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婚姻诗歌更是贯穿始终。
而婚姻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通过研究《诗经》中的婚礼婚俗文化与周代婚礼制度,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并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婚姻的诗歌,如《国风·邶风·击鼓》、《国风·邶风·静女》等。
这些诗歌以形象明快、语言简练的风格,描绘了周代婚姻的细节与仪式,同时抒发了爱情的真挚与婚姻的喜悦。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婚礼作为婚姻的象征,承载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婚姻诗歌在《诗经》中反映了当时的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
首先,婚姻被视为男女之间相互倾心的结果,如《国风·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形象地表达了新郎的喜悦和豪情。
其次,婚姻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仪式意义,如《国风·邶风·静女》所描述的婚姻仪式,“握手言笑,忻焉忻焉,不我以归,不我以留。
”从这些婚姻诗歌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强调“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婚姻伦理,强调婚姻的团结和幸福,婚姻习俗也尊重男女双方的自主选择。
婚礼是婚姻的正式庆典,它在周代社会是非常庄重和正式的。
周代的婚礼婚俗涉及多个环节,其中主要包括聘娶、纳彩、迎娶和婚宴等。
首先是聘娶,即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亲,提出结婚的请求。
这个环节通常需要亲友中的长辈或代表亲自到女方家中,进行提亲的仪式和商议嫁妆的数额等事宜。
接下来是纳彩,即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送礼品,以表示诚意和善意。
这些礼品通常是金银首饰、绫罗翠缕等贵重物品,用以彰显男方家族的富裕和社会地位。
随后是迎娶,也就是男方家族把新娘接回新郎家。
这一环节通常需要男方家族亲友一同出发,喧闹热闹地接新娘,并进行盛大的迎亲仪式,以展示男方家族的热情款待和婚姻的重要性。
《诗经》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姻制度

《诗经》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姻制度《诗经》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姻制度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不仅仅因为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它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与现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境界。
本文从《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别和具体表现进行了分,认为其反映了周代不同的婚姻制度。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婚姻制度《诗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最古老的优秀作品。
《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于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
朱熹曾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作为男女言情的婚恋诗在《诗经》中占了1/3。
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社会问题等,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一、婚恋诗的类别《诗经》中表现男女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约有50余篇,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类。
1爱情诗爱情诗即描写恋人之间互相爱慕、欢会、思念、烦恼的诗作。
由于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男女婚恋禁忌少,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生动地再现了男女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1)恋人间的爱慕《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出其东门》则写男子对女子的悦慕。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抒写了男子对意中人忠贞不渝的感情,诗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心中的爱人,以服饰代人,以色彩显形象,鲜明而突出,表现出男子心中情感的深刻。
在历史上讴歌爱情的诗词不少,但歌颂男子专情的不多,而以男子为第一人称来表达的就更少。
所以这首诗就更显弥足珍贵。
(2)恋人间的欢会《郑风・》写郑国风俗中男女相聚河边嬉戏调笑的情景:水和水,是郑国的两条河流。
