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瘢痕

合集下载

治愈瘢痕的中医法宝

治愈瘢痕的中医法宝

治愈瘢痕的中医法宝作者:周冬梅毛克臣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4期黑布药膏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创建者赵炳南大夫在民间搜集的一个方子,最早用来治疗背痈,后将其拓展应用,用来治疗增生性的瘢痕。

瘢痕在不美观的同时,还会出现瘙痒、疼痛、屈伸不利、影响关节正常活动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所以尽可能地去除瘢痕,缓解症状,恢复组织功能尤为重要。

不论是烧烫伤还是严重的囊肿结节性痤疮等病症,或是单纯的瘢痕体质,不论创伤面有多大,都可以用黑布药膏来缩小创面,化解瘢痕,起到解毒、散结、通络的作用。

黑布药膏黑布药膏的主要成分是老黑醋、五倍子、金头蜈蚣、冰片、蜂蜜。

老黑醋药食同源,其中的醋酸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能够起到解毒杀虫、散瘀止血的功效;五倍子是一味动物药,能够收湿敛疮、敛汗止血,使血管收缩从而起到缩小瘢痕的作用,是此药方中最为重要的一味药物;金头蜈蚣是一味道地药材,头部呈金色或红色,在入药时头、尾、足都要全,外用具有软坚散结、通经止痛的作用;冰片解毒、止痛止痒;蜂蜜作为外用药的基质调和以上药物。

全方综合在一起,能够很好地治疗纤维血管性增生造成的瘢痕或是感染性的皮肤疾病。

黑布药膏在使用时需要摊涂在一个辅料上,然后贴敷在皮肤上使用。

最早因药膏颜色黑亮,又依托于深色土布作为敷料而得名黑布膏药,现敷料已多用纱布代替。

如果没有黑布药膏,要想缓解瘢痕引起的瘙痒,我们在家可自制简易黄连膏。

简易黄连膏原料:黄连粉1份,白凡士林10份。

黄连是清热、燥湿、解毒的名药,用1∶10的比例混合黄连粉与白凡士林涂抹在患处,也可以缓解由皮肤瘢痕引起的瘙痒。

专家提醒黄连粉需要磨制到100~120目筛的程度,分次添加至白凡士林中,充分搅拌均匀,使两者融合即可。

直至今日,北京中医医院有很多包括黑布药膏在内的,被称为院内制剂的药膏依然在服务于广大的患者,让疗效独特、效果显著的处方能够惠及患者。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进工艺,使得中医的智慧结晶在继承的基礎上传承下去。

中医中药民间治疗疤痕的偏方疤痕疙瘩秘方

中医中药民间治疗疤痕的偏方疤痕疙瘩秘方

中医中药民间治疗疤痕的偏方疤痕疙瘩秘方1.生肌化瘀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2 g,川芎12g。

(生肌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

化瘀方: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 2 g,川芎12g),这个方效果最好,里面的葯物也比较常见,所以值得推荐.川芎,丹参是个不错的葯物,这两味中葯的提取物,在心血管科室里面使用率很高,如果硬是要用西医化的理论解释,就是抗凝血和抗氧化.水蛭也是很强的抗凝血葯物,桃仁在抗凝和抗纤维化有不错的效果,共同作用,软化疤痕,防止纤维交连变硬.西医方面,外用的葯膏以肝素钠为代表,就是个典型的抗凝血葯物.还有硅类防止纤维增生.所以治疗疤痕,中西医大部分还是共通的,就是抗凝,抗氧化,防止纤维过度生长.个人认为,喝这个葯的最好时机就是疤痕已经长稳固,而正在慢慢改建成与周围组织相似的过程中.而不再有变化的旧疤痕,效果不会很明显,细胞的改建活动已经不太活跃了.2.五灵脂丸:组成:五灵脂1500克。

功效:活血破淤,软坚化滞。

主治:瘢痕疙瘩。

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

每次半丸至一丸半,日2次,温开水送下。

3.瘢痕疙瘩:香附9克,柴胡9克,川芎9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夏枯草15克,梨树根45克。

功效:调和营卫,舒畅气血。

主治:瘢痕疙瘩,食道粘连,食道憩室。

用法:将穿山甲、梨树根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入余葯,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液混合。

