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应用文-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应用文-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xa02001年,美国

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每两年一次)、授予对经济学理论影响最大的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章,颁发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这是1947年设立该奖以来,首次授予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同时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也3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Becker、阿克劳夫George A.Akerlof、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这说明非理性经济学由于其对新经济现象的良好解释已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不同

中观察的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是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了主流学派的理性经济人概念。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例如人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从而将心研究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以观察现在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并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持续偏好等基本假设的不足。正因为如此,行为经济学已确立的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企业、政府等方面的关注和兴趣。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拓展。

传统主流经济学假设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是自利的。所谓“理性行为”是指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

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所谓“自利”,是肯定追求自身利益是导致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有人本身内在的生物学根据。在“自利”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学就衍生出一个核心的命题,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会无意识、有效地增进

的公共利益,从而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亚当·斯密虽未明确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说,但却对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内涵作了如下经典的表述:“每个人都力求运用他的资本,生产出最大的价值。一般而言,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促进多少。他只考虑自己的安全,自己的所得。正是这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实现着他自己并不打算实现的目标。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常常能够,与有意去促进相比,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益!”亚当·斯密认为,正是这一理性经济人的动机,激励和推动着人们去完成他们原本不会去从事的艰巨

。斯密相信经济秩序服从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并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去达到某种确定的目的。而后约翰·穆勒又依据西尼尔所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对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明确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说。正是由于传统的经济学将经济主体与客体进行了抽象的演绎,经济学的框架才得以形成,后来的主流经济学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石之上的。

随着边际革命的出现,“经济人”的假设又不断地被抽象化和理想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理性”被极端化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数学的计算,也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经济人”被转化为一种理性选择的概念,即目标函数的极大化。依据戈森定律,杰文斯、瓦尔拉和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消费者的理性假说,推导出了消费行为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将使消费行为在某种预算约束下扩大到边际平衡点。此后,在帕累托对效用度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希克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将偏好变成一个可以最大化的指数,从而提出了由两曲线相切点而确立的最大化满足的消费结构,避免了对满足的价值判断。萨缪尔森又给出了经济行为者的理性选择进行经济分

析的菜单。在他看来,经济学本身就意味着最大化行为,消费者使效用最大化,生产者使利润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在弗里德曼等人那里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弗里德曼曾提出过一个简单的随机模型,证明一个按照随机游动花钱的、完全非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最终会被迫停止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因此,可以假设一些消费者都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主流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甚至所有的人类行为主体,他们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对可供利用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最优的选择。这就导致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和演绎。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确有很多优势,如前提假定可以用数学

描述的一清二楚;逻辑推理的严密精确,可以有效防止漏洞和谬误;还可以

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以发展出能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更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使用精制复杂的方法可使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的汲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优点在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眼中正是体现了主流经济学“美丽和魅力”的所在。毫无疑问,在一定的情况下理性经济人假设确实可以减少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经济研究所带来的困难,能够产生出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从而有利于经济学家深入地分析经济问题。但是这种象牙塔里炮制出来的东西,因与现实脱节太多,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却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力。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指出的那样,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极为虚弱的,它的合理性和显而易见的力量仅来自于一些补充性的假设,如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充分信息以及同质性假设等等。尤其是经济行为者个人之间的同质性假设更是特别危险的,因为它否定了经济行为的根本假设,即经济活动是建立在个人差异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

正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说存在有严重的缺陷或不足,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得主西蒙(Simon)教授,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批评。西蒙认为理性经济人应该改为有限理性,因为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对将要产生的结果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还要受到决策人的技能、价值观、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市场行为者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行为,只能在有限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同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不同成员有不同的动机和目标,企业可能会选择非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为决策中不但要涉及自我利益,还需要考虑社会角色,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以决策者只能企图寻求一个兼顾市场、利润及公平的“足够好”的结果。制度经济学家也认为除了物质利益之外,人还有安全、自尊、感情等社会性的需求,所以应该将这些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的效用函数。人的行为直接依赖于他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的动机与目标受其环境的控制和引导,因此制度的作用将非常重要。由于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随着交易的增加,其不确定性也会上升,此时的信息就会更加不完全,制度经济学家也同样强调了人理性的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做决策所必需的细节和计算上,更普遍的决策行为依赖于习俗、直觉、惯例、意志和模仿等上,它不具有极大化的特征。贝克尔则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主义行为来说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这就拓展了传统“经济人”的假设,将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中来,同时为家庭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

现代

学和社会学的最新发现也否定了关于人的行为总是或基本上是理性的看法。蒂博·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在其《人是理性的,还是经济学家错了》一文中明确指出,传统经济学产生于理性的时代,因而把理性作为它的基本假定之一,但今天已经进入了非理性时代: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揭示了人们实际受隐蔽的、非理性力量的推动,经济学家好像置若罔

