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第2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板书课题,并注音。
指名读,齐读课题。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
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
(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姑娘采的是莲蓬)(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初读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
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手指好课文。
随机纠正字音。
4、教师范读、领读。
5、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句子?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江南的什么?三、朗读课文:1、指读第一行,这里的“莲”指的是什么?看图:姑娘是怎样采莲的?2、是啊!江南一带的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
所以课文说——江南可采莲。
(指读)3、大家看: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1)引导学生从颜色上来说说。
(2)引导学生从形状上来说说。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说莲叶的特点。
(4)这句是赞美莲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是多么——漂亮、多么碧绿茂盛!4、美美地朗读第一句话。
5、看图描述:小姑娘在莲叶丛中一边采莲,一边唱歌,听她们唱的多快乐呀!小姑娘的歌声惊动了谁呀?6、看图:鱼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呢?7、诗句里是怎么讲的?(指读)8、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的怎么样?(1)指导朗读。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山水诗,并能欣赏一首山水诗。
2.学习知识点:识字、领会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江南的早春景象。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词语的意义和富有感情色彩的意境;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名词解释。
2.引导学生谈论早春江南的美丽景象,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江南的美。
二、学习课文(30分钟)1.朗读课文,并带领学生一起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并注重基本词语理解和词语的感情色彩。
3.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并体会诗歌的意境。
4.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字句用法、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欣赏音乐(15分钟)1.播放古筝演奏的《江南水乡·春色满园》。
2.让学生聆听音乐,体验江南春色。
3.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感受的语言和意境。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文艺性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创作一首短诗,表达对江南的思考和感觉。
2.演讲展示:学生将自己的诗作进行演讲或朗诵展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江南的文化氛围。
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意境;2.完成若干几天的作业,并能够合理运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山水诗歌的课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江南的义和文化氛围。
学生应该注重词语的意思和诗歌的表达手法,也应该加强课外练习和自行查找资料的能力,这么样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
个别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弱,课下要给予额外辅导。
江南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地理位置、风景特色。
2.描绘江南的风景和特色。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江南的地理位置、风景特色。
2.教学难点:如何描绘江南的风景和特色。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黑板上绘制出江南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2. 播放视频
播放介绍江南的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风景特色和生活习惯等。
3. 图片展示
展示江南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江南的风景特色。
4. 讲解文本内容
教师读取课文《江南》的内容,让学生听懂并理解文章大意。
5. 阅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并记录要点。
6. 分组讨论
根据课文内容和图片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讨论江南的风景和特色,最后互相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7. 个人表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江南的印象和观感,并展示到黑板上。
8. 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回顾江南的地理位置、风景特色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及学生写作表达的重点。
四、教学反思
1.通过视频材料和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江南的风景和特色;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彼此展示,更好地发掘课文内涵;
3.通过个人表达,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实际提高,更好地理解江南文化。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这首儿童诗,了解江南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2.通过颂扬江南之美,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向往;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中的意思,尤其是与江南风光相关的词语;2.能够准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2.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江南美景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江南这个美丽的地方,让学生感受江南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了解江南的建筑、园林、美食、苏绣等等。
让学生对祖国的美丽地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江南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欣赏江南的自然风光,并提问:“这是哪里?”“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我们去过吗?”2. 学习诗歌(2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并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岸边、遮天蔽日、似箭、游荡、环绕、欢笑声、天鹅、钢琴声、青蛙、池塘、鱼儿、梦幻、鸟儿、苏绣”。
3. 注重感受(20分钟)教师让学生重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们最喜欢诗歌中哪句话?”“为什么?”4. 描写江南(20分钟)教师让学生细读诗歌中的描写,并让学生思考和发言:“江南有什么特别的美?美在哪里?美的是什么?”5. 知识梳理(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然后进行梳理。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本课的诗歌;2.带着家长去附近的公园或湖边,观察身边的美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美好的情感。
课上安排了多个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节课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让学生得到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体验。
3.江南(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3.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朗读、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幅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江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并指导。
3. 学习生字(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字书写比赛,评价并指导。
4.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生活实际等,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5. 拓展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江南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江南(第二课时) (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
2.认识中国地图,能够标出江南地区的位置。
3.掌握准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认识中国地图,准确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形成综合性技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江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并引导学生在课前研读课文,预习本节课。
2. 讲授课文1.课文朗读。
让学生各自认真阅读一遍课文,然后逐句逐字朗读。
2.课文理解。
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找到江南的位置,然后讲解江南的地理情况。
接着,教师分别解释一下生字的含义,然后与学生一起解读课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课后练习1.阅读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讲解课文的大意,同时渐进式地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课文背诵。
