、贵族女人、没有靠山的贵族女人的悲剧。
她是一个美丽而哀愁的女人,桐壶帝给她的爱对于她来说仅仅只是压力和不幸,她柔弱得没有力气来承受这些,命中注定了她的生命只是“昙花一现”。
这就是宿命,注定了她的人生只是如那飘零的樱花一般唯美而凄凉。
(二)朝露似的女子——夕颜(ゆうがお)夕颜,她的名字源于夕颜花,又叫葫芦花,白色,黄昏盛开,翌朝凋谢;悄然含英,又阒然零落,意味突然香消玉殒的薄命女子。
人如其名,一个短命的女子,只活了十九岁。
不看关于她的内容,仅看“夕颜”二字就可以很确切地知道她的生命——苦而短,美而悲。
短得叫人不敢相信,美得让人叹息!《源氏物语》中关于夕颜的叙述很简单,但她很具有代表性。
她父母早亡,自幼孤苦伶仃,这是不幸之一;长大后与头中将相恋并生有一女,却因遭妒而黯然离去,与头中将断绝音讯,这是不幸之二。
四处搬家的她,恰巧住在源氏乳母家隔壁,偶然的机会让生性风流多情的源氏一睹芳容,一见钟情,两人时常密会往来,度过了极其短暂的幸福时光。
但是她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苦而短,某日源氏与她密会,六条御息所的生灵,埋怨源氏跟她交往,袭击她,瞬间就让她断气了,死时才十九岁。
女性悲剧与物哀美——浅析《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

。
. `
“
语 》正 是 这 一 时 期 社 会 生 活 特 别 是 宫 廷 生 活 的艺 术反 映
, 。
、
《源
氏物 语 》 是 将 对 人 生 不 如 意 的 哀感 以
, `
它 以源 氏父 子 的 情 场 官 场 活 动
“ ”
及 注 定 要 灭 亡 的 阶 级 的 预 感 作为 幽 情 加 以 发展 并 以 此 作 为整 个 物语 的 基 本 精神
《源
。
氏物 语 》 产 生 于平 安 时代 摄 政 关 白
, ,
“
”
是 政 略婚姻
“
”
的 牺 牲 品 或 成 为 男 性权 威 的 附
,
,
的 中 期 此 时 大 贵 族 藤 原 道 长 权 倾朝 野 可 以 随意废 立天 皇
。 , , ,
甚至
庸
。
小 说 以桐 壶 之 死 开 篇 以 浮 舟 落 发 为 尼 结
日本
女 性 美 的 象 征 又 各有 不 同 的 悲 剧 命 运
。
她 们 的 悲 剧 在 于 心 哀 物 哀 美 即是 心 哀 美
,
。
在 此 基础
上 讨 论 了 哀 与 美 之 间的 相 互 制 约 关 系
问世 于公元 n
,
世 纪 初 日木 平 安 王 朝 时 期
位 低 下 命运 多 赛
,
。
《源 氏物 语 》 环 绕 着源 氏父
。
天 皇 已 丧 失实权 皇 族贵
局 就 旨在 表 现 女性无 力 摆 脱 的 悲 剧 命 运
,
族也 失 却 早期 的 进取 精 神 多 沉酒 酒 色 不 思 中 兴 显 露 出 末 世 子 孙 的 不 肖败 象
浅谈《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

这种生命感和 季节感就被抽 象成 “ 哀” 幽玄” “ 、 “ ” 雪” “ 物 、“ 、 风” 花 、“ 、 月” 等 美学范畴 。在 日 文学中 《 本 源氏物语》 是对 “ 物哀 ” 这一美学精神表现的最为完 美的作品之 一,在 日 本开启 “ 物哀”的时代。
关 键 词 :物 哀 ; 源 氏物 语 ;惆 怅 ;哀惋
中图分类号 :IO 26
文献标识码 Βιβλιοθήκη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0 1 1—0 0 0 6- 2 X 2 1 )1 0 0一O 1 联系在一起 。“ 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 以情发 。一 叶且或 迎意 ,虫声有足 以引心。 源氏的宦海沉浮 ,盛衰荣辱 的变迁 ,都 映衬 ” 着 自然 之景 的变化 。草枯叶落 ,残风黑云让人们联 想到 的便是 源氏的失 意和社会 的衰退 ;而春光无限 , 莺语燕歌体现的便 是源 氏的荣 华和社会 的繁荣 。“ 天色本无成见 ,只因观者 的心情 不同 ,有的觉得优 艳 ,有的
辉”@ 。
为了赢得光源 氏这般贵人的照拂而习汉诗 、赋和歌 、弹琴筝 。男 子则忙