闻,仍然坚持人类理性的假定。他进而断言,经济学家之所以没有发现非理性的证据,主要是由于他们不想去发现它。以霍尔和希奇(Hall & Hecht)领导的“牛津经济研究组”和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Lester)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也否定了“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方式。这些调查从经济学意义上验证了一条心理学法则:耶基斯一多德森法则(Yerkes Dodson Law),这一法则指出:在低水平压力下,个人并不努力去计算他们的决策,但当压力增大时,他们会倾向于以最大化方式行事,超过了每个点,过大压力会引致迷惑和低水平的决策实绩。阿玛蒂亚·森更是言辞激烈地把“理性经济人”假设斥之为是“理性的白痴”。他进而建议应该建立一种比理性原则更为复杂的理论结构。阿玛蒂亚·森在另一部著作中也指出,即使人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行动,正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不必然是正确的,因为在这种道路上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由于我们都会犯错误,都会陷入混乱,“冷静的理性方式可以充斥我们的教科书,但世界要丰富得多”。当代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也已证明人的行为的动力来自无意识的冲动,而社会学和

的发展表明,人的认识能力和态度倾向,只有在其置身于其中的文化传统和其他行为环境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正是在这一对理性经济人质疑与批评的大潮中,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并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和拓展,认为这些假设都是不现实的。

如上所述,行为经济学的特征是将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结合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来。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社会中的人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客观化形式外在表现出来的对经济刺激的主观反应。经济刺激,如价格指数、通货膨胀、

以及经济信息媒介等,是经济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经济行为不是经济刺激的直接映射,其间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介变量的作用,这些变量包括个人目标、价值观念、期望、认知方式、收集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对经济

问题的兴趣等。经济刺激通过中介变量的加工制作形成经济行为的意向,而意向的外在显现才是人们所能看到的经济行为。基于这样的观点,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该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从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人手,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

,寻找经济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运动轨迹,揭示经济现象和本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逻辑与传统经济学相反。传统经济学是首先假设理想状态然后放松假定逐步靠近现实状态;而行为经济学则是关注社会经济的现实状态,即“实际发生了什么”,然后寻找出现实状态的深层原因。

行为经济学认为,传统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死板的假设基础上的,即认为“个人具有稳定和连续的偏好,并用完全理性使偏好最大化”,这一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人们会合理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因而经济的运行也具有自身的“理性”,所以经济学应是“没有道德”的科学。由此,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主张把经济学当成如同物理学一样的科学,主张用实证的方式建立模型或数字方程式。行为经济学认为这种假设是不现实,并且在现实的

中经常受到背离。行为经济学认为,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其实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是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的。经济学必须承认,人也有生性活泼的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人本身就不是完全“理性”的,因此经济活动本身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如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和股票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就都是很好的例证。莱布森(David Laibson)认为,经济人完全理性意味着当人们能够预期金钱收入但尚未收到时,他们是能够相当理性地在消费和储蓄上作出规划的,并且在有限的刺激下,人们愿意储蓄和推迟开支,从而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储蓄进行投

资,推动整个经济增长。但是当钱真的来到时,人们的意志便崩溃了,钱往往立即被花掉,这就是所谓的“夸张贴现”。因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要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率正是抓住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合乎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年老都负债。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卖出已有利润但股价仍在上涨的股票,又常常死抱着已亏损而且股价持续下降的股票,这两种行为均是非理性行为。又如股票市场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情绪作出的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是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

按照传统经济学家的假设,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时,他们会根据概率规则形成正确的主观可能性判断。但研究者已经证明了很多人在不确定情况下所作出的不合理判断。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Amos Tversky & Daniel Kahneman)通过指出人们在判断时依赖于“拇指原则”,即人们是依据经验等应付当前的复杂工作。这些经验往往相当有用,但也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的错误,形成偏差。如在一项对贴现交易经纪公司的研究中,奥德和他的同事布莱德·巴伯(Odean & Brad Barber)有一个重要的发现,1991—1996年,这家公司平均每个帐户的年回报率是17.7%,但那些交易最频繁的20%的帐户(每月交易期证券的9.6%,而公司帐户的平均水平是6.6%)的年平均回报率只有10%.换句话说,这些最优信心的投资者(说他们有信心,是从他们大量的交易中得出的合理假定)的业绩还远不如那些不如他们“自信”的投资者。象所有的习惯一样,投资习惯也有给人们带来好处的时候,例如人们习惯于在头脑中把那些为房屋的定期还款之类的东西视为是不可动用的。但这样的“头脑计算”的习惯有时也会让人们把钱白白地扔掉。正因为如此,赌徒们在赌钱的时候几乎总是不计后果。

