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教案

合集下载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8课《嘉陵江上》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8课《嘉陵江上》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8课《嘉陵江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嘉陵江上》是一首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属于湘艺版。

这首歌曲以嘉陵江为背景,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江上的热闹场景。

通过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喜悦。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和演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嘉陵江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嘉陵江上》这首歌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2.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增加学生对嘉陵江地区文化的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的掌握。

2.对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2.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实践法:学生分组练习,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文字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

3.分组标志:便于学生分组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嘉陵江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提问学生对嘉陵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

2.呈现(5分钟)播放《嘉陵江上》歌曲,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演唱。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高音部分。

4.巩固(5分钟)各组轮流演唱全曲,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设计】五年级音乐上册《嘉陵江上》教案

【教学设计】五年级音乐上册《嘉陵江上》教案

嘉陵江上
教学目标
1、在师生共同听赏和学唱的活动中,了解贺绿汀先生的生平,并能以历史、地理为线索,了解贺绿汀的主要音乐作品。

2、在听赏《嘉陵江上》的过程中,能听音乐跟唱,体会歌曲的情绪与内涵。

3、培养对革命音乐的敬仰与感情。

教学重点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了解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的生平及部分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
体验与表现活动。

教具准备
钢琴、课件、锣、鼓、钹。

教学导入
一、组织上课
学生听《牧童短笛》进教室,说一说这首歌曲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

二、介绍音乐家贺绿汀的生平
1、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贺绿汀落水生还记》的故事。

学生看光盘了解。

2、作为一名音乐家我们能不能说说他的音乐作品,学生回忆《森吉德玛》、《牧童短笛》。

三、导入新课,听赏《嘉陵江上》。

(1)音乐背景介绍: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贺绿汀的生平,曾说过《在嘉陵江上》这首歌,你们还记得是什么时候创编的?(1939年,贺绿汀创编的)贺绿汀在为歌词谱曲时,写了四、六稿都失败了,最后是从歌词朗诵入手才获得成功,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歌词“哪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请学生找一找嘉陵江、长江的位置。

(前四句,抒发了对东北故乡无限怀念之情,揭示了“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2)听赏《嘉陵江上》。

(3)唱一唱。

师:我们欣赏了二首不同风格的作品,它们都带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无数革命音乐家
用这些音乐作品唱响了胜利的号角,带给我们希望与力量!同时同学们是祖国的明天,你们也要刻苦学习肩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来。

四、小结
教师总结下课!。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嘉陵江上》是一首古风民乐作品,作品分为开场、主题、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

开场部分的演唱处理以慢板的方式开始,音乐的节奏缓慢、轻柔,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像是河面上微风拂过的场景。

演唱者以柔和的嗓音唱出了一段古老的歌词,描绘了嘉
陵江的美景和人们生活的安宁。

主题部分是整首歌曲的亮点所在。

音乐的节奏逐渐加快,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演唱者
的嗓音也变得高亢有力,唱出了一段激情四溢的歌词,描绘了嘉陵江上激流勇进、浩荡壮
阔的景象。

演唱处理上,演唱者加入了一些呼喊和喧嚣的效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
着江水的奔腾和激情的洗礼。

高潮部分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节奏更加迅猛,气势更加宏大。

演唱者的嗓音发
出高亢有力的尖叫,唱出了一段慷慨激昂、壮志豪情的歌词。

演唱处理上,演唱者加入了
一些高音的技巧,使整个歌曲更富有张力和动感。

结尾部分音乐的节奏逐渐放缓,气氛也变得安静起来。

演唱者的嗓音也渐渐柔和下来,唱出了一段温情的歌词,表达了对嘉陵江和嘉陵江上的人们的深情祝福。

演唱处理上,演
唱者加入了一些轻柔的颤音和吟唱的效果,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好像是江水轻轻的拥抱,温暖的日落。

《嘉陵江上》是一首以嘉陵江为主题的古风民乐作品。

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完美结合,
描绘了嘉陵江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江水的赞美之情。

演唱处理上,通过不同的演唱技巧和
效果的运用,使整首歌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嘉陵江的壮
美与柔情。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歌曲《嘉陵江上》是中国音乐家刘文正创作的作品,歌曲以歌颂中国西南大地的嘉陵江为主题,描绘了江边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情景。

曲调优美,歌词朴实流畅,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作品特点以及演唱处理。

作品分析:1.歌曲内容:《嘉陵江上》的歌词描述了嘉陵江边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曲歌颂了江水清澈澄澄,山峦叠嶂,白鹭飞翔,渔舟悠悠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描绘了江边村舍、渔夫以及劳作的农民,展现了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画面。