每年阳春三月,郑国人就在两水相汇之处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有位姑娘不知为什么来晚了,在途中碰到一位往回走的男子,她邀他同去游玩,俩人一起加入欢乐的人群,玩得开心极了;临别,小伙子送给她一支芍药。
《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

《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画面描述了《诗经·甫田之什·鸳鸯》中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
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诗经》中的周代婚俗画面描述了《诗经·葛屦》中的场景。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佩其象揥,维是褊心。
是以为刺。
”《诗经》反映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大量诗篇反映了周代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和婚恋习俗,因此,通过对《诗经》的研读,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周代的婚俗原貌。
周代的婚姻形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和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并存《诗经》时代的婚姻,都要有媒人的,《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以伐柯用斧来比喻婚姻用媒。
《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可以看出男女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缔结婚约是要媒人从中牵线的。
《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说明了父母之命的重要。
《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干涉,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上古的群婚制、偶婚制,到了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
《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周礼的作用虽然是针对全社会的,但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
换句话来说,礼是贵族成员严格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民间的庶民百姓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
《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艺术海岸线Artistic Coastline作为我国结集最早的歌诗总集,诗经在我国文化传播与现实主义文学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其中的婚恋诗更是反映当时人们婚恋形态的重要研究文献,包含的多种复杂感情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婚恋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诗经包罗了多种周人甚至周前各个部族生动有趣的丰富情感,其中群体生活中的伦理更是诗经重点表现的内容。
其中既包含宗教文化背景,同时其隐含的思想观念与神话传说等均在诗经中有所反映。
作为反映周代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学著作,各研究学者针对诗经当时的文学朝代、时代背景等对婚俗与西周历史文化元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能够明显发现诗经所处的年代的恋爱与婚姻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西周礼制下的婚俗内容在周室东迁后的婚俗之所以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既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同时地域变迁与族群因素等均对婚俗文化内容有着深远影响。
一、诗经的分类现代文学中诸多学者主张对诗经进行重新分类,内容分类方式多将诗经按照风雅颂的框架另行划分,但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诗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内容做详细的划分,而只是将其简单分为情爱诗、政治美刺诗文等[1]。
当下的诗经分类从内容中划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经学的禁锢已经不复存在,应逐渐向政治教化上回归,这也是诗经研究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按照褚斌杰先生的分析思路,各个题材中的诗作若是做宏观分析,对某一类型的诗文进行探讨或是研究,能够将其中包含的各种历史性决定因素以及生活中的生产与生活过程表现的更加清晰具体。