对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的批评,集中在行为经济学家近期取得的“预期理论”和“过度自信现象”、以及“典型性启发”等行为特性的研究上。

预期理论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79年

于《计量经济学》上的开创性

《预期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的。由于在主流经济学中,评价个体的效用水平通常采用预期理论。由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很少涉及不确定情况下的真实行为,因而在实际运用上具有简便的优势,但传统的预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系统性的误导了人们对人类行为的认知。例如人门在选择彩票时,就经常违反这一理论。卡尼曼的实验显示,当被问及是选择25%的机会赢得3000元,还是选择20%的机会羸4000元时,65%的人选择后者。这一结果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推导的结果是不矛盾的。但当这些试验人群被问及是选择100%的机会赢得3000元,还是选择80%机会赢4000元,则80%的人会选择前者。这一结果显然与传统的预期理论的推导相矛盾。按照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的定义,在第二个试验中,前一个选择的预期效用为3000元,而后一选择的预期效用为3200元,理性行为人应该选择后一个机会。第二项试验很具有代表性,说明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确定性较高的方案。'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何 大 安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5) 摘要:行为经济学可谓是继新制度经济学之后进一步将经济理论分析由讲台推向现实蹬一个经济学流派。2001、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2001年美国Clark 奖均授予行为经济学家的这一事实,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分 析方法的认可。本文拟结合主流经济学的分析难题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架构作出解析,在对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述该学派之于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鉴于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 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的分析会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到实验经济学;但本文的重点是介绍行为经济学,只是 在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作出评论的某些场合阐述一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不确定性;偏差;非理性决策;实验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4)12-0004-07 收稿日期:2004-10-26 作者简介:何大安(1957-),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①理性假设分为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传统经济学以完全理性假设为分析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是以有限理性为分析前提。就人的抉择行为研究而论,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分析是不考虑非理性抉择的,而行为经济学则主要是以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 一、引言 在经济学说史上,自从出现了“瓦尔拉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明显存在着一条力图证明“经济系统在何种状态下达到均衡以及人的决策在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最优”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经济学家们曾通过各种假设和实验以说明经济系统在某些条件配置下的供求均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均衡价格的存在。客观地说,近两百年来经济学说的发展大体上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现代经济学在重视逻辑和数学推理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不确定因素的研究。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曾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从个体的一系列十分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的假设出发,创立了著名的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嗣后,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 eu )将这一理论纳入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框架,进而对不确定决策提出了可供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分析范式。于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被构筑于较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越来越偏好于运用先进的数学工具来建立经济学模型,并由此展开对包括宏观、金融、计量乃至于对政治、法律、家庭、婚姻、犯罪等问题的研究。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 )就曾将经济分析拓宽到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层面,使经济学成为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显学”。 但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是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① ,以理性假设建构的期望效用理论不能全面而 第12期总第158期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 .12Vol .158 2004年12月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Dec .2004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留心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留心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news_bd”> 经常看到在中国许多家星巴克的门口常常排着特别长的队伍,报纸也就这个事件做过报道,是不是星巴克的咖啡真的那么好喝呢? 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例子,你路过一家餐馆,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排队等候。这家餐馆一定不错,你想,人们在排队呢。于是你也在后面排上了。又过来一个人,他看到三个人在排队就想,这家餐馆一定很棒。于是也加入到队列中。又来了一些人,他们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这就是羊群效应。而星巴克的成功是来自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进行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自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从,而自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的),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于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险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都表 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为什么会有羊群行为的形成呢?哲学家们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们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人玩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不论是哪一种说法,我们对于投资理财问题最好是做到理性投资、理性消费。 广告是到处都可见的,电视上、电影里、墙面上、甚至于厕所里,只要是人可以到达的地方,就处处可以看见广告。而明星代言更是广告的重中之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明星在广告中说着那个广告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比如自然堂,你本来就很美、怕上火喝王老吉等。 许多的广告中,往往只有影视明星搔首弄姿地表演显示一下商标外,完全没有对产品性能的说明。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家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时冲动之下拖延,购买,借用,抢夺巧克力。 像所有思想上的革命一样,这场革命开始于长期观察到的用通常的智慧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怪异事实。比如赌徒在明明知道可能要输的情况下仍然下注。人们一般会说为了退休后的生活要存钱,要吃得好,要开始锻炼,要戒掉香烟。他们是当真的,但是往往又做不到。那些感到冤枉和委屈的人要实施报复,虽然这样做往往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这些违背常理的事实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几十年来,如果不是几个世纪来都依赖的人类因素标准模式的直接和公开的挑战。经济人(Economic Man)是该理论的基石。经济人做出符合逻辑的,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充分考虑利益与成本,追求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经济人是个聪明的,分析的,自私的动物,在追求未来目标的时候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不受身体状况和感情的影响。经济人是建立学术理论的非常方便的工具。但是经济人有个致命的缺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当我们转向现实中的人就发现没有所谓的机器人般的逻辑,相反有各种非理性的,自我破坏的,甚至利他主义的行为。这种常见的现象已经被人们谈论几个世纪了,管理副教授阿斯拉夫(Nava Ashraf)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心理学是决定过程的一部分”,他看到了充满激情地参与者和公正的旁观者的冲突。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对这种心理学观点不屑一顾。就在15年前,经济学的下属分支行为主义经济学——研究真实的人如何作出选择,从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吸取营养——还是个边缘性的,怪异的内容。如今行为主义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迅速增长的领域,可以得到诺贝尔奖,批评性的大量实证的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历史。 虽然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在斯坦福,伯克利,芝加哥,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大学讲授,但是这个领域学者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哈佛。哈佛校长萨莫斯(Lamers)说哈佛研究经济的方法从传统上说比其他大学的更接近现实和更多实证经验。他在哈佛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认为自己是个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如果你关注现实,注重实践,你就容易被行为主义途径吸引。”