于寻花问柳 ,既想求得 出身高贵的女子为正夫人 ,以便平 步青 云;又想 俘获风情万种 的美人让爱 情游戏玩 得尽 兴 , 。但在歌舞 升平 、末世荣 华 的背后 , 我们却从 中体味到一种浅淡低沉 的忧伤与悲哀 。那些深 爱着源 氏的女子们 ,内心 的情爱得不到满足,逐渐发展成为对生命受压 抑的不 满和忧郁 ,但又无可奈何 ,只好认命 。就像那位以完美著称 的紫姬 紫夫 人。源氏初见 这位酷似母亲的小姑娘时,心 中便充满了怜爱 :清风晨 露 中紫姬美 丽的长发散发着黑亮 的光泽 ,充满灵 气的 眼神如同黑夜 的星 , 只因林 中的一次玩耍被源氏发现 , 便成就 了一见钟情。源 氏倾尽 自己的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作者:马婧萱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4期摘要:物哀思想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与“幽玄”、“侘寂”并称为日本美学三大特征,在经过长达千年的传承后,已经渗透进日本文学的各个层面,成为日本全民族性的审美意识。
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对书中所展现的物哀思想进行分析,并考察其在当今日本文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平安时代《源氏物语》物哀思想一、引言《源氏物语》成书于千年之前的平安时代,既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又是物哀思想的标杆之作。
据统计,“哀”在全书中共出现一千余次,“物哀”一词被提到了十四次。
这个美学概念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在《源氏物語玉の小櫛》中,他指出《源氏物语》的思想内核即是物哀。
所谓物哀,简而言之便是“真情流露”、“心有所感”,是人们在触碰、听闻、观察外物时,内心所触发的情感。
心灵被触动不仅仅是因为对象出现在了眼前,更是因为感悟到了它与自己情感的相通之处。
通读此书可以发现,不论是书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还是故事的整体思想感情,确实无一不透露出“物哀”的思想。
二、书中具体描写1.景物描写《源氏物语》全书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与汉诗中所讲究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相同,紫式部熟练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令笔下的景物背后均蕴含着出场人物的深层情感。
例如,在书中主要描写出的二十二次别离场景中,重要角色的离去全部发生在秋冬两季。
其中,“人物在秋天离去,生者对其思念、追悼的感情贯穿了萧肃凄冷的秋季和万物凋敝的冬季”的展开方式多次出现。
雾、霜、雪等冷色调的自然景观既是人物内心的具象化,又是书中人物触景生情,体现了“物哀”的一部分。
书中有关“雪”与“花”的描写数量尤为多,用雪表达“哀”情是很常见的,但看似与雪相反的花,在《源氏物语》中透露出了悲伤的气息。
先以“雪”为例,在光源氏的父亲铜壶院驾崩的章节中,“雪花飘散,风势凛冽”,众人望着皑皑白雪,吟咏出“岩井冻兮岁已晚,繁华成空园寂寥,人影渐疏兮不复返”等悼亡和歌。
情以物迁感于哀乐_论_源氏物语_中_物哀_的美学思想_杨永生

摘要 :“物哀”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 作为统一的日本美的滥觞 , 它对日本美 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 。 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 。本文拟就恋情的 哀感 、人世的咏叹 , 对自然美的感触等三个方面 , 探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物哀思想的美学 风貌 , 并尝试就这一美学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
贵族社会盛行奢靡风尚 , 《 源氏物语》如实地 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真实 。 六条院极尽豪奢 , 夕颜 的遗孤玉 髟 曼被接进“人间天堂般的六条院”就象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 至于说梅壶女御与弘徽殿女
76
御的赛画 , 更是搜罗珍奇 , 争奇斗异 。奢靡的生活 加速了贵族社会的没落 , 同样也寄托了作者对世 风日下的哀叹 。