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食道粘连者可日服3-5次4.中医强调通过内服中葯调理机体阴阳以治其本,中医的内治法主要有三:其一、内服防风、荆芥、丹参、白鲜皮等的“清热解毒、疏风散表、止痒法”;其二、内服党参、淮山葯、生地、熟地等的“养阴易气、养血润燥法”;其三、内服桃仁、藏红花、浙贝母、昆布等的“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法”。

治疗疤痕疙瘩的偏方

治疗疤痕疙瘩的偏方

治疗疤痕疙瘩得偏方转自王氏中医用三七粉加醋治疗疤痕疙瘩得偏方后,抱着试度瞧得心情,先用家中得香醋加三七粉上了几天,没有什么感觉,又买了一并陈醋,将三七粉调成糊状,上药二周后,就见疤痕疙瘩上出现许多向针眼似得小孔,从里边流黄水,但上药时感到疼痛难忍,这时我想到上网查查,瞧到这个贴子说要用米醋加三七粉,于就是又买了一并九度得白色米醋,续继上药,由于洗澡使疤痕疙瘩创面受到感染,化脓了,我又用盐水将脓洗去,将三七粉直接涂在创面上,数日结茄。

末感染得疤痕休明显扁平,颜色也明显变浅了。

我要告诉大家,要有信心,坚持上药一定会好得。

1。

生肌化瘀方:黄芪45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g,丹参30g,水蛭9g,桃仁12 g,川芎12 g、(生肌方:黄芪45 g,太子参30g,白术15 g,生地黄15 g。

化瘀方:丹参30g,水蛭9g,桃仁1 2g,川芎12 g),这个实验里面得化淤方效果最好,里面得药物也比较常见,所以值得推荐、川芎,我自己买了一些,准备做实验用、丹参就是个不错得药物,这两味中药得提取物,在心血管科室里面使用率很高,如果硬就是要用西医化得理论解释,就就是抗凝血与抗氧化。

水蛭也就是很强得抗凝血药物,桃仁在抗凝与抗纤维化有不错得效果,共同作用,软化疤痕,防止纤维交连变硬、西医方面,外用得药膏以肝素钠为代表,就就是个典型得抗凝血药物.还有硅类防止纤维增生。

所以治疗疤痕,中西医大部分还就是共通得,就就是抗凝,抗氧化,防止纤维过度生长。

个人认为,喝这个药得最好时机就就是疤痕已经长稳固,而正在慢慢改建成与周围组织相似得过程中.而不再有变化得旧疤痕,效果不会很明显,细胞得改建活动已经不太活跃了。

2。

五灵脂丸:组成:五灵脂1500克。

功效:活血破淤,软坚化滞。

主治:瘢痕疙瘩、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

每次半丸至一丸半,日2次,温开水送下、3.瘢痕疙瘩:香附9克,柴胡9克,川芎9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夏枯草15克,梨树根45克、功效:调与营卫,舒畅气血。

瘢痕灸治疗的原理

瘢痕灸治疗的原理

瘢痕灸治疗的原理瘢痕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特殊的灸法来治疗和改善各种瘢痕问题。

瘢痕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经络和穴位,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刺激局部组织的代谢和再生,从而改善瘢痕的形态和功能。

首先,瘢痕是由于创伤或手术等皮肤组织损伤后的愈合过程所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胶原蛋白纤维被产生,并且排列紊乱,导致了瘢痕的形成。

而瘢痕灸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穴位,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和排列有序,从而改善瘢痕的形态。

其次,瘢痕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局部组织的气血运行来改善瘢痕。

在中医理论中,瘢痕被视为气血阻滞的表现,因此需要通过调节和促进气血的流动来改善。

针灸和灸法都可以刺激穴位,从而调整和平衡气血的运行。

通过瘢痕灸的刺激,可以激活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加速瘢痕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改善瘢痕的问题。

瘢痕灸还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系统来改善瘢痕。

穴位与神经有密切的联系,而刺激穴位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从而调节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通过瘢痕灸的刺激,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炎能力,从而促进瘢痕的愈合和修复。

瘢痕灸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理论,瘢痕的形成是由于体内气血失调及阴阳失衡,而瘢痕灸通过调节和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可以改善瘢痕的情况。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消除体内的病理现象,从而改善瘢痕的问题。

