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合集下载

《柳叶儿》

《柳叶儿》

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于是我拼了命地直吃到肚子鼓溜溜的, 薄薄 的一层肚皮撑得透明……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 里面肠子会淌出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是有意 夸张,还是写真实的样子? 夸张;“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 数量之多,还表现了“我”饥饿瘦削的程度。 方法点拨:赏析精彩句子,可以从修辞、 内容、情感和结构等多方面进行。
特 殊 对情 柳感 叶 儿 的
爬树 乐 抢 吃
救命

苦中有乐
合作探究—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最喜欢文中的……, 因为它…… 我觉得文中的……词用 得好,好在……
你可以从写 作手法、修 辞、情感等 角度加以探 究哦
品读文本,赏析语言
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先读一 读, 再赏一赏,体会“苦中带涩”的滋味。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宋学孟: 当代作家,山东昌邑人。 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历任黑龙 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工、木工,《北方文学》编辑、小 说组组长,《东北作家》杂志副主编。 其作品《柳 叶儿》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著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的长篇 小说《深秋的颜色》,短篇小说集《十九岁的微笑》, 中篇小说集《马汉王外传》等。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 事”? 为什么? 答: 最乐的事情,因为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 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但在今天看来,这 种乐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啊。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 的“乐”主要体现在哪里?
爬树逞能之乐 抢摘柳叶儿之乐 饱吃柳叶儿之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组图: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2012年12月24日09:48来源:北京晚报分享到:更多0人参与0条评论尽管“世界末日论”喧嚣一时,2012年12月21日还是安然而过。

事实证明,所谓“末日论”纯属无稽之谈。

不过,“末日式”的大灾难对人类而言确是客观存在的。

据考,从上古到清末,中国自然灾害有四大多发和群发期。

所谓“多发、群发”,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地出现,尚不包括战乱等“人祸”引发的灾难。

夏禹灾难群发期――“宇宙大洪水”时期“大禹治水”说到世界末日话题,人们常会引用汉乐府《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形容。

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都属气候反常,为极端气候表现;而“天地合”,则是地质灾害地震、地裂所引发的灾难。

引发人类灾难首推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水灾和旱灾。

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5079次。

其中,水灾1013次,旱灾1022次,雹灾541次,风灾512次,蝗灾460次,疫灾254次,霜雪灾194次,地震686次,饥灾397次。

陈高佣主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涉灾范围更广泛,得出的数字更大: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9697次,其中,水灾3459次,旱灾3504次。

事实上,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远不像学术上的统计,当大大超过。

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专家赫治清分析,秦汉至明清,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不断增多,时间间隔不断缩短。

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是人类的大死亡。

统计资料显示,仅从西汉初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死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有144次;如果加上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

其中,导致十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死亡的大灾害有20次以上;仅清代死亡千人以上灾害便有413次,共造成51351547人死亡。

中国最早夏禹灾难群发期,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和地震。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历史上,人类的生存始终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其中旱灾是最常见的一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大旱灾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下面将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

1.苦恶之年(公元9世纪)公元9世纪是一个贫瘠之年。

在此期间,欧洲遭受了一系列的旱灾。

由于长期无雨,农作物枯萎,河流枯竭,人们面临食物短缺和饥荒。

这一时期的旱灾被记录下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苦恶之年”。

2.十年旱灾(公元13世纪)在公元13世纪,中国的黄河流域发生了长时间的旱灾。

在这期间,缺乏水分的土地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导致人们饥饿和疾病的蔓延。

这十年的旱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旱灾之一3.大饥荒(公元19世纪)在公元19世纪,印度孟加拉地区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大饥荒”的旱灾。

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歉收,导致饥荒和饥饿的爆发。

这场旱灾中,据估计有超过1000万人口死亡,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4.美国大旱(19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受了一场灾难性的大旱灾,被称为“尘土风暴时代”。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和不适当的土地管理措施,农田风沙肆虐,导致大量农作物损失,农民破产,失去了生计。

这场旱灾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5.索马里旱灾(2024年)在2024年,索马里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当地水资源枯竭,农作物歉收,牲畜死亡,数百万人陷入饥荒和饥饿之中。

国际社会加大救援力度,但仍然无法完全缓解灾情的严重程度。

以上是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这些旱灾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苦,也提醒着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灾难。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三、旱灾的特点
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的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二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其实从历史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摘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

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

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关键词:晚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吏治腐败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4-0110-08自然灾害亦称灾荒,是指自然界的恶劣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各种损害、破坏。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绪言》中曾经给灾荒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

