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第一讲聚氨酯的发展史

第一讲聚氨酯的发展史

80环球聚氨酯网■专家讲座1951年美国用干性油及其衍生物制得了TDI型PU涂料。

1953年美国从德国引进了PU胶粘剂制造技术,开发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PU胶粘剂。

1953年德国研制成功由聚酯多元醇与NDI构成的液体PU浇注橡胶(CPU)。

1957年英国ICI公司开发成了MDI为原料的聚酯型硬质PU泡沫塑料技术。

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地开发成PU弹性纤维(Lycra)莱卡。

六十年代中期各国相继研制成功PU铺面材料和PU灌浆防水材料。

六十年代后期德国Bayer公司和美国相继开发成功RIM(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七十年代初热塑性PU弹性体(TPU)研究成功。

80年代初PU工程塑料问世,PU工业从此以一个堑新的面貌展现了出来。

至八十年代中期,全世界PU消费量已达到400万t/a。

到90年代后期消费量快速增加到800万t/a。

2005年全球PU消费量猛增到1375万t/a。

其中PU主要原料MDI产能达到333万t/a,TDI产能达到198万t/a,聚醚产能达到590万t/a。

 全球PU产品主要发达地区为北美、西欧,亚太(日本、韩国)和中国。

产品种类主要包括软泡、硬泡、弹性体、纤维、合成革、胶粘剂、密封剂和涂料等,其中软泡和硬泡比例最大。

以北美为例,2004年全年生产PU产量为354万t,其中软泡占36%、硬泡占30%、弹性体占9%,胶粘剂(含密封剂)占13%、涂料占9%。

软泡中以家俱、床垫、汽车、地毯为主;硬泡以建筑保温和工业绝热为主。

3、我国PU发展简史1.PU工业初始开创期(1958年-1978年)我国PU工业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未,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1958年大连染料厂研制成异氰酸酯(TDI),1968年建成年产500T生产装置,为我国PU工业开创了第一讲 聚氨酯的发展史1、聚氨酯(PU)材料简介聚氨酯是一种由多异氰酸酯(OCN-R-NCO)和多元醇(HO-R1-OH)反应并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 R-NH-C)链段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聚氨酯应用——精选推荐

聚氨酯应用——精选推荐

NHC NH + CO2
③、上述的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促使反应体系温度迅速增加,使发泡反应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 成。并且反应热为物理发泡剂(辅助发泡剂)的汽化发泡提供了能量。
反应体系由于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是混合物料产生大量泡孔,在反应后期混合物料凝固, 形成具有大量泡孔的泡沫塑料。
聚氨酯泡沫的分类
(1)木器漆及木地板; (2)纸张涂层; (3)建筑涂料; (4)皮革涂层; (5)织物涂层,等等。
建筑涂料 PU木器漆
聚氨酯胶粘剂
聚氨酯(PU)胶粘剂是分子链 中含有氨酯基(—NHCOO—) 和/或异氰酸酯基(—NCO)类 的胶粘剂。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从德国获得了聚氨酯制造技术。 美国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醚与甲苯二 异氰酸酯(TDI) 构成的聚氨酯软泡塑料,这是聚氨酯工业发展中一 个重大里程碑。
之后聚氨酯工业迅猛发展,产品与品种在不断增加,已广泛应用于机 电、船舶、航空、车辆、土木建筑、轻工以及纺织等部门;聚氨酯在 材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冰箱、冰柜、 冷库、冷藏车等。
工业设 备保温
储罐、管道 等的保温层。
建筑材料
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应用聚氨 酯硬泡材料已非常普遍; 在中国,硬泡在建筑业的应用还 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普遍,也 正在朝建筑节能方向努力。
交通运输业
汽车顶篷、内饰 件(方向盘、仪表 盘)等。
仿木材
高密度(300~700kg/m3)聚氨 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结皮致密坚韧、
PU弹性体分类
从制造工艺分,传统上把聚氨酯弹性体分为三大类:
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MPU); 现在,一些革新工艺制备的制品的产量已超过某些传统类型,如反应注射成 型(RIM)工艺生产实心及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 另外,溶液涂敷及溶液浇注成型也是弹性聚氨酯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用于 生产合成革。 喷涂成型也是国内外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技术。