第 19 卷 第 1 期 1999 年 3 月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NA L O F FU ZHO U TEACHE RS CO 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 .19 N o .1 M A R . 1999
情以物迁 感于哀乐
——— 论《源氏物语》中“ 物哀”的美学思想
部物哀的美学思想是势在必行的 。 论及紫式部的美学风貌 , 首先应考察它的思
想成因 。《源氏物语》形成的 1001 至 1008 年间 , 正是平安王朝的全盛时期 。紫式部出身于中层贵 州家庭 , 祖辈多出著名歌人 。 她秉承家学渊源 , 对 日本古典文学浸润甚深 , 从而使她继承了日本民 族敏锐细腻地把握自然美的传统审美心理 。 对于 笔下的人的追求 , 反映了她为调和社会矛盾所 作的努力 。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作家的良 知 , 她哀叹贵族阶级的没落 , 最终埋葬了她的理想 ——— 把她 曾寄 予厚望 的贵 族阶 级的 理想 人物 一一 送进了坟墓与寺院 。 紫式部的佛教思想也是她美 学思想的一个精神渊薮 。 她曾在《紫式部日记》中 写道 :“每当看到和听到一些喜庆的事 , 有趣的事 , 反而深深勾起我平素出家遁世的思想 , 增加我郁 闷 、忧愁之情 。”紫式部的这种脱离尘世 , 复归自然 的倾向 , 隐透着对人生无常的哀伤 , 对世事多变的 喟叹 。 紫式部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 , 使她的物哀 的美学思想摇曳多姿 , 呈现出绚丽斑驳的色彩 。
物哀之美

/11/1120/02/7J95VK7600014AED.html物哀之美2011-11-20 02:31:00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本人好美,尤好“物哀”之美。
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
“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凄美的意思,“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天灾频仍的小小岛国使得日本人深刻感到个体的渺小,生的无常和短暂,就像樱花,当它最美的时候,也正是马上要凋零的时候。
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中,大部分都是感情纤细、充满哀怨气息的歌,有一首这样写道:秋令姗姗来,芒草结露珠。
飘乎爱恋情,恍若此清露。
作者通过露珠的宿命,比喻人生的无常,以此寄托自己的悲愁之情。
所谓“物哀”,也是一个对悬念的解答,了解日本的很多出发点都是从悬念开始的,而悬念是情节的始发站。
人有了疑问,往往会追溯,越追越疑,最终形成一个悬念。
在日本飘飞的樱花正是其物哀精神的很好表现,樱花虽好却是好景不长,一般一棵树上的樱花从开到谢仅有三五天寿命,人们欣赏盛开的樱花,品味着绽放的青春,同时更钟情于樱花落英缤纷的瞬间,在随风飘落的花瓣雪中感伤着生命的脆弱和青春的短暂。
日本人自古以来爱自然嫌人为,这是日本人对美的一种特殊感受。
因为日本人缺乏抽象表现能力而更加关注于具体的直观的表象。
感受自然当然不是单纯地观察自然,而是契入自然物的心,将自我的情感也移入其中,自然的真实的万物借助了个人心灵而情绪化地表现出来,将思想与道理隐藏其后。
物哀之美,即是那种悲戚荒凉的心境产生出的悲剧美,忧郁美。
对于生命的怜悯,岁月无常的感伤。
这是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部分,也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
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婉约的悲戚哀伤也有豪情的悲壮,从《平家物语》、《源氏物语》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以《源氏物语》中原创和歌窥四时风物的“物哀”之美

以《源氏物语》中原创和歌窥四时风物的“物哀”之美作者:郭灿,史永霞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6期“物哀”之美⊙郭灿史永霞[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摘要: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有作者紫式部创作的795首和歌,以季节变化及四季特有风物为抒情对象的和歌占据大部分,充分体现了紫式部的“物哀”美学思想。
