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合集下载

美术教学中实施道德素养教育初探

美术教学中实施道德素养教育初探

美术教学中实施道德素养教育初探摘要:本文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现象以及一些著名学者、艺术家的启示,从我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一些教学实例阐述了教学中对学生的情商培养、公德意识培养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美术技法知识的同时还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关键词:美术;教学;道德;素养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则会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决定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中,智商只起大约30%的作用,而70%的因素是情商。

情商的培养比学习知识和一般能力更重要。

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

如今有许多高智商的人员,却拥有着低下的情商,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差,由于自身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吃不了苦、工作在外地想家、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等,干不了多长时间就离开了工作岗位,成为失业者,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新的负担。

这一现象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弊端。

人们都说美术可以修身养性,陶冶人的道德情操。

美术育人,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情商指数,是每一名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的素质,不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素质,都是可变的”。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后天因素人的情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注意学生的情商培养,能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地观察和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获取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机;美术教育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帮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美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积极观察、积极想象、积极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幼儿园美育探索:艺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美育探索:艺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美育探索:艺术教育实践与思考在幼儿园教育中,美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美育的教学能够促进幼儿的审美情感与艺术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美育的教学,并且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出发,对幼儿园美育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一、美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1. 培养审美情感美育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促进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幼儿能够感受到美的魅力,培养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2. 提升艺术能力在美育教学中,幼儿有机会进行绘画、手工等艺术创作,培养他们的艺术能力和创造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3. 促进全面发展美育教学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能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在艺术创作中,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幼儿园美育教学的实践探索1. 多元化的艺术教学内容在幼儿园美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多元化的艺术教学内容,包括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贴近生活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艺术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比如在绘画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进行描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表达,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启发式的艺术教学方法在美育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和创作中得到成长。

通过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幼儿园美育教学的思考1. 教师的角色在美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艺术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知识和教育经验,能够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教学服务。

如何看待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

如何看待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

如何看待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作者:程凡华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07期审美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那种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

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

一、美育与感性“感性”与审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美学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可见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

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

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解放人的感性。

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而审美教育要做的,正是将人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

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迟钝,就将逐渐退化。

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

其次,审美教育能够疏导人的感性。

人生而就有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望,这是人和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也是人情所不能免。

在中外历史上,人们都曾经通过理性去解决这个问题,但理性并不能为人的感性的满足提供一条正确的渠道。

感性的满足应该有自己特殊的途径——这就是审美教育。

而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够“疏导人情”,也和美育的感性品格有关。

作为一种感性教育,美育通过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感知,从而逐渐唤醒了那些在无意识之域中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和本能。

美育打开了这只“潘多拉盒子”,并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和自由的空间,让它们充分地抒发、自由地表现。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大学生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大学生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大学生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大学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效,这是大学美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

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美育教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美育教学心得体会1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

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

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

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

幼儿园感性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园感性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园感性教育实践策略幼儿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孩子们初次接触教育的地方。

感性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感性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探索和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

本文将介绍几种幼儿园感性教育实践策略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一、美育教育策略美育教育是幼儿园感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帮助孩子们培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育教育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因为孩子们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优点:1.通过美育教育,孩子们可以对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2.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

3.美育教育适合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

缺点:1.美育教育过程需要大量的教师资源和支持,因为很少有家长能在家里提供充分的艺术体验。

2.一些孩子可能会认为美育教育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可能对艺术没有兴趣或不理解艺术的价值。

3.美育教育过于注重感性体验,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理智思维和其他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教育策略游戏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游戏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幼儿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系列的玩具和游戏,如积木、拼图、玩具车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手动操作和感知来认识世界。

优点:1.游戏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好奇心和自学能力,孩子们可以自主地探索和解决问题。

2.游戏教育非常有趣,因为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3.游戏教育适合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来学习。

缺点:1.游戏教育可能会过于简单,无法提供足够的挑战和启发,从而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2.孩子们可能对某些游戏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游戏教育的效果不佳。

3.游戏教育不能取代其他教育形式,必须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结合。

农村美术教育以美育德的思考与探究

农村美术教育以美育德的思考与探究

农村美术教育以美育德的思考与探究刘耀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是一种能力教育。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