水性聚氨酯胶的发展概况

水性聚氨酯胶的发展概况

水性聚氨酯胶的发展概况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是指聚氨酯溶于水或分散于水中而形成的胶粘剂,有人也称水性聚氨酯为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

依其外观和粒径,将水性聚氨酯分为三类:聚氨酯水溶液(粒径<0.001um,外观透明)、聚氨酯分散液(粒径0.001-0.1 um,外观半透明)、聚氨酯乳液(粒径>0.1 ,外观白浊)。

但习惯上后两类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又统称为聚氨酯乳液或聚氨酯分散液,区分并不严格。

实际应用中,水性聚氨酯以聚氨酯乳液或分散液居多,水溶液少。

由于聚氨酯类胶粘剂具有软硬度等性能可调节性好以及耐低温、柔韧性好、粘接强度大等优点,用途越来越广。

目前聚氨酯胶粘剂以溶剂型为主。

有机溶剂易燃易爆、易挥发、气味大、使用时造成空气污染,具有或多或少的毒性。

近10多年来,保护地球环境舆论压力与日俱增,一些发达国家制订了消防法规及溶剂法规,这些因素促使世界各国聚氨酯材料研究人员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进行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开发。

水性聚氨酯以水为基本介质,具有不燃、气味小、不污染环境、节能、操作加工方便等优点,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聚氨酯从30年代开始发展,而在50年代就有少量水性聚氨酯的研究,如1953年Du Pont 公司的研究人员将端异氰酸酯基团聚氨酯预聚体的甲苯溶液分散于水,用二元胺扩链,合成了聚氨酯乳液。

当时,聚氨酯材料科学刚刚起步,水性聚氨酯还未受到重视,到了六、七十年代,对水性聚氨酯的研究开发才开始迅速发展,1967年首次出现于美国市场,1972年已能大批量生产。

70-80年代,美、德、日等国的一些水性聚氨酯产品已从试制阶段发展为实际生产和应用,一些公司有多种牌号的水性聚氨酯产品供应,如德国Bayer公司的磺酸型阴离子聚氨酯乳液ImPranil 和Dispercoll KA等系列、Hoechst公司的Acrym系列、美国Wyandotte化学公司的X及E等系列,日本大日本油墨公司的Hydran HW及AP系列、日本公司的聚氨酯乳液CVC36及水性乙烯基聚氨酯胶粘剂CU系列、日本光洋产业公司的水性乙烯基聚氨酯胶粘剂KR系列等等。

胶水发明的故事

胶水发明的故事

胶水发明的故事
胶水的发明是一个极具创意和实用价值的故事。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胶水。

当时,他们发现了一种在太阳下干燥后可以胶合木材的树脂,于是开始使用它来粘合木制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胶水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制作方法。

直到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亚历山大·帕金斯在尝试合成烟煤染料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具有粘性的化合物——聚氨酯。

聚氨酯具有很强的粘附性和耐磨损性,但它的制作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化学试剂和设备。

然而,这种新型的胶水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家庭维修。

到了20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胶水——环氧树脂胶水。

这种胶水的特点是粘性极强、耐高温、抗化学腐蚀等,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军工等高科技领域。

如今,胶水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无论是家庭维修、手工制作还是工业生产,都离不开胶水的应用。

而胶水的发明者们,也因为他们的创意和勤奋工作,为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

- 1 -。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国内外发展情况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国内外发展情况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对聚氨酯的研究较早。

