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论文

合集下载

【2018-2019】最后的武士影评-推荐word版 (5页)

【2018-2019】最后的武士影评-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最后的武士影评最后的武士影评(一)1877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政权动荡,一方面,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思考着如何近代化;另一方面,天皇需要重掌幕府时代旁落多年的皇权,两个因素下,武士阶层的瓦解就成为了必然。

《最后的武士》就产生在这样一个迷惘和探索的时期,东京的街道上,有穿洋装的,有穿和式服装的,还有和式和洋装混着穿的,日本似乎也在思考后来中国学者所困惑的问题:西学应该为体还是为用?阿汤哥扮演的艾尔格兰受到日本买办派的邀请去训练日本的新军,却被冷兵器下的武士俘虏,在他和武士领袖森胜元的交往中,他接受了武士道,最后和森胜元一起带领最后的武士对倒幕派的进攻做了最后的冲击,武士阶层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武士的精神却得到了保留和尊敬,融合到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

本片中,西学为体还是为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复,因为武士道的精神其实符合了资本主义崛起时的丛林法则,而且因为绝对的忠诚而更残忍,更有杀伤力。

美国在二战时没少吃神风突击队的苦头,武士道的坚忍、忠诚和视死如归令这些体质较弱的军人成为怕死的美国大兵的克星。

《最后的武士》既是诉说了日本如何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没有沦落为西方唯唯诺诺的文化附庸,却因为西方新鲜血液输入而崛起的历史,也是美国人在思考日本文化独特的兼容性,探索国土狭小、种族单一的日本为什么如此善于学习和创新,直到把美国扁得贸易逆差,珍珠港失守。

或许艾尔格兰的个人经历能给一点作为治军方面的启示。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光是精良的武器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军人的素质,他们必须无畏和勇敢,最危险的敌人是不要命的,如果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枪杆子里出政权,武士道精神就应该是治军的参考。

艾尔格兰原本是雇佣军,战争只是他的经济需要,战争对他的人生本没有意义,他沉沦着,用醉生梦死的酒精和朝生暮死的暴力麻痹自己,因为战争不可避免的杀戮和他本能上对生命的眷念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武士》
Captain Nathan Algren, who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s assigned by the government to came to Japan for the emperor of Japan’s first modern firearms military training. Because the emperor wants to remove the Samurais to develop more westernized new policies,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trades.
And nod his head to Algren to express respect to him.
2.Women in Japan In Japan , women’s society status are lower than man’s , in home, man don’t need to do housework, most women will become a housewife after getting married, this seems to be a custom and they women get used to it.
In the old time, The Samurai play the role which protect people and the imperial palace,
They absolutely loyal to the emperor, even the emperor let them die .
It seems in Japan , they follow many etiquette(礼仪), different situation , the sitting posture are different . In Japan , respect for seniority is a morality and they have a much ruled hierarchy(等级制度), so the etiquette is follow this system

《最后的武士》:西方话语下的田园想象

《最后的武士》:西方话语下的田园想象

《最后的武士》:西方话语下的田园想象作者:梁辰曦张丽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4期[摘要] 电影《最后的武士》采用“二元对立”的叙述方式,在“东方/西方”、“现代/传统”等对立的主题下,隐含着近代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西方对东方进行田园式想象的实质,是其对异质文化居高临下的评价和剥夺。

为了世界的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不同的文化进行制衡,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互相包容,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平台。

[关键词] 二元对立文化话语霸权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27“二元对立”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正是“二元”概念的产生,人类才有效地分清了天与地,人与我,男与女,人类的文明才渐次展开,并且在这种活动中我们看到文化对自然的最初的独特的介入。

[1]从古希腊哲学到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

《最后的武士》作为一部由西方好莱坞拍摄的呈现东方文化的影片,其叙述角度呈现了许多经典的“二元对立”模式:以“现代/传统”的对立作为总的统摄,辅以“东方/西方”、“男/女”、“封建君权/民主自由”、“野心/博爱”等概念作进一步渲染,在众多对立元素产生的张力中,忠诚、隐忍的日本武士道世界得到了更好地展现。

