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非中心化与历史的非连续性_福柯_知识考古学_的主旨

合集下载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_读福柯的_知识考古学_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_读福柯的_知识考古学_

・青年论坛・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张 梅《知识考古学》是福柯阐述其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放弃了其在《疯癫与文明》中所关注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制度的依赖关系,转而关注于自主话语领域的形成。

福柯采用严格的考古学分析,试图通过对于话语事实的纯粹描述,揭示主体对一套深层话语规则(discursive regularities )的依赖———正是这套深层规则决定了主体可能想什么、说什么和经验到什么。

这一揭示延续其先前著作中对于至高无上理性主体的批判。

在福柯看来,传统思想史学家所主张的作为所有意义之起源的统一主体观念只是一种产生于控制话语形成(discursive for mati ons )的结构规则(structur 2al rules )的幻想,而对这种结构规则的揭示表明:在话语形成中意义之统一和在先的主体观念完全是一种多余,主体实际上是由话语形成的分散系统所决定的一个位置。

客观地说,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质疑自笛卡尔建立“我思”主体以来的统一的主体范畴,开启了另一类思考主体的思维空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由于福柯排除了话语形成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将考古学局限于对话语形成的纯粹形式分析,因而他在解释个人如何能够占据某些在话语层次上被构造出来的主体位置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试图对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拒斥任何主体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一、主体、知识与考古学的方法主体是福柯研究工作关注的焦点,正如福柯在接受访谈时所言:“我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据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人变为主体的各种方式的历史。

我的工作是研究将人转变为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方式:第一种是力图给予自身以科学地位的探讨方式。

例如,在普通语法、语文学和语言学中对讲话主体的客体化。

……在我的工作的第二部分,我研究对我所称的‘分离实践’中的主体的客体化。

……举的例子有疯子和精神健全的人,病人和身体健康者,罪犯和‘好孩子’。

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叶秀山【作者简介】作者叶秀山,193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本文侧重从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欧洲大陆近代和现代的哲学思潮出发,分析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在反对欧洲近、现代传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福柯对西方近代“逻辑主体性原则”和现代“历史主体性原则”的批判,使他的考古学意义下的人及其思想产品最终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而成为一种关系的总和,从而使知识考古学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打击了西方哲学中人类中心论传统。

人的思想、知识、科学失去自身独立发展的连续性,而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关系和制度之中。

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在知识考古学意义下“话语”的陈述性特征,使它与语言学的句子、逻辑学的命题区别开来。

作为“推理式的实践”,“话语”不仅仅是语义学、符号学的对象,而且是知识考古学的档案。

知识的档案与其它一切考古文物一样,被理解为各个时代思想产品的例证,而不是只存在于时间中而自身相连续的思想、意识、精神、意义的封闭系统。

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对当今法国哲学、甚至对整个欧美哲学的影响似乎正在加强,但他的书却很难读。

一方面,他似乎可以被看作所谓后现代思潮的主要代表和创始人之一,要弄懂他的意思,首先要对这种后现代思潮有一个精神上的总的把握,这样,就不仅要读他的书,还要读在他前后的一些与这种思潮有关的书,如德里达的书,而这些书也都不是好读的;另一方面,福柯书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大半都是正统的哲学工作者所不太注意或不太熟悉的部门,如医学、犯罪学、性问题等,要深入弄懂他书中意思,还得对这些具体学科有相当的知识才行。

当然,对于福柯的这种“博学”和“冷僻”,人们未必可以用“故弄玄虚”和“钻牛角尖”来加以贬斥,因为他注意研究这些部门的问题,有思潮上的背景,也与他自己的整个思想态度有关。

甚至可以说,他把这些学科引入哲学的视野是对哲学的一种贡献。

一、还是从康德说起福柯的思想固然新奇独特,但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摘要] 作为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福柯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福柯及其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福柯思想简述一、福柯及其著述福柯(1926—1984)这位巴黎高师(ENS)毕业的思想巨匠,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4年6月25日福柯逝世时,有人把他的逝世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逝世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事件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死亡。

福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启蒙运动将理性同解放和进步等同是不恰当的,认为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真理都是这种统治的造物。

福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现代性、人本主义的批评以及对知识、权力、话语的分析。

福柯汲取营养的思想家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德勒兹、巴塔耶,但是尼采关于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的论述以及系谱学的方法对福柯的影响最为突出。

福柯希望“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即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的结构”[1]。