这些和歌将四时风物与人物的纤细感受调和,达到物心合一的境地;同时经由人物吟咏的和歌,亦可判别人物是否“知物哀”。
关键词:《源氏物语》物哀和歌四时风物■诞生于11世纪初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为女官紫式部所著。
其时,日本正处于“汉风时代”向“和风时代”的过渡期,和歌复兴的提出与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的问世以及《源氏物语》的诞生,完成了日本古典文学日本化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由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物哀”。
以物语、和歌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
在《紫文要领》和《石上私淑言》等著作中,本居宣长一再强调:“物哀”与“知物哀”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约束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物哀”即面对所见所闻,心有所感,或悲或喜,物心合一的境地,其审美对象大致可分为四类:人物、四季、人情、世相。
“知物哀”既是文学修养,也是一种情感修养。
据统计,《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原创和歌共795首,若仿照《古今集》,可按其题材分为:四季、恋歌、离别、羁旅、庆贺、哀伤、述怀等部别,这些题材之间互相有所渗透。
和歌在《源氏物语》中,除其微弱的叙事功能推动情节发展外,主要作为抒情之舟,泛于“物哀”之水。
而“物哀”和“知物哀”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物心人情”,“物之心”是指人心对客观万物的感受,“事之心”指通达人际与人情。
大和民族是性格纤细的民族,对于四季有着独特微妙的感受,从古至今很多优秀的作品中都阐发了四时风物的“物哀”之美,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要数川端康成的作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氏物语》物哀之美
作者:曾铖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 本文通过林文月与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语言艺术上的比较得出几点想法:1、自然之美是“物哀”触物感动之心的基础。
2、《源》之“幽玄”,是一种接触自然风物时普遍流露出的风雅品性,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孤独的生命状态之美。
3、“知物哀”的主题贯穿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
[关键词] 源氏物语;紫式部;丰子恺;林文月;物哀;幽玄
《源氏物语》的中文译本版本繁多,其中相对著名的有林文月、丰子恺、钱稻孙等人的翻译。
本文对《源》林译和丰译语言稍加比较,从此角度探析日本美学中的物哀之美。
一、自然之物哀
日本列岛独特的自然条件,一方面柔和自然风光使岛国人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心理已深深地融入,另一方面地理位置的相对孤立和多灾又给日本人一种悲壮、哀感的心灵体验。
大和民族是一个非常珍视四季之感的民族,季节感已经内化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源》则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在1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她鲜明写实地刻画了日本平安时代四季重要行事,白马节、踏歌节会、灌佛、佛名会、追傩、新尝节、贺茂节等。
纪贯之说过“聆听莺鸣花间,蛙鸣池畔,生生万物,付诸歌咏”。
本文更倾向于本居宣长的两分法,进而将“物哀”及“知物哀”分为感知“物之心”和感知“事之心”也就是对四季自然景物的感受和通达人际人情之心两类,本文以为对真实自然四季美“物之心”是“物哀”各种触物的喜怒哀乐感动之心的基础。
