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樱花瓣落武家之殇———《最后的武士》影评这部投资过亿美元以及超豪华演员阵容的好莱坞大片, 将日本的武士道以一种超凡的精神的存在表现了出来。
我只想将我看完后的感觉用文字写下来, 尽管这种感觉真的很难表达。
影片的主角胜元是根据日本近代史中的西乡隆盛为原型改编塑造的。
萨摩与长州藩联手组成的尊王派帮助日本天皇从幕府手中重新夺回国家权力, 西乡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但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 开国的直接后果就是葬送了阶层之间的界限,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那么千百年来的武士的特权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他们选择了反抗, 最大规模的一次暴动就是这场西乡领导的战斗, 史称西南战争。
查阅资料看到这场战争的全过程, 会觉得很诧异。
作为明治政府的开国功臣, 竟然辞官回家又去领导反抗活动。
当然, 即使是开国功臣, 即使曾经是天皇的老师, 在关乎国运的抉择之前, 明治政府还是毫不留情的给予了镇压。
由此观之, 日本在面对同天朝同样遭遇的时候, 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才最终走对了道路。
历史作为背景, 电影则通过胜元这个人来表现出武士道的无畏与绝对的忠诚。
就像影片所讲, 胜元在自己的家乡组织军队反抗明治天皇政府, 但他始终坚信自己那样做是为了天皇, 让他死, 只需天皇一句话, 真的是很纠结。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欧格仁的前美国军人, 受雇于明治政府训练新兵, 由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饰演。
在一次战斗中被胜元军队俘虏, 被带回胜元的老家过了一个冬天。
在那段时间里, 胜元同欧格仁, 由敌人变成了朋友, 又由朋友变成了生死之交的知己。
春天来临的时候, 胜元履行承诺送欧格仁回去, 走之前的樱花树下的谈话, 令我记忆深刻。
胜元诧异的问欧格仁晚上会做噩梦?欧格仁答道军人当然会。
胜元却说道: “只有感到内疚, 才会做噩梦。
”这正好应正了前面所讲, 胜元的叛军的目的是为了效忠天皇。
当然这种纯粹的目的只是电影为了突出主题, 事实怎样且不要追究。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日语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日语《最后的武士》是由导演康熙川和编剧刘佑华共同打造的一部日本历史动作片。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战国时代晚期,描述了主人公三代豪杰花井修次郎的传奇一生。
作为一部关于武士的电影,它既展现了武士精神的高尚和坚韧,也探讨了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我在观看《最后的武士》之后,深受震撼和思考。
首先,影片通过鲜明的角色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对武士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主人公花井修次郎是一位忠诚、勇敢且机智的武士,他身负使命,为维护主公的利益而奋力奋斗。
凭借超凡的剑术和才智,他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时代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士身份逐渐消失,修次郎也被迫面对自己的角色转变和所处环境的改变。
他不仅要以武士的身份承担责任,还要面对个人的内心矛盾和社会的困扰。
通过修次郎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观众们对武士这一群体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电影揭示了武士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尽管在战国时代,武士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随着江户时代的到来,武士阶层逐渐式微。
他们失去了平时的武力锻炼和战斗机会,生活条件也逐渐变得困难。
《最后的武士》中展现了修次郎面对这一现实的尴尬和彷徨。
他曾经崇敬的武士精神开始受到怀疑,现实的压力使他不得不考虑转行谋生。
这样的情节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面临消解和改变的思考,使人深思当代社会对于传统道德价值和个人奋斗的看法。
影片还通过其宏大的场景、精美的服装和精湛的动作设计,展现出武士的威严和剑术的美感。
武士以其独特的剑术技艺而著称,被誉为战国时代的精英战士。