瘢痕灸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心理和情绪状态。

瘢痕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和情绪压力,而刺激穴位可以促进神经传导和内分泌功能,从而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

通过瘢痕灸的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瘢痕的康复。

总的来说,瘢痕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穴位来改善瘢痕的疗法。

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组织代谢和再生,激活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机制,从而改善瘢痕的情况。

虽然瘢痕灸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其机制和疗效。

中医药防治瘢痕形成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防治瘢痕形成的研究现状

10g、小茴香10g、生蒲黄10g、肉桂6g、当归10g、红糖30g、甜酒糟30g。

4剂,1剂痛减,嘱每月经前3日仍服原方4剂,疼痛逐月减轻,连续4疗程而痛除至今未复发。

5 消化系腹痛:下之以通消化系疼痛有炎性及痉挛性,临床常见有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等。

本证皆因腑气不通,邪气壅塞,浊气上逆。

临床表现多见腹痛剧烈,伴呕吐,且与饮食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中焦为升降之枢纽,若中焦壅滞,则满实而痛。

《内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

欲止痛祛其壅滞,我们遵“下之以通”之法,选大柴胡汤加减,可谓“通则不痛”也。

例5,患者汤某,女,51岁,九江县永安乡农民,2000年4月,患者因腹痛伴恶寒发热,呕吐频作1周,在当地乡医院治疗无效而转来九江市,经市一院外科诊为胆石症并感染,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经费不足而求治于我院。

证见恶寒发热,腹痛喜按,呈屈卧位,呻吟不已,呕吐时作,右上腹有明显压痛伴轻度反跳痛。

巩膜黄染,舌质暗红,苔黄腻,大便3日未行,此乃邪郁少阳阳明,遂与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法夏10g、赤白芍各15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茵陈20g、栀子10g,1剂大便通痛减,寒热罢,复用原方出入,3剂后黄疸渐退,7剂诸症消失而痊愈。

6 内痈疼痛:清之以通内脏脓疡常见有肺脓疡、肝脓疡、阑尾脓肿等。

祖国医学统称为内痈,因气血郁滞,热毒壅结于脏腑而致。

临床上均可见憎寒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热毒证。

但因脏腑疼痛部位不同,肺脓疡者表现为胸痛,肝脓肿者表现为胁肋痛,阑尾脓肿者为右下腹痛。

大凡热毒壅结疼痛当以清热解毒,清之以通,毒除热清方能痛除。

我们在临床统以仙方活命饮加减,可达毒除痛止之效。

但在溃脓期当佐以托毒排脓之品。

例6,患者陈某,男,31岁,武宁石渡乡农民,2001年10月患者因肝脓肿高热寒战伴肋痛2天,转入当地县中医院,我们当时在该医院义诊,见患者高热恶寒,肝区叩击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超声波提示肝脓肿,遂选用仙方活命饮化裁。

瘢痕灸的原理

瘢痕灸的原理

瘢痕灸的原理瘢痕灸是一种中医外治法,它通过艾条或其他特定的治疗工具,将燃烧的艾草或其他药物置于瘢痕部位,进行熏灸治疗,以促进瘢痕的吸收和疏松。

瘢痕灸的原理如下:一、活血化瘀:中医认为,瘢痕是由于创伤或手术引起的气血瘀阻,导致气血循行不畅,产生了瘢痕组织。

瘢痕灸可以通过热熏灸的作用,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燃烧的艾草或其他药物产生的热量可以渗透至皮下,刺激血管扩张,增加组织的血流灌注,促进瘢痕组织内的淤血和瘀血的消散,从而减轻瘢痕的形成。

二、温经散寒:瘢痕灸的温灸作用可以温经散寒,改善局部的气血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瘢痕的吸收。

中医认为,寒湿内阻、气血凝滞是瘢痕形成的原因,而温灸可以起到驱寒散湿的作用,改善局部的寒湿状态,使瘢痕处的经络畅通、气血流通,有利于瘢痕的吸收和疏松。

三、祛风湿:瘢痕灸可以祛风湿,中医认为湿邪内阻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湿邪可以迫使正气无法施展,从而导致瘢痕形成。

