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解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项技艺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他们传统工艺的
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精湛,包括锤揲、錾刻、搂花纹、搓丝、打磨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
这些银饰被广泛
应用于苗族的服饰、头饰、颈饰、手饰等,它们不仅体现了苗族人
民的审美观,也承载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也是一项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国内外
游客提供了独特的纪念品。
许多苗族银饰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贵州文化的代表和传播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贵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苗族银饰制作工坊、开展技艺传承培训、推动旅游开发等。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传统工艺,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魅力。
贵州的非遗文化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非遗文化:
1. 侗族琵琶歌:侗族琵琶歌是贵州省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人弹奏琵琶,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音乐形式在贵州省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
2. 苗族踩堆节:苗族踩堆节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在广场上堆起一座高大的“堆”,然后在上面跳舞、唱歌、吃喝,庆祝丰收和生命的延续。
3. 布依族唢呐:布依族唢呐是贵州省布依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唢呐,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4. 苗族蜡染:苗族蜡染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将其染色的技艺。
这种技艺在贵州省的苗族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5.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由多人合唱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在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演唱,表达情感和思想。
6.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乐器之一,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管乐器。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同时演唱歌曲,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贵州省的一些非遗文化,它们代表了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独特的文化符号。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神奇和历史的地方。
除了自然风光的壮丽,贵州还拥有丰富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这些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贵州人民的宝贵遗产。
1. 贵阳青岩古镇贵阳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镇之一。
这个古镇建于明代,在清代达到繁华,有"西南第一名镇"之称。
青岩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古街、古亭、古堡等。
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传统,如古代的川剧表演和古代的手工艺品制作等。
青岩古镇展示了贵州古代城镇的独特风貌,是一个重要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2. 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地。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战略。
遵义会议旧址现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了会议的历史和意义。
遵义会议旧址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3. 黔东南侗族苗族风雨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风雨桥位于侗族聚居的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木桥建筑,被誉为"东方第一风雨桥"。
风雨桥建筑优雅别致,是侗族人民传统建筑技艺的杰作。
风雨桥记录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是贵州的宝贵非自然文化遗产。
4. 铜仁大方土司城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之一。
土司城建于明清时期,是当地土司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土司城内有土司官衙、土司官府、土司祠堂等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土司政权的特色。
现在,铜仁大方土司城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见证了土司时代的辉煌。
在贵州省,还有许多其他非自然文化遗产,如黔西南布依寨子、毕节岜沙古猿人遗址、安顺龙宫等。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省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该省的重要财富。
以下是一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1. 苗族鼓藏节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节期为13年,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
2.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
其特点是无需乐器伴奏,由合唱队集体演唱,具有强烈的和声效果和优美的旋律。
3. 侗族拦路歌侗族拦路歌是侗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时所唱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词内容,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客人的欢迎和敬意。
4. 铜鼓十二调铜鼓十二调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打击乐,因有12个调而得名。
铜鼓十二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苗族长裙苗绣苗族长裙苗绣是苗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珍品之一。
