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打印版)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11(046)004
【摘要】@@ 1 定义和分类rn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rn心房扑动是心房快速而规律的电活动,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至少在一个体表心电图导联上心房波间无明确的等电位线.常呈2∶1和4∶1下传心室.如果房室以不同比例传导则表现为心室率不等.
【总页数】2页(P79-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滋阴利水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杨淑光;张宪忠;李莉
2.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J], 申向华;曾海艳
3.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J], 申向华;曾海艳
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5.《癫痫伴焦虑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 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背景(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领域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0万人罹患心衰[1],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3 770万[2]。
我国2012—2015年的一项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3年(0.9%)的心衰患病率显著增加[3-4]。
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1 370万[4]。
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50%[5]。
与此同时,因慢性心衰引发的医疗费用巨大[6]。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基础上,又出现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选择性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窦房结起搏电流(I f)通道阻滞剂、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等新型药物[7-10]。
然而,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
另一方面,晚期心衰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传统观念、心脏供体有限及技术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
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已经成为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2f7f98f54693daef5ef73dde.png)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室内传导阻滞等,加重心衰进程。
(一)定义与分类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列几种情况: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电图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并可伴发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缓慢心律失常,并可引起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I度、II度和III度房室阻滞,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也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直接发生心室停跳致死。
3.房颤伴慢心室率持续性房颤中超过5秒的长间歇提示存在高二度房室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左前分支阻滞和/或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较常见,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二)流行病学由于慢性心衰引起的心肌受累及药物治疗的影响,发生缓慢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
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心衰数据库统计,10%慢性心衰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前国内尚无心衰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稳定性心衰左束支阻滞发生率约25%,是心衰预后不良和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三)发病机制心衰患者常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性心脏病,如高血压病和冠心病。
心肌缺血常引起持久的房室阻滞。
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阻滞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碎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
。
碎 死 风 险评 估 包 括
,
T
波 电交 替
、
研究 和
。
C 这 两 项 随 机试 验 均 显 示 I
D
心 率 震 荡 心 率 变 异 等 必 要时 可 进 行 心 内 电生 理 检 查
较 抗 心 律失 常药 物 能 提 高室 颤 或 持 续 性 室 速 幸 存 者 的
总存 活 率
因此 I C D 可 有 效 用 于 慢性 心 衰 患 者 心 脏 性 碎 死
C 建议 植 人 I
。
如合 并 室 内传导 阻 滞 应综 合 评估 p 受 体 阻 滞 剂 对 心
L V
EF
降低 (
<
0 % ) 已接 4
, ,
,
率及 心 脏 传导 系 统 影 响后 慎 重 使 用
剂 血 管活 性 药物 改 善 心 衰 性 心 律 失 常诱 因
, 。
、
合理应 用 利尿
受 最 佳 药物 治疗 并且 预 期 寿 命
。
室 性 心 律失 常 可 能 源 于 心 肌 细 胞
e
而 后者 5 0 %
, ,
一
5 % 与 室 性 快 速 性 心 律 失 常有 7
,
自律 性 的 紊乱
造 成室 速 的异 常 自律性 已 被 证 实是 由 纤 维 产生 这 可 能 与 心衰时异
, 。 ,
关
。
频 发 室 早 特 别是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 室 速 ) 可 迅 速 恶
物治疗 ; 器 械治疗 的 非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或 缺 血 性 心
6 2
药物 治 疗
、
多 数 药 物 有 负性 肌力 及 致 心 律 失 常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手段的进步,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其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心衰患者死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再住院率仍然较高,用于心衰诊疗的医疗卫生支出高于其他疾病。
中医药防治心衰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的优势,但相关诊疗规范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推广应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ADDIN NE.Ref.{6E9994CD-D8D7-43B5-8A44-B97C483FCB07}[1-4],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ADDINNE.Ref.{93818D2A-A067-48FE-84E0-B704E9C97DFF}[5-28]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规范心衰中医诊疗,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组织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邮件、会议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ADDINNE.Ref.{A8C12177-81BE-48D4-AC39-C33F9A95FAFC}[29]。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
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善。
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
(2)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
(3)慢性心衰A、B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B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
(4)慢性心衰C、D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
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
(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
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
(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1.前言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1.定义和分类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2.流行病学目前尚无慢性心衰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流行病学资料。