4第四节 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批判

第四讲第四节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批判 经济学,尤其是作基础理论的微观经济学,按马歇尔的定义,应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但在经典的理论中,却无法说明下列现象:为什么人们会不辞辛苦,跑到一家僻远的小杂铺店里,在一件价码很小的货物上为省几块钱而锱铢必争,但对距离同样远的一家超市提供的金额相同的几元钱的打折却无动于衷?为什么人们在买保险时,会买价格较贵的小额保险,而不太愿买价格较便宜的大额保单呢?为什么在股市上,投资者会对短线的利好消息反应过度,从而导致股价的过度敏感呢?…… 这一系列现象都涉及人们的基本行为,尤其是面临风险时人们决策的基本行为。传统的经济学基于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1944年的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风险时是追求期望效用极大化的。这常被用来解释人们在股市上对不同股票或不同投资机会的选择。 但早在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阿莱斯(M.Allais)就通过一系列可控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对期望效用理论构成了挑战。举例说来,若有两个投资机会A与B:A会稳赢3000元;机会B会以80%概率获4000元,20%概率得零。大多数人会选A。但再考虑投资机会C与D,C会以20%的概率获4000元,80%的概率得零,而D会以25%的概率得3000元,75%的概率得零,这时,上述在A与B中偏好A的大多数人又会选C。但是,其实,机会D只是0.25×A,而机会C也只是0.25×B,显然,人们在A、B之间的选择与在C、D之间的选择了发生了不一致。这就叫阿莱斯悖论。 阿莱斯由于提出这一悖论以及与该悖论相关的对人类选择行为的一系列研究,而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经济学家们,包括阿莱斯本人,并没有对这个悖论给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直到1979年,卡门与特维茨基在顶级经济学刊物《Econometrica》发表论文才对此作出了崭新的解释。他俩的解释是基于一个革命性的行为理论——期盼理论(prospecttheory),尽管在中文里,期盼理论与传统的期望(expected)理论只差一个字,但含义却大相径庭:第一,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对含不确定性的经济事件的效用评估是根据该事件给自己带来的财富绝对水平作出的,而卡门与特维斯基这两位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认识心理实验的结果中发现,人们效用评价是基于一个参照点W0的,是按未来事件带来的结果W与参照点W0的偏离幅度与方向来评估的。即按ΔW=(W-W0)来评估的。参照点W0可以是当事人当前的财富水平,也可以是决策人期盼的财富水平,超过W0,就是好的,低于W0,则是负面的。比如,预先定下中国乒乓球队在釜山亚运会上金牌指标为“保四争五”,这“保四争五”就是W0。最后只获三金,尽管三金本身数量并不少,但国人仍有意见,因它低于“参照点”,低于我们当前根据实力应达到的期盼水平。按(W-W0)来评估,这就形成了卡门与特维斯基的“价值函数”。 第二,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假定效用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都为凹不同,卡门与特维茨基从心理实验中发现,人们在“参照点”左右,价值评判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若结果W大于W0,则效用函数曲线为凹;若结果W小于W0,则效应函数曲线为凸。这说明,对于大于参照点的“赢项”,人们认为其边际效用递减;而对小于参照点的“输项”,则认为其边际负效用加速。中国射击队在此届亚运会金牌得数大大超标,媒体与国人对其赞扬程度远不如国人对乒乓球队丢一两块金牌的批评程度,可见对“赢”与“输”评价程度并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意味着,人们的决策是遵从“损失规避”准则,而不是“风险规避”准则。而且,人们对于“赢”显示的是“风险规避”态度,而对于“输”,显示的则是“风险喜欢”态度。因此,在“参照点”上,效用函数有“拐点”或“折点”。