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就是以美育德教的典范。

那么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怎样用美育促进的德育的发展呢?一、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我们应该看到的德育在教育中的优点与弊端,所谓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灌输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评价。

它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言行产生一定的规范性,最终使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走向“内化”,成为受教育者观念意识的组成部分,并在行为上自觉服从之、遵守之。

德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三项内容。

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是行为准则,又是善恶标准。

大则表现为对某种价值观、人生观标准的遵从,如我们赞扬张海迪“身残志坚”,是“生活的强者”、“青年的楷模”,以及重义轻利、廉洁自律等观念;小则体现为对日常行为准则的遵守,如不能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应大声喧哗、讲究文明礼貌等。

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好多学生都走了两极分化的道路,学习差的不思进取,经受学习上的挫折一蹶不振。

学习好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好多学生变得自私,冷漠。

德育的这个空白与不足,就需要美育来补充,来完善,因为美育本身也包含着荣辱观、羞耻感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

再说,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因此,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

另一方面,美育的强烈的感染力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它具有独特的情感优势。

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导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变得至关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第一次接触教育的场所,它不仅承担着为儿童提供知识学习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育教育课程,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以及情感交流能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并分享我的观点与理解。

一、理论基础1. 美育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美育教育是通过美的感受、表达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美育教育课程,可以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促进儿童的综合素质发展。

2. 幼儿园美育教育的特点幼儿园美育教育与其他学段的美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异。

幼儿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性认知和感受情感的时期,幼儿园美育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与审美能力,通过感性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欢乐中成长。

二、探索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深度1.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应该以儿童自身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多样化的艺术体验活动,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2.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融合性的教学模式。

美育教育可以结合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内容,使儿童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美的体验,并将这些体验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三、实践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的广度1. 艺术创造活动通过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中的艺术创造活动,鼓励儿童进行自由创作和表达。

组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演奏等活动,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 艺术欣赏活动通过幼儿园美育教育课程中的艺术欣赏活动,引导儿童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认知能力。

幼儿园感性美术教育美篇

幼儿园感性美术教育美篇

幼儿园感性美术教育美篇在心灵的世界里,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而幼儿期,则是美感形成的重要阶段。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进行感性美术教育时,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个性差异,重视感官体验,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

首先,要以儿童为中心。

在幼儿园,孩子们是活跃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在感性美术教育中,我们要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儿童的选择和表达。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媒介,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

同时,要引导儿童用心去观察、思考和表达,让其真正理解美的内涵和感受美的意义。

其次,要注重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兴趣。

在感性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鼓励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在的美感和独特的艺术潜力。

例如,在色彩教育中,可以针对不同孩子的色彩喜好和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培养,让其在学习和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

再次,要重视感官体验。

幼儿感性教育的重点是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和感受世界。

因此,在感性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提供多样化和丰富的感官体验,让儿童在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中,感受到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听、唱、跳等多维度的体验,让儿童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和曲调的美妙,从而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基础理解。

最后,要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

幼儿期是美感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则是感性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因此,在感性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在多样化的学习和创作中,引导儿童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评价美的价值,培养其独特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敏感性。

同时,在创造力的培养中,要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引导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创作出有创意和个性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幼儿园感性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在美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修养教育,对于幼儿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

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

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

一、“感性”的定义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

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感性”的命运密切相关,常常是人们对“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教育。

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如果不首先对“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

”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

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

“性”的含义则很复杂。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

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

”(《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又说:“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

……情亦性也,谓性已善,示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 (董仲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02页。

)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谈这种“性”谈得最多。

在宋儒张载、二程和朱熹那里,则认为所谓的“性”即人生之究竟依据,“极本穷原之性”,它既是整个宇宙的本根,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人生的根据。

显然,这里所谓的“性”立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与本能、欲望和感情相对(后三者常常陷溺这种“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至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近代以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

在西方,英语中“感性”( sensuousness)与“肉欲”(sensuality)具有相同的词根(sens);在德文中,“感性”与“肉欲”仍是同一个术语Sinnlichkeit,它既指本能的(特别是性欲的)满足,也指感性知觉和表象(即感觉),它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和含糊的认识。

综上所述,所谓“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一方面,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美育与“感性” “感性”与审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美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过它下的定义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42页。

)他认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感性认识,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性认识,逻辑学则研究人的理性认识。

