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自然辩证法论文-2017s328-陈丽

合集下载

试论苏格拉底_认识你自己_及其对主体的意义

试论苏格拉底_认识你自己_及其对主体的意义

试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对主体的意义3黄 瑜(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6)摘 要: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向内观看,从而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

“承认自己无知”和“节制”则是这一认知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认识你自己”同时也是一个解蔽的过程,除祛外相的遮蔽,揭示灵魂的本真状态,从而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

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变革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实际上,对于我们现代主体缺失的时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自己;智慧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92(2006)02-0010-04 就现象层面看,“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针对当时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骄妄”所提出的诘问。

但实际上却是苏氏对人类自身困境的一种焦虑与深省,其真实涵义就是反观自身,以此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

黑格尔认为,“认识你自己,这乃是精神的法则。

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斐的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

……然而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这乃是一个变革”[1]96。

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这种变革,唤醒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深刻触摸到了人的本质,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客观外在的一条曲径。

智者们宣称自己知道一切,懂得一切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地教授学生以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可是他们却恰恰缺少了知识的知识,他们自称懂得一切,却不知这些知识应当正确地用在何处,因为他们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主体的知识,他们的认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呈现在表面的、使用上的“技术”,而非真正的认知主体的“知识”,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作为认识主体是自明的存在本体,无需去认识。

浅谈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现实意义

浅谈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现实意义

浅谈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现实意义作者:陈洁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6期[摘要]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强调在现实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的灵魂,不断审视自己,过有道德的生活。

但是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网络高度发达和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我们有可能在与时间赛跑,有可能沉迷于网络,有可能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这些都使我们迷失了自我,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更加实现不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明白我们不可能十全十美,并且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认识你自己灵魂道德价值[中图分类号]B50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14-0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要求我们不断加快工作和生活的步伐,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

其实我们有可能不想过快节奏的生活,也不想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与时间赛跑,但是现实却让我们低了头。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们迷失了自我,没有认识到自己最真实的内心。

比如现在的明星,他们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外表光鲜靓丽,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这份职业的?为了让自己在荧屏上更漂亮,不惜冒险去整容,然而不是所有的整容都是成功的,有些人失败了,但是他们没有后悔药可以买;或许有些人成功了,但是他们要经历整容后的痛苦和折磨,他们还要经历观众的质疑和嘲讽,因为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最真实的自己;为了让自己在最红的时候多赚些钱,明星没日没夜地赶通告、打广告、演戏等,钱是赚到了,但是却有人因为过度劳累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让自己得到观众的喜欢,不惜在观众面前作秀,电视里一个样,私下里又是一个样,完全没有自我。

如果现在的明星能够不去整容,不拼命赶通告,不在观众面前作秀,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心自己的灵魂,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真实,并且真正为观众拍戏,从而让观众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危机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危机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危机的启示作者:尹鹏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3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部分学生存在着一些困惑,面临各种精神危机。

综合各方面来考虑原因,主要是缺乏自我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无法正确的评估和定位自己,很难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也很难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正是倡导人们要不断反观自身,时时关心和改善自己的灵魂,过有德性的生活。

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启示。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就是要人不断地反思和追问关于人本身的基本问题,要拥有“反思”的智慧,要懂得“德性并不来自钱财,而钱财及其他对个人和对城邦有好处的东西,却是从德性产生的”,[1]要不断的净化和完善自己的灵魂。

只有这样,人才能在面对种种境遇和选择的时候,知道何去何从。

可是,对于处于当代社会的某些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爱智”的信念,也缺乏“反思”的智慧,他们的心灵世界空虚,同时对金钱、名利的追求更使他们感到非常的疲惫与不安。

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更应该关心和维护好自己的人格,更应该时刻反省自己。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在其本质上就是要认识人的理性,照料好自己的灵魂,从而认识到自己心灵内的真正原则——“美德即知识”,也只有拥有这种知识才能使人的灵魂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才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维护好自己的人格,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

所以处在当代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关注自身的内在修养,使沉溺于物质私欲追逐中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当代大学生如何真正达到“认识你自己”。

第一:反省自我生活。

当代社会的部分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但却对自我生活不能进行深刻地反省。

在大学校园这个本来很神圣的象牙塔里,部分学生有着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还有的沉迷在恋爱和网络中不能自拔,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认识自己

关于认识自我、美德与知识的几点看法【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也是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德圣贤。

他的智慧的火光不仅仅照亮了远去的一代又一代,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他的“认识自己”和“美德与知识”的论断是他的思想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两颗。