20 世纪 40 年代,德国的拜耳就建成了聚氨酯试验车间, 美国、英国于20 世纪 5 0 年代相继开始了工业化, 20 世纪 60 年代杜邦公司首次工业化生产了水性聚氨酯, 20 世纪 70年代以来德国对水性聚氨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自乳化稳定机理及相转变过程进行了描述与解释。

20 世纪 80 年代后 , 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开始生产和应用聚氨酯。

由于合成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不断改进, 使水性聚氨酯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涉及的领域涵盖皮革、纸张、纺织、涂料、胶黏剂等。

进入 21 世纪后, 聚氨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特别是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的环保要求, 更加快了水性聚氨酯工业的发展步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聚氨酯产品在汽车涂料、胶黏剂等领域已接近或达到溶剂型产品水平, 原料生产实现了规模化, 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等聚氨酯基本原料的先进生产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几家跨国公司( 如BASF, Bayer, H untsman,DuPONT 等)手中,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特大规模(10万t/a以上)的生产装置,这对中国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的原料企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国外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胶黏剂产品 , 且品种多、产量大。

例如 : 拜耳公司U53 , U 54 等系列产品; 日本大日本油墨公司的H ydr an H W 及 AP 系列; 日本公司的聚氨酯乳液CV C36 及水性乙烯基聚氨酯胶黏剂 CU 系列等 [ 5] 。

这些胶黏剂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初黏性、耐水性、耐温性。

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压力迫使一些传统产品逐渐淡出市场, 而代之以水性、高固含量、粉末产品等。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以其独特的优异性能, 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需求量正以 16% ~ 30% 的速度增长, 是其他胶黏剂产品增长速度的 2 倍以上, 并且向着高性能、功能化和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方向发展。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发展简述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发展简述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发展简述◆叶青萱(黎明化工研究院)■PU技术[摘要]简述我国聚氨酯胶粘剂发展概况。

重点介绍促进我国聚氨酯胶粘剂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发展趋势。

在胶粘剂品类方面,简述了我国鞋用聚氨酯胶粘剂、复合薄膜用聚氨酯胶粘剂、可水分散多异氰酸酯和聚氨酯密封剂的生产科研现状及其发展,明确提出无溶剂和水基型聚氨酯胶粘剂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概况分子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重复单元链的聚合物统称聚氨酯(PU)。

绝大多数由多异氰酸酯与含有活泼氢原子的物质反应制得。

由于原料品类繁多,加工方法各异,性能范围宽广,PU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世界六大发展合成材料之一。

PU制品之一,高性能PU胶粘剂(包括密封剂),素以其适中的价格和卓越的低温柔韧性、高断裂伸长率、高剥离强度、耐磨性以及对广泛基材的粘接适应性等著称,已成为各国工业界和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工业。

近年发展较快,全球年均增长率约为3%以上。

我国发展更快,据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近年我国大陆P U胶粘剂和密封剂年产量(万t)约为[1]:2003年17.6(干品6.1),2004年19(7.0),2005年21(8.0),以干品计,年均增长率为14.5%。

我国台湾地区2003年产量为4.77万t,年均增长3.14%[2]。

2.促进增长的主要因素(1)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产业现代化,迫切要求高性能、高质量制品。

(2)基本原料基地逐步建立形成[1]。

20世纪80年代我国M D I产能仅为1万t/a,到2005年已达28万t/a。

20世纪60年代我国TD I产能仅几千t/a,2005年达12万t/a。

其他异氰酸酯如H D I、I PD I、PPD I、H M D I、N D I 等均有小量供应。

聚醚多元醇(P PG)2002年产能约为61万t/a,2005年达到113.5万t/a。

其中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也有优质商品供应,甚至销往海外;并且突破了连续化工艺技术,建成万吨级连续化生产线。

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

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

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聚氨酯胶粘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粘合剂,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和机械性能,同时还具有耐化学腐蚀、耐热、耐候性和电绝缘性等优良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不断深入,合成改性技术也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日益拓展。

本文将对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进行综述。

一、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1. 合成方法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溶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热固法和辐射固化法等。