原创PPT-生活中的经济学(讲稿)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事务,看透它的变化,进而引出对自己作调整的要求。反过来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经济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身边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然后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们。 (一)机会成本 首先,有谁知道机会成本是什么?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案例一:演唱会---机会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你赢得了一张刘德华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不能转售。但是陈奕迅今晚也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陈奕迅演唱会的票价为400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0元,换言之,要是陈奕迅的票价高于500元,你就不愿意看了,哪怕你没有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请问你去看刘德华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A.0元; B.100元; C.400元; D.500元。 答案:去看刘德华的演唱会,唯一必须牺牲的事情是去看陈奕迅的演出会。不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0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陈奕迅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0元。所以不看陈奕迅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0元-400元=100元。所以,在选择时,如果你觉得刘德华的演唱会至少值100元,那么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 (二)成本效益原则 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谁可以解释一下?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案例二:闹钟与电脑 我们面临以下两个选择: 你想在京东买一个闹钟,价值20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附近商

行为经济学的分配正义研究

行为经济学的分配正义研究 丁建峰 一、超越“经济人”:人类的公平诉求 社会科学理论通常都以对人性的某种描述或者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理性自利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是主流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人性假设。所谓的“理性”.是指行为主体在给定的决策范围内进行最优选择的能力;“自利”,则是指行为主体在决策时只关心自己而非关心他人的利益。当代的经济理论已经由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化时代”转入以博弈论为核心的“策略时代”“策略”虽然也可被看作是面对他人的优化选择,但“博弈”这一交互决策的过程,却使经济学家不得不注意决策的社会与心理背景。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方法论革命”中,“经济人假设的两根最有力的“支柱”——“理性”和“自利”.均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既不是能够精确计算损益得失的“机器”.也不是唯利是图的“自私基因的表现型”。大量实验显示.人类具有强烈的公平诉求。 主流经济学家会辩护.他们之所以采用自利假设.是因为这一假设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人类行为。采用其他假设会导致更多的偏离和错误。然而,大量实验和社会调查显示,即使在经济领域.典型的人类决策也是既考虑“利”.又考虑“义”的:在经济活动中.决策主体常常宁肯牺牲巨大的个人利益也不放弃心中的“公平原则”(Babcock and Loewenstein,1997)。大量研究表明,对公平的诉求带来了非自愿失业、短期的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同时,管理学的调查发现.分配是否公平.对于人们的工作满足感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并进而极大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学家还将分配正义与市民社会的兴衰联系起来(Persell,1997)。在最新的文献里.演化经济学家Bowles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说明:“为恶棍设计出的制度会制造恶棍”,如果经济制度的设计仅仅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那么,为了“适应社会”,人们不得不压抑内心高尚的道德情感,这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压抑感以及不公平感(Bowles,2008)。假如“经济学是一门增进人类幸福的学问”(萧伯纳语),那么,它便不能回避公平问题 二、描述性的分配正义理论 对于公平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一个角度是规范的.它研究的主题实际是“公平应当是怎样的”或者“在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看来。何为真正的公平”。这方面最典型的研究。莫过于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它通过“反思性平衡”的范式,把关于公平分配的“一种正义理论”建立在康德式思辨的基础之上.进而提出“平等原则”(每个人对平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之完全充分的图式都有一种平等的要求)和“差异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满足如下条件:a.从属于地位和职务(positions and offices)的不平等,应当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向每个人开放。b.这种不平等必须对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有利。通俗地说,差异原则是一种最有利于社会不利群体的分配原则。)《正义论》发表之后,政治哲学家和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论,例如诺齐克基于自由至上主义的“资格理论”,德沃金关于“资源平等”的理论,都是典型的规范学说。 另一类研究与此不同,它主要关注“真实世界的人们的公平观念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它要研究的是“体验到的正义”而不是根据逻辑思辨和“思想实验”得出的“概念化的正义”。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开创之作,应属Frohlinch和0p.penheimer合作的一系列研究(Frol —inch et a1.,1987;Frolineh and Oppen—heimer,1992)。他们试图在实验室里检验人们是否遵循罗尔斯提出的“差异原则”。实验显示,参加实验的145个被试中.没有一组人