在疯癫、医学、犯罪和性议题上,福柯以他的视角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福柯的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事物的秩序》、《性史·认知的意志》、《性史·快感的享用》、《性史·关注自我》、《赫克林·巴宾:最近发现的19世纪法国阴阳人自传》、《死亡与迷宫:雷蒙·罗素的世界》等,福柯还编辑了《我,皮埃尔·希维尔,杀害了我的母亲、姐妹和兄弟:一个19世纪的弑亲案例》另外有福柯的访谈录编成的《权力的眼睛》等。

福柯的前期著作,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话语的问题,并且指出作为知识主体的“人”是历史的,但是在他后期的代表作《性史》第二、三卷和一些访谈中,福柯重新关注到主体,并指出伦理主体的塑造,生活风格的养成和生存艺术是从现代性中获救的希望。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知识考古学》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969年。

该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福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以他独特的方式,对知识的历史和形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知识的制度性、历史的结构和知识的政治作用。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以独特的视角对知识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揭示了知识形成的复杂性和历史的维度。

福柯在书中还提出了他对知识、权力和历史关系的独特见解,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学术研究。

本文将对《知识考古学》的体例与读书纲要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经典著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知识考古学》一书采用了福柯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融合了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根据福柯的观点,知识是历史的产品,因此对知识的研究不能割裂开历史的脉络,需要将知识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

在书中,福柯首先考察了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知识形成情况,随后以文体、经院学、查会(Cabinet)和现代自然科学为例,展开了对现代知识形成的考察。

在阐述各个时期的知识形成过程中,福柯使用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解读,呈现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知识历史图景。

《知识考古学》的读书纲要:《知识考古学》一书内容繁多,包括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知识形成、中世纪的文体学、经院学、查会和现代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

本节将对该书的读书纲要进行简要概括,以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一部分: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知识形成在《知识考古学》的第一部分中,福柯对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知识形成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他关注了古希腊的文字学和修辞学,以及罗马时期的历史写作和经验的积累。

福柯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知识形成进行了考察,揭示了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知识的特点和演变,形成了知识的历史维度。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文体学在第二部分中,福柯对中世纪的文体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知识考古学》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的一本著作,尝试对西方知识的历史进行考古学式的分析,该书被认为是福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该书的体例进行分析,并简述其读书纲要。

福柯的著述一直以来都以表现出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对语言语法的热烈探索。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集中了他一直擅长的历史和语言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尝试对西方知识的历史进行考古学式的分析。

该书的篇章结构均以一种"考古学式"的发掘方式来进行,即首先从现代知识的表面现象和史实(如文献,社会制度,政治背景等)入手,然后将其沿着历史线查找并追溯其源头,一路追寻到其最初形成的基础知识源头,例如古代的语言观念、权力制度及其下的法律、神学等。

福柯认为这一研究方法十分有益,可以揭示出西方知识形成的内在本质规律。

在书中,福柯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十分特别的,以知识的类型、形态和种类为切入点,从而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其中,他将知识划分为4种类型:"自然历史学"、"文化论"、"意识形态"和"科学",并通过四种不同的反思方式来考察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

这样的分类方式不仅表现出福柯深厚的哲学素养,同时也是为了剖析出更为准确的知识发展规律,以期更加深入地探究西方知识本质。

福柯认为,知识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制度及其下的法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因此,了解历史背景和所处时代对于理解知识本质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福柯首先对"自然历史学"、"文化论"、"意识形态"和"科学"这4种类型的知识进行了划分,认为它们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内在特征和功能。

自然历史学是区分事物、界定分类的学问,文化论是阐述人类的人文精神,意识形态涉及正当性和渗透力的选定,科学则是建立真理并达成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分析与读书纲要《知识考古学》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69年。

福柯在本书中试图重构知识的历史,并通过对知识关系、权力统治和社会阶级的分析,研究知识如何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维持和变革。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被视为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后续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知识考古学》的体例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份读书纲要,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

一、体例分析《知识考古学》的体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知识的历史分期:福柯试图通过对知识的历史进行分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中知识的生成、运作和变革。

他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中世纪知识的神学面向、近代知识的科学面向以及现代知识的人文面向等。

2. 两种知识形态:福柯将知识分为正规化知识和人文知识两种形态。

他试图探究这两种知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产生、传播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知识与权力:福柯强调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通过对知识的考古学研究,揭示了知识对权力的辅助和支持作用,以及权力对知识的塑造和控制作用。

4. 知识与社会阶级:福柯试图剖析知识在不同社会阶级中的分布和运用情况,揭示知识如何成为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表征。

二、读书纲要1.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福柯对知识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在这两章中,福柯强调了对知识的历史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他对知识与权力、知识与社会阶级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2. 中世纪的神学面向知识: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中世纪时期的知识形态和知识权力结构。