这种分析方式尤其对古代时候婚姻均由父母之命决定的时代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分析,尤其是诗经中所涉及到的恋爱诗文更是被同时代的文化典籍所具体记载,但具体的数目以及其中婚恋诗的代表内容等均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诗经中305篇诗文有关男女相恋或是描述各种情感的诗篇大约占50首左右,但冷国俭先生认为诗经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婚恋诗77篇、雅诗6篇以及风诗71篇,其中国风篇中描写婚恋诗的诗文数量更是占据风诗中百分之五十左右。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也因为其反映了周代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婚姻诗反映出的周代婚礼婚俗文化,大至婚姻形态、婚姻制度,再到婚礼婚俗具体礼仪,甚至于某一名物的文化内涵,可谓是异彩纷呈。
婚礼因其在昏时举行而得名,起源于周代以前。
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经研究发现,《诗经》时代,“六礼”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
婚姻仪式于贵族称为婚礼,于平民称为婚俗,婚礼与婚俗虽于繁简程度上有所差异,但由于二者在实际生活中关系紧密,又因春秋时期为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流动性大,二者关系应较其他时期更为复杂。
《诗经》中虽多有描写亲迎场面的篇章,却未见用乐。
此外,《诗经》中尚有贺婚诗三首,可以看出,此时婚礼虽不举乐但相祝贺。
《诗经》中的婚姻诗首开中国爱情主题诗歌诗旨多义性的先河,其诗旨比其他诗歌更为含混,解诗分歧也更大。
我们只能依据当前较好的《诗经》注本对其进行划分。
可以看出,40首婚姻诗不仅覆盖地域较广,反映的周代婚礼婚俗也多种多样。
从《周南·关雎》、《周南·汉广》等诗篇可以看出周代适龄男女要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但超过一定年龄的大龄男女,不论贵族还是平民,便可以自由择偶。
研究还发现,政治对贵族婚姻的影响在《诗经》时代已肇其端。
在婚姻过程中最重要者莫过于结婚,而《诗经》反映出的结婚季节以及适婚年龄等皆是学者们争论比较多的问题。
仲春时节是农耕之始,农人于此时开始一年的野外田间劳作,再加上国外相关材料及出土文物的参证,可以得出,仲春应为婚姻正时。
周代社会动乱,统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为了早日定下继承人,规定男子结婚年龄不得超过三十,女子不过二十,若有大龄单身男女,官方还有掌媒一职负责组织他们聚会和合。
《诗经》中的弃妇诗,是让人觉得颇为沉重的部分。
《诗经》与周代婚恋研究综述

古代文学《诗经》与周代婚恋研究综述朱芳容【摘 要】《诗经》中的婚恋诗有八十多首,占总数近四分之一。
它们生动地描绘了周朝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场面,使在几千年后的我们能感受先人的爱恨别离,去探寻现代婚恋的源头。
【关键词】婚恋诗 婚姻观念 婚俗 婚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包含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古代诗歌305首,分作风、雅、颂三部分。
婚恋诗基本收录于《风》,以郑风、卫风最为有名。
这些婚恋诗反映了男女恋爱、嫁娶和婚制的社会习俗,具有很好的研究与欣赏价值。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依据,概括总结婚恋诗中所表现的周代恋爱、习俗及婚制,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一、研究综述男女交往从宽松自由到严格拘谨,自由恋爱到媒妁之言。
西周初年,婚姻自由不受限,未婚男女可以踏春出游、赠物定情。
男女相识相恋也多于节日聚会。
随社会的发展,礼乐制度逐渐成型,男女交往开始受到礼教束缚。
父母、媒人的撮合成为嫁娶的先决条件,聘娶婚成为缔结婚姻的主要形式,“六礼”则是婚礼形式。
贵族婚礼用具讲究,服饰精美。
平民虽行“六礼”,但朴素简单。
女子出嫁时要有车辆亲迎,婚礼一般在晚上举行。
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后便到适婚期,实行聘婚制,同姓不通婚且双方都必须身世匹配。
即便婚制如此,但适婚男女不一定在此阶段成婚,所以年龄达到最低成婚限度的未婚男女,就必须被强制成婚,这种婚姻被称为“婚会”或“合独”。
此外还有赘婚制:指男方入赘,媵妾制:指女方有姊妹和侄女陪嫁,共妻制:指兄弟同妻,收继制:指夫家继娶寡妇。
人们非常注重门第观念,尤其是诸侯贵族的婚姻,都是以政治或经济目的为导向的,媵嫁婚就是在门第观念下形成的一种婚姻形式。
二、周代婚恋、习俗与婚制(一)从婚姻自由到聘婚制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诗经》中所有的婚恋诗描述的都是周代关于恋爱、婚姻和成婚习俗。
古代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冬天至初春为农闲时期。
而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和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
《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

汇 报 人 :
WPS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诗经》中的婚姻观念强调了男女双方的感情基础和相互尊重 《诗经》中的婚姻观念体现了周代的礼制和文化传统 《诗经》中的婚姻观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 《诗经》中的婚姻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亲:男方请媒人向女方 提亲,女方同意后进行婚 前礼仪
纳采:男方送礼给女方, 表示求婚