【关键字】:自知其无知美德即知识【正文】:一、认识自我,自知其无知对于自我的认识是一个很经典的话题,经常出现在那些伟人的宏篇巨著中,早在古希腊,柏拉图也论述了这样一个关于自我认识的观点。

凯勒到神庙向神灵询问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神的回答是没有,但是作为苏格拉底自己,他却说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智慧,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

在许多著作中我们都会读到教我怎样去认识自己,而柏拉图的观点非常简单,他认识自己就是认为自己是无知的,他没有累赘的去论述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我认为这是一种相当可爱而又有哲理的一种论述,就好比人身上的品质,我们能够说自己是没有品质的,但是要证明自己是有品质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人是无知的无知的毛病在于尽管不美不善不聪明,却沾沾自满。

凡是不觉得自己有欠缺的人就是不想弥补他根本不觉得的欠缺。

蒙田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自命不凡的虚妄。

其中也是阐述了一个关于自我认识的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蒙恬认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是很奇怪的,他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他也不敢认为自己能做什么,他对于自己的本领心中无数,只有事后他才有所认识。

他怀疑自己如同怀疑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在先人有关考察人的全部学说中,一般来说,那种轻视人、贬低人、把人视做虚无的学说是我最乐于接受的,也是我所最喜爱的。

”(二)人是需要学习的苏格拉底曾提出:越是票赋好的人,越不可轻视学习。

他以马的列子来说明人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有一匹性子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在他还小的时候就驯服它并且能够驾驭它,那么他长大之后必定是一匹有用的、骁勇善战的千里马,但是如果不驯服他,那么他注定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驽材而已。

议论文学生范文

议论文学生范文

正确认识你自己高三(9)班刘翌晨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认识你自己。

我主为,无论你身处贫贱之中,无论你高贵与否,都不要忘记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升华人的品格,创造美好人生。

每个人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创造个人价值,完善自己。

党的好书记杨善洲,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的好公仆,几十年如一日勤恳工作,退休后紧靠植树,带给人民一片绿洲。

他的行为,为中国人民所感动,他的品格,在无形中得到升华,人的人生,在奉献中精彩。

雷锋已逝,但他正确认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长存。

最美丽的中国人在行动中向世界证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我们的人生精彩无限。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在无形之中感染他人,在社会形成向美、向真、向善的力量。

宝贝回家网站,是为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们设立的寻亲网站,无数志愿者们,彼此素不相识,却在传递着爱心接力,为一个个孩子与父母的团聚而默默努力。

他们的行为,感染着亿万人民,在社会形成一股正能量,带动着全社会的人参与到爱心公益中来。

他们是平凡的,我们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但他们正确认识了自己,奉献自己的力量,用正能量领跑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塑造大国形象,赢得人民尊敬与爱戴。

我们每个人尚且要正确认识自己,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日本首相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二战侵略事实,为十四名二战甲级战犯进行所谓的祈福,企图修改和平宪法,扩大自卫权,并声称是为了与中韩两国人民保持友好关系。

日本如此的公然挑衅,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不满与抗议,大国形象荡然无存。

这正是因为日本不愿正确认识自己,承认自己曾作为侵略国的事实。

若是日本能正确认识自己,必将和德国一样赢得世界人民的宽容与尊敬。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正确认识自己这股力量所带来的影响绝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真正了解自己。

康德说:;‘没有英雄的国度才是最好的国度。

“我们不需要有惊天动地的大英雄来拯救世界,只要正确认识自己,做好平凡的自己,在平凡中聚积力量,改变自己,改变他人!个人与集体高三(17)班陈燕一片洁白、光亮的羽毛在鸡毛掸子中显得高贵非凡,于是他不满足自己再处在鸡毛掸子中于低贱与肮脏的工作,于是在盼望中脱离了掸子,结果落在了水坑里,最终被踩在了烂泥里。

思修论文

思修论文

认识你自己法学2班赖艳2013221500“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刻在希腊圣城德尔非神殿上的著名箴言。

也许是受这条古老的格言的启示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重要命题,并以此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不仅要从外在方面了解自己,如性别、身高、体重、肤色等;而且要从内在方面审视自己,包括性格、情感、原则、道德等,因为那才是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

只有认识了这些东西,我们才会明白怎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什么样的人才是我将来想成为的,我可以要什么,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前几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发了这样一条说说,这样写着:第一次见我__,后来__。

怎么说呢,还是比较意外,居然收到那么多不同的答案。

我很认真地看完,然后不由地感叹了一句:哦~原来,这就是别人眼中的我。

于是,我知道了——我是这样的一个女孩:无论是在老师还是亲人眼里,她总是那么的乖巧听话,表现得很有礼貌,很谦虚;在陌生人面前,她总是很安静,很冷漠;但在熟人面前却很放肆,很霸道。

