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及实施实验设

合集下载

倾注法实验报告

倾注法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倾注法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学号:微生物学大实验班级:姓名:1.培养基的配置及消毒灭菌1.1通用培养基的配制(液体、固体、半固体三种)1.1.1实验目的(1)了解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原理和培养基的种类。

(2)掌握配制微生物通用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步骤。

1.1.2实验原理培养异养细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是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它是一种天然培养基。

牛肉膏是牛肉浸液的浓缩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不仅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蛋白胨是酪蛋白、大豆蛋白或鱼粉等经蛋白酶水解后的中间产物,含有?、胨和氨基酸等丰富的含氮素营养物,因此完全能满足大多数异养细菌对营养的需要。

1.1.3材料和器皿(1)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1mol/Lnaoh,1mol/Lhcl。

(2)器皿:台秤,玻璃烧杯,搪瓷烧杯,三角瓶,量筒,漏斗,试管,玻璃棒等。

(3)其他:ph试纸,牛角匙,牛皮纸,棉花,纱绳,灭菌锅等。

1.1.4方法和步骤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配方及配量: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2.5g,琼脂(固体6g半固体0.4g液体不加)蒸馏水500ml(2)称取药品:按照营养基配方与配量分别称取各药品,取少于总量的水于烧杯中,将培养基成分(琼脂除外)逐一加入水中待溶。

(3)加热溶解: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文火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各药品快速溶解,然后补水至500ml。

(4)调节ph:用1mol/lnaoh调ph至7.2—7.4.避免调过碱,应缓慢加入,边加入边搅拌,并用ph试纸测酸碱度值。

(5)分装: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相应的玻璃器皿中,并在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贴好标签,待灭菌。

1.2加压蒸汽灭菌法1.2.1实验目的懂得加压蒸汽灭菌原理及其安全使用的注意事项。

1.2.2实验原理以加热密封锅体内的水和水蒸气的压力来提高锅体内蒸汽温度而达到对物品灭菌的目的。

《其他微生物的检查作业设计方案》

《其他微生物的检查作业设计方案》

《其他微生物的检查》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其应用;2.掌握其他微生物检查的实验操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4.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其他微生物的观点和分类;2.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3.其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4.其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2.其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难点:1.其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2.其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

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结合实验操作;2.小组讨论;3.案例分析;4.实验演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其他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微生物学的进修热情。

2.讲解其他微生物的观点和分类:介绍其他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其他微生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介绍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讲解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培养技术等,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演示。

4.讲解其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介绍其他微生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领域,如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让学生了解其他微生物的重要性。

5.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微生物的检查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巧。

6.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操作中的经验和感想,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应用。

七、教学评判: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其他微生物的检查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2.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3.考试测试: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应用的掌握水平。

八、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械和试剂;3.图片、视频和PPT;4.实验指导书。

九、作业安置:1.完成其他微生物的检查实验报告;2.预习下节课内容。

十、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对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探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3.学习一种简单的微生物染色技术;4.观察并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常见的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从而对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行初步分析。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器材:培养基、恒温箱、显微镜、移液器、架子、微观移液棒、塑料杯、锡纸;药品:蓝尼罗红、革兰氏染色药液(碘液、乙醇、碱性溶液、脱脂牛奶)。

四、实验步骤1.选取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塑料杯中;2.加入足够的蓝尼罗红;3.使用移液器将所需的微生物液滴于培养基上;4.用移液器挖取适量的微生物液,均匀滴到培养基上并轻轻摇晃使其均匀分布;5.将杯子放入恒温箱中,以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进行培养;6.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7.观察菌落特征,进行革兰氏染色。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菌落在培养基上形成并逐渐扩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结构。

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能辨别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能够将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被染色为红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微生物,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细菌种类和数量的信息。

在实验中还观察了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和菌落形状各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细菌种类或菌株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微生物的认识。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我们还观察并研究了微生物生态系统,发现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异。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时,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避免细菌污染;2.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染色药液的顺序和浓度。

幼儿园科学教案:微生物观察实验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科学教案:微生物观察实验设计与实施

文章格式如下:幼儿园科学教案:微生物观察实验设计与实施一、引言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微生物观察实验是一项非常有趣和具有启发性的活动。