瘢痕灸通过温散的作用,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排除体内的风湿邪气,达到祛风湿的效果,从而改善瘢痕组织的状态。

四、疏通经络:瘢痕灸可以通过热熏灸的刺激作用,促进瘢痕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疏通经络。

中医认为,瘢痕阻滞了气血的正常流动,导致气血瘀滞,而经络是气血流通的通道,瘢痕灸可以通过温灸的作用激活经络,恢复经络的通畅,改善气血循环,有利于瘢痕的吸收和消散。

五、刺激免疫系统:瘢痕灸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瘢痕的愈合。

研究表明,艾草和其他药物燃烧后释放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局部的抗炎能力和免疫力,促进瘢痕的愈合。

六、镇痛作用:瘢痕灸可以通过温灸的方式,刺激皮肤表面的温热感受器,产生镇痛作用。

研究发现,瘢痕灸可以刺激并激发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分泌内源性镇痛物质,缓解瘢痕部位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瘢痕灸通过燃烧的药物产生的热量和药效,刺激皮肤和经络系统,改善瘢痕组织的状态,加速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促进瘢痕的吸收和疏松。

描述瘢痕灸的操作方法

描述瘢痕灸的操作方法

描述瘢痕灸的操作方法
瘢痕灸是一种中医疗法,用于治疗瘢痕疙瘩、肌肉硬化等症状。

以下是瘢痕灸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
- 准备好瘢痕灸专用的具有一定吸附性的铁盒、纸袋或者驱风白檀木抽屉等器具。

- 挑选适合的瘢痕灸材料,一般选用艾绒或者厚纸包裹炙药,形成灸条。

- 准备好火源,如火柴或者火种。

2. 操作步骤:
- 首先,将瘢痕灸材料点燃,并将其放入铁盒、纸袋或者驱风白檀木抽屉里,以避免烟雾过多散发。

- 接下来,将灸条放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直接用火烤热,注意不要烤伤皮肤。

- 在灸热的同时,进行指压按摩,刺激相关穴位,以增强疗效。

- 灸热后,将灸条拿开,用凉水或者消毒酒精消毒擦拭灸伤部位,预防感染。

- 完成一次瘢痕灸后,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操作。

3. 注意事项:
- 进行瘢痕灸时,要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烤伤皮肤或者引发火灾。

- 瘢痕灸不适合对热或者火热不耐受的人群,以免引起过敏或者烫伤。

- 选择适合的瘢痕灸材料,确保其质量和卫生状况,避免引发感染或者其他不适。

- 在操作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行调整,不可盲目追求高温或者时间过长。

- 进行瘢痕灸后,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遵循中医养生原则,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请注意,瘢痕灸作为一种中医疗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方法应该在医生或者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眼科如何治疗眼部瘢痕

中医眼科如何治疗眼部瘢痕

中医眼科如何治疗眼部瘢痕在中医眼科的领域中,眼部瘢痕的治疗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眼部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视力造成一定的影响,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困扰。

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眼部瘢痕的治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中医认为,眼部瘢痕的形成与气血失调、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濡养眼部组织的关键。

当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眼部,就容易导致瘢痕的产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经络阻滞,气血不能正常流通,也会促使瘢痕形成。

此外,脏腑功能的失调,如肝肾功能不足、脾胃虚弱等,也可能影响眼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瘢痕形成的风险。

中医治疗眼部瘢痕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眼部瘢痕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气血瘀滞型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以桃仁、红花、当归、熟地、川芎等药物为主,促进气血流通,消散瘀滞,从而改善瘢痕状况。

对于肝肾不足型的患者,则会选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为主,补充肝肾之精,滋养眼部,有助于瘢痕的修复。

中药外用在眼部瘢痕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外用中药有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将其制成药膏或药水,涂抹于眼部瘢痕处,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发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

还有一些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可用于瘢痕处有红肿、疼痛等症状的患者,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瘢痕的消退。

针灸治疗眼部瘢痕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等眼部周围的穴位,以及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远端穴位。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眼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瘢痕的质地和外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治疗瘢痕中医药对瘢痕治疗研究历史悠久,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目前中医认为,瘢痕多因先天因素或金刀所伤,水火烫伤,余毒未净,受外邪侵入肌肤引起,在治疗上应重视局部与整体密切联系的整体观点。

