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
“十三五”济南市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新思考

“十三五”济南市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新思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其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济南市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新思考是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就“十三五”济南市城市规划体系建设进行新的思考和探讨。
一、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它承载着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和方向。
在“十三五”期间,济南市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功能区,实现城市功能的有序分布,在确保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资源。
二、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真正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城市规划体系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规划的比重,提高城市绿化率,完善市区生态网络,打造城市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的生态价值。
加强城市建设的节能环保理念,提高建筑能效,推广环保新型建材,实现城市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城市智能化和信息化。
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城市交通、水利、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特别是要推进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提高城市供水供电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四、加强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城市的风貌是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魅力所在,城市规划体系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城市风貌保护。
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城市传统文化,提高城市风貌的整体品质。
特别是要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历史建筑,并将其有效融入城市发展中,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保护与维护方案

城市风貌保护与维护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的风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被高楼大厦和标准化建筑所取代。
城市风貌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也损害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因此,城市风貌的保护和维护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风貌保护与维护的方案,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加强规划管理城市风貌保护与维护的第一步是加强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合理规划建筑的高度、密度和风格,确保新建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同时,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加强规划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建设的方向,保护和维护城市的风貌。
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城市风貌保护与维护的第二步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城市风貌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管理,规范建筑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的质量和风格符合城市的整体形象。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为城市风貌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城市风貌保护与维护的第三步是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
公众是城市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和意见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的方式,提高公众对城市风貌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风貌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城市风貌保护与维护的第四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城市的风貌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等。
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建立健全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保护。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文化遗产的利用,将其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浅谈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浅谈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方春;谢芙蓉【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带来文化价值观的扩张,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城市的地方性和传统特征正在逐渐弱化,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物出现在各城市,"特色危机"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本文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塑造城市特色,营造城市独特魅力.【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作者】方春;谢芙蓉【作者单位】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 城市风貌特色的相关概念和类型1.1 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质、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
它与城市风貌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
城市风貌特色则是一座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历史积淀、自然条件、空间形态、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共同构成的,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
其定义的实质与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是完全相同的。
1.2 常见的几种城市风貌特色类型传统城市风貌:城市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保留了历史上一定时期较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反映该时代的风貌。
民族特色城市风貌:城市保留了众多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山地城市风貌:城市依山而建,大多呈多中心的组团式结构,组团间的山体等绿色隔离带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
山水城市风貌:城市建立在自然山水体系中,群峰环抱,绿水穿城,是以山水风景为城市的风貌特色。
基于生态与景观安全格局的城市新区空间规划——以泉州市东海新区为例

基于生态与景观安全格局的城市新区空间规划——以泉州市
东海新区为例
李永春;梅雪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以泉州市东海新区为例,通过确定规划区主要的景观过程,划分生态功能区域与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建立保障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在宏现尺度上建立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规剐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并整合这些安全格局以引导和框限城市新区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通过研究提出了以山、海、江、城为地域特色的景观格局.以"三源四廊"为景现结构的生态与景现安全格局规划方案.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李永春;梅雪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泉州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3
【相关文献】
1.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分析与探讨——以溧阳市燕山新区景观生态建设为例[J], 史银花
2.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曹妃甸新区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J], 张利;张乐;王观湧;王洪新;许皞;门明新
3.基于生态格局与景观风貌视角的城市新区道路绿地体系构建——以邯郸为例 [J], 张云路;关海莉;刘迪;高梦雪
4.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北京市通州新区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J], 成超男;胡凯富;关海莉;赵鸣
5.基于遥感和GIS的景观尺度的区域生态健康评价——以海湾城市新区为例 [J], 陈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田园城市的规划实践——以玉林市兴业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1溯源 :田园城市经典 理论
田园城市理 论最初 由英 国城市规划 师霍华 德于 1 8 9 8年 提 出 ,试 图
解决 英 国快速城 市化所 出现的城 市人 口和 用地急剧 膨胀 ,市 政基础设 施 不堪 重负 ; 大量贫 民窟产 生 ,居 民住宅需求 问题 日益突 出 ; 城市空气 和 水域 受到 污染 ,城市环境恶化 ; 城市流行病肆虐等城市病 。
2. 2城 乡空 间组 团化
根据 城市 自身 的自然基底特 色 ,构建走廊 式 、组 团化 、网络状城 乡
空间格局 ,形成多组 团 、多核心 的组 团城 市结构 和 “ 青 山绿 水环绕 ,城
镇 田园相 间”的整 体城市风 貌 。根据地形 条件差异 ,可划分 为带状组 团 城市 、块状组 团城市和环状组 团城市等不同模式 。 2. 3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村的关系 。
2. 1生态底线思维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 以环境容量为规划基准 ,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规模 ,
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强调城 市可持续发展 。在总体规模确定的基础上 ,
优 先划定城 市空间增长 边界 ,明确需要严格 保护 的生 态 区域 ,以及适 合
进 行城市集 中开发 的区域 ,同时引导低 丘 、缓坡的合 理利用 ,避免城 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城 市规划 、建筑设计 与景观设 计之间 的一座桥梁 ,发挥其在 统筹城 市
建 筑布局 ,协 调城市景 观 ,体现地域 特征 、民族特色和 时代风 貌塑造 上 的重要作用 。 2. 5基础设旖绿色化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 将 “ 低碳 、 生态 、 绿色 ”融入基础设施建设 ;
2 演绎 :现代生态 田园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规划新导 向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摘要: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重要的一个风貌控制规划,其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为基础,把城市内部分散的绿地景观与城市的人文、历史、经济、工业等文化特色相结合,增加城市绿地的连通性的同时,凸显城市绿地景观的特色,并对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绿地进行不同的风貌特色规划控制。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城市特色绿地系统所谓的城市特色,并不是一个特立存在的对象,它是基于城市多年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地理特质、人文历史、物质科技相结合的地域属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故事的展开,这种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延续。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则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中,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
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概念介绍城市景观,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人文的角度审视,其包括了侠义的“景”和人的感知结果的“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城市生活”。
很具之一观点,可将城市景观概念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和“城市意向”三个方面[1]。
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指风格、格调、平哥、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组成[2]。
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3]。
综合以上的几个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是将城市形而上的“风”,融入人工打造的绿地景观中,呈现出来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自身特色,将城市潜在文质形态与城市绿地景观形态相结合统一形成的城市面貌。
2宜宾市城市特色2.1城市概况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宾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1年历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如何系统规划园林绿地以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

