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文章中的叙事顺序介绍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文章中的叙事顺序介绍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文章中的叙事顺序介绍
导读: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文章中的叙事顺序介绍
1、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事的手法之一。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作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电影及小说创作中常用。

作用:倒叙是一种逆时序。

这种时序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3、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衬托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第13课《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课文知识点总结和生字解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第13课《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课文知识点总结和生字解读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课文主题归纳一、本文的主旨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胡子粘上果酱,越来越长,小男孩剪了一段胡子做风筝线,鸟太太需要找绳子晾尿布。

这篇童话故事既传达了助人的思想,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段):胡萝卜先生因为每天都要刮胡子而发愁。

第二部分(24段):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因为果酱沾到上面,所以那根胡子越长越长。

第三部分(56段):小男孩剪了一段胡子,用来放风筝。

第四部分(79段):胡萝卜先生走过鸟太太家时,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尿布。

三、《花的学校》生字解析1、我会写:萝luó(萝卜、萝蔓)卜bo(萝卜、红萝卜)愁chóu(愁苦、发愁、忧愁)沾zhān(沾水、沾光、沾湿)晾liàng(晾干、晾晒、晾衣服)2、多音字: bo (萝卜)b ǔ (占卜) ā (发表)(头发)3、近义词:发愁——忧愁 浓密——稠密 发现——发觉 继续——连续 牢固——坚固 确实——实在 匆匆忙忙——急急忙忙4、反义词:浓密——稀疏 继续——中断 牢固——松散 发愁——喜悦 飘动——静止 近视——远视 匆匆忙忙——从从容容四、词语解释: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愁闷。

浓密:稠密(多指枝叶、烟雾、须发等)匆匆忙忙:表示很急促的做一件事。

果酱:用水果加糖、果胶制成的糊状食品。

也叫果子酱。

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

近视:眼睛看不清远物、却看清近物的症状。

风筝:一种玩具,在竹篾等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卜校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飘动:(随着风等)摆动;飘。

牢固:结实;坚固。

五、词语拓展:词语搭配:浓密的胡子甜甜的果酱一步一步的走一点儿一点儿的变长AABB词语:匆匆忙忙扭扭捏捏断断续续慢慢悠悠简简单单仔仔细细吞吞吐吐慌慌张张严严实实。

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要点总结课件

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要点总结课件

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要点总结课件一、引言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阅读理解的要点和方法至关重要。

本课件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梳理阅读理解的关键要点,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二、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阅读理解是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词汇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阅读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三年级阅读理解的特点三年级的阅读理解文本逐渐变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广泛。

题型开始多样化,除了简单的理解文意,还会有词句的理解、段落的概括、主旨的把握等。

四、阅读理解的基本步骤1、通读全文拿到一篇文章,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大致内容。

注意标题、开头和结尾,这些部分往往能提供关键信息。

2、仔细阅读逐段阅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3、思考问题阅读完文章后,再看题目,带着问题回到文中寻找答案。

思考问题时要全面,从多个角度考虑。

4、检查答案做完题目后,再次通读文章,检查答案是否准确、完整。

五、词句理解要点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通过文中前后的语句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拆词法:将词语拆开,分别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组合起来。

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用熟悉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帮助理解。

2、理解句子抓关键词: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含义,从而把握整句话的意思。

分析修辞手法:如果句子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要理解其表达的效果和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将句子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六、段落概括要点1、找中心句很多段落都有中心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找到中心句可以快速概括段落大意。

2、提取关键信息筛选出段落中的重要内容,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进行概括。

3、总结归纳将提取的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注意语言要通顺、连贯。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现代文阅读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现代文阅读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现代文阅读三年级语知识点整理:现代阅读现代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阅读、说明阅读、议论阅读、散阅读。

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为主。

记叙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d、按照事物的性质;e、按照所叙述的事之间的关系;f、按照重点段。

2)概括XXX段落大意是对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找出重点句法。

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分清主次,捉住主要事归纳段意;d、分析中心,归纳XXX。

3)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办法有:a、XXX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一篇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概括中心头脑中心思想”是对一篇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头脑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a、从问题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从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阅读题目-----阅读-----再认真读题-----揣摩原-----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一、划分段落层次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

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

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的最小单位。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字词语音、词语辨析、句子的结构和
表达、篇章阅读理解等方面。

字词语音方面:
1. 识字和词汇积累:学会识别和拼读常见的汉字和多音字,并掌握一些常见的词汇。

2. 词语的读音和字音:了解字音与字义的关系,掌握一些常见的读音规律。

词语辨析方面:
1. 同义词、反义词:了解一些常用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搭配。