让学生整体朗读,并渐进式地进行课文背诵练习。
然后,要求学生将所背诵的课文录音上传至班级网盘中,促进课外学习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学生通过颜色笔将中国地图上的江南区域圈出,并写出江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以及自己的感受。
同时,要求学生继续温习课文,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江南自然环境水网纵横、江南水乡;自然资源丰富人文风情山水田园、文化历史悠久;南粤音乐、姑苏词派、江浙沪小吃等六、教学反思1.该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江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同时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地图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学会地理方位、学会珍爱自然有很大帮助,课堂展现了较高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在课后点评中,有个别学生存在较大的发音准确度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语音练习和个别调整。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江南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地域环境和自然特点;
2.学习描写江南景色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1.《江南》课文;
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学生课本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江南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江南的风景、气息和文化沉淀。
2. 课文解读
1.朗读课文,学习词语和句子。
2.分组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表演课文。
3. 欣赏文学作品
读一些描写江南风景的经典诗歌,如《钱塘湖春行》等。
通过欣赏和解读来进一步深入理解和体验江南的风景和文化。
4. 学生感受
让学生用笔和纸,画出他们对江南的想象。
然后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画江南的心理感受。
5. 师生互动
与学生分享一些江南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地方,从而更好地理解江南的文化和风景。
6. 课后练习
1.让学生呈现一个江南词汇表,学习江南风俗风景的专业术语。
2.给学生布置阅读一些江南故事或诗歌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
教学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思考、深入分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
老师应当还鼓励学生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小程序等工具来探索、学习和分享江南的历史和文化。
特别是在语文这门学科,这样的学习方式也适用于文化艺术教育的其他课程,加强了跨学科学习。
参考资料
1.韩愈《洛阳牡丹》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杨维桢《浣溪沙·谁唤浮名昨日情》。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3.江南 第2课时 教案

3.江南(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江、南、可、采、莲”等9个生字,会写“可、西、东”这三个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背诵全文。
3.能够想象江南莲花的美景,以及劳动人民采莲的快乐情景,感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背诵全文2.感悟江南美景,劳动人民采莲的快乐氛围,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出示江南莲花池的动态美景图(或视频),提问引导学生视察从图像上看见了什么。
(荷叶,水草、小鱼、老爷爷……)这可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莲花图呀!如果把这幅美景写成诗歌,那一定很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歌《江南》,去看看诗中又是怎样描画的吧!2.讲授新课:(1)解题。
学习“江、南”二字,教师示范写,并强调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解释“江南”,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
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
(2)出示诗歌中,“可、西、东、采莲”等生字及相关词语,教师拼音教读,再去掉拼音,指名读,并强调易错的笔画。
最后,分小组读这首诗歌。
(3)配乐再读诗歌。
小组讨论,这首诗给我们描写了什么样的图画?组织语言,说说大致意思,教师帮助强调重点字词。
第一幅图:江南是这么的美,河塘里长满了碧绿的荷叶,到了采莲的时节,人们在布满莲叶的池塘里采摘莲子。
想象一下,面对这满满的碧绿荷叶(出示图片),你能夸夸它们吗?(这些莲叶可真…)劳动人民一边采摘莲子,还会一边说着什么呢?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丰收的喜悦、劳动的快乐)第二幅图:鱼儿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快乐地玩耍。
启示想象,小鱼儿成群结队的和朋友在莲叶间干什么呢?(做游戏、捉迷藏……)学生可尝试表演,体会鱼儿快乐、无忧无虑的心情和江南美景。
3.巩固练习:再读诗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小鱼儿,会是怎样的心情?(对江南美景、大自然的爱好、赞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江南》第2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学习“东、西、南、北”4个方位词,理解“田田、鱼戏莲叶间”等词句的意思。
会写“可”字,会写笔画竖钩。
2.创设情境,通过演一演等方式理解诗句。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图片丰富对江南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江南水乡很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江南》这首汉乐府民歌里写到的江南水乡的景物是什么吗?(呈现“莲叶何田田”相关的图片)
2.联系插图,认识生字“莲”。
教师在黑板上画莲的简笔画,出示“莲叶、莲花、莲蓬”三张词语卡片,请学生将词语分别贴到简笔画中莲叶、莲花、莲蓬的相应位置,并带领大家读一读词语。
3.过渡:那么多莲蓬等着我们去采摘!读读这首诗,找找诗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江南莲蓬丰收、莲叶茂盛的美丽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以提供句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规范表达,并理解诗句“莲叶何田田”的意思。
二、想象情境,读懂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面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用“我看到()的荷叶”说话。
(1)引导学生说说荷叶的颜色、形状,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情景。
(2)老师总结: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莲叶何田田”的美景。
2.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这茂盛的荷叶,散发着迷人清香的荷花会把谁吸引来?
采莲姑娘撑着小船来采莲,她们的心情怎样?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句。
3.教师:除了采莲姑娘,还有谁也很开心?(河里的小鱼)。
你从哪句诗中读懂的?(鱼戏莲叶间,意思是鱼儿在做游戏。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规范表达。
在表达的过程
中想象画面,感受情趣。
(1)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小鱼在做什么游戏?它们是怎么嬉戏玩耍的,提供句式引导学生开展说话练习。
鱼儿在荷叶间玩()的游戏,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
(2)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读出诗句恰当的停顿。
4.聚焦方位词:东、西、南、北。
(1)标注东南西北方位坐标,建立直观感受。
(2)发现诗句中的两组相对的词:“东——西”“南——北”。
(3)参照方位坐标指示,引导学生配上鱼儿游的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读诗句。
5.小组合作表演,背诵诗句。
三、练习书写,总结拓展
1.提问:在江南,除了采莲、赏鱼,还可以做什么?
出示“桑叶、菱角、茶叶”等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江南可________”。
2.学写“可”字。
(1)出示笔画竖钩的卡片,学生识记新笔画。
提示:从上往下行笔,到起钩处顿笔再钩出,起笔处和起钩处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2)教师范写“可”字。
提示:“口”写在竖中线的左侧
上,要写得小一些;最后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右侧,笔画要写直,不同于弯钩。
(3)学生练写,教师关注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再次练写。
四、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本诗共七行三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玩嬉戏。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田”“戏”及诗句的意思。
对于一年级刚刚接触到课文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这样一篇乐府诗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不理解课文,学生就难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炼之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所以这节课我重在培养孩子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全诗共三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认识莲花、莲叶、莲蓬,再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
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我借助图片让学生想象莲叶的样子及莲叶茂盛的特点,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
接着运用指名读、做动作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显示“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是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