在这两章中,福柯试图通过对神学面向知识的考古学分析,揭示了中世纪的知识体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5. 知识、权力与社会阶级:最后几章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和社会阶级之间的交织关系。

在这几章中,福柯试图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知识形态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知识、权力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内在关系。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私人生活并不快乐,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企图 自杀。他受到一个心理学家的看护。虽然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他对心理学非 常感兴趣。因此他不但得到了哲学的教育,而且还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他甚至 参加了这门学科的临床实践,在那里,他与路德维希· 宾斯万格尔等思想家接触。 最后福柯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其他许多师范大学学生,他在1950年 至1953年间是法国共产党员。他是被他的教师阿尔都塞介绍进去的。与其他许 多人相同,他因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情况退出了共产党。与其他许多人不同 的是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活动。 1950年福柯通过毕业考试,他在师范大学教了一段时间书,但他对此并不感兴 趣,因此他很快就离开了法国。他的一个教师和朋友乔治· 杜梅泽尔为他找到了 一个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作为法国文化代表的职位,从1954年到1970年他在乌 普萨拉大学、在波兰华沙和在德国汉堡大学充当文化代表。此后他到法国克莱蒙 费朗第一大学教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丹尼尔· 德菲。只要他在法国,他后来就 一直与德菲生活在一个非单配性的关系中。 福柯后来在美国待了很久,首先在水牛城大学,后来在柏克莱加州大学。福柯在 旧金山的同性恋社群中,尤其在BDSM社群中的活动使他染上了爱滋病,因为当 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1984年福柯在逝世于巴黎,一开始一些他的朋友和家 庭成员否认他死于艾滋病。
社会学观点 :



福柯主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怎样通过话语权表 现出来,并配合各种规训的手段将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节中去,比如监狱制 度、性问题等。福柯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福柯的主要工作总是围绕几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和题目,他最主要的题目是权力和 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以及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表现。 他将历史分化为一系列“认识”,福柯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一定形式的 权力分布。对米歇尔· 福柯来说,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当然它 们是权力的一个元素。 对福柯来说,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整个社 会的“能量流”。福柯说,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这样的 话你可以有权威地说出别人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福柯不将权力看 做一种形式,而将它看做使用社会机构来表现一种真理而来将自己的目的施加于 社会的不同的方式。比如福柯在研究监狱的历史的时候他不只看看守的物理权力 是怎样的,他还研究他们是怎样从社会上得到这个权利的——监狱是怎样设计的, 来使囚犯认识到他们到底是谁,来让他们铭记住一定的行动规范。他还研究了 “罪犯”的发展,研究了罪犯的定义的变化,由此推导出权力的变换。

福柯知识考古学

福柯知识考古学

福柯知识考古学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

其中,福柯知识考古学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项重要成就。

本文将从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定义、核心概念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定义福柯知识考古学是福柯研究知识与权力关系的一种方法论,试图揭示知识与权力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它通过对知识的历史考察,探寻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背后的权力运作方式。

福柯将知识看作是一种社会产生的权力机制,他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

通过对历史文献、制度、制度安排等的考察,福柯试图揭示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涉及的权力关系。

二、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核心概念1. 知识场域(episteme)福柯将知识场域定义为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知识范式。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知识场域,它决定了人们对于真理、权力和身份的理解。

福柯主张通过研究知识场域的变迁,可以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中权力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实践领域(discourse)实践领域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关于特定主题的知识形态。

福柯认为,实践领域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历史背景以及权力关系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领域的考察,可以深入理解知识的运作方式以及权力的作用。

3. 文献(archive)福柯认为,文献是知识考古学中的重要材料,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出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知识场域和实践领域。

文献不仅包括书籍、文件,还包括日志、信件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福柯提倡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揭示出不同时期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三、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应用范围福柯知识考古学可以被应用于众多领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

以下是其中几个具体的应用范围:1. 历史研究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可以被应用于历史研究中,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和制度进行研究,来理解当时权力关系所依赖的知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隶属于同一话语构成规则的
陈述形成了某一话语 。也就是说 , 话语构成规则是使话语个体化
(如形成政治经济的话语 、
普通语法的话语等 ) 的东西 。而这些话语形成规则的系统 , 则是福柯称之为的 “先天历史
性”。这种“ 先天历史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结构 , 也并非是由外在所强加的 。在这里 , 福
能够被确定的一个总体” (1972,p. 55) 。福柯通过把主体视为陈述产生的多变的位置
, 实现
了对主体的非中心化 , 把主体的主观意图从对陈述的描述中排斥出了