溶液聚合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合成方法,通过二元异氰酸酯与双官能度化合物(如聚醚、聚酯等)反应得到聚氨酯,再将聚氨酯与单官能度原料进行加成反应得到胶粘剂。

2. 结构特征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构特征主要取决于原料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

通常情况下,聚氨酯胶粘剂具有交联结构,即聚氨酯分子链之间存在交联点,这种交联结构决定了聚氨酯胶粘剂的机械性能和耐化学性能。

3. 性能改进近年来,随着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深入,人们通过改变原料配方、引入新的功能单体和采用新的合成方法等手段,不断提升聚氨酯胶粘剂的性能,使其在粘接强度、耐热性、耐老化性和电绝缘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改进。

二、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改性1. 功能单体的引入在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过程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基团的单体可以有效改善胶粘剂的性能。

引入含硅单体可以提高胶粘剂的耐热性和耐老化性,引入含氟单体可以提高胶粘剂的耐化学腐蚀性能。

2. 交联剂的选择聚氨酯胶粘剂的交联剂对其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合适的交联剂可以提高胶粘剂的强度和硬度,改善其耐热性和耐溶剂性能。

常用的交联剂包括异氰酸酯、聚醚二元醇、聚醚多元醇等。

3. 分子量控制分子量是影响聚氨酯胶粘剂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适的分子量可以提高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和柔韧性,同时还能影响胶粘剂的固化速度和成膜性能。

三、聚氨酯胶粘剂的应用1. 汽车制造聚氨酯胶粘剂在汽车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车身板件、玻璃钢制品和橡胶制品等的粘接。

水性聚氨酯发展概况

水性聚氨酯发展概况

水性聚氨酯发展概况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是指聚氨酯溶于水或分散于水中而形成的胶粘剂,有人也称水性聚氨酯为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

依其外观和粒径,将水性聚氨酯分为三类:聚氨酯水溶液(粒径<0.001um,外观透明)、聚氨酯分散液(粒径0.001-0.1 um,外观半透明)、聚氨酯乳液(粒径>0.1 ,外观白浊)。

但习惯上后两类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又统称为聚氨酯乳液或聚氨酯分散液,区分并不严格。

实际应用中,水性聚氨酯以聚氨酯乳液或分散液居多,水溶液少。

由于聚氨酯类胶粘剂具有软硬度等性能可调节性好以及耐低温、柔韧性好、粘接强度大等优点,用途越来越广。

目前聚氨酯胶粘剂以溶剂型为主。

有机溶剂易燃易爆、易挥发、气味大、使用时造成空气污染,具有或多或少的毒性。

近10多年来,保护地球环境舆论压力与日俱增,一些发达国家制订了消防法规及溶剂法规,这些因素促使世界各国聚氨酯材料研究人员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进行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开发。

水性聚氨酯以水为基本介质,具有不燃、气味小、不污染环境、节能、操作加工方便等优点,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聚氨酯从30年代开始发展,而在50年代就有少量水性聚氨酯的研究,如1953年Du Pont公司的研究人员将端异氰酸酯基团聚氨酯预聚体的甲苯溶液分散于水,用二元胺扩链,合成了聚氨酯乳液。

当时,聚氨酯材料科学刚刚起步,水性聚氨酯还未受到重视,到了六、七十年代,对水性聚氨酯的研究开发才开始迅速发展,1967年首次出现于美国市场,1972年已能大批量生产。

7 0-80年代,美、德、日等国的一些水性聚氨酯产品已从试制阶段发展为实际生产和应用,一些公司有多种牌号的水性聚氨酯产品供应,如德国Bayer公司的磺酸型阴离子聚氨酯乳液ImPranil和Dispercoll KA等系列、Hoechst公司的Acrym系列、美国Wyandotte化学公司的X及E等系列,日本大日本油墨公司的Hydran HW及AP系列、日本公司的聚氨酯乳液C VC36及水性乙烯基聚氨酯胶粘剂CU系列、日本光洋产业公司的水性乙烯基聚氨酯胶粘剂KR系列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史来源:阿里巴巴发布时间:2009-5-24 11:21:01聚氨酯(PU)胶粘剂是分子链中含有氨酯基(--NHCOO--)和/或异氢酸酯基(--NCO)类的胶粘剂。