然而,这部由西方导演执导,浸透着好莱坞式价值观的影片,其所褒扬的武士道精神只是西方人眼里的武士道精神;所展现的东方世界也是西方人眼里的东方世界。

这部试图全面、深刻展现东方文化的电影,实质上是西方话语霸权下对东方世界的想象,充斥着西方的价值判断。

正如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所说,“这个东方‘神话’实质上是西方控制东方所设置的政治意象。

”[2]本文将从影片中呈现的二元对立的文化元素出发,发掘其中隐含的西方话语霸权。

一、现代化阵痛:传统武士道世界的崩坏男主角胜本将军生活在一个每年会被冰雪封路的美丽小山村,村庄与世无争,有着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影子,那里的人虽然不至于“不知魏晋”,但是也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坚守。

解读《最后的武士》所蕴含的武士道精神

解读《最后的武士》所蕴含的武士道精神

解读《最后的武士》所蕴含的武士道精神作者:唐丹萍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摘要] 《最后的武士》是一部美日合拍的描写日本武士的电影,片中融合了战争、惊悚、爱情、史诗等诸多电影元素,从多方面展现日本武士道。

该片通过美国上尉奥根的视角完成对以武士精神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观察、理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武士道精神的窗口。

[关键词] 《最后的武士》日本武士道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28武士道,即“武士所必须遵循的,或应当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训条。

”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是:义、勇、仁、礼、忠、名节。

2003年上映的美日合拍的《最后的武士》是一部表现明治维新初期武士命运的电影,该片通过美国上尉奥根的视角完成对以武士精神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观察、理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武士道精神的窗口。

一、义与勇“义”,是武士道诸多要义中最关键的,是武士必须遵守的义理和道德。

著名武士小林子平对义作出如下定义:“义不同于勇,义即决心,道理既晓,付诸行动,顽强不屈,当死之时,必敢于死,当征讨时,必敢于征讨。

” 胜本曾是天皇的老师和最依赖的大臣,他坚决拥护天皇的统治,这是对他对义的坚守。

但是大村所倡导的实行征兵制、引进西方新式武器,创建新式军队的计划使得武士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无条件地拥有一生的恩宠、国家拥有价值低廉的国防、举世推举男子汉的情操,英雄事业从来不缺乏它的追求者。

” 旧时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经济学家和政客的新时代开始了,武士的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大村是改革派,胜本却是看重传统的老派人,当两者的观点尖锐对立,矛盾不可调和时,胜本决心维护武士的尊严和地位。

决心既定,面对大村的软硬兼施,胜本及其他的部队顽强不屈,直至在对抗大村征讨的战斗中全军覆没,“义”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义”相对的就是不义,是行为的卑劣和狡诈,大村指使忍者暗杀胜本等人,虽是为改革清除障碍,也是不义之举。

最后的武士影评

最后的武士影评

历史的恨——《最后的武士》影评憔悴的历史已成为回忆,一切的荡气回肠已成为冻结的往事,留下的只是斑驳的痕迹,导演爱德华以历久弥新的眼光去剖析那段历史的阴霾,去感受那段文明的豪迈,在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之间去领略,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悟。

他以西方人的角度来品味等若东方神韵,在他飞蛾扑火的过程中留下给观众思忖与反省。

历史已成为镌刻,但镌刻又会留下怀念,影片《最后的武士》或许正是对那段历史的斟酌,对那种文明的衬托,片中没有对于过去的批判与颠覆,有的只是以世纪人的眼光去展开对那些过往的怀念与思索。