3.发病机制房速发生机制常为触发、自律性异常或微折返。
房扑的发生机制为大折返激动。
4.临床表现和危害慢性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与基础心脏病、心动过速类型、心率、个体情况、伴随疾病等有关。
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多数由于快心室率出现反复心悸和心衰加重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乏力、水肿,过快心室率可出现黑朦甚至晕厥。
5.诊断与评估诊断确立需充分了解基础心脏病、有无伴随疾病(包括肺部疾病)、有无接受手术治疗,既往用药情况等。
心律失常诊断需要心电记录,心电图,特别是动态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现无症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对慢性心衰合并室上速患者评估包括基础心脏病、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心率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综合评估。
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状况和心室率决定临床决策。
6.治疗6.1房扑治疗6.1.1转律:房扑常呈2:1下传,心室率较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迅速转律,首选电复律。
电复律终止房扑安全、有效、成功率达90%以上。
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的持续性房扑可选择电复律或食道调搏。
不推荐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地尔硫卓和索他洛尔应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患者。
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在改善心衰基础上,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
6.1.2. 控制心室率: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控制心室率同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6.1.3. 抗凝治疗:对于房扑患者,推荐抗凝治疗。
若房扑持续时间<48小时或左室功能正常的孤立性房扑,可给仅予阿司匹林。
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房扑,抗凝治疗4~6周即可。
详见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6.2. 房速治疗对于局灶性房速无论阵发性房速还是无休止房速,药物疗效均不理想。
控制慢性心衰患者房速心室率治疗可选择ß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随着年龄增长,心衰患病率和发病率均明显增加。
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心衰再入院。
心衰加重与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和再住院密切相关。
1 慢性心衰加重概述慢性心衰是一组复杂的自发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衰加重是指慢性心衰患者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出现心衰症状和(或)体征的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心衰加重是在基础病因和(或)诱因作用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分子机制,心肌能量代谢、心肌细胞数量、细胞结构、细胞外基质等发生变化,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化、心室扩大和(或) 心肌肥厚等病理性重构加剧,心肌收缩力及心室顺应性进一步下降。
根据患者心衰严重程度,临床评估和治疗方案调整可以在门诊或住院进行。
部分慢性心衰加重患者的心衰症状和(或)体征突然加重,表现为急性心衰,需要紧急救治。
症状和(或)体征逐渐加重的慢性心衰患者通过门诊治疗方案调整可能减少因心衰住院风险。
2 慢性心衰加重的临床表现(1)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如呼吸困难、疲乏、腹胀、纳差、肺部啰音、水肿)再次出现或加重,这是心衰加重的最主要临床表现。
(2)心衰合并疾病的症状和(或)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悸、黑蒙、晕厥;心肌缺血相关的胸闷、胸痛;感染相关的发热、咳嗽、咳痰;新出现的心脏杂音等。
(3)心脏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加重或者利钠肽进行性升高。
慢性心衰加重临床上多表现为心衰逐渐失代偿(容量负荷增多),严重的患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或心原性休克。
3 临床评估3.1 确定是否存在心衰加重心衰患者出院后应进行门诊随访,需定期对心衰患者的症状、体征、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根据前后2 次评估结果的比较,如出现以下情况可判定为心衰加重:原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再现或加重;心衰生物学标志物异常升高;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加重;出现心衰并发症,如心肾综合征、新发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
3.2 评估心衰加重的病因及诱因3.2.1 心衰病因的再评估心衰加重时再次评估病因至关重要,包括既往病因是否加重,是否存在新发病因,病因是否可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前言(2010年08月19日于大连第二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常可合并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恶化心衰,甚至导致心脏性猝死。
Framingham研究显示50%—60%的心衰患者死于猝死和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已严重影响着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负。
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并可能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因此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长期困扰着广大临床医生。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为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提供了新的可信服的依据。
国内外先后发表了多个慢性心衰、心律失常诊断治疗指南和共识。
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在2005年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基础上更新,发表了《成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Associa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发表了《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 HRS)/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society,EHRS)/欧洲心律失常学会(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 ECAS)发表了《心房颤动导管和外科消融患者选择、治疗策略、手术操作和随访建议的专家共识》,2008年ACC/AHA/HRS发表了《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2006年ACC/AHA/ESC发表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2009年美国胸科协会基于临床试验发表的《心房颤动抗凝治疗》,2008年美国ACC/AHA发表的《威尼斯心房颤动消融治疗共识》,200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表了《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2007年发表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6年发表了《心房颤动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这些指南和共识反映了慢性心衰和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的多方面进展,但或侧重于慢性心衰,或侧重于某种心律失常或某个方面治疗。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因此有必要制订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专家共识。
写作组参照最新欧美指南和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起草了我国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交国内同行讨论,为临床医生提供权衡治疗得益和风险的相关证据,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理决策。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慢性心衰可通过增加左房压力,增加左房容量,过度激活神经-内分泌,心肌纤维化,增加不应期离散等出现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尤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缓慢性房性心律失常详见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专家组:胡大一郭继鸿马长生杨延宗曹克将查咏梅邓华董建增方全高连君李学斌刘少稳刘旭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孙英贤万征王祖禄汪芳吴书林杨东辉杨平珍严激张海澄张树龙朱俊(执笔小组:高连君张树龙常栋杨东辉夏云龙刘金秋董颖雪尹晓盟以姓氏拼音为序)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一)定义和分类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是心房快速而规律的电活动,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至少在一个体表心电图导联上心房波间无明确的等电位线。