探索如何系统规划园林绿地以塑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摘要:城市特色犹如城市生命,失去地域性特色等于失去城市发展根基。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出现的“零识别城市”及“非地方性”现象,本文做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地域特色的思考,目的在于挖掘、保育、创造城市地域特色,塑造鲜明的城市地域形象,改善正在消失的城市地域性特色状况。
关键词:探索、系统规划、园林绿地、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地域性特色依托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依靠自然条件建成的绿色空间系统。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做成部分,融合了城市所在地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结构、地貌特征、地带性植物及其凝聚而成的地域文化,对于强化城市总体形象、塑造鲜明的城市地域性特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绿地也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地域特色风貌的主要因素。
在空间布局上,良好的绿地系统可以引导城市规划与发展,保护城市各组团特色:在分项规划上,作为具备自身特色的园林绿地,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进而演化成城市的地域性标志。
此外,园林绿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通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节约型园林,有利于改变当前资源浪费和地域景观丧失的建设模式。
合理利用当地河流、山川、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营造城市景观,避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塑造地域性特色最为经济的手段。
利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关键在于首先对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梳理,挖掘、提炼地域特色构成要素,并有效利用这些地域元素,将地域特征融入到园林绿地中,进而转化为地域特色在物质空间的体现,运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手段保育与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
一、尊重自然环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常是在复杂和微妙的特定地域环境中进行,每个场所的特殊自然条刊也是最可贵的设计源泉。
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足塑造地域性特色的基本前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充分发挥自然地理优势,保护、利用自然然景观资源,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将各类绿地、农田、森林、湿地、山体等生态基质进行保护井加以有序规划,才能保障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并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人居环境。
基于生态弹性的北京市“二道绿隔”温榆河段郊野公园设计