主要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如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生脉散加味、消积排通汤和通脉灵片剂口服等;外治法,这是治疗瘢痕的主要方法,如采用黑布药膏贴法、鸦胆子软膏、瘢痕止痒软化膏外用等;内外治结合法,如内服消积排通汤,外用甘芫粉(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等。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中药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促进肉芽组织上皮化、瘢痕组织内血液和营养供应等方面均有影响,对瘢痕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开发出积雪草苷软膏、丹芎瘢痕涂膜及瘢痕止痒软膏等中药制剂用于临床。

治疗疤痕疙瘩的良方外用:1用陈醋,将三七粉调成糊状,上药二周后,疤痕疙瘩上出现许多向针眼似的小孔,从里边流黄水,上药时感到疼痛难忍。

尽量避免洗澡,如因洗澡使疤痕疙瘩创面受到感染,将三七粉直接涂在创面上,数日结茄。

治疗要有信心,坚持上药一定会好的。

2用防风、丹参、丹皮、石膏、三七粉等重要制成水剂、擦剂、町剂、散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用药,直接作用于瘢痕疙瘩的表面。

软化瘢痕疙瘩,缓解、消除瘙痒、疼痛,使瘢痕结缔组织崩解,从而抑制瘢痕疙瘩的增生、蔓延。

3因瘢痕多见于局部,故外治法更为常用。

刘氏采用复方艾叶煎浸洗及丁艾油外涂方法,对减轻瘢痕增生,止痒止痛具有较好疗效。

(复方艾叶煎由艾叶15g,老松皮30g,威灵仙15g,红花10g,煎汤3000ml。

丁艾油:艾叶30g,丁香50g,红花20g,冰片6g,前两味水煎至1000ml 后蒸馏提取挥发油300ml;红花用70%乙醇100ml浸泡、渗滤;冰片溶于醇液;三者按1∶1∶1混合而成)。

4、丹参除瘢痕:唐代孙思邀的《千金要方》中,记载有一贴奇秒的“灭瘢方”,仅由丹参、羊脂二味药物组成。

中医认为瘢痕的产生,主要是气血不和、气滞血瘀,风热毒气残留所致。

丹参能宣通运行,活血化瘀,所以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瘢痕疙瘩属结缔组织增生,为烧烫伤、手术及外伤后常见的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外表美观,严重的还可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采用丹参注射液外治瘢痕疙瘩,同样可取得较好效果。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方法:将脱脂棉球或纱布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浸透,而后平敷于皮损处,直到药液自然干透为止,每日外敷2叫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此法简单有效,副作用少,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5、应氏以五倍子100g,强的松0.1g,地卡因10g,氧化锌200g,羊毛脂40g,凡士林650g制成瘢痕止痒软化膏,局部外涂后以绷带或纱布包扎,外用弹力绷带加压缠绕治疗增生性瘢痕。

6、张氏等选用软坚消瘢散配合器械扩张治疗食道、胃吻合口反复瘢痕狭窄,(药用:乌梅肉15g,白蒺藜10g,白僵蚕10g,共研细末,每次6g,蜂蜜调服4次),其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疗效满意。

7、杨氏用五倍子50g、五灵脂(活血散瘀,炒炭止血)10g、紫草30g,乳香,没药各5g,蜈蚣20条浸泡于500g麻油中,5天后加温煎至焦黄,过滤,加入二甲基亚砜(消炎止痛,利尿,镇静)250g制成消痕油),用时外涂创面后加压包扎,总有效率为96.6%。

该法以中西药物配合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又有较强穿透力,从而促进瘢痕消退。

8、胥氏用灭瘢膏作超声耦合剂,以超声透入法治疗瘢痕增生,(药用腊月羊脂100g,丹参80g,五倍子120g,蜈蚣30条,紫草60g,刺五加60g,先将羊脂熬油去渣,后将药投入,文火煎至质枯,滤净,自然凝结备用)。