常呈2:1和4:1下传心室。
如果房室以不同比例传导则表现为心室率不等。
根据折返环路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峡部依赖性房扑和非峡部依赖性房扑两类。
右房依赖性房扑又称典型房扑,是右心房内大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心房被动激动,折返依赖于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之间峡部的缓慢传导。
非峡部依赖性房扑通常无固定折返环路,与房颤关系较密切,有时非典型房扑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很容易转化为房颤。
非典型房扑还可以表现为不纯房扑(fibril-flutter),即心房的一部分为房扑,另一部分为房颤,或者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符合房扑,但心房内标测表现为紊乱心房律或房颤;或体表心电图特点符合房颤,在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可能发现为房内大折返引起的非典型房扑。
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倾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速常分为局灶性房速和多源性房速。
局灶性房速指起源于心房某一局灶部位的规律性心动过速,心房率常为100—250次/分。
多源性房速是一种不规则房速,特点是P波形态多变、频率不一、节律不整。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诊治与无心衰患者相似。
症状明显,反复发作,可在心功能稳定状况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在此不再赘述。
(二)流行病学目前尚无慢性心力衰竭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心衰患者心房压力升高、心房增大、心肌重构、纤维化,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心脏植物神经功能不平衡和房性早搏增多,易发生房速和房扑的重要原因或诱因。
外科术后及导管消融术后也可并发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国内资料统计显示消融书后房速和房扑发生率分别为3.9%、1.6%。
慢性心衰患者房速也可见于洋地黄过量、低血钾,此时常伴房室阻滞。
(三)发病机制房速发生机制常为触发、自律性异常或微折返。
绝大多数为房内折返机制。
慢性心衰患者常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心肌重塑,心肌纤维化,导致局部慢传导或单向阻滞,形成折返。
慢性心衰患者如果过量使用洋地黄,可产生触发活动,产生房速。
自律性房速常表现为短暂发作,一般100~175次/份,受儿茶酚胺影响显著。
房扑发生机制为大折返激动,慢性心衰可发生典型房扑,也可发生非典型房扑。
在心房肌受累明显或外科/导管消融术后,与心肌纤维化或疤痕相关的非典型房扑发生率增高。
(四)临床表现和危害慢性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与基础心脏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心率、个体情况、伴随疾病等有关,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多数由于快心室率出现反复心悸和心衰加重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乏力、浮肿、头晕,过快心室率可出现黑蒙甚至晕厥等。
(五)诊断和评估诊断确立需充分了解基础心脏病、有无伴随疾病(包括肺部疾病)、有无接受手术治疗,既往用药情况(特别是洋地黄类药物)等。
心律失常诊断需要心电记录,心电图、特别是动态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现无症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典型房扑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依照激动的传导方向又分为Ⅰ型房扑(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逆钟向)和Ⅱ型房扑(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顺钟向)。
前者的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下,V1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上;后者恰恰与之相反,Ⅱ、Ⅲ、AVF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上,V1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下。
非典型房扑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峡部外的解剖或功能障碍区,心电图表现为扑动波非锯齿样,可见等电位线,明确诊断需要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慢性心衰合并室上速患者评估评估包括基础心脏病、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心率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综合评价。
基础心脏疾病、心功能状况和心室率决定临床决策。
(六)治疗1.房扑治疗(1)转律房扑常呈2:1下传,心室率较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迅速转律,首选电复律。
胸外直流电复律用于终止房扑安全、有效,成功率达90%以上。
起始能量通常为50焦。
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的持续性房扑可选择电复律或食道调博。
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地尔硫卓和索他洛尔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潜在的致心律失常或负性肌力作用,不推荐应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患者。
慢性心衰合并典型房扑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在改善心衰基础上,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
合并不典型房扑的症状型慢性心衰患者,如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心室率,或电复律不成功,可在改善心衰基础上,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
可借助三维标测系统激动标测,结合传统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径路和折返环内缓慢传导区的部位,进一步有利于确定线性消融的部位、完成连续线性消融。
同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2)控制心室率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控制心室率同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3)抗凝治疗目前还没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扑栓塞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资料,亦无此类病人接受抗凝治疗获益的前瞻性随机研究的循证依据。
慢性心衰仍可能增加房扑卒中风风险。
房扑复律后心房功能的延迟恢复更为抗凝有益提供了佐证。
因此对于房扑病人,推荐抗凝治疗。
若房扑持续时间<48小时或左室功能正常的孤立性房扑,可仅给予阿司匹林。
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房扑,抗凝治疗4~6周即可。
详见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2.房速治疗对于局灶性房速无论是阵发性房速还是无休止房速,药物疗效均不理想。
控制慢性心衰患者房速心室率治疗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
对于药物无效或无休止房速,可进行导管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有助于明确机制和指导消融。
对于多源性房速,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疗效均欠佳。
存在慢性肺部疾病时,慎用β受体阻滞剂。
强调基础心脏病和肺部疾患治疗,纠正可能的诱因,如电解质紊乱等。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室内传导阻滞等,加重心衰进程。
(一)定义与分类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列几种情况: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电图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并可伴发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缓慢心律失常,并可引起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I度、II度和III度房室阻滞,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也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直接发生心室停跳致死。
3.房颤伴慢心室率持续性房颤中超过5秒的长间歇提示存在高二度房室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左前分支阻滞和/或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较常见,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