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论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高考志愿博弈 转眼又一年高考了,然而各地高考和报志愿的顺序并不相同,2014年以前北京为先报志愿再高考,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先出成绩再报志愿,还有个别地区为高考完后估分报志愿。然而高考过后总有一部分人过高估算自己的成绩而没有被大学录取,当然也有不少的考生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却因他们的保守估算而失去更好的机会,所以大学开学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未报到,或者入学后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意,学习兴趣大减,沉迷游戏或半路辍学重新高考。 而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改进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实质上考生填志愿时都在进行一场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在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 由图中可知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考虑大家集中式填报某一学校的情况下,填超出自己水平的院校只有在自己超水平发挥时才能被录取,报适合自己自己水平的志愿时,超水平发挥和正常发挥都可以被录取,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时,无论怎样发挥都可被录取。填报超出自己水平的志愿虽然有可能被高于自己水平的院校录取,但落榜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院校时,虽然肯定能考上大学,但过于保守,失去了很多更好的机会,所以填报适合自己水平的志愿更合适,虽然失去了拼搏更好的院校的机会,但保障了适合自己水平的院校。所以最终因志愿目标过高未被录取和填报低于自己水平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都是博弈中的失败者。 而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因先填报志愿再高考比先出成绩再填志愿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考生无法预知高考时的发挥水平,增大了考生目标过高落榜和因保守不能上更好的院校的机率。假设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能被录取的机率就是X,而在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首先高校根据考生的成 第1页共3页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

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 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 决策响应者(Responder)。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 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 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 (R eject)。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 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 响应者尽可能少分。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 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在此实验中应为给自己留$99,给决策响应者分$1,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决策响应者 作为一个理性人,如果决策者没有给他分钱,他的最优决策就是拒 绝决策者的决策,从而使双方得益均为0,在自己没有得益的时候, 使决策者的得益也为0 ,从而对决策者进行惩罚。而如果决策者分 给了自己一部分利益,不管多少,都应该接受。因为作为理性人, 如果在有得益的时候拒绝决策者的决策时,自己的得益将变为0,这 在惩罚决策者的决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得益减少了,故不可取。在 此实验中即,如果决策者分给决策响应者的钱数不少于$1时,决策 响应者都应该接受决策。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 中的理性决策。在本实验中,在图“接受的收益比较”中,当收益 在$30左右时,大部分决策响应者就会接受决策者的决策,但各决策 响应者的可接受收益却不尽相同。在图“拒绝的收益比较”中,当 收益大于$35时,决策响应者都接受了决策,即他们认为这样的决策 是比较公平的,是可接受的,也是合理的;而在收益小于$35时,各 决策响应者的反应则是不尽相同的,大多数响应者在被分给$19.5 (均值)左右时会拒绝决策者的决策,而部分响应者则在大于5时就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周卫东 内容提要:通过木讲学习,使学员了解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产生和主要理论,并学会用行为经济学主要理论简单分析日常经济现象,同时接触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授课提纲: 一、主流(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和局限 1、经济人假设:理性(Rationality)和自利(Self-Interested)。 2、人的偏好是:独立的、客观的、稳定的、前后一致。 3、人的选择是:自利的,完全理性的。尽可能利用所有的信息追求效用极大化(理性预期)。 4、经济人理性、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二、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日常经济现象 有限理性:人的思维能力并非无穷无尽;人具有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是有限理性,所以人们在行为上并不总是追求效用极大,实际上,人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和自己有限的思维,然后作出让自己满意即可的选择。这就是更接近血肉之躯的人的“有限理性”的观点。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采用实验方法收集数据。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进行修改和挑战,并提岀新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通过可控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一门现代经济学学科。 1、前景理论 规律之一:在得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的。 规律之二:在失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偏好的。 规律之三:人们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改变参照点,就可以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规律之四:人们通常都是损失规避的。 2、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溯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即: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了不同的账户中。 3、参照系 损失厌恶「'等量的损失要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的影响。” 4、幸福 1)当有好消息的时候,要分开告诉大家。 2)当有坏消息的时候,要一起告诉大家。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 (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 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遗憾理论可以被应用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心理学领域。无论投资者是否打算购买下降或上升的股票或基金,实际上购买自己属意的证券就将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投资者可能回避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这是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当所作选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劣于其他选择时,做出错误决策的遗憾心理伴随而生。因此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遗憾,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依然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实质上,投资者正是有了从众心理。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遗憾,投资者可能拒绝卖掉价格已经下降的股票。当投资者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所以投资者发现遵从从众心理,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很容易,导致股市中“羊群效应”的产生。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通过营销看行为经济学 【摘要】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消费者,不应该为商品表面的家乡所迷惑,人的感觉有时候非常不可靠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很多时候,不是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这与组织行为学中选取解决方法的原理类似,人们往往不是要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而是在所知到的方式中,选取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要请一位广告的鼓动而改变决策。广告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改变着你的参照系。厂商与消费者,永远是市场里博弈的对手。尽管买家会自律的自我约束,但是商家有办法给买者一些理由去违法自律规则,让你不自觉的很情愿的“上钩”。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营销方式参照依赖心理账户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具有巨大损失的“非理性”选择。例如,生活中的营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被商家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所影响,各类广告、促销无孔不入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能你会说,我拒绝任何夸张的推销,也不会去上商家的钩。事实上,经受了某种适当的推销手段之后,消费者的选择框架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消费者自己很难察觉。通过营销,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利润。可以说,营销是一门研究消费者,研究人的学问,它与行为经济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行为经济学也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总说那样,死板与应试。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比起亚当·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营销中,有着比较,正因为有着比较才能决定,我们是不是要为了我们觉得好的东西付更多的钱。而我们的参考系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或者这也是商家向我们营销的一种手段。例如:有俩杯哈根达斯冰淇淋。A杯里有冰淇淋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B杯里的冰淇淋是8盎司,但装载了10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还没有装满。