这是一段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永远散发着属于他的那片光芒,在此大和文明的繁芜丛杂使它本身更加虔诚,让那“侍”道之规更加明朗,影片《最后的武士》或许就是对于这片精神的一种服饰,净胜食粮渗透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它在震撼观众的同时又凸显了主人公内森·阿格兰的人物形象,对于内森这完全可归属于巧合,汤姆汉克斯的演技在此处又彰显出奥斯卡影帝的光芒。

他依然那样的果敢,果敢于历史与文明碰撞中的抉择。

影片中内森是果敢的但在果敢中有夹杂着些许的病态,似乎他强悍的身躯抵挡不住她内心种种的消沉。

他是矛盾的,矛盾与这段历史的沉沦,矛盾于武士道的精神对他灵魂的悲悯,病态是他内心自身的舒服。

身为军人上尉,他背叛了军人的砝码,似乎这种病态还要归处于身为军人战场上的那种无奈与苦楚,战争的杀戮与人本性反应无非是一次善和恶的交锋而每当此时他选择了试图逃避,逃避那些过往战争的伤痕就像逃避于杀害印第安人的回忆,对于那个名族他毫无怨言,但对于那段历史他却显得唯唯诺诺,他是这个时代的受控者,是这个历史文明撞击下迸发的火焰,在利益的熏陶下他要保持他病态的身躯去抗衡那片神圣的武士灵魂。

历史在无奈中穿梭,时代也碰撞中前进,内森像幽灵一样抵挡着现实带给他的压抑,稍有的病态并没有他内心的一片空寂,身为俘虏的他沉沦共,身躺在日式地板上武士精神开始将他挤压,他声嘶力竭呼喊“来酒”或许这就是说他灵魂开始同化前的挣扎,他试图用醉生梦死的酒精与朝生暮死的暴力来麻痹自己。

最后的武士影评

最后的武士影评

最后的武士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最后的武士影评(一)1877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政权动荡,一方面,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思考着如何近代化;另一方面,天皇需要重掌幕府时代旁落多年的皇权,两个因素下,武士阶层的瓦解就成为了必然。

《最后的武士》就产生在这样一个迷惘和探索的时期,东京的街道上,有穿洋装的,有穿和式服装的,还有和式和洋装混着穿的,日本似乎也在思考后来中国学者所困惑的问题:西学应该为体还是为用?阿汤哥扮演的艾尔格兰受到日本买办派的邀请去训练日本的新军,却被冷兵器下的武士俘虏,在他和武士领袖森胜元的交往中,他接受了武士道,最后和森胜元一起带领最后的武士对倒幕派的进攻做了最后的冲击,武士阶层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武士的精神却得到了保留和尊敬,融合到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

本片中,西学为体还是为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复,因为武士道的精神其实符合了资本主义崛起时的丛林法则,而且因为绝对的忠诚而更残忍,更有杀伤力。

美国在二战时没少吃神风突击队的苦头,武士道的坚忍、忠诚和视死如归令这些体质较弱的军人成为怕死的美国大兵的克星。

《最后的武士》既是诉说了日本如何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没有沦落为西方唯唯诺诺的文化附庸,却因为西方新鲜血液输入而崛起的历史,也是美国人在思考日本文化独特的兼容性,探索国土狭小、种族单一的日本为什么如此善于学习和创新,直到把美国扁得贸易逆差,珍珠港失守。

或许艾尔格兰的个人经历能给一点作为治军方面的启示。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光是精良的武器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军人的素质,他们必须无畏和勇敢,最危险的敌人是不要命的,如果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枪杆子里出政权,武士道精神就应该是治军的参考。

艾尔格兰原本是雇佣军,战争只是他的经济需要,战争对他的人生本没有意义,他沉沦着,用醉生梦死的酒精和朝生暮死的暴力麻痹自己,因为战争不可避免的杀戮和他本能上对生命的眷念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电影《最后的武士》看软实力的传播

从电影《最后的武士》看软实力的传播

刚刚又看了一遍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感慨颇多!这是部很感人也拍得很经典的电影,至少对与我来说。

