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模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0~11,完成下列问题。
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 000年。
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他们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他们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及其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实物插图和问题,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们怎样获得食物?假如你是一个原始人,你仅仅只靠在野外采集的果实,和捕捉的动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自己种植作物。
本节课要讲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二)、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
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2、产生时间:距今1万年左右3、产生过程:在漫长的生存实践中,先民们发现了植物籽粒能发芽结果的现象,尝试种植,还将一些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原始农业就这样逐渐产生。
4、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人教部编版历史初一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3、师: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看,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显现的时刻和地点。
4、生: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半坡:距今约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学习与探究
1、过渡:
师:我们平常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能够从他的衣食住行来了解,看他平常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等等来了解一个人一辈子活的质量。那么,同样,我们这一节课也从住、衣、食、用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摸索。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
1、师: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步发觉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通过长期的观看和摸索,初步把握了一些植物的栽种方法,如此,原始农耕就产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从采集过渡到农耕,为遗址: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要紧遗址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3、衣: 探究二:现代人能够穿上各式各样的衣服,山顶洞人也会用兽皮缝制衣服来御寒,那河姆渡、半坡居民他们又是穿什么呢?
(总结:河姆渡、半坡居民差不多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他们穿的是粗布麻衣)
4、食:探究三:我们现代人,解决温饱问题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因为食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南方人要紧是以大米饭为主,但平常也能够去吃麦当劳肯德基,那么河姆渡居民也跟我们一样吃大米饭吗?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是吃同样的食物吗?什么缘故?(总结:要紧从地理差异来分析,并从吃的方面来引出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吃的是“大米”,并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的是猪狗水牛;而半坡人种植的是粟和蔬菜,吃的是“小米”,饲养的是猪狗鸡羊,我国也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原始农耕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农耕文化的形成与演进,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次,通过探究农耕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加深对原始农耕生活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原始农耕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和生存智慧。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互动式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需要准备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教具如模型等。
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对农耕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
此外,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前作业和预习题目,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同时,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课堂纪律与学习氛围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农耕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师简短介绍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期待。
2. 概念介绍与历史背景梳理在课程主体部分,首先需要明确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
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或PPT展示农耕工具的演变过程,同时解释原始农耕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随后,通过时间轴或历史脉络图,梳理原始农耕的历史背景。
这一环节应着重介绍不同地域的农耕起源传说、农耕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农耕技术的逐步发展过程。
例如,可以讲述从刀耕火种到铁器农具的进步,以及不同文明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特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教师:这首熟悉的诗歌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诗歌体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教师:原始居民仅靠“采集”、渔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充足,为了拥有固定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了农耕生活。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神话毕竟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社会的天真理解和美好想象。
我国早期的农耕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来了解。
(设计意图:以学生们熟悉的诗歌《悯农》导入农耕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材从原始社会狩猎采集阶段过渡到农耕文明的历程,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主要内容有:农耕文明的起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材料和遗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面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农耕文明的概念离他们生活较远,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让他们感受和理解。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过程,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遗迹、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原始农耕生活。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历史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提前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耕文明?为什么说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过程,呈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点。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1.半坡居民的生活
(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
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
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2)从以上图片资料
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
活信息。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
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
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
(2)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
产生活信息。
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
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
适宜人类活动。
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
明曙光。
讨论并归纳总结: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
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
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
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
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
简单的纺织、制衣。
生活用
具主要是陶器,过定居的农
耕生活。
教材分析: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
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
了有利条件。
讨论归纳总结:
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
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
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
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
等。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
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
术品。
培养学生从
史料中寻找
有效的历史
信息,得出
历史结论的
能力
进一步培养
学生从史料
中有效寻找
历史信息、
得出历史结
论的能力。
了解历史学
习的基本原
则:史由证
来,论从史
出。
让学生明确
本课学习的
重点和学习
的方法。
培养学生从
史料中有效
寻找历史信
息、得出历
史结论的能
力。
培养学生的
比较能力以
及学科渗透
和知识迁移
能力。
培养
学生自学能
力和语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