[1]5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自然灾害与人类成长始终是结伴而行的。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征服,也就成为人类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至于本文谈到的晚清中国社会,不仅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宁,而且自然屡屡肆虐,灾荒频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损害,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就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等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一、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概况晚清(1840―1911)历史虽然只经历了70年,但是各种灾荒却高频率地发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概而言之,晚清时期发生的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旱、震、风、虫、疫、雹、霜、雪、火等,其中水、旱灾次数最多,危害也最大。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作者:杨国强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

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

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

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

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

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关键词:丁戊奇荒;天灾;赈济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

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

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

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

①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

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者②,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

“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于寻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③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华北的旱情自光绪初元已经出现,《清史纪事本末》说当年“夏四月,京师大旱④。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赈灾起到了关键实际的效用,在灾民群体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此外,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以赈费不足为由,劝办捐赈,陆续在 省内各地开设捐输局。山西富商大户通过捐赈,不仅获得翎枝、 封典等虚衔,后期还成为各道、府、州、县各项实官,使其披上一 层“官商”的外衣,利用政治特权来巩固自己经济利益。
总之,商贾家族主动散粮救济乡亲,拿出银两捐于官府进行 赈灾,有利于提高威望,扩大影响,结交官员,巩固拥有的社会地
可以说,山西光绪初年的灾荒是一场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 的复合性大灾荒。这场灾荒使得山西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文教 停滞,出现了人相食、鬻子女、恶兽横行等骇人景象。
“荒政”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救灾方式,通过国家政权 制定一系列救济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来组织实施。与这种政府 行为的“官赈”相对应的,是由民间社会力量面对灾荒所组织的 “民赈”。二者互相辉映,一同构成我国传统社会“荒政”体系重要
2018-04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史海文艺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
— ——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张玮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院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自古以来尤以饥荒为甚。荒政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其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以政府
主导的官赈成为最主要的赈济方式,民间组织的民赈则是其重要的补充方式。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给华北五省
作者简介:张玮(1992-),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5 级中国史专 业硕士研究生,中国近代社会史专业。
的部分。面对这样罕见的一场大灾荒,山西商人在民赈中扮演了 及其重要的角色,其赈济行为,不仅仅是完全出自于道义上的考 量,同时背后仍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盘算。

1959_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_陈硕

1959_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_陈硕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文中如有缺失, 均为本人修业不深之责。因为篇幅所限, 本文在发 表时略有删节, 完整版本请参见 h ttp: / / ihom e. ust. hk / ~ ch enshuo / file/ fam ine_review _ cn. pdf。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4期 # 80#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4期 # 83#
1959~ 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
表1
分地 区人口净损失
19 58 年人口 (万人 )
二 作为饥荒发生背景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一般是指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 ( 1958~ 1962年 ) 的前 3年。此前, 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 1957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底, 毛泽东主席 基于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认为中国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 (薄一波, 1997) 。¹ 1956年 4月发表的 5论十大关系 6 可以视作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发展道 路有别于前苏联模式的系统性表述 ( L iebertha,l 1995)。中央政府在 1958年 3月成 都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并在同年 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制定了 /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0 的总路线, 该方针具有显著的非计划色彩。 在此期间, 关于经济指标的制定和农业合作化的进度党内存在思想认识分歧, 这一 认识分歧反映在 / 冒进 0、 / 反 -冒进 . 0、 / 反 -反冒进 . 0 等反复过程中, 最终以 大跃进运动结束。º» 1958年 3月以后中央政府计划决策所依靠的重要部门国家统
* 陈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香港 科技大 学社会 科学 部 通讯地 址: R oom 3001, A cadem ic Bu ild ing, The H ong K ong U n 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C lear W ater Bay, K ow loon, H ong K ong 电子信箱: chen shuo@ ust. h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历史上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

在1876年以及以后的两年中,中国没有出现雨季----连续降雨期,它是大部人发用水的来源。

当时中国没有储备粮食,饥荒很快便降临了。

人们不得不过着有什么吃什么的日子。

市场上少量的谷物以高价出售;有些人家只好变卖房屋和家产来保命。

数以千计的人听说东北粮价全家便乘船经河南省来到那里,但是,那里的粮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很快便涨了解上去据过路人说,看见村里有饿毙者的尸体推在门外。

由于饥荒造成了贫困,许多人不是饿死,便是病死。

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译注)
▲在饥荒时,人们尝试各种食物来源,有些人
啃起了树皮.(右)
▲即使那些捱过饥荒活下来的人仍很悲惨.霍乱
和淋巴腺鼠疫之类疾病流行,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绝望的人们不管路途多远都四处为自己和家人觅食。

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对因偷窃食物而被捉的人处以酷刑。

窃贼被钉在木笼内挨饿。

转自:/bzqg/bdzn/bdzn.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