6. 瑶族服饰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质地优良,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居住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营造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雷山银饰制作技艺雷山银饰制作技艺是苗族人民传统的首饰制作技艺,具有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产品包括银梳、银镯、耳环等,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苗族医药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其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针灸、推拿等,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喜爱。
10. 侗族鼓楼建筑技艺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传统的公共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建筑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占里侗族生育习俗是占里侗族人民在生育方面所遵循的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得这里的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更体现着当地人民特有的文化气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值得关注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苗族的“跳花灯”活动。
跳花灯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一种祈福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段内,苗族的村寨都会举办跳花灯活动。
在活动中,人们手持花灯,绕着篝火跳舞,边跳边歌唱,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
跳花灯活动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苗族人民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
除了跳花灯外,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很多,比如侗族的“侗寨歌舞”、“侗族长鼓舞”等,这些项目都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审美观念。
布依族的“原创舞蹈”、“锣鼓舞”等,还有土家族的“花灯节”、“龙抬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项目,如苗族的“侗族大武灯”、“高跷表演”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着贵州的文化底蕴,更让世人感受到了贵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第二篇示例:贵州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为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前阵子又购了痛疣膏,落实行动,制备野生物品来也不停,但较为人不知的是,贵州省拥有许多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是人们记忆中的高度文化,是文化和历史的瑰宝。
贵州蜡染

社会调查报告贵州特色手工艺——蜡染一、蜡染简介:贵州蜡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
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
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
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使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
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
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二、历史追溯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
《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
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
后来的《贵州通忐》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中。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芦笙舞,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姿,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芦笙作为主要乐器,其悠扬的声音伴随着舞者灵动的步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舞者们身着盛装,手舞足蹈,通过身体语言讲述着苗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
无论是庆祝丰收,还是重大节日,芦笙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它传递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显著特点。
侗族同胞们在田间地头、鼓楼之下,齐声高歌。
歌声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歌颂,更有对生活的感悟。
那和谐美妙的和声,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对话,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一种纯净而深沉的力量。
布依族的蜡染技艺,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以蜡为防染剂,在白布上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然后浸染上色。
最终形成的作品,图案细腻、色彩鲜明。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水族的马尾绣,独具特色。
用马尾作为主要材料,将丝线缠绕在马尾上,然后绣在织物上。
绣品立体感强,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水族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每一件绣品都承载着水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贵州的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
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演绎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傩戏的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还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等。
火把节上,人们手持火把,载歌载舞,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吃新节则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品尝新米,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南花灯
思南花灯音乐曲调丰富、清洗纯朴、优美动 听,调式多为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其中四、 五度结构和三、五度结构较为典型,目前已 经收录的花灯曲调有两百多首,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有《采茶》、《进花园》等。 思南花灯音乐中包含的许多衬词,主要有 “呀、喂、哟、哎、子(儿化韵)”等,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喂喂闪,闪喂喂”,花 灯打击乐是花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氛 十分热烈,主要的打击乐器有锣、钹、鼓、 手锣,主要的打击乐曲牌有《幺二三》、 《长路引》、《豹子头》、《灯尾巴》等。