聚氨酯胶粘剂由于性能优越,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八大合成胶粘剂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1940年德国法本公司(I.G.FarBen,Bayer公司的前身)的研究人员发现异氢酸酯具有特殊的粘合性能,并将三苯基甲烷-4,4',4"-三异氢酸酯成功地用于金属与冬钠橡胶的粘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到坦克履带上。

50年代以后,Bayer公司开发了Desmodurs系列(二异氢酸酯和多异氢酸酯)和Desmophens系列(低分子量端羟基聚酯多元醇)。

按一定量的Desmodurs和Desmophens配置成Polystal 系列商品(双组分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

Polystal系列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具有可低温固化、粘合强度好以及耐水、耐溶剂、耐低温等优点,是当时最好的胶粘剂,为日后聚氨酯胶粘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学习德国的聚氨酯工艺,1953年引进了聚氨酯胶粘剂技术,同时开发一蓖麻油和聚醚多醇为原料的聚氨酯胶粘剂,美国B.F.Goodrich公司也开发了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胶粘剂。

1968年Goodyear公司开发了无溶剂型聚氨酯结构胶粘剂“Pliogrip”,成功地应用于汽车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部件的粘接。

1978年又开发了单组分湿固化型聚氨酯胶粘剂,并开始在其趁工业与建筑部门应用。

1984年美国市场上又出现了反应型热熔聚氨酯胶粘剂,解决了聚氨酯胶粘剂使用时的公害问题。

日本于1954年引进德国和美国聚氨酯技术,1960年生产聚氨酯材料,1966年开始生产聚氨酯胶粘剂。

1975年日本光洋公司开发成功“乙烯类聚氨酯”水性胶粘剂,并于1981年投入工业化生产。

日前日本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与生产十分活跃,并与美国、西欧一起成为聚氨酯生产、出口大国。

我国大连染料厂于1956年最早研制并生产三苯基甲烷三异氢酸酯(列克纳胶),牌号定位JQ-1,很快又生产了甲苯二异氢酸酯(TDI),为我国聚氨酯工业打下了基础.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首先研究成功双组分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后又上海新光化工厂将该胶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于1966年开始投入生产,牌号定位铁锚-101,至今荏为我国聚氨酯胶粘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80年代以来,各工业部门陆续从国外引进许多先进的生产线和产品,其中需要大量进口的聚氨酯胶粘剂与其配套,因此,促进了国内研究单位加速聚氨酯胶粘剂的开发,特别是在1986年以后,我国聚氨酯工业进入许素发展时期.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下设"聚氨酯胶粘剂委员会",该委员会业已成为全国聚氨酯胶粘剂技术与信息交流的中心。

国外聚氨酯胶粘剂的市场发展动态欧洲(主要是德、法、英三国)聚氨酯胶粘剂1988年产量为6.85万吨,1993年为7.2万吨;聚氨酯密封剂市场销量为1.5万吨,1993年增长到1.9万吨。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和5%。

生产聚氨酯胶粘剂的主要厂家有15个。

美国聚氨酯胶粘剂1990年消耗量为4.6万吨(100%固含量计),1995年达到5.9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4.8%,预计2000年将达到7.3万吨。

聚氨酯密封胶1990年产量为2.8万吨,销售额为 1.24亿美元。

美国聚氨酯胶粘剂生产厂家有115家,其中专业生产厂家有15个。

主要消费市场是纺织、木材、包装。

其中纺织与木材工业上的应用发展最快,纺织应用胶粘剂几乎占聚氨酯胶粘剂总量的1/2,主要用作地毯背衬胶粘剂。

日本聚氨酯胶粘剂1980年产量为5808吨,1990年达到3.3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20%。