第1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19No.2Apr.2021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基于生态弹性的北京市“二道绿隔”温榆河段郊野公园设计孙越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昌330013摘要:生态弹性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为缓解生态危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以北京市“二道绿隔”温榆河段的郊野公园组团为例探讨生态弹性导向下的郊野公园体系设计策略:一是从缓解河道行洪压力、形成区域海绵系统、公园水网循环建设3方面构建弹性水系统;二是通过推进适应性生态演替与设计旱雨两宜生境构建弹性生境系统;三是构建生态游览系统。
关键词:生态弹性,郊野公园,设计策略,北京DOI:10.12169/zgcsly.2020.09.09.0001Country Park Design of Wenyu River Section of Second Green Belt Areain Beijing Based on Ecological ResilienceSun Yue(Jiangxi V&T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Nanchang,330013,China)Abstract:Ecological resilience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mitigating ecological crisis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This paper takes the country parks along the Wenyu River section of second green belt area in Beijing to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the country park system oriented by ecological resilience.Constructing the resilient water system can be realized from3aspects:relieving the flood discharge pressure over the river course,forming the regional spong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ark water network.The resilient habitat system can be built by promoting the adaptive ecological succession and designing the habitats suiting both rainy and dry seasons,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ecological touring system.Keywords:ecological resilience,country park,design strategy,Beijing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持续高速推进,城乡形态急剧变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评论]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
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景观;城市风貌;城市风貌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威海1 引言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
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
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
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
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城市特色被理解为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
有人给予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以不同的注解,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它的表现,城市风貌则倾向于城市的文化、传统习俗与内在精神;城市风貌包含了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则是城市风貌的更加概括、更加提炼的精华部分(扈万泰、郭恩章,2002;蔡晓丰,2005)。
而美国学者加纳姆(Garnham)则认为城市特色(urban character)是由:(1)物理特征和面貌;(2)可观察的活动与功能;(3)含义或象征三个部分组成。
并认为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建筑和桥梁的选址、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性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Garnham,1985;张松,2001)。
城市风貌特色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杨华文、蔡晓丰,2005),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环境等内涵所综合显现出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金广君等,2003)。
可以看出,其定义的实质与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是完全相同的。
2.2 城市风貌规划与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城市风貌规划或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并没有正式列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但从20世纪198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城市就纷纷开展了以之为主题的规划研究(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魏挹澧,2000)。
目前,国内开展的此项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列入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2) 作为独立的规划项目;(3) 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魏挹澧,2000)。
具体工作包括:朱旭辉(1993)、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和金广君(2003)等人的卓有成效的探讨。
国外的相关研究一直将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看作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工作。
1960年代以来,西方的城市规划开始从注重物质规划为主的功能主义思想路线逐步转向注重社会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路线。
在林奇(Lynch),罗西(Rossi),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hulz)等学者的影响下,从人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Lynch,1960;Norberg-Shulz,1979;张京祥,2005)。
城市设计的文脉性、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张庭伟,2001)。
奈杰尔·泰勒(Nigel Taylor)认为城市设计的艺术就是创造城市风貌的艺术。
指出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其组成包括:场地自身及其周边环境、场地上的地物、由地物构成的空间场所、使用者的感知、公众的社会行为五个部分(Nigel Taylor,1995)。
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对城市居民情感寄托的加强与社区凝聚力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ornelsen and Franz,1995)。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城市风貌及其相关规划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定义与范式。
从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看,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城市风貌的认识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有明显不足:(1)强调城市人工环境与视觉要素对城市风貌的影响,而对城市的自然生态背景与文化内涵关注较少;(2)侧重城市建筑本身的形式感与个性特征, 而对区域——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研究不足(李伟,2005);(3)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性与公众性资源的整合不足。
3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并综合体现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是景观作为视觉景象、作为栖居地、作为系统、和作为文化符号的综合体现。
城市风貌是视觉审美的对象,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是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事。
一个良好的城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因此,城市风貌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结合是优化城市风貌的必然途径。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土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维护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框限。
(俞孔坚、李迪华,2001,2002,2005)。
具体的结合途径分为三大步骤(图1)图1 研究框架Fig.1 Research framework3.1 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具体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 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资源的类型与特征进行表述,回答“现状城市风貌是是怎样的?”(2) 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及视觉过程进行分析,并基于整体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以上几个过程进行评价,回答“现状城市风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3.2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生态基础设施的确定可以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保护物种和栖息地的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提供游憩体验以及良好的视觉景观,是形成良好而独特景观风貌的前提和保障。
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简称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Yu,1995,1996;俞孔坚,1999,1998)。
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规划的结合,具体分为以下两大步骤:第一步,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格局,并由此建立城市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明确哪些是城市风貌特色构建过程中的“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并回答“如何改变现状城市风貌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风貌的总体特色,回答“未来形成怎样的城市风貌特色?”。
(1)建立防洪与生物保护网络,形成生态景观特色;(2)建立乡土遗产网络,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3)建立游憩网络,凸显游憩景观特色;(4)建立视廊保护与建筑高度控制网络,构建视觉景观特色。
3.3 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往往造成规划成果难以落实的情况(王哲、洪再生等,2007)。
城市风貌规划必须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策略,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时参考的直接依据。
因此,笔者提出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对于上一层次规划(生态基础设规划和城市风貌规划)确定的“非建设区”的边界和具体控制内容的落实,“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具体步骤如下:(1) 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宏观与中观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区;(2) 针对宏观尺度景观特征区重要的跨区域EI廊道,提出相应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3) 针对中观尺度特征突出的各景观特征区,落实景观风貌规划的各项内容,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导则;(4) 通过预景的方法,对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价,指导未来的空间发展决策。
4案例实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市区面积为769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91.24 Km2,总人口82万(2004年底)。
威海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依山傍海、山海相融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包括甲午海战纪念地等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
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球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享誉国内外。
自198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已经对威海城市风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如果现阶段不抓紧时间对城市风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保护,那么威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而,在威海新一轮城市建设之前进行的城市风貌研究,有助于独具魅力的滨海城市风貌的保持和塑造,确保其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4.1 研究目标通过城市风貌规划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1)维护自然过程包括水文(雨洪、海潮)、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过程的安全,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2)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乡土文化遗产安全;(3)显山露水,城乡融合,维护海陆、城市和乡村、自然和人文的空间联系安全;(4)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与控制,保护威海多样的自然、生物、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观光休闲的基地;(5)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