此方法先以热效应使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产生较大的延展性,再经超声的机械振荡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变软,使药物充分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9、张氏认为本病乃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以乌梅50g,五倍子30g,蜈蚣5条,苦参30g,生地40g,其中蜈蚣、麝香研粉,余药加水泡10小时后煎汁500ml,加入食醋500ml,浓缩收膏成糊状,冷却后加粉外用。

10、毛氏用积雪苷外涂、内服治疗瘢痕。

11、史氏--甘芫粉(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外敷治疗瘢痕,同时将瘢痕辨证分为三型: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加减用药,共治疗440例,总有效率92.27%。

12、赵氏以消瘢散(丹参、五倍子、苦参、昆布、海藻各30g,威灵仙、硫磺、海桐皮各15g,防风、蝉蜕各10g,三棱、莪术各20g) 敷贴瘢痕局部,配以热烘疗法,共治疗9例,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用于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13、黎氏等应用烧烫灵(白芷、紫草、冰片、旱莲草、大小蓟、茜草、明矾等组成)对大鼠深Ⅱ度、Ⅲ度烧伤进行了实验研究,病理结果显示烧烫灵组动物上皮修复良好,愈合完全。

赵氏运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了12例深度烧伤疮面,愈合后疮面肉眼所见均为软质平整光滑的上皮覆盖或软中带硬的平整疤痕。

光镜、电镜显示:表皮恢复正常,真皮层有毛细血管及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粗细一致,排列整齐。

运用中药提取成分进行瘢痕防治的研究有见报道.14、丹芎瘢痕涂膜: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山慈菇、五倍子、苦参、乳香(制)、没药(制)、冰片、甘草。

本品为浅红棕色至红棕色粘稠状液体;气特异。

15、手术后用防风、丹参、丹皮、石膏、三七粉.等重要制成水剂、擦剂、町剂、散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用药,直接作用于瘢痕疙瘩的表面。

以软化瘢痕疙瘩,缓解、消除瘙痒、疼痛,使瘢痕结缔组织崩解,从而一直瘢痕疙瘩的增生、蔓延。

16、面上瘢痕。

、用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共研为末。

加醋调匀。

夜涂脸上,清晨洗去。

17、身上瘢痕。

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调油敷涂。

18、去除瘢痕。

用鸡蛋五、七枚煮熟。

取黄炒黑,一天涂三次,直至瘢痕消灭。

19、消灭瘢痕。

用鹰屎二两、僵蚕一两半,共研为末,调蜜敷涂。

又方:用鹰屎、白附子各一两,共研为末,调醋敷含。

一天三、五次,痕灭为止。

20、身上瘢痕的祛除法。

用黄矾(烧令汁尽)、胡粉(炒黄)各八分,研细,加猪油,共捣成泥。

先以粗布擦瘢,感到疼痛时,把药涂上,涂药五次以后,再用老鹰粪、燕窠草烧祳灰等分,加人乳调匀涂瘢。

皮肤能恢复正常。

21、汤火伤。

用粟米焦,投不中,澄取汁,浓煎如糖,频搽伤上,能止痛,灭瘢痕。

22、小儿烂疮。

用牛屎烧成灰封涂。

兼灭瘢痕。

23:手术后刀口疤痕,又疼又痒,瘢痕疙瘩是伤口愈合后皮肤凹凸不平,色淡红或暗红,质硬,痒痛,或无自觉症状,形状长圆不一,大小不等,中医称之为肉龟肿,螃蟹肿。

配方1:当归30克,猪脂(猪油)500克,白芷30克制法:将白芷,当归研为粗末,猪脂切成小丁,白酒50克剪十余沸,去渣储瓶备用。

用法:涂于斑痕处,每日5-10次。

此方祛风、行血、润肤、治疗瘢痕效果颇佳。

配方2:白蒺藜30克,山栀子30克,醋50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以醋调匀储瓶备用。

用法:每晚临睡前涂于患处,晨以温水洗去。

此方清热、解毒、散风行血、治疗瘢痕。

配方3:大黄,芒硝各等量,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时取15-20克,加75%酒精调成糊状,敷伤口硬疼处,药敷厚约0.2厘米,每次30分钟,并辅以红外线灯照射,日2次,一般需8-15次可痊愈。