根据最近报道,日本生产的聚氨酯胶粘剂一半是用于食品包装复合薄膜,其次为制鞋与木材工业。

聚氨酯密封胶1988年产量为2.3万吨,1990年达到2.8万吨。

日本聚氨酯胶粘剂生产厂家有34个。

目前世界胶粘剂年总产量约为1000万吨,而聚氨酯胶粘剂仅有20万吨,因此聚氨酯胶粘剂是正在发展中的一类胶粘剂。

国外聚氨酯胶粘剂的技术发展动态由于聚氨酯胶粘剂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在国外已广泛用于纺织、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电子元件、制鞋、包装等行业,因此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聚氨酯胶粘剂的技术开发。

1.快速发展的结构胶与密封胶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要求汽车构件轻量化,因此大量采用塑料零部件,特别是高强度的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和SMC(板材模塑复合材料)。

轻量化装配的汽车其燃料效率可从7.1km/L增加到15km/L,车的使用寿命延长到16万公里。

由于汽车构件大量采用塑料零部件后需用聚氨酯结构胶与密封胶进行粘接装配,因此自80年代以来,每辆汽车平均用胶量达15-23ks。

使用最多的胶粘剂是环氧树脂、聚氯乙烯、聚氨酯,其中聚氨酯胶粘剂占总胶量的20%。

主要用于汽车挡风玻璃和后窗玻璃的密封、SMC车板和框架的粘接等。

建筑用的密封胶主要是聚硫、有机硅以及聚氨酯,而聚氨酯密封胶对各种建筑材料都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可应用于建筑领域中各部门,并且其价格比有机硅与聚硫密封胶便宜,因此,90年代开始聚氨酯密封胶的需求超过有机硅与聚硫密封胶而占主导地位。

2.环保法规要求开发无公害胶粘剂先进国家对环境保护制订了法规,产业部门每年在消除公害问题上都要花去大量经费。

随着聚氨酯胶粘剂在工业上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公害问题,近年来已开发成功并投人生产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以及热熔聚氨酯胶粘剂可代替有毒的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但溶剂型胶粘剂有独特之处,在某些场合非用它不可。

因此,在短期内不可能全部取消。

解决的措施是选用低毒溶剂、提高固含量以及密闭通风操作,以降低有机挥发物的逸出量,并采用溶剂回收装置。

3.快速固化聚氨酯胶粘剂为适应自动化装配线,尤其是机器人施工流水线的需要,胶粘剂的固化速度必须成倍甚至几十倍地提高。

聚氨酯胶粘剂的缺点之一是固化速度太慢。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开发了一些新的胶种,如快速固化反应性聚氨酯胶、辐射或紫外线固化胶以及反应性热熔胶等。

90年代把100%反应性聚氨胶粘剂作为新的研究课题。

为加快固化速度,除改进胶粘剂主体成分的分子结构和胶的配方以外,还对加热和能源装置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辐射、电子束和紫外线装置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因一次性投资较大等原因,至今尚未普及。

最近研究成功远红外、微波、高频加热装置,使固化速度成倍加快。

4.开发新型施胶设备聚氨酯胶粘剂在推广使用时,为了适应用户粘接施工的要求,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相关设备,例如粘稠物料的计量、混合、输送和施胶设备,采用积分装置和机器人,使之操作简便、准确;双螺杆挤出机反应器的问世与商品化,为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和改性提供了有效手段。

今后面临的课题是如何设计、制造对环境条件(如水分、空气等)较敏感的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包装和施胶装置,使之操作简便、易控制,更为关键的是保证质量和批间稳定性。

