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合集下载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8章-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8章-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第八章消费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消费之谜1.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消费支出增加的数量。

可用公式表示为:=∆∆/MPC C Y凯恩斯基于对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把握,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量一定小于收入增量。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

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认识消费与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有关平均消费倾向的理论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它反映了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大小。

可用公式表示为:=APC C Y/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认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高于穷人,即与穷人相比,富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

3.有关消费决定因素的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与利率负相关。

凯恩斯承认,在理论上利率会影响消费,但他认为从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真正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入。

所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C a bYa>,为自主性消费,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而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01<<,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图8-1所示。

b图8-1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在图8-1中,45°线表示所有的收入都被用于消费支出,因此,其斜率等于1。

消费函数理论主要假说述评

消费函数理论主要假说述评

消费函数理论主要假说述评消费函数理论是指建立在消费者行为假设基础上的、揭示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的一系列假说。

由凯恩斯首先在其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自己的消费函数理论,是其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的最著名的贡献之一。

随后的数十年,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发展了新消费函数理论。

近些年来,随计量技术与工具发展,在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研究中大量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说。

本文据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考虑现期收入、不分析预期收入及其不确定性的消费函数理论主要包括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这两个假说都注重现期收入对当期消费的影响,而不分析预期收入及不确定性问题。

1.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A IH)凯恩斯(J. M. Keynes)在深入分析了影响消费的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消费函数理论。

他认为,消费支出的多少与收入的高低水平密切相关,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因此,一般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

其基本思想是:现期消费随现期绝对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用函数式表示如下:Ct = b0 + b1 Yt + ut式中, Ct 当前消费支出; Yt当前收入; b0 为自发消费,也是为生存而必须的消费; b1 边际消费倾向(0 < b1 < 1) 。

其表达的主要观点包括: (1)边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短期内消费支出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收入变化引起的,而不是由于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

(2)边际消费倾向为小于1的正值,即,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小于增加的收入。

(3)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凯恩斯认为这是一条先验的心理规律,随收入的增加人们会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加量。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家在分析消费问题时,主要是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个体消费者行为,主要是为阐述在收入水平既定时消费是价格的函数。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一、前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强调了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后来从凯恩斯开始,许多经济学家都为之付出了努力,使现代消费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 =a +bYd )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

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 =bYd ,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

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

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消费之谜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函数理论。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派和观点。

二、综述正文(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量的决定因素有很多。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指数、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消费者偏好、风俗习惯等。

在众多因素中,凯恩斯认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家户收入。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则,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y C C =其中,C 代表消费,y 代表收入。

短期分析中Cy C C 0+=C0为自发消费,不取决于收入,是人们为维持日常生活必须的消费数量cY 为引致消费,是消费中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发生变动的部分。

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

•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把消费支出的大小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认为收入的绝对水 平决定了消费,因此一般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 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 就是消费倾向。绝对收入假说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实际消 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第二,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 收入水平;第三,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第四,边际消费倾 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第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 向。总之,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 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在整个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是凯恩斯第一次把消费与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从宏观经济 学的角度明确地把消费支出作为收入水平的函数, 并且用平均消费倾 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些概念来说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对以后的 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绝对收入假说的最大缺 点就是它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从 而缺乏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缺乏经验研究的论证。美国经济学家库茨 涅兹研究了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了:第一、 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第二、边际消费倾向不 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基本是相等的。 以上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即“消费函数之谜”。
• 四、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J· 杜森贝利(J. Dusenberry) 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 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 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其主要内 容是,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储蓄率要 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 因素变动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 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 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 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短期与长 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了。这些结论与统计资料基本上是一致的。 由于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相对收入假说 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 团的示范效应,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 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但是, 相对收入假说同样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经验证明,弗里德曼认为可以把 相对收入假说作为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特例。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消费函数理论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的: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它通过建立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解释了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世纪30年代以后产生了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内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在宏观经济中,消费指出受某些因素影响,如国民收入水乎、物价水乎、利率、收入分配、个人偏好、社会风尚等。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最稳定的因素,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利率不重要,因而消费函数的表达式为C=Co+cY,Co>0,0<c<1,其中c即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消费函数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成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石之一。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正数且小于1,他认为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

但二战后的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设适用于短期分析而不适用于长期分析。

因此,为了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相对收入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相继兴起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消费曲线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消费曲线名词解释

凯恩斯消费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描述了个人或家庭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行为。

以下是一些与凯恩斯消费曲线相关的名词解释:
1. 消费支出(Consumption Expenditure):个人或家庭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金额。

2.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MPC):指当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增加一单位时,他们愿意增加的消费支出的比例。

MPC可以用来度量收入变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3. 储蓄支出(Saving Expenditure):个人或家庭将剩余收入存储为储蓄的行为。

储蓄支出等于收入减去消费支出。

4.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简称MPS):指当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增加一单位时,他们愿意增加的储蓄支出的比例。

MPS可以用来度量收入变化对储蓄支出的影响。

5. 收入(Income):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经济活动中获取的总收入,包括工资、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6.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凯恩斯消费曲线的数学表达式,描述了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

一般形式为C = a + bY,其中C代表消费支出,Y代表收入,a是消费支出中与收入无关的固定支出(例如基本生活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即每一单位收入增加导致的额外消费支出。