经济学与幸福.doc

经济学与幸福 作者:王鑫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8期 摘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发现人们的幸福水平并未像财富的增长那样显著提高。实现幸福的基础在于对个人自由的充分保证,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幸福;收入;适应力;社会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56-01 一、引言 自1776年《原富》首次出版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沿承着斯密的传统,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原因上。然而,马尔萨斯(1798)很早就开始提醒经济学家们:“亚当斯密博士公开表明的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的本质和原因。但或许还存在着他更感兴趣的研究,依我看,就是影响国民幸福的原因。只是他通常把这两者混杂在一起”。现代经济学家们关注经济增长是基于这样一个看似正确的假定:财富、收入或者说商品的增加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在此假定条件下,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就是,富人肯定比穷人幸福。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对幸福的许多理论和经验研究都已经明确无误的表明:更好的客观生活条件(收入或者财富)对于个人福利没有显著影响。 二、“幸福悖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在19世纪的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常把幸福或满足程度等同于“效用”来看待。当时的“效用”概念是基于幸福体验的,具有伦理学意义。但20世纪初,在帕累托(1909)发起的经济学科学革命中,情感因素已被从经济理论中驱逐出去。经济学家明显或隐含的接受了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欲望或幸福感觉都可以测量折算成价格,简单加减之后,变成一个统一的效用函数,然后把这个函数最大化。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幸福的伦理学精神就被转化成了经济学精神,这时的幸福就只具有边沁意义上的量的差别,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不同质的幸福是不存在的。经济学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效用或者说是幸福与收入的关系。在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下所推导出的“显示偏好理论”一个主要观点便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其幸福程度。但是,许多关于幸福的经验数据却揭示出收入与幸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里,笔者尝试运用Gulboa和Schmeidler(1994)提出的认知效用函数对这种“幸福悖论”给予解释。 (一)效应函数形式及说明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一、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悖论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它反映了看起来很合理的个人行 为和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 能带来长期的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一个不知道其他的 参赛者期望他们做什麽的情况下,每一个个体参赛者都会期望获取 最大的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亦即是说,参赛者是一个“利己 主义者”。这个悖论揭示了这样一个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他 们会冒著的倒闭和他人合作而得到的比他们期望得到的要少的利益。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於一个囚徒来说,合作在利己主义者之间是 否可以形成:也就是,一个只对自己利益感兴趣的人,在经过一段 时间的学习后可否意识到他们的利益通过合作可以得到更多。 角色:行博弈人(Row Player)、列博弈人(Column Player) 决策:行博弈人选择上(Top)、下(Bottom) 列博弈人选择左(Left)、右(Right) 收益:角色所对应的颜色显示(行博弈人为蓝色,列博弈人为红色)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1=top/left ; 2=bottom/right)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决策者均为理性人, 17% 83% 选择1、2的比例比较(图一) 12 12345671 2 3 4 5 每轮1出现的个数(图二) 每轮1出现的个数 0.511.522.5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每个用户选择相信对方的次数(图三) 1出现的次数