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批
• 戏曲类(8个) •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福泉阳戏(福泉市)、思南花灯(思南县)、德 江傩堂戏(德江县)、石阡木偶戏(石阡县)、 布依戏(册亨县)、安顺地戏(安顺市)。
第二批
• 传统戏剧(9个) • 阳戏(天柱县)、文琴戏(黔西县、 铜仁市、遵义市、乌当区)、花灯戏(普 定县、独山县、黔西县、福泉市、花溪区、 遵义市、余庆县、石阡县、印江县)、仡 佬族傩戏(道真县)、黔剧(贵州省黔剧 团)、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 族傩戏(镇远县)、蓬莱布依地戏(白云 区)、马路屯堡地戏(长顺县)。
司南花灯
司南花灯,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和发源地。 主要分布于思南县及邻近的石仟、德江、遵 义等地。思南花灯在黔东南地方花灯中具有 典型代表性,民间艺人表演花灯主要以“歌、 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和花灯戏曲音 乐,还包括民间许多丝弦乐及吹打乐。 司南土家花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锣鼓灯 主要乐器是锣鼓 (二)丝弦灯 主要 以弦乐乐器为主 (三)说唱式 包括说春、 说福式、打花子、采闹子等,其特点是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把观众逗笑,但语言讲究平仄, 文雅而不俗气。 (四)采茶灯 (五)祭祀 性花灯 (六)扫刀 (七)贺主人 2004年曾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花灯艺术节。 2006年司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08年,司南因花灯戏被文化部 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南花灯
思南花灯音乐曲调丰富、清洗纯朴、优美动 听,调式多为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其中四、 五度结构和三、五度结构较为典型,目前已 经收录的花灯曲调有两百多首,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有《采茶》、《进花园》等。 思南花灯音乐中包含的许多衬词,主要有 “呀、喂、哟、哎、子(儿化韵)”等,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喂喂闪,闪喂喂”,花 灯打击乐是花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氛 十分热烈,主要的打击乐器有锣、钹、鼓、 手锣,主要的打击乐曲牌有《幺二三》、 《长路引》、《豹子头》、《灯尾巴》等。
独山花灯
• 独山花灯源于“社”的祭礼活动,从功能上分:一为崇尚天地与自然, 二是娱人精神情感;从形式上分:一为地灯,二为台灯。它以灯戏兼 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舞姿与曲调闻名于 世,是独山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习性 “活”的显现,展现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独山人达观与进取的精 神。 • 2003年,文化部特授予独山县基长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独山花灯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经历了500多年活态流变的发展传承,独山花灯从此迎来了大发展、 大繁荣。独山人都以“花灯人”为自豪。在独山,不管是重大节庆或 是祭祀活动,唱花灯都是必不可少。“人人会拿花灯扇,个个会唱花 灯调”,这是独山花灯普及化最真实的写照。在独山,学生书包里装 着、手里拿着花灯扇,已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景观,而开展花灯 “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的“四进”活动,无疑是对非 遗保护传承的巨大推动。 • 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登上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圣殿——维也纳金 色大厅,《干哥干妹踏青来》、《牵牛郎郎要接亲》、《踩新台》等 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也迎来了更加璀璨的未 来。
司南花灯
司南花灯,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和发源地。 主要分布于思南县及邻近的石仟、德江、遵 义等地。思南花灯在黔东南地方花灯中具有 典型代表性,民间艺人表演花灯主要以“歌、 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和花灯戏曲音 乐,还包括民间许多丝弦乐及吹打乐。 司南土家花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锣鼓灯 主要乐器是锣鼓 (二)丝弦灯 主要 以弦乐乐器为主 (三)说唱式 包括说春、 说福式、打花子、采闹子等,其特点是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把观众逗笑,但语言讲究平仄, 文雅而不俗气。 (四)采茶灯 (五)祭祀 性花灯 (六)扫刀 (七)贺主人 2004年曾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花灯艺术节。 2006年司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08年,司南因花灯戏被文化部 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类
第一批
• 戏曲类(8个) •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福泉阳戏(福泉市)、思南花灯(思南县)、德 江傩堂戏(德江县)、石阡木偶戏(石阡县)、 布依戏(册亨县)、安顺地戏(安顺市)。
第二批
• 传统戏剧(9个) • 阳戏(天柱县)、文琴戏(黔西县、 铜仁市、遵义市、乌当区)、花灯戏(普 定县、独山县、黔西县、福泉市、花溪区、 遵义市、余庆县、石阡县、印江县)、仡 佬族傩戏(道真县)、黔剧(贵州省黔剧 团)、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 族傩戏(镇远县)、蓬莱布依地戏(白云 区)、马路屯堡地戏(长顺县)。
第三批
• 传统戏剧3项(3处) • 丝弦灯(凤冈县)、仡佬族滚龙戏 (正安县)、端公戏(生于民间,长期流行于民间,直到新中国诞生 后才得到健康地成长和迅速地发展。如今它以载歌载舞、 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明快活泼、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赢得了独山县、 而且也赢得了黔南州各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它根植于农村, 在贵州花灯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被人们称为贵州南路 花灯的代表。 • 独山花灯最早是“地灯”,其源于正月闹元宵玩灯的习 俗 。“地灯”,顾名思义是一种不择场所徒步于地上表 演的艺术形式。多以扇帕为主要道具载歌载舞,通常与闹 元宵的耍龙、舞狮、划早船、车车灯等一起,通称闹花灯, 后“地灯”的表演形式被“还愿”的习俗所借用,形成 “愿灯”,其内容是娱神、酬神了愿,驱魔去邪、消灾化 结等,代有封建迷信色彩。“愿灯”逐渐形成一整套的程 序,其中要扎灯、塔台唱灯。就出现了“台灯”。从清咸 丰间(1851)年,愿灯盛行独山城乡时,歌舞中就带有戏 的成份,如《打头台》已经由歌舞发展到人物,有故事情 节的别具风格的“灯夹戏”。“台灯”表演分为两部分。 开台的第一个节目是《踩新台》,接着是《打头台》,俗 称“打花折”,之后才出折子戏(正戏)。“台灯”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