问名:男方询问女方的生 辰八字,合八字后进行婚 前礼仪
纳吉:男方将女方的生辰 八字与自己的生辰八字相 合,确定婚姻关系
纳征:男方送聘礼给女方, 表示婚姻关系正式确立
请期:男方请媒人与女方 商议婚期,女方选定吉日 后通知男方
《诗经》中描述了周代婚姻礼俗的起源和演变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价值取向 《诗经》中描述了周代婚姻礼俗的具体仪式和过程 《诗经》中反映了周代婚姻生活的幸福与不幸
深化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究周代婚姻礼俗的内涵和意义。
汇 报 人 :
WPS
婚姻影响:奠定了中国婚姻制度的 基本框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中有很多 诗歌反映了周代的 婚姻礼俗,如《大 雅》《小雅》等。
《诗经》中的诗歌通 过描绘婚姻礼俗,反 映了周代社会的风俗 习惯和文化传统。
《诗经》中的诗歌还反 映了周代婚姻礼俗中的 一些重要仪式和习俗, 如婚礼、聘礼、婚服等 。
周代婚姻礼俗对 现代社会的影响 和价值
《诗经》与周代婚 姻礼俗在现代社会 的应用和传承
《诗经》中的婚姻礼俗对现代 婚恋观的启示
《诗经》中的婚姻礼俗对现代 家庭伦理的启示
《诗经》中的婚姻礼俗对现代 社会文化的启示
《诗经》与周代婚俗

2021年第13期20文学研究《诗经》与周代婚俗段洁文王国维先生在《殷商制度论》中言:“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新,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由此可见,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有大的变革,从婚俗方面来看亦是如此。
通过本文可以知道“礼”与周代婚俗的关系。
一、《诗经》婚俗诗中可以看到“礼”在规范秩序上所起的作用周代婚俗可谓十分严格,其程序,其规范十分明确。
这说明周代的婚姻需要明媒正娶,正如韩高年先生对于周代的礼俗总结为:“总的来说,在婚礼影响下的婚姻观念表现为合礼则吉、违礼则凶。
分开来说,在择偶标准方面有门当户对、能生善育、壮勇英武、相敬偕老、品貌俱重等,在婚姻禁忌方面则有同姓不婚、先奸不婚、婚不用乐等,在婚姻形式方面则以--夫一妻制为主,辅以陪媵制、燕报制、交换婚、掠夺婚、贡献婚、赠婚、赘婚等补充形式,在男女交往方面则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
’《齐风南山》:‘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所以养廉耻。
”从韩先生的论述看,合乎礼法最重要的便是媒人,因此在《诗经》之中,有媒与无媒便是一种命运的暗示。
除了媒妁之言,还有一个重要的便是父母之命。
可以从《诗经》中找到一定的例子。
在这两个方面《周南·桃夭》和《卫风·氓》是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
《周南·桃夭》在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说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为什么祝贺这个新娘呢?《毛诗序》:“男女以正,昏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说明《桃夭》里面的主人公是明媒正娶,能得到祝福。
而在《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说的很清楚,就是因为没有媒人。
但是从氓中可以看到,他们最后还是结婚了。
再看这两首是里边的结果,《桃夭》中是“宜其家室、家人。
”而在氓中是“士贰其行”、“亦已焉哉”。
由此可见,在周代的礼制规范下,人们的普遍认知都是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符合明媚媒正娶的便会得到祝福,不符合明媒正娶的则会受到社会的批判与制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姓名李莎学号 ********* 学生单位望江乡中心小学所在分校陕西电大汉中分校指导教师南生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李莎陕西电大汉中分校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号:081060647[内容摘要]本文从周代婚嫁习俗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婚嫁有关的诗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诗章中有关的婚嫁习俗元素,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及史书记载中关于婚嫁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探讨周代婚嫁习俗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一是对礼的要求,二是强调宗族血缘的传承。
[关键词]婚姻;诗经;婚嫁诗;媵婚;六礼;就婚嫁而言,《诗经》中就有多篇与之相关。
例如:《卫风·氓》、《豳风·伐柯》、《鄘风·蝃蝀》、《召南·野有死麕》、《召南·鹊巢》、《卫风·硕人》、《齐风·著》、《鄘风·君子偕老》、《唐风·绸缪》等。
因前述各诗均与婚嫁有关,姑且称之为婚嫁诗。
本文从婚嫁习俗的角度来分析婚嫁诗,以期通过疏通文意,澄清诗旨,加深我们对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原则及“六礼”婚嫁仪式的了解。
一、《诗经》相关章节分析在分析诗章之前,我们先对“婚嫁”做以解释。
在中国的古籍中,关于“婚姻”一词的解释约有三种:一是指夫妻的称谓。
《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1];二是指嫁娶之事。