对陈述进行描述 , 就是要“ 确定这样一些条件 , 即赋予符号系列以存在的功能得以运作
的条件” (1972,p. 108) 。这种条件也就是话语形成的规则
话语或文本 。但福柯与这种思想倾向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福柯认为 , 存在着一些独立于
话语的事件 , 如机制 、技术 、社会形式等 。但是 , 对于话语与非话语之间的关系 , 福柯的基
本倾向是认为话语决定或优先于非话语的事件
。如在对象的构成这一问题上 , 他坚持认为 ,
陈述对象并不是构成话语的单位 , 而是话语构成了对象 。福柯否认了对象的独立自存的性
推进结构主义开始的批判工 。
福柯消解历史的连续性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的
。一是从历时的方面 , 二是从共时方面 。一
方面他要拒斥时间上的连续性 , 要抛弃诸如“ 传统”、“演化”、“发展”这些历时态的连续性
66
概念 ; 另一方面 , 他要拒斥空间上的连续性 , 要抛弃诸如“ 时代精神’ 、“共同心态”等共时
什么样的机制场所 , 如医生的话语只有在医院 、诊所 、化验室 、图书馆这样的场所才能具有
合法的根据 ; 三是说话者相对于对象可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 如医生因与对象的不同 , 可以
相应成为提问的主体 、观察的主体 、倾听的主体 、描述的主体 。因此 , 福柯说 : “话语并不
是对思维的 、认知的 、说话的主体的一种庄严的展示 , 而是主体的弥散及其非连续性在其中
态的连续性概念 。他要用“ 一般的历史 (generalhistory) ”取代总体的历史 。这种一般的历史 “展开的却是某一扩散的空间” (1972,p. 10) , 它所关注的是体系 、差别 、限度 、分割 、转换
等等 。因此 , 不仅要描述各种并置的和独立的历史 , 而且要描述这些体系之间的关系 ; 不仅
话语这个概念下 , 福柯囊括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
(转引自斯特罗克 , 第 84 页) 因
此 , 对话语的分析就使福柯能够扩展到对任何与知识有关的如制度
、规则 、程序 、决策等方
面的分析 。但福柯使用“ 话语”这一概念 , 另有其用意 , 那就是要避免把知识作为 “思想”
来阐释或者作为 “真伪”来分析 。话语 ( discourse)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 discursus, 而它
遗” (第 545页) 。通过陈述分析所暴露出来的这种东西通向了对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的分析。 福柯认为 , 对陈述的分析与对句子的语法层面上的分析或对命题的逻辑层面上的分析并
不是同一层面上的 。陈述是句子 、命题 、言语行为存在的先决条件 。他说 : “陈述在其特殊
存在方式中 (不完全是语言的 , 也不完全是物质的 ) , 对于我们能够说有还是没有句子 、命
的对象 、概念 、主题以及陈述行为的方式常常被用作统一话语的单位
。福柯对此一一作了否
定的回答 。在对陈述方式的形成的分析中 , 福柯指出 : “陈述行为的各种不同形态不归结于
某个主体的综合或统一的功能 , 而表现了主体的扩散” (1972 ,p. 54) 。至于话语的对象 , 并
不构成话语的统一 , 它反而是由话语构成的 。如精神病这一对象则是由这样的陈述整体构成
质 。而且 , 福柯有时还把非话语的事件纳入话语事件之中 。如在对对象的分析中 , 他首先肯
定话语构成了对象 , 但是在分析话语如何构成对象时 , 他认为对象的出现受制于“ 划界的权
威”和“ 呈现的表层” , 而这些皆是社会机制所扮演的角色 , 而不是话语所扮演的角色 。
这种构成规则可以在话语的对象 、陈述的方式 、使用的概念和主题的选择中揭示出来
福柯把自己的工作确定为“ 知识考古学” , 也就是要揭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具体知
识得以可能的条件 。考古学要 “发掘”的东西 , 就是 “话语的构成规则 ( rulesof discursive
formation) ”。海登?怀特认为 , 在福柯那里 ,“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 ,“在
的 : 这些陈述“ 对它进行命名 、区分 、描述 、解释 , 追溯它的发展 , 指明它的各种对应关
系 , 对它进行判断 ……” (1972,p. 32) ,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对象 。在医学陈述中的精神病则
是不同于法庭判决中或治安措施中的精神病
知识的话语总是通过句子 、命题等表现出来的 。但是 , 对句子或命题的考察 , 只是局限
于语法或逻辑层面 , 只是关注句子是否正确或命题是否合理
, 这也就无法揭示“ 知识”本身
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 。与福柯的这种知识考古学相适应 , 他提出了要对 “陈述”进行分析 。
陈述是构成知识话语的原子 。他把话语称之为 “隶属于同一话语形成的陈述整体” ; 对于什
