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苏格拉底哲理对我人生的启示(1)

苏格拉底哲理对我人生的启示他原本可以子承父业,成为希腊历史上杰出的雕刻家,他没有向母亲学习助产术,却成为了希腊城邦远近闻名的精神助产士。
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却有无数人崇拜他,因为他太突出,也遭到无数人反对,他从未著书立说,却有无数人记住了他伟大的名字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他曾是一个士兵,没有战死沙场,却因为他的思想“腐蚀青年”而被当局判处死刑,他放弃了一切逃跑的机会饮鸠而亡,微笑着以死来维护国家法律的威严,去坚持自己的“真理”,他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哲学当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不是他的“伦理哲学”,也不是他的“灵魂不灭说”、更不是他的“教育思想”。
而是苏氏助产术及他的辩证法思维!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士,他通过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
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人本身是无知的,却又是具备知识的。
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却是最早的辩证法。
究其背后深意我得出了一种要学会思考的道理。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
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自己思考之后才会溶于血液,所以我们要勇于思考生活,勤于思考自我,善于思考人生。
生活在现在的社会,这个被柏杨先生称之为“腐臭的大染缸”的圈子里,物欲横流,利浪拍天。
人们在追逐利禄的沟渠里“徜徉”,却不知道自身已是铜臭满身,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日子里,却不知今夕是何年?现代社会的速食文化,文化方便面,也助长了人们的这种惰性,吃着这种“嗟来之食”,却嚼的津津有味。
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人生如流水,在这脚步匆忙、灯火辉煌的世界里,转眼间我们已到了二十几岁的年纪,可在这些年里,除了匆匆,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才是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可在这之前,首先我们必需要学会思考生活。
思考生活是人生的基础,生活就是就像万花筒,每天我们见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同时充满了喜怒哀乐。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以身殉道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谈论西方哲学,很自然会想起苏格拉底,正如谈论中国哲学,也很自然想起孔子一样,他们都是追求真理和维护真理的哲学家,两者有很多共同点。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道德观“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的箴言。
也许是受到这条古老的格言的启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的观点。
一次,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生动的谈话。
当苏格拉底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当然不能。
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
”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道,拿出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人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
他继续发问:“是不是有一种学习和认识正义、美德的方法呢?对于正义、美德和善有知的人和无知的人比,哪一种人更能做得更好一些呢?”显然,对于这些问题只能作肯定的回答。
这样,苏格拉底就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接着,苏格拉底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一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
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
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
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
”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
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读后感

苏格拉底读后感《苏格拉底》是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生平和思想的传记性著作,作者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普拉托。
在这本书中,普拉托通过对苏格拉底的生平、思想和言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现了苏格拉底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卓越才华和伟大魅力。
在阅读完《苏格拉底》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品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于世。
在《苏格拉底》一书中,普拉托生动地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他的言行举止、处世态度和对待人生的态度都让人深感敬佩。
苏格拉底在生活中始终秉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内心的反省,他不断地与人交流讨论,试图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揭示真理。
他坚信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而不是自满和自以为是。
苏格拉底的这种追求真理和不断反思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读完《苏格拉底》之后,我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苏格拉底的思想启示我,人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自满和骄傲,而忽视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内心的反省。
苏格拉底的思想告诉我,人应该时刻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内心的反省,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提升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品格和处世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苏格拉底》一书中,苏格拉底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他对待别人总是充满着善意和理解。
他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以平和的态度和善意的心情来对待别人,从不傲慢和轻视他人。
这种品格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自己的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苏格拉底的品格告诉我,人应该保持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应该充满理解和善意,而不是傲慢和轻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才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哲学作品,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亡经历的描述,引发了我对生命、正义和真理的思考。
在作品中,苏格拉底因被控煽动青年背叛祖国和亵渎神灵而被判处死刑。
尽管有机会逃脱,苏格拉底却选择了接受死刑,因为他认为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这种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也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真理。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面临着道德和伦理的选择,但很少有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也应该学习苏格拉底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之死》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通过苏格拉底的榜样,我也希望能够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部作品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代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辩论法庭上的情形和他的宣辩词。
这部作品令人深思,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态度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知半解”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观点,表达了对人的智慧的怀疑和对知识的追求。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不仅深刻而且独特,他相信真理的发现需要通过持续的辩论和质疑来实现。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辩论方式试图揭示真相,这让我深感他的坚持和勇气。
在这本书中,苏格拉底站在法庭上面对被控的罪名,他被指控教唆年轻人背离传统信仰,他强调自己的辩论是出于对众人的关心和追求真理的意愿。