《最后的武士》在影像呈现上尽可能地还原了战国时代的风貌,以其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吸引人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特别是在剧中的剑术对决中,舞动的刀剑交错,动感十足,让观众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了武士之间生死搏杀的紧张与刺激。
这也使得《最后的武士》成为了一部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动作指导层面都极具观赏性的电影。
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武士》之读后感对于日本这个民族,说真的,没有什么好感,在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觉得就算日本这个民族面临灭绝,我也会毫不犹豫的鼓掌。
但是一切都在看了《最后的武士》之后,可以说三观都有所改变了。
在看完电影之后,老师问我:“你觉得这是个悲剧还是喜剧?”我的内心的回答是,这是个悲剧。
为什么呢?男主角不是还活着吗,但是,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退化,仅仅是因为全球化的问题,而放弃了整个民族的传统,这是可悲的。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只有在发展本国家的文化基础上,才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不能舍本取末,这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事情,真的很令人伤感。
1877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政权动荡,一方面,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思考着如何近代化;另一方面,天皇需要重掌幕府时代旁落多年的皇权,两个因素下,武士阶层的瓦解就成为了必然。
《最后的武士》就产生在这样一个迷惘和探索的时期,东京的街道上,有穿洋装的,有穿和式服装的,还有和式和洋装混着穿的,日本似乎也在思考后来中国学者所困惑的问题:西学应该为体还是为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被俘虏到小村庄内,那段适应村民生活的日子,很安逸的感觉,看着很舒心,和战火纷飞的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如此,他还慢慢的深入到这个传统文化之中,被这个时代的武士精神所感动。
以至于他转变了身份,从一个战后俘虏成了这里的一员,还与当中的女主角隐隐的爱恋,与小男孩之间的信任,只都是人性最真诚的表现。
但是这些,随着全球化的冲击,渐渐的消失,仅存在人们的脑海里。
这时候,与清朝的我们极为相似,那时候我们剪掉辫子,穿上洋装,开始学习英语,慢慢走上西方文明的道路,丢弃了太多关于我们本土的东西。
回想起来,都是泪水啊。
国家的发展必须是在本文化的基础在不断推陈出新,科技的慢慢发展,过分的学习别的国家,只会是邯郸学步,最后变成一个四不像,后悔都来不及了。
一个国家,没有了根,怎么在此基础上茁壮成长?但是,一些恶俗也是要摈弃的,如同片中若战败则破腹自尽,在当是的人们看来,这是很神圣的。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最后的武士》是由导演爱德华•兹威克执导,片长154分钟,2003年12月5日在美国上映。
美国内战结束的十年后,当年的南北战争英雄纳森(汤姆•克鲁斯饰)因无所事事而终日酗酒。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来美做生意的日本商人。
纳森的彪炳战绩令对方刮目相看。
此时正值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意欲训练一支现代化的作战部队,于是纳森被请到了日本。
日本很多武士都不欢迎纳森的到来,他们坚决不肯抛弃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对将武士西化十分反感。
他们在首领乌吉奥(真田广之饰)的带领下举刀起义,躲到了一条偏僻的小山村自立为政。
天皇大怒,派纳森率领他训练出来的现代化军队去围剿叛变武士。
岂料皇军全军覆没,纳森亦成为了阶下囚……还沉浸在《勇敢的心》中勇士门为自由而战的兴奋中。
看到平台推送的本部影片介绍,美国帅哥到日本感受武士道精神,就想看看到底如何表达。
说到武士道精神对于国人来说可能又会想起那段被侵略的历史,那是一段沉痛的历史。
不过,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取得进步。
日本的武士精神我觉得很像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精神,为主尽忠,不惜牺牲。
感觉比我们还要极端,动不动就要自杀,战死是光荣的,主人让死就毫不犹豫去死。
影片最后一段众武士骑马迎着机枪的扫射赴死场面看得让人动容,让我想起《火烧圆明园》中僧格林沁的铁骑迎着英法联军的枪炮冲锋却成排成排的倒下去的场景。
最后的武士很坚持自己的活法和死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值得尊重的。
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要坚持自己信奉的理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却是自己的人生意义。