(记得刚入二外不久,在校医院打了PPD,我们班就我一个女生和几个男生打了,复检的时候我和他们站在一起,可是我什么话都没说。

)其实我只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一般情况下也不喜欢说太多,不擅交际。

喜欢和大家打打闹闹,骂骂笑笑,有点笨,有点疯,有点傻也会偶尔的忧郁,朋友问怎么了,回答永远都是——没事。

其实她只是累了,不想说话,不想有任何表情,让她一个人独自呆一会而就没事了。

如果她沉默了,她的心一定是很难过很难过了,那一定是因为她最在乎的人或事让她失望了,或许这种失望是因为敏感而胡乱猜想的结果。

她有时很固执,有严重强迫症,带点完美主义,因为什么事情都想做得很好,所以经常弄得自己筋疲力尽。

她性格极端敏感,很容易情绪化。

因为她就是这样,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得太多太远,自己为难自己,强烈缺乏安全感而有依赖感,所以特别需要人疼,让人忍不住想要保护。

苏格拉底论文

苏格拉底论文

苏格拉底论文引言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哲学家,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批评者和思想家。

他的思想和哲学理论对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格拉底的思想,他的方法以及他的贡献。

苏格拉底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的核心在于他对自我认识的重视。

他相信人的智慧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外在的知识。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和探求来获得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强调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了解自己,人们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和信仰的根源。

苏格拉底经常使用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对方思考。

他不断提问,以揭示人们的无知和矛盾之处。

他相信通过对话和思考,人们可以澄清自己的观点并获得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或“苏格拉底式提问”,成为了后来哲学家和教育家的模范。

苏格拉底的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问和反思。

他通过提问他人来引导他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观点。

他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连续的问题来达到认识的目的。

通过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帮助人们发现他们的无知,并鼓励他们追求真理。

苏格拉底的提问技巧包括探究性的问题和反证法。

他经常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人思考并找出矛盾或不合理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他揭示了人们的无知并促使他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

此外,苏格拉底还使用反证法来否定错误的观点,并指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苏格拉底的贡献苏格拉底的贡献对西方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方法充满了启发性,激发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以下是苏格拉底的主要贡献:1.强调自我认识:苏格拉底认为通过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2.探索真理:苏格拉底的提问和反思方法帮助人们澄清观点并追求真理。

这种思维方式成为后来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3.教育理论:苏格拉底的方法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对教育家和学者认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发布日期:2014-07-06 发布:2013年第2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探究医院财务管理中如何平衡成本与收入之…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完善策略如何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企业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国际新创企业国内研究现状述评论煤炭建设企业中项目管理的应用酒店个性化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计量准则存在的问题探讨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企业统计工作之我见服务利润链下企业通过如何内部营销的…浅谈工程施工管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筹资研究浅析邢台地区小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中国论文网/3/view-5909436.htm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反思;灵魂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包含有关于自己灵魂的内在原则,内在原则是让人了解自己并改善自己关于自己的灵魂的知识。

而这些内在原则是与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因此我们是在这些内在原则的指引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

怎样获得这些本原性的内在原则,即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

一、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反思自己人总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根本性问题。

现实中,人总会不断地经历着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矛盾,那麽这些事物给我留下了什么,我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事物的?这些促使着我们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对于这一人生的问题我们只有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到达了对自我的认识之后才能明白,才不至于迷失于变化不断的混乱世界之中。

反思是一种关于普遍原则的体认,是一种基于逻辑理性,又超越逻辑理性的洞觉。

因为反思自己重要的是反省人自身的本性,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

这种反思的方法也体现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提问对方,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漏洞,通过辩论接近真理,在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角色就是帮助对方认识自己,让对方主动反思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
(2017级针推科硕2班 2017S328 陈丽)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箴言,它使哲学因此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质的问题。

认识自己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其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并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此外,略论了佛教中的自我认识和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间的异同。

总之,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当代,温习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科学精神;哲学思考;“无我”
如果走进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就会看到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它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思考。

而中国的古人也道:“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

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个从古至今仍然探讨不休的哲学话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就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略谈一二。

1、认识自己是一种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

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1]。

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

自然物的本质是内在的,体现的是自主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 ,也就是理性原则,作为自然物质的人也不例外。

而何又谓理性?辞典上说:“理性,一种从一些信念的真达到另一些信念的真的能力”。

简单说来,理性是一种保真推理的能力。

保真推理本质上只是原初真理的自我展开,它是“自己”推出“自己”。

但保真推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活跃在内在性领域之中。

所以唯有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必然性,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性思路特色[2]。