整首歌曲通过描绘江边的风景和生活,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2.曲调节奏:歌曲的曲调优美婉转,旋律清新动听。

整首歌曲采用了温柔的音乐编排,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歌曲的节奏轻快流畅,给人一种欣赏自然风光的愉悦感。

3.歌词表达:歌词朴实流畅,充满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情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将家乡的美景和人情融入到歌曲之中,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共情。

演唱处理:1.情感表达:演唱《嘉陵江上》时,歌手需要用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歌曲的意境,将歌词中所描绘的家乡风光和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听众。

2.音乐伴奏:在演唱时,音乐伴奏需要与歌手的表达相呼应,展现出悠扬的江水声、山风声,以及村舍间的悠扬和谐的氛围。

在音乐伴奏的处理上,可以运用原生态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或者使用合成音色来模拟这些自然声音,使乐曲更富有特色。

3.形象展现:在演唱处理上,歌手可以借助一些形象展现的手段,比如在舞台布景上可以用江水、山峦、村舍等元素作为背景,配合灯光的渲染,向观众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家乡风光图景,使听众在视听上都能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之中。

4.情感交流: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情感交流的手段,比如眼神交流、微笑、手势等,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进一步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湘教版小学音乐教学课件五年级上册《8听赏嘉陵江上》

湘教版小学音乐教学课件五年级上册《8听赏嘉陵江上》

•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表达主人翁决心要打同故 乡去的意志和信念,这段曲调在感情的酝酿和 发展上是很有层次的,两次形成高潮。旋律基 本上是在高音区进行,加上强拍上出现的切分 节奏,听起来似乎是在大声疾呼。接着主人翁 在低音区唱出朗诵式的音调,“我必须回到我 的家乡”一句是主人翁的内心独白,接下来“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பைடு நூலகம்。”更是 主人翁的大声疾呼和坚定誓言,形成歌曲的第 二次高潮。
社会影响
• 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 反抗侵略者“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对当时的 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鼓动号召的作用。[2] 该曲
曾经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了抗日战场, 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抗日歌曲。这首歌具 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运用了西洋歌剧咏叹调与 朗诵调的艺术特点,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 作手法,同时又很好的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声韵 和节奏,使这首歌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歌 曲,一直传唱至今。
• 贺绿汀, 又名贺楷,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音协副主 席,上海音贺绿汀 中国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
• 1924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习钢琴、小提琴及音乐理论。 • 1926年毕业后在中学任音乐教员。 • 1927年参加广州、海丰起义。 • 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黄自学习作曲。 • 1934年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俄籍作
• 《嘉陵江上》是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谱曲的 一首独唱曲,本是端木蕻良1939年作于重庆 的一首散文诗,后进作曲家贺绿汀谱曲成为一 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歌曲寄托了作 者对失去的家园——东北三省的怀念,唱出了 收复失地的决心。它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广 泛欢迎,并作为男高音独唱曲目经常在音乐会 上演唱。深情地表达了成千上万流亡到大后方 ,悲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的同胞,对强占 了自己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对沦陷 在敌人铁蹄下的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听赏)嘉陵江上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听赏)嘉陵江上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听赏)嘉陵江上全套教
案模板范文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听赏)嘉陵江上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嘉陵江上》这首歌曲,感受变化音带来的独特的音响效果,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能用明亮饱满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游击队歌》。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是个性形成时期,需多鼓励。

学生对音乐欣赏较困难,需要多听。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游击队歌》。

教学难点:有表情地演唱。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第八课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听赏《嘉陵江上》
教师分别朗诵《嘉陵江上》和《游击队歌》的歌词。

学生聆听音乐一和音乐二的旋律。

思考:你觉得《嘉陵江上》和《游击队歌》分别配上哪段音乐合适?请将曲名与适合的音乐用线连起来。

再次聆听音乐,为什么你会为《嘉陵江上》选择一首速度较慢的旋律呢?
听赏《嘉陵江上》
思考:哪一句旋律制造出了悲凉的氛围? 细听引子部分:。

中国近代音乐(1)教案

中国近代音乐(1)教案

中国近代音乐(1)教案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能认真感受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在赏析过程中了解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特点及历史意义。

2(艺术表现)能够学唱歌曲《黄水谣》的部分旋律,体验、参与歌曲的表演。

3(文化理解)通过对六首作品的聆听,能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初步知晓这一时期中国音乐作品的变化及代表人物。