2. 形近词、音近词:学会区分形近词和音近词,注意它们的用法和意义上的差异。

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面:
1. 句子成分:掌握基本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并能分析句子的结构与成分。

2. 词语搭配和句子前后衔接:学会正确使用常见的词语搭配和衔接词,使句子更流畅、连贯。

篇章阅读理解方面:
1. 阅读理解技巧:学会根据篇章的标题、插图、首尾句等进行猜测推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理解篇章的主旨和信息:掌握抓住文章主题句或段落主题句的方法,能提取文章的主旨或信息。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掌握一些常见的篇章类型,并了解其特点和写作手法,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以上是三年级语文知识点的大致归纳总结,具体还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详细的学习和复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西藏高原》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西藏高原的自然风景和生活情况。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和拓展的一些知识点和教案。

一、知识点:1. 西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西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

西藏高原地势辽阔,山脉纵横,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2. 西藏高原的自然景观:文章中描绘了西藏高原的自然景观,包括高山、湖泊、草原和冰川等。

高山峻岭,湖泊清澈,草原广袤,冰川壮丽,展现了西藏高原的独特美景。

3. 西藏高原的动植物资源:西藏高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文章中提到了藏羚羊、鸟儿、牛羊等。

这些动植物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 西藏高原的特色文化:西藏高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如藏族的服饰、民居,著名的布达拉宫等。

这些文化物品和建筑代表了西藏高原的人文景观。

二、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教授《西藏高原》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西藏高原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以及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对美景的赞赏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看一段西藏高原的纪录片,激发学生对西藏高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课文: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西藏高原》,了解文章所描述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

3.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和要点,例如:西藏高原有怎样的地理特点?西藏高原的自然景观有哪些?4. 拓展知识: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藏高原的山川河流、动植物资源以及文化风貌。

5.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西藏高原的气候寒冷?动植物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西藏高原的特色文化对当地人民有何重要意义?6. 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西藏高原的感受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学生对西藏高原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和特色文化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三年级的语文学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

以下是对三年级语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字词知识1. 生字学习: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生字,包括字的读音、笔画、笔顺和基本意义。

2. 词语积累:学习并记忆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学会正确使用。

3. 成语学习: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能够恰当地运用成语。

# 二、句子知识1. 基本句型:掌握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等基本句型。

2. 句子成分:了解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

3. 复句结构:学习并列、递进、选择、转折等复句结构。

# 三、阅读能力1. 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3. 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 四、写作技巧1. 写作基础:掌握写作的基本格式,如标题、开头、正文、结尾。

2. 写作内容:学会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3. 写作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清晰、准确、生动。

# 五、文学常识1. 作者作品:了解一些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 文学体裁:认识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

3. 文化背景: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六、古诗文学习1. 古诗鉴赏:学习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文言文阅读: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

3. 古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的文化习俗和历史故事。

# 结语三年级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通过系统地学习字词、句子、阅读和写作等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能力。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语文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和成长。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在完成小学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的相关文章中,我将按照合适的格式进行撰写。

以下是文章内容:《西藏高原》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一、内容概述《西藏高原》是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西藏高原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让孩子们了解西藏的文化与地理特点。

二、内容分析《西藏高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第一段:引子本篇课文的开头部分,通过描写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热情奔放的牧民,为孩子们展示西藏高原的壮丽景色。

2. 第二段:介绍西藏的地理特点描述西藏高原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让孩子们了解西藏地理环境对当地生活、人们的影响。

3. 第三段:展示西藏高原的自然景观讲述了西藏高原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包括雪山、冰川、湖泊、草原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西藏高原的壮美与神秘。

4. 第四段:介绍西藏的民族风情通过描述西藏的民族服饰、建筑特色、藏传佛教等,让孩子们了解西藏民族的独特文化。

5. 结尾段:对西藏高原的向往通过描述作者对西藏高原的美好向往,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相关知识点1. 地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本篇课文了解西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查看地图,进一步探讨高原地区的特点。

2. 自然景观通过课文中对西藏高原自然景观的描绘,学生可以了解到雪山、冰川、湖泊等地质景观的特征,并学习相关词汇。

3. 民族风情课文中介绍了西藏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服饰、建筑特色等。

学生可以通过插图或图片的展示,观察并讨论这些独特文化的特点。

4. 语言表达能力可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对西藏高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例如自己心目中的西藏高原和引发这种想象的原因。

四、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西藏高原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或问题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读教师进行课文预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并掌握关键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导读:如何把小学各门基础学科学好大概是很多学生都发愁的问题,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

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

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

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

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

//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

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

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
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

//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

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

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
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

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

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

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

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

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

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

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
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

烟台恰是北面临海。

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

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

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

//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

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

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

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

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