今后发展聚氨酯胶粘剂的动力是开拓和扩展应用市场而不是单纯地在胶粘剂的分子结构上开发新领域。

因后者投资大,收效慢。

为此,国外除进行大量的应用外,还致力于施胶工艺和工具方面的开发。

国内聚氨酯胶粘剂的市场发展动态我国聚氨酯胶粘剂产品于70年代投产,当时的产品为单组分、双组分溶剂型胶粘剂,品种也只有10多个,产量数百吨。

主要应用于绝缘涂层、塑料膜、文体用品粘接和鞋修补等。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各工业部门先后引进较多的装配生产线,对配套的聚氨酯胶粘剂国产化的要求,刺激了各研究单位和生产厂投人力量研制和生产相应的聚氨酯胶粘剂。

据统计,我国聚氨酯胶粘剂产量从1984年的1252吨发展到1992年的1.2万吨、1993年的 1.4-1.6万吨,其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平均年增长率近30%。

“九五”期间预计以15%左右的增长率增长,到2000年产量将达3.5万吨左右。

中国聚氨酷胶粘剂的年生产量见表1-2。

表1.2 中国聚氨酯胶粘剂生产量(吨)年份 1975 1984 1988 1992 1993生产量 300-500 1252 3500-4500 12000 14000-16000据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的调查,“九五”末对聚氨酯胶粘剂的需求量可达5.3-6.0万吨,届时国内产品只能满足60%-70%的需求量。

应用部门包括:建筑业、高速公路、飞机跑道嵌缝材料、高层建筑玻璃密封材料等需2万吨,制鞋需0.6-0.9万吨,磁带工业需 0.14万吨;复合薄膜需0.6-0.9万吨,人造革需1.64万,水分散液及其他品种需0.3万吨。

目前国内从事聚氨酯胶粘剂、密封剂的单位不下70家,产品品种估计近100种,其中90%为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

主要品种发展状况简介如下。

1.通用型聚氨酯胶粘剂通用型聚氨酯胶粘剂是以己二酸乙二醇聚酯型聚氨酯溶液树脂为主成分、以多异氰酸酯为交联剂的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

上海新光化工厂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另外江苏、浙江等地也有类似产品生产,总产量近3000吨/年,该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地。

主要用于绝缘材料、包装材料的复合,软性和多孔性材料以及深冷保护材料的粘合,各种机械的静密封等。

2.复合薄膜用聚氨酯胶粘剂复合薄膜主要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及饮料等的软包装,它不仅携带方便,且能保证产品的原有特性。

我国自1980年开始引进日本复合薄膜生产技术及设备,现在复合薄膜生产线有300多条,其中引进设备占一半,干法复合薄膜生产线估计在100条以上,聚氨酯胶粘剂使用量超过3000吨/年。

我国于1984年生产食品复合薄膜包装用聚氨酯胶粘剂,目前的产量估计在2000吨/年,品种约20 种。

主要生产厂家有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深圳油墨有限公司以及江苏、浙江等地。

主要用于包装食品的普通塑—塑、铝—塑复合膜胶粘剂和耐煮沸消毒用复合薄膜胶粘剂。

3.鞋用聚氨酯胶粘剂.水性聚氨酯胶粘剂1982年开始,成都科技大学、晨光化工研究院、江苏省化工研究所以及安徽大学等单位都积极从事水性聚氨酯的研究,开发投产的产品大部分用作皮革涂饰剂,生产能力约1500吨/年,实际产量约800吨/年。

国内聚氨酯胶粘剂的技术发展动态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树脂生产、配胶、原料、助剂以及设备等方面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如国外热塑性聚氨酯溶剂型胶粘剂目前主要采用连续本体聚合法生产固体树脂,其优点是效率高、质量高,而国内仍以溶剂法为主。

溶剂法产品批间稳定性差,又不便贮运。

国内晨光化工研究院的科强公司和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等单位积极开发此类设备,黎明化工研究院、南京橡胶厂正在进行工艺开发。

预计“九五”末国内也将过渡到连续本体法为主的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