尽管面临被指控,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没有退缩,他并没有抗辩或逃避,而是以他的思想和声音代表了真理和正义。
苏格拉底体现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和勇气,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读这本书,我深感到苏格拉底是一位非凡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不追求个人荣誉或权力,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用于教育和理解人类的本质。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知识的潜力,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追问其意义和合理性,人们就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苏格拉底的辩论风格和思维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辩证法”,它强调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他的辩论方式帮助人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当今社会虽然不再有类似于古希腊法庭辩论的场景,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伦理和道德的挑战。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要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辩论,我们才能够发现真理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思想还启示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如苏格拉底所言,“知之即善之,不知即恶之”。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引言: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之一,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提倡通过对自己的思考来了解自己,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质疑来寻找真理。
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的理念,并探索如何应用这一理念来提高个人的成长和幸福。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可以总结为“认识自己”。
他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真理的种子,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才能将其发掘出来。
苏格拉底经常与人们对话,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
他不断质疑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
为什么认识自己如此重要?认识自己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点,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
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此外,认识自己还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如何认识自己:1.自省:自省是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绪来了解自己。
为此,我们可以定期审视过去的行为和决策,分析它们的结果以及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
只有先了解自己的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2.面对挑战:挑战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机会。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相对脆弱的一面可能显露出来。
通过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进自己。
3.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人的意见和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们可以寻求亲朋好友、同事、导师等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了解自己。
4.积极参与社群:社群是了解自己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社群活动,我们可以与他人互动,并通过他人的反应和反馈来了解自己。
此外,社群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5.保持学习态度:认识自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寻找机会学习新的东西,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苏格拉底的三句话

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实用版】目录1.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概述2.第一句话:认识你自己3.第二句话: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得过4.第三句话:我知道我一无所知5.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正文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最著名的三句话,不仅概括了他的哲学观点,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源自古希腊德尔斐神谕,也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之一。
他认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外部信息所包围,很容易迷失自我。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苏格拉底的第二句话是“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句话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随波逐流。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如果我们没有深入思考,就无法做出最好的决策。
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我们的行为,才能过上值得过的生活。
最后,苏格拉底的第三句话是“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体现了他的谦逊和求知精神。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无穷的,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但永远也无法达到知识的终点。
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他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追求知识。
这种谦逊和求知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既是他的哲学观点,也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他的话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也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摘要】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
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
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
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
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
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
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
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
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
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
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
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
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
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
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
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
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
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
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
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
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
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
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
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