愿每个你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电影人生——《最后的武士》本周观看了电影《最后的武士》,影片讲述的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日本与美国合作镇压日本国内叛徒的故事,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谁才是真正的叛徒已经不言而喻——正是那位声称为了天皇而要剿匪的大臣,为了一己私欲,不惜发动战争,着实可恨可气。
在为大村的作法所不齿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于日本的传统精神:每吸一口气、每喝一杯茶、每杀一个人都能体悟人生,这就是武士精神;每吸一口气就能体悟人生,这就是武士道。
这是他们的阐释。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自己。
1.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实力是最好的武器,你只有不断的变强、再变强,用实力来证明给别人看,你不是懦夫,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到。
2.入乡随俗,进入一个新的地域,要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既能显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为避免尴尬。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做好自己该做的。
武士的职责是为了保卫国家,战死沙场,虽败犹荣!4.要有正确的策略和无畏的勇气,宁要拼出一条血路,也不轻言放弃。
九百年来,胜元的祖先们保卫着百姓,现在,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
为国奉献了一生,却感到羞耻,一生忧国忧民,慈悲为怀,最后却要落个切腹自尽的结局。
武士精神而今看来已经失去了意义,他要死在武士刀下,死在他自己手上,还是死在敌人手上?欧格仁上尉说得对,要死也要死在敌人手上,要让天皇听到他的心声。
最后一战,他们拼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轰轰烈烈的奋战了一次,不仅让天皇听到了他的心声,更赢得了日本同胞的敬重,他们是光荣的日本武士!5.人是不能忘本的,不能忘了最初的目的。
天皇最后终于醒悟过来:自己是天皇,有自己的责任。
正如天皇最后所说:“我一直梦想日本能够成为现代强国,独立进步,现在我们有了铁路大炮和西装,但是,我们不能忘本,更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
”6.日本武士的时代终于结束,国家跟个人一样,也有它的宿命。
明治维新带来了新的科技,国家依靠武力能更快的发展,在威力巨大的炮弹面前,传统的武士刀变逊色了,也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武士道精神却深深扎根于每个日本人的血与肉里,揉进了骨子里,是怎么也不会抹掉的。
最后的武士影评

最后的武士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最后的武士影评(一)1877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政权动荡,一方面,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思考着如何近代化;另一方面,天皇需要重掌幕府时代旁落多年的皇权,两个因素下,武士阶层的瓦解就成为了必然。
《最后的武士》就产生在这样一个迷惘和探索的时期,东京的街道上,有穿洋装的,有穿和式服装的,还有和式和洋装混着穿的,日本似乎也在思考后来中国学者所困惑的问题:西学应该为体还是为用?阿汤哥扮演的艾尔格兰受到日本买办派的邀请去训练日本的新军,却被冷兵器下的武士俘虏,在他和武士领袖森胜元的交往中,他接受了武士道,最后和森胜元一起带领最后的武士对倒幕派的进攻做了最后的冲击,武士阶层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武士的精神却得到了保留和尊敬,融合到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
本片中,西学为体还是为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复,因为武士道的精神其实符合了资本主义崛起时的丛林法则,而且因为绝对的忠诚而更残忍,更有杀伤力。
美国在二战时没少吃神风突击队的苦头,武士道的坚忍、忠诚和视死如归令这些体质较弱的军人成为怕死的美国大兵的克星。
《最后的武士》既是诉说了日本如何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没有沦落为西方唯唯诺诺的文化附庸,却因为西方新鲜血液输入而崛起的历史,也是美国人在思考日本文化独特的兼容性,探索国土狭小、种族单一的日本为什么如此善于学习和创新,直到把美国扁得贸易逆差,珍珠港失守。