教学重点:聆听与赏析《叫我如何不想他》《嘉陵江上》《黄水谣》并能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播放视频《送别》片段。

2、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合唱歌曲叫《送别》,其实这首歌不是地道的中国歌曲,而是借用了美国歌调《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

在二十世纪初,这种外国曲调在中国传唱非常普遍,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近代音乐。

首先我们从学堂乐歌开始。

(二)、了解学堂乐歌1、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个时期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本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的“乐歌”课上教唱。

“学堂乐歌”由此在我国各地兴起。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

2、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传授科学文化等为主。

3、代表人物:沈心工,1905年沈心工创作了《黄河》。

4、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一一沈心工(图像文字介绍)(三)、欣赏歌曲《黄河》(谱例)1、说说歌曲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节奏和音区上有何区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师总结: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描写长城外、河套边的景色,主要以中低音区旋律表现,节奏稍紧,附点运用较多,表现出悲壮感。

第二段音调高亢激扬,节奏先紧后松,高音区的豪言壮语,充满了爱国激情。

黄河是我国最早的由国人作词、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

《第二单元 中国音乐 三、中国近代音乐(1) 嘉陵江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

《第二单元 中国音乐 三、中国近代音乐(1) 嘉陵江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

《嘉陵江上》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作者通过描述嘉陵江的景象,表达出心里的孤独、彷徨和寻求解放的心情。

2. 学会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 培养学生对中国摩登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2.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情感的升沉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及问题。

2. 准备音乐,用于配合朗读。

3. 选取几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诗歌,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嘉陵江上》的歌曲视频,请学生说说听到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是怎样的节奏、旋律。

(二)初读歌曲,了解背景1. 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唱,感受歌曲情绪。

2. 播放歌曲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感受歌曲情感表达。

3. 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课本提示,说说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这首歌曲是抗战时期的歌曲,表达了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4. 通过对歌词的分析,了解这首歌曲是一首抒情的长调信天游。

其歌词的长篇叙事性和民歌的抒情性是一致的,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倾慕。

节奏自由舒展、升沉大,使得抒隋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吟诵唱词时,可体会其韵律和节奏。

(三)分段学习1. 学习第一部分歌词(1)注意附点四分音符和切分音节奏。

(2)通过跟唱、自由唱等方式感受旋律变化。

(3)集体演唱。

2. 学习第二部分歌词(1)体会大跳音程进行和切分节奏的运用。

(2)分析前后两段歌词在节奏、旋律方面的变化,从而感受信天游抒情的特点。

(3)分组朗诵并表演。

3. 学习第三部分歌词教师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及特点,指导学生重点体会附点音符和切分节奏,了解信天游套曲结构特点。

(四)拓展延伸1. 欣赏《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片段,请学生分析两首歌曲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陵江上
教学目标
1、在师生共同听赏和学唱的活动中,了解贺绿汀先生的生平,并能以历史、地理为线索,了解贺绿汀的主要音乐作品。

2、在听赏《嘉陵江上》的过程中,能听音乐跟唱,体会歌曲的情绪与内涵。

3、培养对革命音乐的敬仰与感情。

教学重点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了解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的生平及部分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
体验与表现活动。

教具准备
钢琴、课件、锣、鼓、钹。

教学导入
一、组织上课
学生听《牧童短笛》进教室,说一说这首歌曲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

二、介绍音乐家贺绿汀的生平
1、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贺绿汀落水生还记》的故事。

学生看光盘了解。

2、作为一名音乐家我们能不能说说他的音乐作品,学生回忆《森吉德玛》《牧童短笛》。

三、导入新课,听赏《嘉陵江上》。

(1)音乐背景介绍: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贺绿汀的生平,曾说过《在嘉陵江上》这首歌,你们还记得是什么时候创编的?(1939年,贺绿汀创编的)贺绿汀在为歌词谱曲时,写了四、六稿都失败了,最后是从歌词朗诵入手才获得成功,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歌词“哪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请学生找一找嘉陵江、长江的位置。

(前四句,抒发了对东北故乡无限怀念之情,揭示了“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2)听赏《嘉陵江上》。

(3)唱一唱。

师:我们欣赏了二首不同风格的作品,它们都带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无数革命音乐家
用这些音乐作品唱响了胜利的号角,带给我们希望与力量!同时同学们是祖国的明天,你们也要刻苦学习肩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来。

五、小结
教师总结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