故事的主人公,日本的武士胜本,是天皇的老师,也一直是天皇和日本国民非常敬重的人,而另一个主人公奥根是美国人,他是美国的建国英雄,受过多项荣耀,而这些对他来说是可耻的,因为他认为屠杀土著人而建立起来的美国和美国总统是可耻,可恶的。

电影取材是1876年左右,正值日本举国大举改革时期,那时日本天皇请来了,法国的建筑师,德国的工程师,美国的军人等,那时的日本穿的是西式服装,用的是西式炮舰,甚至住的也将变为西方建筑,正在全盘西化,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我想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统治日本上千年的武士时代,在面对西方文化和产品的侵略即将结束,而武士的代表胜本,起来反对日本激进分子的做法,希望天皇改革时不要忘本,他的一系列建议触犯了这些激进分子的利益,于是他们从美国高薪聘请美国军官巴利,而巴利找来奥根希望一同去日本训练士兵,巴利是奥根在屠杀美国土著人时的将领,此人在屠杀土著人时的残忍令奥根一直痛恨在心,不过在面对如此的高薪,再加上奥根此时的落魄,他答应了去日本训练士兵。

在第一批士兵还射击不准的情况下,激进分子大树就命令奥根去剿杀胜本,当然下场很悲惨,全军覆没,只剩下奥根被抓去胜本的部落,胜本并没有杀掉他,反而让他的妹妹高子照顾他,而高子的丈夫就是奥根所杀害,从奥根住在胜本的部落开始,电影把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刻画的淋淋尽至,这也是我非常欣赏本片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从他们部落环境,日本美丽的田园风光,美丽的樱花,远处的富士山,随处可见的温泉,以及日本的古建筑,也就是中国的唐朝建筑,还有古风车等等,勾画出他们居住在一个和谐的桃花源式的地方,令我非常的向往,这也是我所说的旅游业一定要借助电影来传播,而这些我们中国的电影业才刚刚意识到,而且传播的不够好,就不比如说,最近刚刚上映的《非诚勿扰2》,主要拍摄场地,海南岛的三亚,从取景来说只是三亚的一小部分,概括的不够全面,传播的我认为也非常失败,你看了这部电影的场景,只会说,那个山上的酒店好美,那个地方好美,很少会说海南好美,更不会说中国好美。

《最后的武士》影评

《最后的武士》影评

汉语言文学0820304204 成鹏《最后的武士》影评樱花零落,满地鸿歌武士,尤其像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被灌输了忠君、卫国、服从、忍耐的思想,成为了表现某种道义的冷血杀手、冷冷的战争机器。

如是而已。

冷兵器时代的终结点终于到了,这,意味着武士命运的从此消亡,武士道再难沿存。

此后的武道当作另一说了。

日本是非常擅长吸收引进外来文化的国度。

黑船事件发生后,这些统领武士阶层的上层政治人物迅速作出反应——西化。

于是,这就有了著名的明治维新。

但谁还来关心武士这一阶层的生存状态,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呢?让他们弃卖家传宝刀?让他们弃武从商?让他们抛开以前的所有思想?这不可能。

终于,没落的武士阶层到了最后时刻。

一个从小接受民主思想洗礼,不知忠君为何物的外国人,一个痛恨专制、杀戮,有战争恐惧症的军官,本可以置身事外,安享生活,却卷入了一场东方的宫廷政治斗争,而且被俘了。

然而这里像外星球一样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却很快与他以前的军事生涯产生了共鸣,他的心被俘获了。

