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

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

一.导入唐诗中的音乐描写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

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

唐代,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精进,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例如,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曾被清人方扶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这些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概括起来,其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例如: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例1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

(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例如: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例2用银瓶乍破声和刀枪轰鸣声来比附琵琶声的陡然兴起和激昂飞越。

(三)、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写法。

例如:3、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例3用视觉形象“黄云萧条白日暗”来比喻筚篥声低沉急促,用“上林繁花照眼新”的视觉形象来比喻筚篥声的轻松明快。

(四)、侧面烘托法,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例如:4、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例4用空旷山野上的白云为之凝滞,仿佛在俯耳谛听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

二.阅读提示与《琵琶行》及《李凭箜篌引》比较,《听颖师弹琴》中音乐描写的角度及手法又有哪些特点或不同?三.诗歌句译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2)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2)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2)师蕾【教学目标】1、鉴赏、学习作品摹声传情的艺术。

2、培养、提高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作品摹声传情的艺术技巧的理解、分析和鉴赏。

【教学手段和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

2、启发与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前几分钟播放音乐古曲《流水》(幻灯片1:音乐欣赏)。

二、导入新课三、出示教学目标(幻灯片3:教学目标)1、鉴赏、学习作品摹声传情的艺术。

2、培养、提高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诵读、正音。

(幻灯片4:古琴画面,幻灯片5:文本)a)找一学生朗读课文。

b)教师范读。

c)学生齐读五、把握大意,梳理层次。

(幻灯片6:层次)明确:全诗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颖师琴声,第二层写听琴感受。

六、诵读鉴赏第一层(幻灯片7:分析鉴赏)a)齐读一遍。

d)其余四个方面,分到四个学习小组中思考、讨论。

然后推举代表回答。

e)朗读指导。

强调变化,学生个读,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不同的朗读情况作出精要指导。

七、诵读鉴赏第二层。

(幻灯片8:分析鉴赏)问题二:思考回答该层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

八、整体鉴赏与指导。

(幻灯片9:整体鉴赏、指导)整体诵读,教师范读。

九、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幻灯片10、11、12)片幻灯片10:任选下面的一组,作简单的比较赏析和诵读。

A组将本诗与《听蜀僧濬弹琴》比较。

B组将本诗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段落比较。

片幻灯片11: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幻灯片12:《琵琶行》音乐描写段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明确略(此问题主要放给学生课堂探究,充分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蔡安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与韩愈相关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诗运用通感、以实写虚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3、与《琵琶行》对比,体会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体会作者感伤身世、缘琴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缘琴而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一个诗歌和音乐的时代,音乐成为了诗人们表现的题材,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有出色的音乐描写诗流传至今,例如我们上星期刚学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诗仙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诗鬼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等。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简介作家、背景1、韩愈相关的文化知识.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与白元二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相呼应。

苏轼赞其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一生宦海浮沉,起起落落,屡次上奏剖析政事,屡遭贬斥。

792年登进士第,816年先迁为中书舍人,后降为太子右庶子。

817年升任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2、背景颖师是当时一位来自天竺的僧人,擅长弹琴,曾经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自己。

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之句。

琴本是汉民族的古老乐器。

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师旷弹《清角》风摧宫室等许多美丽的传说.然而到了“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唐代,琴却遭到世人的冷遇,只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常听琴、弄琴.乐师也乐意为他们演奏,并请求为之作诗,以留名于世。

三、诵读:讲解内容,鉴赏艺术手法。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2、请1-2名学生范读诗歌,教师引导其读出诗中音乐的变化,找出前五句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儿女、勇士、浮云柳絮、百鸟、凤凰。

3、诗歌解读。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摹声至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摹声至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摹声至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三首名篇,以婉约清丽、丝丝入扣的细腻描写手法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

通过对这三首诗歌的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艺术创作风格和对人生、自然、情感的独特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将通过摹声至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藏的深刻意义,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三首诗歌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的主题和手法,从而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1.2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群文阅读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的背景故事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来说,本教学设计的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对古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3. 培养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了解古代音乐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拓展学生的文学艺术视野;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自觉性。

通过群文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

2. 正文2.1 摹声至文《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写了唐玄宗李隆基追悼杨贵妃的故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来引入琵琶行的主题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琵琶行,培养他们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3.诗歌赏析:分析琵琶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4.诗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引导他们思考人生和爱情等主题。