或许艾尔格兰的个人经历能给一点作为治军方面的启示。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光是精良的武器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军人的素质,他们必须无畏和勇敢,最危险的敌人是不要命的,如果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枪杆子里出政权,武士道精神就应该是治军的参考。
艾尔格兰原本是雇佣军,战争只是他的经济需要,战争对他的人生本没有意义,他沉沦着,用醉生梦死的酒精和朝生暮死的暴力麻痹自己,因为战争不可避免的杀戮和他本能上对生命的眷念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我本以为《大学生课外导读》这个选修课上所播放的电影必也枯燥无味,如“之乎者也”般古板、令人难以忍受。
最可悲的就是我们在看完电影后要写观后感!我当时就想,假使听和尚念《金刚经》可以得学分的话,我会义不容辞!但影片《最后的武士》使我的态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纵使前方枪林弹雨,我也要为其说点什么再英勇就义。
此影片场面波澜壮阔,剧情跌宕起伏,我——惊心动魄。
虽然对此影片的评价太过富有个人感情色彩,有那么点夸大。
不过我被其震撼这是事实,就像鸟有翅膀一样理所当然。
电影情节的时间正值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意欲训练一支现代化的作战部队,于是汤姆被请到了日本。
日本很多武士都不欢迎汤姆的到来,他们坚决不肯抛弃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对将武士西化十分反感。
电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
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
汤姆被胜本的武士精神所感染,开始学习体会武士道“侍”的精神,并在政府下令要将武士全部剿灭时,汤姆与胜本并肩作战,明知武士即将危亡仍义不容辞,胜本为武士精神而战死沙场,天皇在最后被武士刀所动容,汤姆成为最后的武士,这样的民族延续是多么的命悬一线啊!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日本人为保民族文化而付出的执着。
由此令我想到中国的“一生”,我们民族与文化传统延续了数千年,直到最后,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骨性特征。
当学校引进了西方学制、当规范引进了国际标准,我们能否看看我们的土地上是否还有祖先的影子。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我希望我们在祭拜先祖的同时,向他们学习,学习什么叫做“优良传统”、学习什么叫“发扬光大”、学习什么叫“精神永存”!。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最后的武士观后感(精选5篇)《最后的武士》由爱德华·兹威克执导,汤姆·克鲁斯、蒂莫西·斯波、渡边谦、比利·康诺利、托尼·戈德温、真田广之、加藤小雪等联袂出演,下面是精心推荐的关于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优秀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最后的武士观后感(精选篇1)电影的时代背景是明治维新——一个对于日本来说绝对不容忽视的历史阶段,全面西化是维新的一个主要主旨。
自1854年“黑船事件”日本被迫开国以后,全面渗入的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架构的体制与传统的旧体制下的武士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同时日本不甘受制于人,想与各西方列强分庭抗礼,于是西方文明与日本残存的旧文明于19世纪末的日本开始了激烈的斗争。
而后来明治维新的`的确确是成功了,日本跻身为世界强国之列。
对于中国人来看,日本曾经是一个多么熟悉和相似的国家,都有着相似的儒家和佛教等东方文化。
但是在日后的20世纪两者之间的距离却是那么的遥远。
为什么?是当时的中国缺少有识之士?是中国缺少资源?还是我们缺少些什么了?这真的很难回答。
突然我想起了一个词——科学技术。
电影中武士们对着日本近代新军近乎自杀的万岁冲锋,这简直就像摆在近代火器面前的一场屠杀。
落后就要挨打,拳头才是硬道理。
所以,我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想千方百计的脱亚入欧。
因为他们不仅不想被人欺负,他们还想欺负别人。
相对于,清朝的中国,我们也是实行过“维新”,可惜不够百日就流产了。
他们也建立过新军队,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却怎么也比不上列强。
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怎么也无法将自己的国家与现代科技磨合起来,一直处于内战和被侵略的阶段。
记得台湾作家柏杨说过:“日本人学什么都像,可东西传来中国,就什么都变了样”。
其实中国人学东西很快,同时也很聪明,只是当时人们会被一些误解的思想无形的束缚住。