他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囚徒困境中,他们若是选择信任对方博弈人,跟对方博弈人合作,以使双方收益最优,则对方博弈人可能会选择不合作,这样才能是他自身利益最大化;若是对方博弈人选择合作,则自己的最优选择也应是选择不合作。因此,通过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可以推知,各博弈方的理性选择均是选择不信任对方博弈人,即选择不合作。这样形成纳什均衡。 2、根据实验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本“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各博弈方并不都是完全的理性人。从图一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博弈中各博弈方都能做出理性的决策,但仍有17%的博弈中,有博弈方选择了和对方合作;从实验二中可以看出,在每轮博弈中选择信任对方博弈人的人越来越少,但却始终有人选择相信对方博弈人,即选择合作;从图三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决策问题,各博弈人所做的决策却不尽相同,各博弈者选择相信对方博弈人的次数不全一致。综上所述,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各博弈人的决策虽然跟理性人的决策很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完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现实中的社会人的行为却还会收到很多其他的各类因素的影响。这说明,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设虽然在很多时候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方便进行研究;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将人理想化了,从而使得研究的结果和现实中的人的行为不完全一致;这也再次证明了人是复杂人,其行为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双向拍卖: 所有参和实验的人构成一个市场,市场上有卖家(Seller)和买家(Buyer)。买家提出出价(Bid Price)购买某商品,卖家提出要价(Ask Price)出售商品。每个卖家有3 个商品出售,每个买家可购买3 个商品。当买家接受某个卖家的要价,或者当卖家接受某个买家的出价,这是可以完成商品的交易。实验程序可以显示当前的最高出价和最 低要价(Bid‐Ask Spread)。卖家的要价,不应低于当前最高的出价; 买家的出价,不应高于当前最低的要价。对于卖家,每件商品有不 同的成本(Cost);对于买家,每件商品有不同的价值(Value) 对实验数据进行着整理,得到如下数据: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通过营销看行为经济学 【摘要】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消费者,不应该为商品表面的家乡所迷惑,人的感觉有时候非常不可靠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很多时候,不是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这与组织行为学中选取解决方法的原理类似,人们往往不是要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而是在所知到的方式中,选取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要请一位广告的鼓动而改变决策。广告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改变着你的参照系。厂商与消费者,永远是市场里博弈的对手。尽管买家会自律的自我约束,但是商家有办法给买者一些理由去违法自律规则,让你不自觉的很情愿的“上钩”。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营销方式参照依赖心理账户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具有巨大损失的“非理性”选择。例如,生活中的营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被商家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所影响,各类广告、促销无孔不入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能你会说,我拒绝任何夸张的推销,也不会去上商家的钩。事实上,经受了某种适当的推销手段之后,消费者的选择框架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消费者自己很难察觉。通过营销,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利润。可以说,营销是一门研究消费者,研究人的学问,它与行为经济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行为经济学也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总说那样,死板与应试。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比起亚当·斯密那只着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2015-2016学年 第一学期 行为经济学期末作业 课程类型:公共选修课 姓名:阿卜杜库杜斯·麦麦提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0305132404 序号:130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主要结论有四点: 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与投资总量相比,投资者关注的是投资的盈利或亏损的数量。 2.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倾向于冒险赌博(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更倾向于现实确定性盈利(风险规避) 3.一定量的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 4.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影响后期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使人的风险偏好性增强,还可以平滑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加剧了后期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当高。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从现在的赢利和损失中获得的效用依赖于前期的投资结果。 我的理解: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时,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单单结果本身。就是说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 例如,一个人展望(预期)能得到奖金 500 元,当他的决策让他得到奖金 500 元,他会觉得没什么;若他有办法得到多于预期的 500 元,多数人会审慎地考量这方法(决策)带来的风险,以免失去预期回报;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个比较安全,但让他少得100元奖金的办法(决策),那多数人会宁可冒较大风险,以获取展望预期回报。 结论:人们都说损失厌恶的。当然做决策的是也不想传统经济学所讲的一样的理性的。 二、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主要有三个部分: 1.人们怎样觉得各种经济事务的结果,怎样做一些决定,并且之后又是怎样评估那些决定的结果 2.有时把经济行为分到细微、具体的账户。 3.与我们核查与评估心理账户的频率有关的内容,或者称之为:“选择划分” 我的理解:“心理帐户”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绝大部分都有,学生当然也有。我们是否可以应用这一心理现象为布置作业服务。学生在心中为所学的各门功课都建有一个心理帐户,当天的功课均匀而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可能并不感觉多,但一门功课留的作业较多,学生就感觉今天的作业很多,其实前面各科的作业总量要比这一科的作业多很多。这就是学生的心理帐户在起作用。 举例:A某日倒车撞了保险杆,修理费用1400元;那天还超速吃了罚单,120元;乱停车吃了罚单,40元。B倒车撞了保险杆,修车费用1600块。这两个人当然是A感觉损失更多。 C中了一个75块的足球彩票。D中了个50的足球彩票,和一个25块的福利彩票。D更觉得自己今天运气很好,个人感觉也肯定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