鲁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2篇

鲁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2篇

鲁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鲁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听颖师弹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 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2. 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句,学会欣赏文学性;教学难点:1. 回答关于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变化的问题;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教学准备:1. 小说《听颖师弹琴》的文本;2. 教学PPT或手写板书;3. 场景音乐和视频素材;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启发(5分钟)播放一段与音乐相关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预告今天要讲解的小说内容。

Step 2:导入与反思(10分钟)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对《听颖师弹琴》的基本了解,并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Step 3:整理思路(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整理学生的回忆内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并在PPT或黑板上进行梳理和归纳。

Step 4:重点解读(20分钟)重点解读小说中的关键场景和重要词句,包括颖师的琴音、弘扬的反应以及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递的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同时注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声音效果和PPT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发表对小说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探讨音乐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等。

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欣赏和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分析能力。

Step 6:总结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变化,并按要求完成对小说的读后感或写作等。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蔡安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1、掌握与韩愈相关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诗运用通感、以实力:写虚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3、与《琵琶行》对比,体会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体会作者感伤身世、缘琴而发的情感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缘琴而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一个诗歌和音乐的时代,音乐成为了诗人们表现的题材,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有出色的音乐描写诗流传至今,例如我们上星期刚学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诗仙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诗鬼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等。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简介作家、背景1、韩愈相关的文化知识。

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与白元二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相呼应。

苏轼赞其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一生宦海浮沉,起起落落,屡次上奏剖析政事,屡遭贬斥。

792年登进士第,816年先迁为中书舍人,后降为太子右庶子。

817年升任刑部侍郎。

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2、背景颖师是当时一位来自天竺的僧人,擅长弹琴,曾经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自己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之句。

琴本是汉民族的古老乐器。

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师旷弹《清角》风摧宫室等许多美丽的传说。

然而到了“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唐代,琴却遭到世人的冷遇,只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常听琴、弄琴。

乐师也乐意为他们演奏,并请求为之作诗,以留名于世。

三、诵读:讲解内容,鉴赏艺术手法。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

2、请1-2名学生范读诗歌,教师引导其读出诗中音乐的变化,找出前五句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儿女、勇士、浮云柳絮、百鸟、凤凰。

3、诗歌解读。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2024年《听颖师弹琴》经典课件演示课件.

2024年《听颖师弹琴》经典课件演示课件.

2024年《听颖师弹琴》经典课件演示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版《听颖师弹琴》教材第三章“音乐与情感”部分,详细内容涉及音乐基础知识、情感表达与鉴赏。

主要章节包括:3.1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3.2《听颖师弹琴》作品分析;3.3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对《听颖师弹琴》作品的分析与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联,以及《听颖师弹琴》作品的分析。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方法的传授,以及情感体验的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音乐基本要素,阐述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3. 作品分析:详细解析《听颖师弹琴》的音乐结构、旋律特点、情感表达。

4. 欣赏与体验:播放《听颖师弹琴》,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5. 例题讲解:针对作品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作品中的旋律,进行音乐创作,锻炼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音乐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

2.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音乐的核心。

3. 《听颖师弹琴》作品分析:音乐结构、旋律特点、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阐述其情感表达。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明确指出音乐作品的名称、作者、音乐结构、旋律特点等,并结合个人感受进行情感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多欣赏音乐作品,培养音乐素养,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团、乐队等,锻炼实践能力。

听颖师弹琴赏析 听颖师弹琴教案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赏析 听颖师弹琴教案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赏析听颖师弹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总结】听颖师弹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

会能文章,对愈有影响。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有《昌黎先生集》。

今人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下简称《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二、阅读并感知诗歌内容:重点注释:1.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可知颖师是当时一位善弹琴的和尚。

2.昵昵:亲热而细柔。

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

《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3.划然:突然。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4.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5.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蔡安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与韩愈相关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诗运用通感、以实写虚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3、与《琵琶行》对比,体会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体会作者感伤身世、缘琴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缘琴而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一个诗歌和音乐的时代,音乐成为了诗人们表现的题材,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有出色的音乐描写诗流传至今,例如我们上星期刚学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诗仙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诗鬼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等。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简介作家、背景
1、韩愈相关的文化知识。

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与白元二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相呼应。

苏轼赞其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一生宦海浮沉,起起落落,屡次上奏剖析政事,屡遭贬斥。

792年登进士第,816年先迁为中书舍人,后降为太子右庶子。

817年升任刑部侍郎。

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2、背景
颖师是当时一位来自天竺的僧人,擅长弹琴,曾经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自己。

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之句。

琴本是汉民族的古老乐器。

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师旷弹《清角》风摧宫室等许多美丽的传说。

然而到了“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唐代,琴却遭到世人的冷遇,只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常听琴、弄琴。

