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学习必须内容离不开文言文的学习,下面店铺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供正在学习高中必修三的同学们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三)ppt 人教课标版

(风尚) (道理) (道路) (途径,方法)
LOGO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只,仅,唯独) 但见悲鸟号古木 (10)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只管,尽管) 但 (只不过) 无他,但手熟尔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只要,只须)
LOGO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逃跑、逃脱)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无亡矢遗镟之费,而于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 (死亡) (7)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使动用法,使….灭亡) 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距,距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 (8)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离开,离去) (除掉,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 去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放弃,舍弃) (前去,到…去) 汝可去应之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9)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指色彩 古义: 指神态、脸色、姿容 (20)老大嫁作商人妇 指年龄大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古义: (21)凄凄不似向前声 今义:指方位 古义: 时间副词,指从前、刚才 (22)曲终收拨当心画 今义:指“提醒” 古义: 指“在….中心” (23)整顿衣裳起敛容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古义:指整理
三、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3)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制作) (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规模)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14)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老师) (学习) 吾师道也 (军队) 齐师伐我 (乐官、乐师) 师旷鼓琴 (15)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驿站、客舍) 舍相如广成传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流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文言句子整理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琵琶行重点是二三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两句的翻译诗词除了柳永的不要背其他都是重要的特别是杜甫的2.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归纳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三)ppt 人教课标版

五、指出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强劲的筋骨。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译文: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 它(变成)这样。 (1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一个戌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七庙,身身都死在人家手里, 译文: 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12)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 译文: 不被时俗所拘束,来向我学习。 LOGO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7)宽厚而爱人 指夫妻双方中的一方 古义: 指爱护人民 今义: (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指崤山以东 今义: 古义: 山东省 (9)流血漂橹 指盾牌 指划船的工具 今义: 古义: (10)分裂山河 指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事物分开 今义: 古义: 指划分 (11)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求学的人 今义: 古义: 指学识渊博的人 (12)今之众人 指一般人 指大家 今义: 古义:
LOGO
五、指出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状语后置句)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如果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 多了。 (2)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 译文: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判断句) (4)非我也,岁也 译文: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贵无贱”前省略“地位”,“无长无少”前省略“年纪 译文: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明白书中的文句,不能解决疑惑。 LOGO
必修三教材文言文复习重要知识一览

必修三教材文言文复习重要知识一览文言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蜀道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hú)兽类颔下的垂肉;匈奴、西北各民族的泛称什么,为什么【教材用法梳理】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②什么(代)见例句③为什么,怎么(代)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qiān)变换地方,迁移;调职,可升可降,降则说“左迁”。
【教材用法梳理】①迁移(动)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贾谊《过秦论》)②变更、变化(动)天道有迁易,人理无常全。
(陆机《塘上行》)③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动)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④贬谪、放逐(动)见例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zēnɡ cénɡ)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同“增”,增加曾经、竟然【教材用法梳理】(1)读“zēng”:①通“增”,增加(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读“céng”:②曾经(副)见例句《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qǐnɡ)请,请求;请求给予【教材用法梳理】①请求(动)见例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示(动)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
(方苞《狱中杂记》)③谒见,拜见(动)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信陵君窃符救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fù)靠着;依仗、凭借用背驮物败、失败;对不起人【教材用法梳理】①用背载物(动)见例句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魏禧《大铁椎传》)②载(动)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③担负,担当(动)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依仗、凭借(动)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违背(动)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全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全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成功的人是可能做出正确决议,并大胆去尝试,不怕任何困难,为自己的空想奋斗的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知识点的梳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爱好。
全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1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
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壮奔放,色彩美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
诗歌着力描画了秦蜀道路上娟秀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巨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戒备者在情势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
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
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因仕途失意,遭受曲折,历经战乱,因此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常常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入,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其诗形成了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孤寂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邻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受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叹。
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猛烈,大方悲歌。
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酷爱,对生命的执着。
让人感遭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凶:河遇到饥荒。
河,今境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西南部。
黄河流经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境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论》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有平原,楚有春申,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国贵族,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国贵族,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
指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指涉起义。
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5.朱:春秋时越国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自称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师说》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祝福》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
《林黛玉进贾府》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Ⅱ.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实词(一)通假字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数罟不入洿池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A项,无,通“毋”;B项,颁,通“斑”;D项,涂,通“途”。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君子生非异也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析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振长策而御宇C.而倔起阡陌之中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解析A项,“从”通“纵”;C项,“倔”通“崛”;D项,“景”通“影”。
答案 B(二)古今异义写出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原因的连词2.去来..江口守空船古义:走了以后。
来,语气词今义:来去3.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刚才今义:朝前,往前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以为..、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9.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从”“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学问丰富1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12.用心..一也古义:因为用心今义: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想法,居心(三)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从①雄飞雌从.绕林间《蜀道难》跟随。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参与。
③惑而不从.师《师说》向……学习。
2.数①数.(cù)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几个。
3.发①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利①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益。
②金就砺则利.《劝学》锋利,锐利。
③非利.足也《劝学》使……走得快。
5.明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明达。
②神明.自得《劝学》智慧。
6.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到。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听说、知道。
7.固①孝公据崤函之固.《过论》险固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论》牢固、稳固地。
8.度①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度过。
②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论》规章、制度。
③试使之国与涉度.(duó)长絜大《过论》量,计算。
9.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道德学问。
10.制①奢之伦制.其兵《过论》统领、统率。
②有余力而制.其弊/履至尊而制.六合《过论》控制。
11.信①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随便、随意。
②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过论》可靠的。
12.遗①蒙故业,因遗.策《过论》遗留下来的。
②无亡矢遗.镞之费《过论》丢、丢失。
③小学而大遗.《师说》放弃。
(四)词类活用1.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西:向西。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囊括四海之势席:像卷席子一样;包:像包东西一样;囊:像用袋子装一样。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朵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那样。
④立法度/南取:对;南:向南。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对外。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往上;下:往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梦:做梦。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④然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草绳拴。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动词作名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4.指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作名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圣:圣明的人;第一个“愚”,愚:愚蠢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5.指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②惑而不从师惑:有疑难问题。
6.指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滚动。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可译作“击退”。
④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⑦会盟而谋弱/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
⑧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7.指出下列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虚词1.选出对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C .②④⑧D .⑤⑨⑩解析 C 项,都为代词,①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为音节助词,⑤为结构助词“的”,⑥为音节助词,⑦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⑨为结构助词“的”,⑩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知明而.行无过矣B .吾尝终日而.思矣C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 例句与C 项中的“而”表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