只略举一,表现“物之心”大自然种种优美繁茂景色林译散文化的笔触让景色的呈现更为优雅,静寂冷寂的心理情感显得更为细腻。
丰译类似晚清白话小说的语言,古文的好处是有“言简意赅”之效,虽然描述事物意义明白,但是语言古涩之下就没有林译散文化所具备的传达绵延“物哀”情感的力量了。
二、幽玄之悲
世阿弥基于他自身的艺术经验和前辈的艺术实践,推重“幽玄”。
考察一下当时人们的身份阶层,就会看到公卿贵族的举止优雅高贵,被世人所敬仰,这些人可以说达到了“幽玄”之位。
由此可见唯有美丽柔和高雅之态,才是“幽玄”的本体。
而姿态优雅大方的表演,就是表演的“幽玄”。
幽玄之境的最高层次就是表演姿态的美。
第七帖《红叶贺》,十月十日皇上行幸朱雀院御前试乐。
《红叶贺》中跳舞的源氏公子身份高贵、气质高雅,再加上书中作者不惜笔墨的多次描写如“则无论顿足之节拍,脸上之表情,均有超越世俗之致”,“步态与表情异常优美,
世无其比”;“在音乐间歇之时,他也朗诵诗句,那声音又几乎令人疑为佛之妙声鸟一般曼妙”,“源氏中将的歌咏尤为动听,简直象佛国里的仙鸟迦陵频伽的鸣声”可知源氏的姿态幽玄美是无疑的。
三、女性悲剧“物哀”之歌
《源》头帖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头就是类似长恨歌题材的桐壶更衣的悲剧之死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或为源氏三代人爱情故事的主旋律。
《源》之后,藤原俊成曾写过一首和歌“恋爱出于心,有心方能知物哀,无爱无物哀。
”倘若没有恋爱,就不可能对物哀的真义有所理解。
由之前本居宣长对物哀的定义可知,物哀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
当少年心旌动摇之时,恋情是难于压抑与克制的,众人都难御“好色”诱惑。
好色之情胜于万事万物,最难克制,任何人都难以淡然处之,因而,在“知物哀”方面,没有比恋情更刻骨铭心的了。
但是,在《夕雾》卷,源氏在知道夕雾与落叶公主的情事之后,自然想到自己死后,紫上会对谁移情别恋呢?源氏不禁感慨:“女人持身之难,苦患之多,世间无出其右了!”意思是说,女人活得很难,若随心所欲,就会招来很多非难,思虑藏于胸中,于是就“令人哀怜”。
但只有当其理想之美“紫姬”最终逝去后,源氏才体会其心中所苦和自己的致命伤:
“从前干了许多有头无尾之事……无论逢场作戏,或者迫不得已,我为什么要做出这些事来给她看呢?她对万事都思虑周至,善能洞察人心深处,然而并不无休无止地怨恨我……多少不免伤心失意……便觉胸中难于容纳。
”
凄婉紫上作为一曲最凄婉的理想女性哀歌,以自己的死终于唤醒源氏的反省之心。
《源》中的女性命运往往悲剧。
紫式部故事上蕴含的深刻宗教气息的人生哲学是以人生短暂无常之感为基础,是把自己的同情倾注了对笔下女性悲剧之美的塑造上,表达了他们对“美的失落”“花的凋谢”无可奈何的“物之哀”“事之心”的哀愁。
作者写《源氏物语》秉承知物哀本心,并由此实现审美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和满足,此外没有教诲、教训等任何实用功利目的。
如果掉入道德的窠臼,自然在主题理解上深感矛盾。
正如前文所述,物语就是要让读者明白“知物哀”之理,知其事而思,见其物而感,由此推察万事。
综上所述,若以道德训诫的眼光看待《源氏物语》,就好比煮鹤焚琴。
小说种种世态人情描写,深深浸透物哀之美,本文认为从物哀美的角度去品评更能切合作者紫式部的本意吧。
参考文献:
[1][日]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北京: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2][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M].王向远译,北京: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3]彭修银.东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叶渭渠.日本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6][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林文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曾铖,男,湖北大学学士,专业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