乐师也乐意为他们演奏,并请求为之作诗,以留名于世。

三、诵读:讲解内容,鉴赏艺术手法。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

2、请1-2名学生范读诗歌,教师引导其读出诗中音乐的变化,找出前五句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儿女、勇士、浮云柳絮、百鸟、凤凰。

3、诗歌解读。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昵昵,亲昵,指儿女之间的亲热之态。

尔汝,指的是交好的人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表示亲近。

怨,嗔怨。

画面上,首句描绘了一幅儿女私语的场景,而且语音上,“昵”、“女”、“语”、“尔”、“汝”等字,读起来看似拗口,实际上正好符合了细语呢哝的特点。

首句表现了音乐的细语柔情。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画风突变,音乐陡然像勇士一样,昂扬激越,雄健刚强,气势非凡,奔赴敌场,与上句的儿女私语比较,一柔一刚,形势悬殊。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轻盈灵动。

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静谧灵长。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主谓倒装,百鸟群喧啾,一大群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展现的是一幅热闹的景象,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孤单却高傲。

热闹的乐声,主旋律突然清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凤凰一心向上,不愿与平凡的百鸟为伍,却饱受跻攀之苦,最终还是跌落下来。

主旋律先是昂扬向上,而后骤然低落,戛然而止。

小结:前五句是对颖师音乐的直接描写,然而作者并没有选择描述听到的乐曲如何,而是运用五个意象(儿女、勇士、浮云柳絮、百鸟、凤凰),刻画多幅场面(儿女私语、勇士赴敌、云絮飘扬、众鸟喧啾、凤凰高飞、失势落千丈),作者描写的这些场景,分别表现了颖师所奏乐曲的哪些变化?(细语柔情——刚强雄健——空灵静谧——热闹喧杂——挣扎跌落)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和《琵琶行》相比有哪些异同?(同:比喻、对比、通感、拟声;异:景物烘托。

会拓展开讲。


4、齐读后四句,思考后四句的内容。

(后四句写的是作者听颖师弹奏的反应和感受。

可以算是对颖师音乐的侧面描写。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簧。

——可惜啊,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却不懂音乐。

未省:不懂得。

丝簧:弦乐、管乐,指音乐。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自从听了你的弹奏,音乐变跌宕起伏,我心中情绪也变化万千,坐立难安。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情感上的强烈刺激,让我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

眼泪已经湿了我的衣襟。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颖师啊!你实在很厉害!你的弹奏就好像将冰与火置于我的胸膛。

意思是说,冰火原不相容,但颖师技法高超,将其融为一
体,时而将我引入欢乐的天堂,时而将我掷入悲苦的地域。

冰炭置肠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听觉为感觉。

可见,颖师弹奏的音乐对作者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大家回忆一下,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听完琵琶女的演奏后是什么反应?(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泪沾衣裳,是因为停了琵琶女的乐曲和身世后,联想到了自己,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而韩愈呢?他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反应啊?
当我们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如果只抓住作者描摹的音乐节奏,而不去挖掘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志,便无法体会隐藏在诗歌里面的内涵。

一首诗,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寄寓超凡脱俗之想,或叹息坎坷不遇之悲。

韩愈在听完颖师弹奏的乐曲后,坐立难安,泪雨滂沱,究竟是为什么?
四、体会情感
韩愈从颖师跌宕起伏的乐声中,联想到了自己的宦海浮沉,起起落落。

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却又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

三十六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贬阳山令。

四十九岁时先迁为中书舍人,后降为太子右庶子。

韩愈作此诗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四十九岁时),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

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升降起伏,正好与自己的仕途相符合。

而音乐中那一只飞出百鸟群的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正是诗人那一年仕途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

因而,韩愈描写的不仅仅是颖师乐曲中的节奏变化,更是在叹息自己的仕途坎坷之悲啊。

五、再次诵读,读出音乐变化,读出作者情感。

六、讨论探究,加深理解
同样是写对音乐的感受,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什么不同?
1、《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一个完整的音乐表演过程,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则从乐曲中途切入,只截取了精彩的一部分。

2、《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和琵琶女的人物形象是息息相关的,音乐是在为人物做铺垫,作者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处处紧扣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感情。

而《听颖诗弹琴》中,颖师的身世经历并未出现。

3、韩愈似乎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平分秋色;白居易则从正面做充分细致的刻画,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
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4、韩愈和白居易对乐声的动作反应也不一样。

白居易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而韩愈是“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