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五(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2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刘禹锡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
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
③谷:指谷风,即东风。
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
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了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了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有怀才不遇之感;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
寒食①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关树:关中之树。
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
(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抒写伤别之情。
"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强化训练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强化训练【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
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5.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13小题。
蓦山溪张中孚①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完整版)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完整版)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赴XXXXXX占示家人XXX在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时,与妻子离别时所作的这首清诗,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在首联中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XXX的“不才明主弃”相似,都是正话反说。
颔联对仗工整、灵活。
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XXX”和“XXX”,表达了XXX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
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这是君主的恩赐,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XXX。
在尾联中,XXX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激、顺从、豁达和幽默感。
C。
末联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上句借用了西晋XXX的典故,表达了对故园和退隐的思念;下句则引用春秋时期XXX 的典故,表达了对自己留居长安无谓和不宜迟归隐的痛感。
D。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特别是颔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南归之雁和东篱之菊,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但诗人通过运用典故和氛围的渲染,将其融入到思乡归隐的情绪之中,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全诗意境雄浑而壮丽,风格沉郁而豪放。
15.本诗的XXX过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将仰观的景物描写得十分细致。
残星和长笛分别代表目见和耳闻,雁阵和人倚楼则取动态和静态之分。
诗人借用这些景物,交织出秋夜将晓的情景,高楼笛声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颔联情景交融,富有艺术感染力。
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情感更为细腻和内敛。
诗人通过描写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而《登高》则更为豪放和慷慨,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抱负。
本词起句描写了凄风冷露之中古人坟墓成耕田之景,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词人的黍离之悲,而“开函关,掩函关”则代指朝代的更替,写出了时间的悠长。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2020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 题。
①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
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的性命。
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不禁大笑,放他还山。
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妻子送他出门,皆哭。
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妻子不觉失笑,苏轼于是离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相似,都是正话反说。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
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 )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 和“戍卒宜”,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
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这是君主的恩赐,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提供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
2020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思想情感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6分)答案1、CD【解析】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D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
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就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②.【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
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得性命。
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不禁大笑,放她还山。
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妻子送她出门,皆哭。
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妻子不觉失笑,苏轼于就是离开。
14.下列对这首诗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A.首联表面上就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得体质与平庸得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孟浩然得“不才明主弃”相似,都就是正话反说。
B。
颔联对仗工整、灵活。
既用“以”字得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得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与“戍卒宜”,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得感激与顺从。
自己犯罪却只就是被贬,这就是君主得恩赐,她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得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就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与豁达.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得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得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得错误就是意象得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得解说与艺术效果得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就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ﻫ(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得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提供得要求,如本题问得就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就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得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得词语来分析情感。
【解答】(14)C。
“谪居正就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字面上解释就是:我被流放伊犁,正就是君恩高厚,我还就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表面上瞧似乎心平气与、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而不就是感激与顺从。
(15)诗歌注释交代了创作得背景,即“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可见此时属于诗人想要报国却遭贬谪,处于失意之中,结合首联来瞧,诗人说“我以微薄得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得体质还就是平庸得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里就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诗人想要报国却无门路,流露出失意与愤懑之情;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就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就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得高尚品德与忠诚无私得爱国情操;颈联“谪居正就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从字面上瞧似乎心平气与、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诗人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得戍卒,对我正好就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再结合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来瞧,一个“戏"字展现出直面际遇得豁达与乐观。
14)Cﻫ(15)①报国无门得失意与愤激。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ﻫ答案:ﻫ(志却得不到重用,诗中不乏失意与愤激之情。
②直面际遇得豁达与乐观.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但不因此而消沉,反而宽慰妻子,并随时准备为了国家得利益牺牲自己。
③刚正不阿得品德与忠诚爱国得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就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就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就是君恩高厚.我还就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与苏东坡赴诏狱得故事,说您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得解题方法:ﻫ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瞧所给选项得内容就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就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就是否正确。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霁夜①孔平仲②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
③寂历:寂静冷清。
④帘栊:窗帘与窗牖。
14、下列对这首宋诗得赏析,不恰当得就是一项(3分)ﻫ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得,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与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得意味.ﻫ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得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得感受。
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得,就是闯入梦境得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得月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就是一种倒叙。
D、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与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
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得起伏变化成为本诗得诗脉.15、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得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就是如何表现“清"得?(6分)【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得把握得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得把握,又要对诗歌得局部进行恰当得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得每一个重点,对诗歌得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得鉴赏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得内容,所用得表达技巧与表达得思想情感。
【解答】(14)D.“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误,景物安排应该就是由幽暗转向明朗.ﻫ(15)“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作者以清晨秋叶得坠落声,戍墙上得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展现出一种夜雨初霁得清静,突出人们内心得无限祥与之感。
“淡月笼云”就是视觉描写,“凉意”就是触觉描写,“秋声随堕叶”就是听觉描写,通过不同感官,展现出清静之感。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展现出一种自然清静之感,以清泠得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得清冷、寂静。
答案:(14)Dﻫ(15)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得坠落声,戍墙上得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得清静。
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
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得庐山,必然就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译文:ﻫ深夜从睡梦中醒来,只见月色透过窗帘,一片寂静。
回想起来,梦中似乎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得风铃叮当声。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得景象还就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得秋叶,听着秋叶落地得声音,瞧着萤火虫在凉意渐浓得夜空中划出流动得轨迹。
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得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得诱人魅力.ﻫﻫ【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得解题方法:ﻫ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瞧所给选项得内容就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就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就是否正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4.下列对这首诗得赏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得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得云雾缓缓飘游,全城得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诗中“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
颈联写俯察之景。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就是深秋时令得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就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得主观色彩。
C。
末联则抒写胸怀。
上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与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就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D.诗中得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得变化。
全诗意境雄浑而壮丽,风格沉郁而豪放。
15.颔联就是赵嘏得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此联得原因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14.D(诗中得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得变化。
特别就是颔颈两联得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得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就是情语。
雁阵与菊花,本就是深秋季节得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与思乡归隐得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得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得渲染,高楼笛韵得烘托,思归典故得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与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就是目见,"长笛一声"就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得安排,颇见匠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寥落得残星,南归得雁阵,这就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得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得烘托。
笛声那样悠扬哀婉,既就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也就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颔联情景交融,有很强得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常自比管仲、乐毅.14、下面对这这首诗得赏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