注:本方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不仅消炎抗菌,抗感染,而且可促使硬结软化消散。

24.鸡蛋灭瘢痕方:鸡子五七枚煮熟,取黄炒黑,拭涂,每日3次,久用瘢痕自灭。

六:瘢痕疙瘩25乳香,没药各35克,血余45克--人发,消瘀,止血,利小便。

功效:提脓拔毒,消肿软坚。

主治:疖肿、毛囊炎,瘢痕疙瘩、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麻油6000毫升入大锅内,加入(1)部分各药,熬枯去渣,再用强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投入章丹(冬天约25000克,夏天约3000克用铁棒急调,油渐变成黑色,最后将冷凝时加入(2)药末,调和成膏。

用厚纸摊成大、中、小三号,厚薄不同的膏药,用时烘烊贴患处。

26六物灭瘢膏【来源】《外台秘要》【组成】衣中白鱼(蠹虫)、鸡屎白、鹰粪白、芍药、白蔹、白蜂各等份。

【功效】灭瘢。

【制备】上药研如粉,以乳汁调和,贮瓶备用。

用法】涂于面上患处,每日3次。

【说明】本方专用于治疗瘢痕疙瘩。

方中衣中白鱼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陆川本草》谓之可“破积,解毒,治疮疖”;《本经别录》记载其能“涂疮灭瘢”;《千金方》中则以衣中白鱼及鹰屎白二味和蜜治疗瘢痕凸出,可见这些药物在古时是治疗瘢痕疙瘩的基本用药。

除此之外,本方还选取了长于灭瘢痕、消症瘕的鸡屎白,利水泄热,祛风解毒以增药效;并配以芍药养血活血,润肤红颜;白蔹清热解毒,消肿生肌。

诸药以乳汁调和则有滋润营养之效。

27、灭瘢古方1.【来源】《刘涓子鬼造方》【组成】鸡屎白30克,辛夷1.2克,白附子0.6克,细辛0.4克。

【功效】灭瘢。

【制备】上药酒浸一夜,以羊脂50毫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

【用法】伤瘢以甘草洗后涂之。

【说明】本方以鸡屎白为主药,其味苦咸凉,可利水泄热,祛风解毒,软坚去积,是古方中常用的灭瘢除痕药;配以辛夷辛温芳香,解肌散表,上窜头目,善治头面目鼻之病,《药性论》中谓其“能治面生黑疱。

面脂用,主光华”。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辛夷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白附子、细辛辛散温通,可引药上行头面,畅达经络。

四药共举可祛散风热,消肿散结而灭除瘢痕。

甘草甘缓平和,有解毒调和之性,能“长肌肉”、治“金疮肿”(《神农本草经》),所含的甘草酸铵、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地影响皮下肉芽囊肿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起到抗炎作用,因此此方用法中特别强调了敷药前需以甘草洗伤瘢,以增强药物疗效。

羊脂是此煎膏剂的赋型成分,且亦可起到滋养保护皮肤的作用。

祛斑液2.祛斑液【来源】《外台秘要》【组成】羊胆、猪胰、细辛各等份。

【功效】祛风清火,祛斑润肤。

【制备】用竹签绞去猪胰血丝、筋膜,划破羊胆,人锅内,加水适量,共煎羊胆、猪胰、细辛,三沸后滤渣取液,备用。

【用法】每晚涂搽面部,次日晨以浆水洗面。

【说明】本方专为治疗雀斑、黧黑斑等面部黑斑而设,因此类皮肤疾患常可由风邪外搏,火郁经络而致,故本方从祛风清火入手,以驱散风热,宣泄郁火,消除黑斑。

方中羊胆味苦性寒,具情火解毒之功,可“主诸疮”(《千金·食治》),有消炎、抑菌作用;猪胰甘滑泽,能润燥生津,涤除垢腻,“去皴、疮、黑黯”(《本草图经》),“泽颜”(《随息居饮食谱》);细辛辛温,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本草正义》),故方中用之以祛风通络,宣散浮热。

以浆水洗面,可使皮肤白净细腻,有助于祛斑润肤,悦面除皱。

3.六物灭瘢膏【来源】《外台秘要》【组成】衣中白鱼、鸡屎白、鹰粪白、芍药、白蔹、白蜂各等份。

【功效】灭瘢。

【制备】上药研如粉,以乳汁调和,贮瓶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