凯恩斯消费曲线的关键思想是消费支出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当收入增加时,个人或家庭倾向于增加消费支出,但增加的幅度可能不是收入的全部,而是根据边
际消费倾向来决定的。

这种理论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增长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经济学中用于研究社会总体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一组重要概念和经济分析工具。

它们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国家经济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中提出的。

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线性关系描述个体的总体储蓄和消费行为。

它们同时代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关键概念,两个理论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和储蓄是相关联的活动,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和储蓄是独立的活动。

凯恩斯消费函数被定义为消费的函数,其中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最终花费的金额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式(1)来表示:C = a + bY,其中C是消费额,Y是收入额,a是不依赖于收入的消费,即被成为消费基数的消费,而b是一个比率,它表示收入升高时多余收入的一部分被消费掉,也就是收入弹性。

收入弹性被定义为当收入水平变化时,最终消费水平变化的比率:elasticity of consumption = ΔC/ΔY * Y/C。

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可以通过关系(3)表示:Y = C + S,其中Y表示收入额,C表示消费额,S表示储蓄额。

从(3)可以看出,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即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增加,则储蓄必然减少,反之亦然。

总之,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密切相关的经济概念,它们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和社会收入、消费和储蓄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

它们同时代表了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两种理论之间的核心区别,由此可见,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 第4章 消费理论

宏观经济学 第4章 消费理论

式中:MPC=c=dC/dYd;
APC= C0/Yd +c
本式说明在线性需求曲线模型中,平均消费倾
向是递减的,而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变的;
2 、线性储蓄曲线
S=-C0+bYd
式中:MPS=b=dS/dYd;
APS= -C0/Yd +b;
MPC+MPS=c+b=1;
APC+APS=1;
第二节 其他消费理论
一、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
1 、最早进行长期消费研究的经济学家 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46 年库兹涅茨根据美国1869年至1938年之 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支出的长期经 济资料,以十年为一个时期,求出了每 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
2 、统计结果:尽管从1869年到1938年 之间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7倍多,但其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至0.89之间变 动。
3、现期消费支出取决于现期的财富状 况和一生中预期的收入状况。
3 、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如图:
当人们收入增加时,由于存在着消费的 示范作用,家庭的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 入的比重较大,消费水平也较高。
而当经济衰退时,家庭收入比起高峰期 收入来说有所下降,但由于存在着消费 的棘轮效应,人们将尽可能少地削减原 有的消费水平,这使消费沿着一条斜率 比长期消费曲线斜率小的曲线缓慢下降。
3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指随着可支配收入 的提高,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 重会逐步减少。(P59倒第3行)
4 、存在着自发性消费:
自发性消费指当家庭收入为零时,为了维持 家庭成员的生存而必须支出的消费。(P59倒 第1行)
五、线性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
1 、线性消费曲线
C=C0+cY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性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 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c=α +β y α 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 为边际消费倾 向 ;β 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c=α +β 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 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在总理论中的地位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揭示,使推翻萨伊定理有了 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认为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即“供给会自行创 造其需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增减 不如收入增减之甚,从而打破了供给恒等于需求的教条 ,克服了理论观念上的障碍。承认市场调节会带来盲目 失衡,即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从而 为他的整个就业理论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同时,几乎所有解决需求不足,增加就业的办法都与消 费有关,由此也可见消费理论在其整体理论中的重要地 位。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缺陷
凯恩斯理论建立在主观的心理分析基础之上,而且逻辑也 较不严密。作为经济理论的支柱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础之上 难以令人信服。 凯恩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的现象,而 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收入背后是收入的分配,进而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 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及其资本家和人”与“穷人”但也只是细枝末节。 由其理论得出的许多结论也是不合情理的。如战争、地震 之类都可解决失业问题等等。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些 论断看上去“奇怪荒谬”,但在凯恩斯理论中则是顺理成 章的,由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斥之为不近人情,凯恩斯由 人之天性为基础,结果推出不合人情的结论,足以促使后 来者对其理论本身的反思了。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增 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 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 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 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 倾向(MPC)。 公式: MPC=ΔC/Δy或 β=ΔC/Δy 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 为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 成: MPC=dc/dy 平均消费倾向的定义:指 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 在收入中的比率。 公式:APC=C/Y
小 萍组 成 李员 宝: 姣袁 刘爱 茹玲 林张 其洁 红梁 雨
评 述 凯 恩 斯 的 消 费 函 数
什么是消费函数?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 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 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 及收入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 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 c=c(y)
2.通过边际消费倾向的揭示,建立了乘数理论,从 而为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奠定了基础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 其波动的幅度比收入的波动幅度较小,从而说明 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投资波动引起的。 *另外,边际消费倾向的提出致使乘数可以计算, 乘数:k =1/(1-边际消费倾向),这为进一 步分析增长周期理论提供了定量工具。
消费曲线
在图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 45°线上任一点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C=f(y)曲线是消费曲线,它与45°线相交 于E点,在此点上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 E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E点右方,表 示消费小于收入。 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它和45°线的距离 越来越大,说明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该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就是占这一点相对应 的MPC,而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 斜率则是与之对应的APC,随着曲线的向右 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 MPC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 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APC也递减,但APC 始终大于MPC,并且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 增量的一部分,MPC总是大于零小于1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