通过观察微生物,幼儿可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微观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本教案将探讨微生物观察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二、实验目的1. 培养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特征和生长状况。

3. 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

三、实验材料1. 显微镜2. 玻璃培养皿3. 棉签4. 蒸馏水5. 透明胶带6. 土壤样本或食品样本四、实验过程1. 给幼儿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引发兴趣。

2. 用棉签在土壤样本或食品样本上取一点微生物,涂抹在玻璃培养皿上。

3.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覆盖透明胶带,将培养皿放置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4. 让幼儿每天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特征。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角色。

他们也能够培养科学实验的习惯和观察记录的能力。

六、我的观点和理解微生物观察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非常有启发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能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对微生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以上步骤,一篇3000字的幼儿园科学教案:微生物观察实验设计与实施的文章就完成了。

文章深度探讨了实验的目的、材料和过程,并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七、实验的延伸除了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还可以进行一些延伸的实验,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微生物。

比如可以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或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观察。

通过这些延伸实验,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特点。

八、注意事项在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时,需要注意一些卫生和安全的问题。

需要确保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探究式教学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以《医学微生物学》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为例

探究式教学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以《医学微生物学》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为例

关键词 : 探究式教 学; 综合设计 性实验; 应用; 开发
Ke y wo r d s :i n q u i y r t e a c h i n g ;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 d e s i g n i n g e x p e r i me n t ; a p p l i c a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e n t

2 6 2・
价Hale Waihona Puke 工程 探究式教学在 综合设计 性实验 中的应用
— —
以《 医学微生物学》 中综合设计性实验 的开发为例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I n q u i r y Te a c h i n g i n t h e C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 De s i g n i n g Ex p e r i me n t :
Ab s t r a c t : Ai mi n g a t t h e s h o r t c o mi n g s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e x p e r i me n t a l t e a c h i n g mo d e , i n q u i y r t e a c h i n g mo d e i s a p p l i e d t o d e v e l o p t h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 d e s i g n i n g e x p e r i me n t t o c r e a t e a n e w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a n d mo d e a n d i m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t e a c h i n g .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中的污染和变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食品产业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重要性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检验方法和技术等。
涵盖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检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操作规范等方面。
考试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考试难度,既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把握
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
题型设置
理论考试内容设置及难度把握
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和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详细介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规方法和技术,如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致病菌检验等。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02
CHAPTER
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以及命名规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目录
课程背景与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 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方案设计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 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设计 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策略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
01
CHAPTER
课程背景与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培养基种类与选择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在本次的微生物综合实验中,我们旨在探索和分析不同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并评估其潜在的生物活性。

实验设计包括了样本收集、微生物分离、鉴定以及活性评估等关键步骤。

首先,我们从土壤、水体和空气三个不同的环境收集了样本。

通过无菌操作,我们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对样本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土壤样本主要采用了营养琼脂培养基,水体样本使用了液体培养基,而空气样本则采用了平板计数法。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形态各异的菌落,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我们对这些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例如,我们发现了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一些能够产生孢子的放线菌。

进一步地,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对部分代表性菌株进行了精确鉴定。

这些菌株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如能够分解塑料的细菌和具有抗氧化特性的酵母。

在活性评估方面,我们对选定的微生物进行了抗生素产生能力的测试。

通过纸片扩散法,我们评估了这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一些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结果显示,部分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我们还对一些微生物进行了重金属抗性和降解能力的评估。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到培养基中,我们发现某些菌株能够在较高浓度的铅和镉环境中生长,显示出潜在的生物修复应用前景。

总结来说,本次实验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未来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对这些有潜力的微生物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样本的综合分析,加深对微生物多样性、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

二、实验材料1. 微生物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及空气样本。

2. 培养基: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H计、无菌操作台等。

4. 化学试剂:包括染色剂、消毒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分离法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

-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记录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2. 微生物的鉴定-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 对于未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设计实验,研究温度、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结果- 描述不同样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微生物鉴定结果- 列出已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 对于新发现或难以鉴定的菌株,提供详细的鉴定过程和结果。

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等。

- 分析并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

2. 分析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的意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七、附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和图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及实施
【摘要】目的探讨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培
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2004年级医学检验专业专科学生《微生