他迅速成长为一个不忠君但是合格的新的最后的武士。

这是一个民主、武士道集于一身的外国武士。

当他成为武士的时候,正是人性超越种族、国度、制度相互联通的时候,这时候,死比生更是一种享受,因为荣誉高于生死。

于是,为了荣誉,弓箭对机枪,刀剑对火炮,死亡对生存,一场没有悬念的猎杀。

被消灭的是封建余孽、是顽固保守派、是国家进步的障碍物。

但是,这是用死来证明的精神和气节,哪怕沦为乱党,哪怕无人支持,哪怕无人生存,这—又有何妨?——道义凌然存于枪口之下!机枪吐火,英雄遍野,烈马翻落,热血长扬。

他们在道义上是对的,在历史上是错的。

我凝视着那双死不瞑目的眼,热泪盈眶。

草地上的钢刀,滴落下自己的热血;夕阳下的樱花,纷飞着自己的道义,这是——最后的武士!2011.5.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生命科学学院 学号1327217 芮晟弢 摘要:《最后的武士》是由美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集动作、剧情、冒险、战争多种元素的电

影,本论文介绍了该部电影的剧情、时代背景和相关影评,以及我的个人感想,阐述和讨论了日本武士道及其武士道精神,以及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中的发展兴衰。

关键词:武士道 改革 历史

本论: 最早接触到这部电影,还是在CCTV6的电影频道中,因为对日本的武士道不甚了解,所以对这部电影渐渐感兴趣了,在康老师的课上再次看到这部电影时,不禁对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武士道精神有所感触,虽然武士道在现在已经没落了,但是武士道精神却一直被日本人所推崇,而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利用的,于是想到写下这篇关于《最后的武士》的论文,阐述一下我的个人见解。观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与电影相关的资料,在加以综合整理之后,写下了这篇论文。

一、《最后的武士》剧情简介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可战士的心却无法安宁,在随即而来的大规模西进运动中,刚刚从内战硝烟中幸存下来的白人士兵,又被带到了击杀印第安人的第一线。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在战争中见证了过多的鲜血与暴力,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灵魂;特别是看到上级军官——上校本杰明巴格利屠杀印第安人时,他更感到作为战士的荣誉感消失殆尽。在义勇与牺牲精神被新时代的功利与自私主义代替时,沉浸在往日光荣梦想中的艾尔格兰只能整日借酒浇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给来自大洋对岸的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代表,去给日本训练第一支现代化军队。消沉的艾尔格兰觉得这个工作不错,至少他还可能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死在战场上。 艾尔格兰所训练的军队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妄图阻挡现代化进程的顽固武士集团。在一场浓雾中的激战后,不仅天皇的现代化军队被击败,连教官艾尔格兰本人也被武士们俘虏。尽管在搏斗中他杀死了围攻他的一名武士,但并没有得到料想中的速死。相反,武士集团首领胜元生擒了他,并派自己的妹妹多丽子照顾他;而多丽子的丈夫,正是被艾尔格兰杀死的武士„„ 。身处武士及其家属聚居的村落里,艾尔格兰竟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武士文化,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战士应有的荣誉感。同时,在多丽子的悉心照料下,似乎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明治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武士与天皇军队之间终有一战。天皇听信近臣的建议,举兵攻打乌吉奥的军队,纳森决定帮助乌吉奥,两人一起战斗,使他的最后一刻像一位真正的武士那样死去。纳森将乌吉奥的佩剑还给天皇,让他记住为了国家的武士们和武士道。随后纳森离开了那里回到了那座武士村过着平凡快乐的生活。 二、《最后的武士》时代背景