《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因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事,谓之嫁娶。
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2];三指亲家。
《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
姻,婿家也” [3]。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婚姻的基本特点: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二,表明婚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在《礼记经解》、《礼记·昏义》、《礼记·士婚礼》等篇中,都对古代婚姻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与解释。
因此,在对《诗经》相关篇章解读过程中,本文将以以上三篇文章为依据,对其中涉及到的古代婚嫁制度、婚嫁仪式等方面予以归纳。
1.《诗经》所体现的婚嫁原则《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口吻写的关于婚恋生活的诗。
该诗就涉及到了婚嫁方面的内容,诗句摘录如下:“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⑵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意大概是说:⑴男子假借买丝之名,来向女子提亲,未能如愿。
原因是男子没有找媒人。
⑵经过卜卦问吉凶,卦象上说没有凶象。
男子坐车迎娶新娘,并带走了她的嫁妆。
⑶新娘乘车去新郎家。
在对该诗相关诗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四条关于婚嫁习俗的信息。
首先,婚嫁要有媒人,这说明在周代,媒人对于结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次,占卜吉凶。
周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婚嫁之事事关重大,占卜吉凶那是自然的事;再次,男子上门迎娶新娘;最后,女子出嫁之时父母会给予陪嫁。
《豳风·伐柯》一诗讲述了媒人的重要性。
原诗如下:“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此诗首章以伐柯需用斧头来比喻娶妻需聘媒。
二章以伐柯需要有法则,比喻婚姻需备办礼仪。
要成就婚事,就要有一定的规矩。
这就好比砍伐斧柄,手中的斧柄就是新斧的样子,要与心中的女孩成亲,就得备办齐礼仪。
将盛满佳肴的笾豆等食器陈列整齐,方才合乎礼法。
这足以说明在这一时代媒人对于婚姻之事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聘媒人的过程中也是很讲究的,得“笾豆有践”。
在《诗经今注》中说此诗:“这是男子请媒人委托他介绍对象的诗。
”《鄘风·蝃蝀》反映的是女子婚姻自主的行为,按照现代的观点看此诗,无疑是值得赞扬的。
虽然该诗反映的是现代人所提倡的婚姻自主的思想,可在周代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她的行为也必然会受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此诗恰好就是批判的女子婚姻自主思想。
诗名“蝃蝀”其意就是指彩虹,在当时常用于形容男女婚姻之事。
诗文如下:“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行”专指女子出嫁。
其中最后一句:“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意思就是说,“像这个人呀,心里只想婚姻,也不知道婚姻大事,应该通过媒人说合,应该尊从父母之命。
”从诗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女子因未经父母同意,在没有媒人的说合下自己嫁给喜欢的人,而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违背礼仪的。
婚姻大事只能是父母做主,讲求的是子女听从家长之命。
因为该女子是自己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所以,《诗序》和《诗集传》多把此诗斥之为“淫奔”之诗,可见一斑。
经过上述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代,婚姻关系成立的先决条件是:一、父母之命。
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必须经过双方家长的首肯才行。
二、媒人的说合。
必须请媒人来说合,沟通,以通“两性之言”。
若无前面两条,其婚姻关系会被斥之非法,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卫风·氓》就涉及到了整个婚嫁过程,既有提亲又有迎亲。
《豳风·伐柯》更是强调了媒人的重要性。
《鄘风·蝃蝀》暗示了我们婚嫁的重要原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此,我们可以把这三篇归结为:在周代,婚姻关系的成立需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条件下,方能行之。
2.《诗经》中所体现的婚嫁仪式《召南·鹊巢》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嫁娶场面。
原诗如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比兴女子出嫁时来居男室,诗中出嫁的是一位贵族女子,娶妻的也是一位贵族男子。
该诗描写的嫁娶场面宏大,首章说,女子出嫁时,男子有一百辆车子来迎接她。
二章说,女子出嫁时,娘家也有一百辆车子送她。
三章说,这位女子出嫁时,迎送的车子陪嫁很多,媵妾也多,礼仪非常周到。