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
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
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
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
价值生命是对人之生命的取向它使人有了价值标准与判断使人的主观性、目的性与客观性、实践性统一起来。
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是生命的内在尺度是价值性的追求。
智慧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创造与超越它使人的认识更加理性、科学与艺术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健康、崇高使生命的意蕴更加丰富、完美智慧生命是人发展的动力之源。
这四种生命体现出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价值、道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它们是生命系统的不同要素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这四种生命构成一个整体人若离开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可以传授的。
道德的可教性在于它的普遍性。
正因为道德原则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与人之间才能在道德问题上互相沟通通过对话相互交流发现普遍的道德原则。
苏格拉底教导的中心是“德性”。
他用这个词表示人的生活的完好或完善。
他告诉雅典人说他的使命是“关注你们的道德完善”。
他还说“人的完好并不来自金钱反之个人的和城邦的金钱和其他好处来自他们的完好”。
当今世界惟利是图、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损人利己的人面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否会感到汗颜苏格拉底努力使人们相信这样的道理德性是值得为之而生活的最高的价值通过道德的完善人们将会得到最大的好处。
正如苏格拉底 2 所说“再没有什么比每天谈论人的完善更为幸福的了没有经过如此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苏格拉底把“好生活”、“公正的生活”和“幸福”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他还使用“心灵上的好处或坏处”和“身体上的好处或坏处”的类比来证明他的幸福观。
他说正如每一个人都想要身体上的好处避免身体上的坏处每一个人和城邦也要选择心灵上的好处避免心灵上的坏处或者说趋善避恶是最大的好处这也是幸福。
苏格拉底强调幸福归根到底是心灵的、无形的、精神的好处今天大体上我们也这样定义幸福。
德性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追随德性也就是“关注自己的心灵”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他以前的自然哲学家想要找到一个比撑天神阿特拉斯更伟大的本原但却没有想到这个本原正是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心灵在心灵中寻找一个“最强的原则”。
那么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
我们知道没有道德自律没有普遍的规范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苏格拉底的“德性”标志着人类的道德意识上升到自觉的普遍性的高度。
他用“德性”鼓舞人们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
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应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求做一个高尚的人。
、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人具有社会性那么人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认识生命的重要阶段而要向更高的阶段迈进那就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即人生的价值问题。
在当今科技发达、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人都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十六大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会中必须具有良好的、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否则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那社会就无法获得物质财富就无法保证社会的进步就更不可能建成我们富裕的小康社会。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奉献的精神追求那人类社会就无所谓文明。
没有知识没有德性又何谈人生价值。
温·辛格在《我们的迷惘》中说“人生必须超越了它的庸常、重复和机械的因素必须凭籍想象进行有目标的活动用新的展望刺激我们的思想磨砺我们的感觉并且尽量满足它们唤醒我们的激情并寻求新的表达的可能性从总体上说还必须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意识探索人类存在的未知能力。
否则人生便是无意义的。
令人厌倦的或者毫无新鲜感的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人生。
”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人满脑子只想金钱有的人则把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则渴望拥有权力、高高在上等等。
我要说的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方法、途径 3 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你在什么工己。
求”。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人们在精神生活人们在理想、信念、追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强调珍爱生命的今天却会发生伪劣婴儿奶粉致婴儿死亡的事件为什么国家一再强调矿井的安全却总有事故发生为什么天天讲廉政建设却总有腐败案例等等。
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道德是否有些滑坡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是否有些空虚、有些孤寂。
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乌托邦”哪里去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育。
我们有陶渊明的“桃花源”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有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为建立新中国有无数的先烈为之浴血奋斗。
现在我们必须多付出一点关心、一点同情心、一点责任感、一点爱否则如何面对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前辈先烈斯宾格勒在回顾了西方的精神文化史之后感慨地说自从古罗马以后任何远大的生活理想就大部分变成了一个金钱问题。
他断定那是西方的没落。
但愿如此。
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作为个体的人人是孤独的。
自然界中最大最深的鸿沟是个人与个人在心灵间存在的那道裂隙这道裂隙我们只能用关心、只能用爱去弥补、去填平。
我们要尽力做到面对自身要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的和谐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共处。
只有断地反省自己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为他在于人们思想中的“骄妄”所提出的诘问。
但实际上却是苏氏对人类自身困境的一种焦虑与深省其真实涵义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
??然而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这乃是一个变革” 1 96。
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这种变革唤醒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深刻触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客观外在的一条曲径。
智者们宣称自己知道一切懂得一切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地教授学生以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可是他们却恰恰缺少了知识的知识他们自称懂得一切却不知这些知识应当正确地用在何处因为他们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主体的知识他们的认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呈现在表面的、使用上的“技术”而非真正的认知主体的“知识”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作为认识主体是自明的存在本体无需去认识。
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术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是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的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刻甚至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论点。
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标准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了一个普遍的基准人们不断迷失于远离自我本心的外在知识而对最重要的“我”却视而不见从而逐渐被则他就会迷失于外在性这种外在性幻觉如此强烈引导人去把他自己和他人视为物结果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手段而非目的” 2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