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间,当时正值日本国内没落武士阶层风起云涌的暴动时期。武士曾是日本封建历史上的特权阶级,到了江户末期(德川幕府时期),武士阶层开始产生分化,下层武士的生活急剧恶化,许多不得以而私底下从事农业和小商业,2002年山田洋次的《黄昏清兵卫》就是那个时期下级武士很好的写照。不堪重负的农民不断暴动,加上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打开日本国门以后,更让人看清了德川幕府的严重危机,这才有以下层武士为主体的倒幕运动。然而,倒幕成功后的明治维新,在最开始并未给予维新主力的下层武士们多少好处。相反,“士农工商、贱民”的封建世袭身份制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四民平等的同时,也取消了武士阶层曾经享有的特权。此后几年,“征兵令”和“禁止复仇令”的颁布,进一步剥夺了武士存在的必要,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同时也不太会自力更生的武士们对此大为不满。到了1876年3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废刀令”,禁止民众带刀出户,等于是彻底禁止了武士的权利,终结了武士的身份,也终于引发出一系列的武士暴乱。当然,这些内乱最后都被成功镇压。 三、《最后的武士》电影赏析 丰满美丽的极致: 当武士们马蹄飞扬进入宁静清幽的小村落,镜头里呈现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古意盎然;胜元站在古庙旁边,庙宇里的樱花树飘落下粉红宛如云霞的花瓣;狭窄的日式馆屋里面,武士和刺客的挥刀具有流畅同时紧迫的情景感;浩大全景式的平原战队,有宽广的视野和宏伟的气度。影片里面的很多镜头,看得出都是精雕细琢的结果,即使把他们独立出来,也不能破坏这些镜头完美的画面感。同时影片的配乐非常优秀,时而清雅秀丽,时而金鼓齐鸣,在很多段落,具有东方韵味的日本乐音从银幕的深处传过来。特别是纳沙·艾尔格兰(汤姆·克鲁斯饰)在影片的中段由于被叛乱的武士俘虏,居住在属于胜元儿子的村庄,这一段镜头追求一种悠然清淡的风格,而那似有若无的日式叮咚的音乐声,在多丽子(加藤小雪饰)婉约转身的时候,在纳沙渐渐平和的心境里面,不经意间响起,使得影片的画面和声音的情绪如此和谐的交融在一起,东方音乐所具有的苍然辽远的意境也让多丽子唇边羞涩的微笑更加地秀丽。 试图复述的历史: 影片试图表达的思想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生而为何人,根在何处”(We cannot forget what we are, and where we come from),这不仅放在19世纪末期纷乱社会变迁的日本社会意味深长,即使放在任何一个面临变革的国家和民族甚至个人面前,都是值得珍视的。虽然这个主题未必有多么深奥,但是在明治维新的早期,复杂的社会情态,颠覆性的阶层结构,剧变的经济模式,当对于传统的坚守与斩断和以上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结在一起,应该会有矛盾非常集中的事件和人物出现。这里我想到了《勇敢的心》,虽然我对于这段真实历史没有过多的了解,但至少从影片的最开头,就明显的从残忍专制带有极端侮辱性的“初夜权”情节,感受到此后一步步激化的矛盾,华莱士的形象也在冲突风暴的中心有了最为鲜明的体现。《最后的武士》却对于明治社会的矛盾速写,采取了简化的方式。从电影开头到影片的末尾,我始终没有弄明白武士群体武装暴动的原因,影片给我们的解释是胜元的话语和举动:他告诉纳沙自己起兵造反是为了效忠明治天皇,使天皇不至于受到身边维新激进势力的绝对控制;他在国会不肯让步的行为,也表现出他作为武士的忠义之血。对于《最后的武士》,我们不能要求出现黑泽明《七武士》中对于武士价值的人文思考,但是这种最大限度利用某种虚无的精神去解构历史的出发点,脱离了人物生活时代的现实基础,如此浅薄的武士观,造就了不折不扣的商业大片的视点,而不能引发观众深层次的共鸣。 另外影片选择了外国人纳沙的视角来完成对于武士精神的观察、理解和传承,也是一个颇有看点的立意,因为这中间纳沙个人经历反映出来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纳沙在宁静的乡村中,通过与胜元和其他武士的朝夕相处,使他对于武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东西方在观念上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纳沙和武士们最初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的语言冲突。但电影同时安排了通过人性中的共同之处使文化差异很大的两者之间最终相互接纳:纳沙内心在美国剿杀印地安人土著居民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强势种族的怀疑和个人痛苦,使得他在逐渐接纳反叛武士这个当时在明治社会中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团体时,过程和情感的转变都比较自然。