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嫁娶有一定的仪式:一要男子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二是女方要有陪嫁。
这两条在《卫风·氓》中亦有提及。
《召南·野有死麕》此诗可以看作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诗。
原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树,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本诗讲的是一个青年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獐子,他用白茅草将这猎物包好,送与女子,就此打动了女子的心。
不久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鹿,随即就在树林里砍下朴树,用它及白茅把死鹿包裹起来,送给姑娘。
男子先后以獐鹿、朴树作为求亲的贽礼。
这一细节描写,活脱脱地再现了当时山野猎户中的婚嫁习俗。
然而,经学家们对此却有颇多微词,他们认为:求婚的贽礼应该用雁币皮束帛,用麕鹿,这是非礼。
然而,对此观点,本文认为上述两种可能性皆而有之,不管雁币皮束帛,还是用獐鹿白茅朴树,这皆是由家庭的经济承受的能力及各地的风俗习惯所决定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见,此诗所讲的婚姻之事与本文所引其余之诗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求亲的过程,还是婚嫁最后的确定,都与史料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也正是《诗经》在民俗文化和史学上的价值,也就是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存了当时民间的婚嫁习俗,可以说《诗经》就是一本活的民俗风物志。
《卫风·硕人》这首诗涉及到嫁娶仪式。
它是写庄姜出嫁的情景。
第三章写到:“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大意是说她的婚嫁车队的盛况。
其事也有史可考,《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与东宫得臣之妹,曰美而无子,卫人为所赋也。
” [4]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得出:卫侯取妻,所乘之马为四匹,而且都是用红绸缠绕着马嚼“朱幩镳镳”,且饰有彩羽。
从这点上与《卫风·氓》中所乘之车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至少在卫国婚嫁以装饰华美的车为主要的婚嫁用具,已经很普遍。
或许,只是由于地位、财富等的差别,在婚嫁场面少年宫有高下之悬殊罢了。
《齐风·著》这首诗与前几首的区别在于:这首诗写的是贵族男子迎娶新娘,讲述的也是“亲迎”的场面和仪式。
原诗如下:“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当时新郎乘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他先到门庭之间等候,这时,主人将贵宾迎进中庭,然后与主人一起上西阶,再到堂前,等候新娘的出来。
新娘伸手给新郎,新郎引新娘下西阶,主人就不再送了。
此诗先说:“俟我于著乎而”,再说,“俟我于庭乎而”,后说,“俟我于堂乎而”,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男子亲迎的行为和《毛诗正义》相符,该书引;“毛以首章言士之亲迎,二章言卿大夫亲迎,卒章言人君亲迎。
俱是受女于堂,出而至庭,至著。
” [5]《诗集传》:“东莱吕氏曰:婚礼婿往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辑入。
” [6]这都说明男方亲迎之礼。
同时,此诗和《卫风·硕人》在对男女婚嫁所穿之衣都有详细的描写。
《硕人》中庄姜:“衣锦褧衣”,《齐风·著》男子:“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都说明了男女新婚衣着之讲究,华美。
颜色选择上女子多以红为主,男子多以素为主。
《齐风·著》是关于婚礼着装问题。
《硕人》对此描写的很细致,第一章写诸侯夫人端庄的姿态,二章是写诸侯夫人的容貌与装饰,三章是写她的衣着。
关于她的衣着,诗中贵夫人是内外三层华装,外面一层是绛色礼服,色彩鲜艳华美,中间一层是细葛布衣,里面一层是白色的内衣。
《齐风·著》中男子是玉石,配饰丰富;那么《硕人》则是妇人衣着之讲究华美。
两诗均说明:当时对于男女婚嫁着装上很注重,它已是礼的一部分了,若是衣着不当会被称之不合礼仪。
《唐风·绸缪》这是一首平民闹新房的诗。
诗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如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绸缪”就是缠绕的意思。
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来比兴婚事,这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猎人用白茅朴树的风俗相似。
这两首诗均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下层人的婚嫁习俗。
该诗也交代了婚礼时间;“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这三句点名了婚礼是从黄昏开始。
同时,他还涉及到一个在贵族婚礼上看不见的风俗——闹新房。
该诗最后两句:“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活脱脱就是以闹新房者的口吻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