德国另一个大美学家康德也曾经将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认为哲学研究知,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

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

它就是中文中的“美学”一词的本义。

这意味着,美学也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

可见,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

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

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解放人的感性。

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

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在现代社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意识到,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文明(即现代文明)就是一种压抑性的文明。

现代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初,“理性也已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本能、感性领域被看作始终对立于理性,有害于理性的。

哲学用来理解人类生存的范畴也保存了理性与遏制之间的这种联系:凡属于感性、快乐、冲动领域的东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相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和压制的东西。

日常语言也保存了这种评价,因为用于这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带有说教或猥亵的语调。

从柏拉图到现代世界,有关‘黄色作品’的法律,对快乐原则的毁誉一直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

”(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 5页。

)正是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压制,使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消失殆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无论是春天的第一片新绿,还是夏夜璀灿的星空,无论是云白山青,还是川流石立,都难以激起人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喜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人们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平凡而琐碎的时光。

人们仿佛得了“不感症” ,正如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到处可见这种“千百万人的病态性的冷漠态度。

”(注:托夫勒・阿尔温:《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3页。

)而在法国著名文学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那里,我们更可以看到现代人这种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不感症”的形象而生动的表现。

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个完全失去了生活激情的公司小职员,甚至面对恋爱、死亡这些人生大事,他的表现都是非常的冷漠和麻木不仁。

这种感官的异常迟钝和心理性的“不感症”,不仅使人失去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而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隔膜起来,他人成为一堵墙,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

而审美教育要做的,正是将人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将人的感性从在压制下已经变得异常麻木、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

审美教育的这个作用在本世纪初我国大思想家梁启超那里,被称为“剌”。

他认为,小说对人具有四种支配力量,其中之一即为“剌”,所谓“剌也者,剌激之义也。

”他在比较“剌”与小说的另两种支配力“熏”、“浸”时指出:“熏浸之力利用渐;剌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剌之力,使感受者骤觉。

剌也者,能使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18页。

)而美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它上述的感性品格有关。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

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迟钝,就将逐渐退化。

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日月合壁,山川焕绮,“春秋代序,阴阳惨舒,”(《文心雕龙・物色篇》)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日出之容,雨雪之状,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文心雕龙・物色篇》),莫不使人悟以物色,应物斯感,并进而“心亦摇焉”,“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物色篇》)在此基础上人们“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文心雕龙・物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里,不只是人的感官由于外界的剌激而保持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并日益地敏感起来,而且人的感情也被不断地激发,人的想象也不断的丰富起来。

可见,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压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丰富和激情。

这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其次,审美教育能够泄导人的感性。

人生而就有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望,这是人和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也是人情所不能免。

荀子说:“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

”(《荀子・王霸》)《吕氏春秋》指出:“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

”(《仲春纪・情欲》)《淮南子・真训》也说:“且人之情,耳目应感知,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

”相反,如果不让人去感知,将之“囚之于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

”可见,不满足人的耳目之欲,不满足感性所提出的需求,是摧残人性的。

然而,人的这种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也是盲目的。

如果任其自由的表现,不仅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是十分危险的。

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

先秦的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荀子・礼论》)荀子这里明确指出,盲目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国家穷乱的根源。

在《吕氏春秋》那里,作者也告诉我们,盲目地追求耳目之欲,“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仲夏纪》)汉代的《淮南子》也看到了这个危险,它说:“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

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

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精神训》)这都是“亡国之音”。

明代吕坤更明确地说:“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

令人易多者,莫如‘美’。

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

皆祸媒也。

”(《呻吟语》)总之,过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无异于引火自焚,“酒足以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点素士,名足以绊高士。

”(杨梦衮《草玄亭漫语》)我国古代的圣人“决不许人类一切的本能,毫无节制,任情放纵。

他取正当的方法音乐地调节本调本能的冲动与官能的享乐。

”(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这种“正当的方法”即是“克己”、“格物”。

而在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理性对感性的压抑之所以能够成立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潘多拉、女性原则、性欲和快乐都成了灾祸,是分裂和破坏性的。

”(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可见,对于人生而就有的欲望,既不能不满足它,也不能盲目地满足它。

在中外历史上,人们都曾经通过理性去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