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及形成过程,并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着重的指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的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发展阶段、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

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任何时代均有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 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初期发展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思潮,以1516年托马斯《乌托邦》一书问世为标志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正因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这样一个设想,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初步基础,所以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空想社会主义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说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2、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是如何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呢?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能够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放自己和全人类。

另外,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1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社会制度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阶段。

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科学的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等因素,所以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我国社会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特定历

史阶段。我们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当今世界的现实状况,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的潮流,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推进现代化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面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理论上的初步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从1953年到195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剥夺了民族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对矛盾;党的八大正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写进了党的政治决议。次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理论基础。但是在1957年夏季反右斗争以后,毛泽东对当时我国社会阶级斗争的认识逐渐脱离了实际,走上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歧途,最终导致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初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理论基础;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毛泽东奠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理论,邓小平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解决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科学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主题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2.3“三个代表”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

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回答了“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重大现实问题。“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拥有执政本领和执政资格。它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正确方向的科学把握,是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内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唯物史观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获得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物质基础的根本方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两个文明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历史与价值本质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生命力的社会源泉,也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代表”是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是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目标和主题而展开的,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完善。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是列宁和他的后继者前仆后继、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毛泽东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初步提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项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4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命题,并对其作出了精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其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这一社会主义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再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布局,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布局,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更加清晰。然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必须努力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

四、结语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

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条件不同,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应当是不尽相同的。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了坚持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的高度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代表着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并且正在蓬勃发展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