要把历史作为多种层次来加以分析 , 而且要描述每一层次特有的断裂 。
对话语的描述使得对历史的非连续性的揭示成为可能
。话语是“ 由作为事件而散布着并
以其特有的方式发生着的所有实际陈述
(无论是说出的还是写出的 ) 的整体构成的” (1972,
p. 21) 话语作为一种事件或实践 , 其身后并没有隐蔽着的意义 , 也没有可追寻的起源 。话语
(
主体的非中心化与历史的非连续性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主旨
文兵
在《知识考古学》中 , 福柯通过把 “话语事件”作为他的考古学描述的对象
, 把 “主
体”视为话语所提供的一种位置 , 实现了对中心化的主体的解构 ; 把“ 历史”分解为话语的
多种系列和层面 , 实现了对连续性的历史的解构 。
一、主体的非中心化
柯就与结构主义者有了差异 , 因为结构主义者总是把他们所发现的结构视为永恒不变的因
素 。在福柯眼中 , 正是这种先天的历史性说明了为什么在既定的时期这种结构
(即福柯所说
的“ 形式的先天性” ) 被人所接受或所排斥 。因此 , 在福柯看来 , 结构主义本身只是由先天
历史性所决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人所采用的一种认知方式而已
, 但却是在其存在的
层面上来加以审视的一组符号” (1989 ,p. 63) 。因而 , 对陈述的分析 , 就是要去追问 : “这种
陈述是怎么出现的 , 而在其位置的不是其他陈述” 。福柯抓住陈述进行分析的意义 , 就如德
勒兹所分析的那样 , 对陈述的分析可以 “使那些人们在其他地方不能领悟到的东西暴露无
又是从动词 discurrere转变而来 。从构词上看 , dis - 是指 “面向不同的方向” , currere则是指
“运行”。海登?怀特认为 ,“话语”这一词源上的构成 , 提示了我们对话语的分析就是要针对
“话语的循环流通与往复运动” 。这是与福柯把话语视为一种实践或事件相适应的
。这样 , 福
。福柯虽然承袭结构主义反
主体的传统 , 但又远远超越了结构主义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 , 结构主义把主体消解于结构之
中却也为主体保留了一个位置 。在德里达看来 , 结构总是意味着一个中心的存在 , 而这个中
心可以是主体 , 或者可以是意识 , 或者可以是上帝 。福柯也是要对中心进行消解 : “要力图
分解中心 , 不给任何中心以特权” (1972,p. 205) 。福柯反主体中心的策略则是把主体视为陈
柯话语分析所关注的问题则变成了 : 话语这种特殊的实践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 话语这种
特殊的事件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 ; 也就是说 : 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性质各异的话语是如何形
成的 。由此 , 福柯导向了对“ 话语形成规则”的分析 。
“话语”是福柯著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不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把一切社会现象都视为
(1972,p. 95) 。描述一个作为陈述 , 而是要确定什么样的位置可以
由充当陈述的主体的任一个体来占据 , 个体是如何占据主体的位置的 。福柯说有三个方面要 加以考察 : 一是个体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和角色 , 凭借什么样的权利进行说话 , 如医生的身份
65
之中就包含着能力与知识的标准 , 包含着实践和扩展这种知识的合法条件 ; 二是说话者处于
么是陈述 , 福柯并没有给予肯定性的回答 , 而只是作了否定性的说明 , 认为陈述既不是句
子 , 也不是命题 , 也不是言语行为 ; 对陈述的分析 , 并不是要像分析句子的意义或命题的真
伪那样 , 而是要对在抽取出这种意义分析或真假分析之后“
沉积”下来的东西进行分析 。这
种沉积物也就是陈述 。福柯说 :“我把陈述称之为可能是句子或命题的
题 、语言行为 , 以及句子是否正确 (或者可接受的 、或者可解释的 ) , 命题是否合理和被很
好地构成 , 语言行为是否符合需要 , 是否彻底地实现 , 却是不可缺少的” (1972,p. 86) 。福
柯并不排斥对句子或命题的意义分析和真假分析
。这就使他与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区别开来
,
德里达把一切都消解于能指之间的游戏之中
作用与强调历史的连续 ,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福柯认为 , 自结构主义以来 , 主体
的观念就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 主体 、意识的地位被语言 、无意识所替代 。主体哲学或意识哲
学则在历史领域寻找庇护 , 因为在这些传统哲学看来 , 历史是不能用结构来捕捉的 , 历史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