对于自我的怀疑是纳沙这个角色很利于汤姆·克鲁斯发挥的部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于印地安题材不敢涉入过深的缘故,在这一方面并没有更深入的刻画,而且纳沙同时还要冲锋陷阵和谈情说爱,为了商业目的,克鲁斯也缺乏更大的发挥余地。老实说,克鲁斯这次还是很敬业的,动作招式在我这样缺乏专业知识的观众看来,有利落凶猛的神韵,虽然人物的表演还是给人流于表面的印象,这一次恐怕剧本难辞其咎。 宏大的流行和低下的深情: 史诗是什么?恐怕不只是浩瀚的战争场面或者社会画卷,更重要的是碌碌红尘辗转人间中,在人们心灵上下起落时传递、遗失或者毕生怀念的卑微低下的那份深情,这样的东西在历史浩浩殇殇的涌动里,是值得被我们反复书写、陈述、观看的。《最后的武士》在宏大的流行上面已经做到极致,但那些低下的深情在此处荡然无存,爱情只是为了建筑巨片的一个工整的要素。那些偶然命运中不可逆转的深情,社会变迁肉体消亡都不能使之湮灭;《最后的武士》却在可以猜想的剧本中完成了一次对于人物命运在复杂历史中的简单化叙述。 四、《最后的武士》个人感想 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武士道其实是一种精神价值观,是一种根入到日本民族灵魂深处的一种价值观,从古而来一直沿续至今。我认为,武士道精神的本质在于“国家荣誉”和“牺牲精神”。它使日本民族空前的团结。在现代社会中武士道虽然看上去远离了当代的日本人,但其实武士道已深入日本人的灵魂,是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必然部分。 但是,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它在日本人的行为中依旧清晰可见。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够从武士道中找到久远的根源或较为可靠的解释。特别是武士道披着经济的外衣,进行出色的商业运作,更显出惊人一面。 日本很聪明的保留了武士道传统,并应用到现代的工作场所,他们能在和平时期唤起战时才有的武士道民族主义和牺牲奉献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这么一个强烈武士道民族主义的国家,日本人想到的总是他们国家的利益。事实上,日本经济是一种由国家指导的武士道资本主义。武士道却以资本主义的形式成功了。 好莱坞巨片《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是美国人拍的关于日本武士道的电影,那群武士热爱自己的身份,不愿放弃,最后以死来要求天皇对他们价值的肯定。从片中的主基调能看出美国人对于武士道精神的敬仰,“最后的武士”胜元死后,天皇十分伤心,取消了与美国的合作项目,并说到:“日本要强大,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需要大炮、铁路„„”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些就放弃我们的光荣传统,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些勇士!”。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对于他们的手下败将的武士道文化都有如此崇敬之心,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否也能放下历史恩怨,而以学习的态度来从日本的文化中得到一些有益启发呢?我想,应该如此。

武士道的这种思想在日本看来是“只感化自己民族”的思想,但是一旦对外则显示出残暴的一面,套用尼采的一句话:“如果把亚洲人的性格状况比喻成平原,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山丘。”综观日本文化史我们不难看出武士道是日本民族在偏狭的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情感倾向。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风雅,但当它发展开来后,它表现出来的是其极其残忍的一面,二战就是极端的典型。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思想和皇国史观教育。 武士道的思想带给日本的好处就是,整个民族的团结一气。在最近百年里,日本就是靠着这种思想,不断的发展自己。可是,武士道思想的落后性,使得日本女性的地位低下。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国家,日本的女性深受武士道思想的迫害,注重男权的武士道,使得女性到现在还没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二战后日本普遍采用西化教育,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越来越淡薄,不管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曾经起到过怎样的作用,新一代日本年轻人越来越远离武士道精神,毕竟历史已翻过那一页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