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开展了综合设计性实验。

结果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设计能
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结论《微生物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授课氛围、提高学生实践性和创造性等起到了
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医学检验综合设计教学方法
[A 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 design on Microorganism Analysis teaching i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Methods This program was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adical laboratory enrolled in the year of 2004. Results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thinking, synthetic capability, performance ability improved
marked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convince that this program promote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atmosphere, elevate
the practicality and creativity the of students.
[KEY WORDS] Laboratory medicine; Synthetic design; Teaching method
检验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因此,实验教学就成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我校医学检验专科学生在
校学习期间,其《微生物学检验》专业课的理论课为66学时,实验课为51学时,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研究也成为能
否实现检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达到质量要求的主要因素[1]。

为了培养善于思考、勇于创新、适合临床发展需要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同时进一步强化医学
检验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2004年级医学检验专业专科学生探索并实

了《微生物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实验设计及程序
1.1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过程由主讲教师向学生提出,并要求学生阅读实验指导,查阅文献资料,对整个实验过程有感性认识,并提出设想。

由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实验设计方案主要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完成,结合实验指导写出综合设计性实验程序及实验项目下发学生(表1)。

表1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临床模拟标本(略)
1.2综合设计性实验程序
发给学生临床模拟标本,以粪便标本检测为例,要求学生进行分离鉴定,
并发出检验报告。

这一过程分为无菌操作,增菌培养,选择性培养基的选择,平板的分区划线,可疑致病菌落的挑选,革兰染色及镜下读片,触酶、氧化酶
及其他重要生化实验的观察,血清型鉴定和K 15法药敏试验等多个检验项目。

每个项目的操作均由同学单独完成,并由实验老师进行操作规范中的错误纠正。

2实施过程
以模拟临床粪便标本为例,能加深学生对肠道杆菌科的两种常见致病性细菌:沙门菌属细菌和志贺菌属细菌的认识,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其责任感、成就感和协作精神。

2.1培养基的制备
微生物学实验对象需要活的、新鲜的材料才能生长繁殖,因此大部分微生
物学实验材料都要提前做准备。

此外,由于完成一个菌属细菌的检验需要多个
种类的培养基,这不可能由一个学生制备所有S己所需要的培养基。

因此,这
就要求学生能相互协作交流,每个同学只需制备一个种类的培养基,所有同学
共同使用。

2. 2模拟标本的制备
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准备,将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的细菌接种于GN增菌液中保存送检,要求作为菌种的细菌形态、生物学特性、生化反应等典型,血清学凝集现象明显。

2.3实验项目的制定
由模拟粪便标本可进行未知细菌的检验,其中包括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技术(培养基制备、无菌
操作、平板分区划线、斜面接种、接种针穿刺接种、液体培养基接种),微生
物免疫技术(血清学玻片凝集实验),应用微生物技术(K B法药敏试验),等等。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微生物检验实验项目,能将微生物学理论与临床实践
结合起来。

见图1。

2.4分析总结
每完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实验报告,同
时针对实验环节及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和分析,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探讨实验设计中的利与弊,参与检验方法
与步骤改革,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2.5开放实验室
为了配合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每个实验项目及环节都能保质保量完成,我们采取延长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室、现场解答实验问题等措施,确保每个学生遇到的难题及时得以解决。

3讨论
《微生物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内容杂乱,章节间逻辑性较差,知识点分散,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

它既有独立性,又有系统性,同时与临床密切相联系,所以在学生中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很有必要。

高职高专教育不同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工作在市、县级医院第一线的技师,因此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就非常必要[2]。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宗旨在于使学生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它有传统实验不可替代的优势[3]。

通过《微生物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完整实施,使学生加深了对微生物学
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了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培养特性,熟悉了微
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及临床应用。

从实验的角度看,该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
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微生物免疫技术,应用微生物技术等重要的微生物学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有所提高,达到了实验课的培养耍求,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工作及科研奠定基础。

'《微生物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施结果表明,综合设计性实验避免了学生实验做完就忘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景晓红,曹励民,姜凤良,等.免疫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及实施[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3 (2): 63.
[2] 李燕,罗萍,宋真,等.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检
验医学教育,2004 (1,2) : 22 23.
[3] 张小蕾,保蕾,蒋红梅,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检
验医学教育,2004 (3,4) : 32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