但这种内在性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却难以理解,因为祖国传统思想推崇“无我”、“天人合一”等,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互相联系,不可能从个体推论出普遍真理,而是要看整体运势。

如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但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若不能真正认识自己,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3]。

2、认识自己是一种哲学思考
就像无法飞出银河系来看到银河全貌一样,人也很难将自己从本身抽离出来,然后以一个公正客观的外在角度看待自己。

从外界的获得的自我评价亦带有不同程度的他人主观色彩,故从内部认识自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

虽然《论语》言“人之初,性本善。

”。

但世上只要存在一种事物,那么必然也存在一种和它相反的事物。

有善良的本性,就有与之相对的罪恶本性。

英国著名伦理小说《发条橙》说:“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

人的本性与之俱来,但在认识清楚后,便可以自己作出选择。

也有人说要解放天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若人不能认识到其罪恶的本性,那么这天性的释放就犹如挣脱牢笼的野兽,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认识自己的内心。

生而为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内心世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湮没在社会的洪流中,等于白来世上走一遭。

在功利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代,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利益至上。

绝大部分人的学习和工作为了功利,即使这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甚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只是盲目地随着大流而走。

如国内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其考试人数之多和竞争之激烈令人感到诧异。

还有关于大学的学习,曾经看到一位学者的话,大意是如果一位大学生在学校里只习得
了一门专业技能,这便是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

大学更重更要的是教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很难认识自己真正的内心。

当然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会影响国民的价值观。

正是这样,人们才更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后,要认识自己的不足。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然而“无知者无畏”,不能认识自己不足的人如同井底之蛙,以为井口上的那片天就是整个世界,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从而不再对未知存有敬畏之心。

当一个人自以为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其实只是对自己的认识走到了死胡同。

3、关于佛学中的认识自己
前文提到了“无我”意识在中国比较普遍,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这可能受到了佛学中的“无我”的影响。

这里的“无我”并不仅仅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指万物的本质。

因为人们往往把自己和自己看到的表象当作“我”,那么这个观察事物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看到的的万物的存在与消失只是凭感官判断的。

当人们判断事物的状态和存在与否的时候,这个事物本身的状态也在发生改变,故用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无我,包括其他的感官如耳、鼻、舌、身也一样。

佛学中认为人是由五个元素即“五蕴”构成的,即色(物理)、受、思、行、识(心理)。

如果说五蕴是“自我”,那么人就理所应当地可以控制它们,控制自我不会生老病死,但事实是人们对于“自我”并没有这样的绝对控制权,生老病死并不由人类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佛教说五蕴是“无我”。

因此佛学中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无我”的概念,即人自身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从自身得到的一些结论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不真实。

只有认识到自身和万物一样的“无我”本性,才是真正的认识了自己。

佛学的这种自我认识更倾向于修身养性,以期达到“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

这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否定通过自我认识后再认识世界的正确性,因为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后者则相反,肯定了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先认识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写道一位优秀的生物学家因为无法想出“人和动物有什么本质不同”的答案而精神分裂,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人会思考自己为什么是人,以及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但动物不会,动物只是本能地生存着。

得到答案以后他的精神就恢复了正常。

所以当人类摆脱了只为本能生存的时代后,来到物质十分丰富的今天,更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认识自己。

这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引用一句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PS:我认为美国版的电影《发条橙》主要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在英国版的原著中主人公恢复了善心),小说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家庭富裕,父母和谐,老师也尽职尽责,尽管他明白是非,成绩优秀,还有不俗的音乐品味,但他就是喜欢作恶,比如无故痛打老乞丐、入室抢劫、强暴妇女等。

后来亚力克斯入狱两年后接受冲击治疗,即一边播放他最喜欢的贝多芬的交响曲,一边强迫他不停的观看各种犯罪录像。

直到最后只要他一有想作恶的念头或听到命运交响曲就会呕吐不止,因此对他原先的各种不良嗜好产生了条件反射性的厌恶。

当亚力克斯以改造成功的“好人”身份出狱时,他已经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发条橙子”,既消除了恶习,也泯灭了自己的个性和人性—因为亚历克斯的本性也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恶,只有这种本性的存在才能让他充满活力。

所以,世上一切恶的本性都必须要消除么?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J].科学学研究,2010,28(06):809-815.
[2]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J].科学与社会,2011,1(01):94-103.
[3]石海燕.认识你自己——从宗教到哲学的反思[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3-16.
[4]魏艾.佛教的两大定律——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五[J].法音,1982,(06):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