中国人受儒家思维影响很深,里面有很多好的思想,也有部分腐朽的思想,同时人们也容易将一些好的东西误解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樱花瓣落武家之殇
———《最后的武士》影评这部投资过亿美元以及超豪华演员阵容的好莱坞大片,将日本的武士道以一种超凡的精神的存在表现了出来。
我只想将我看完后的感觉用文字写下来,尽管这种感觉真的很难表达。
影片的主角胜元是根据日本近代史中的西乡隆盛为原型改编塑造的。
萨摩与长州藩联手组成的尊王派帮助日本天皇从幕府手中重新夺回国家权力,西乡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但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开国的直接后果就是葬送了阶层之间的界限,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千百年来的武士的特权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他们选择了反抗,最大规模的一次暴动就是这场西乡领导的战斗,史称西南战争。
查阅资料看到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会觉得很诧异。
作为明治政府的开国功臣,竟然辞官回家又去领导反抗活动。
当然,即使是开国功臣,即使曾经是天皇的老师,在关乎国运的抉择之前,明治政府还是毫不留情的给予了镇压。
由此观之,日本在面对同天朝同样遭遇的时候,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最终走对了道路。
历史作为背景,电影则通过胜元这个人来表现出武士道的无畏与绝对的忠诚。
就像影片所讲,胜元在自己的家乡组织军队反抗明治天皇政府,但他始终坚信自己那样做是为了天皇,让他死,只需天皇一句话,真的是很纠结。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欧格仁的前美国军人,受雇于明治政府训练新兵,由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饰演。
在一次战斗中被胜元军队
俘虏,被带回胜元的老家过了一个冬天。
在那段时间里,胜元同欧格仁,由敌人变成了朋友,又由朋友变成了生死之交的知己。
春天来临的时候,胜元履行承诺送欧格仁回去,走之前的樱花树下的谈话,令我记忆深刻。
胜元诧异的问欧格仁晚上会做噩梦?欧格仁答道军人当然会。
胜元却说道:“只有感到内疚,才会做噩梦。
”这正好应正了前面所讲,胜元的叛军的目的是为了效忠天皇。
当然这种纯粹的目的只是电影为了突出主题,事实怎样且不要追究。
胜元来到京都之后才明白此刻的天皇没有自己的主见,完全听从于大村,经由欧格仁及属下的解救,回到了故土,组织军队最终同政府军决战。
影片的高潮也就随之而来。
不得不说好莱坞拍的这部电影真的是耗费了心血。
真的打造了两支军队,政府军一方,在当时算是装备精良,配备的武器也是最先进的。
胜元这边,完全的武士军队,个个手持长刀,而且身穿武士服装,从武士们后背上插着的旗帜可以看出这是一支来自各个势力武士组成的军队,也表达出全国武士的最后的呐喊。
为了武士最后的荣耀,必须背水一战。
当然结局很明显,热兵器与冷兵器冲突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武士必须战败。
尽管欧格仁也极力的出谋划策,可依旧无法挽回败局。
经过两轮交战,胜元将剩余的部下组织起来,所有人骑着马一字排开,手持长刀,无畏的冲向了敌方阵地。
而胜元也最终兑换了自己的承诺,在欧格仁的帮助下,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电影中的胜元老家是在新西兰拍的,几乎完全的复制了一个那个时代时日本的村庄。
对此不仅制作方投入巨资,新西兰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每一间房屋,每一件衣服上的花纹,都是制作团队耗费
无数的心血查了无数的资料才复制出来的。
尤其是那颗樱花树,足以以假乱真。
(至少我没看出来那是假的)。
影片中最后两军决战时的那些画面令我很震惊。
因为画面实在做的太宏伟了。
而且当明治的新兵列队齐刷刷的向前前进时,那感觉实在是太震撼了。
漫天飞舞的尘埃,整齐的军装与步伐,再加上令人充满力量的配乐,真的做的很棒。
影片中加藤小雪饰演的多香让我很是欣赏。
制作方从自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塑造了一个这样可以说悲剧般的女性人物。
多香用日本女人的那种隐忍与坚强无形之中征服了欧格仁,真的让人为之一振。
影片的最后,多香那苦苦的表情让人既欣慰又很是心疼。
《最后的武士》这部影片我认为是一部宣传日本武士精神的史诗般的作品。
无论从制作,投资,演员这些外在的,还是从主题这种内在的东西都做得非常的棒。
看完之后我自己有时也会反思我们自己,为什么老外不愿意花巨资来投资我们天朝的优秀文化呢?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为古人的那些东西而不屑却又疯狂的迷恋韩剧日剧美剧呢?这些都应当深深的思考。
樱花瓣落,只见胜元端坐于空旷的天地之间,领悟武家的精神。
涛声绕耳,但见欧格仁站在船的甲板上,说道: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人心安,没有过去,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