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学实验讲义
光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薄透镜参数的测定引言: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反映透镜特性的一个主要参量是焦距,它决定了透镜成像的位置和性质(大小、虚实、倒立) 以便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光路调节技术,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正确使用光学仪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目的]1.学会测量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2.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节方法。
3.熟悉光学实验的操作规则实验原理:薄透镜是指透镜中心厚度d 比透镜焦距f 小很多的透镜。
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大;另一类是凹透镜(也称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大。
透镜的焦距测量用到的成像公式是高斯公式:fp p 111=-'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透镜的焦距测量主要用到高斯公式计算焦距1.粗略估测法:以太阳光或较远的灯光为光源,用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一光点(或像),此时,p →∞,s’≈f’,即该点(或像)可认为是焦点,而光点到透镜中心(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此法的测量误差约在10%左右。
由于这种方法误差较大,大都用在实验前作粗略估计,如挑选透镜等。
2.利用物像公式求焦距: 根据(1)式,则薄透镜焦距为'''ss s s f f -=-= (2)如图1所示,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s 和像距s′,即可用式(2)求出该透镜的焦距f 。
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自准法:如图2所示,在待测透镜L 的一侧放置被光源照明的“1”字形物屏AB ,在另一侧放一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反射镜M ,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 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 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线,然后被平面反射镜反射回来。
再经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A′B′。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光学课件讲解

所在的空间折射率计算
应用光学讲稿
第七节 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 为什么要定义理想像
如果要成像清晰,必须一个物点成像为一个像点
应用光学讲稿 如果一个物点对应唯一的像点 则直线成像为直线
直线OO为入射光线,其对应的出射光线为QQ,需要证明QQ是OO的像。 在OO上任取一点A,OO可看作是A点发出的很多光线中的一条,A的 唯一像点为A’,A’是所有出射光线的会聚点,A’当然在其中的一条 QQ上。因为A点是在OO上任取的,即OO上所有点都成像在QQ上,所 以QQ是OO的像
当几何光学不能解释某些光学现象,例如干涉 、衍射时,再采用物理光学的原理
应用光学讲稿
光线与波面之间的关系 • 波面:波动在某一瞬间到达的各点组成的面
t + Δt 时刻 t 时刻 A
应用光学讲稿
光线是波面的法线 波面是所有光线的垂直曲面 同心光束:由一点发出或交于一点的光束;
对应的波面为球面
应用光学讲稿
像散光束:不严格交于一点,波面为非球面
应用光学讲稿
平行光束
波面为平面
应用光学讲稿
第二节 几何光线基本定律
一、光的传播现象的分类
灯泡
空气
玻璃
应用光学讲稿
光的传播可以分类为: 1、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 2、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传播。
应用光学讲稿
二、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1、光线在同一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时: 直线传播
应用光学讲稿
二、全反射 1、现象
空气
I2
O1
O2
水
I1 R1
A
O3
O4
I0
应用光学讲稿
2、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必要条件: n1>n2 由光密介质进入光 疏介质
应用光学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应用光学的基本原理。
- 了解不同光学元件(如透镜、棱镜、反射镜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 熟悉光学成像的基本规律。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光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应用光学基本原理2. 光学元件及其应用- 透镜:凸透镜、凹透镜- 棱镜:色散、全反射- 反射镜:凹面镜、凸面镜3. 光学成像规律- 物像关系- 成像条件- 成像性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放大镜、眼镜、望远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这些光学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们遵循什么规律?(二)讲授新课1. 应用光学基本原理- 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 讲解光学定律,如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
2. 光学元件及其应用- 介绍透镜、棱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光学元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光学成像规律- 讲解物像关系、成像条件、成像性质等。
- 通过作图法演示光学成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成像规律。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光学现象,验证所学原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 课堂练习及实验操作表现3. 学生对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2. 光学实验器材3. 网络资源七、教学时间2课时八、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青岛大学《应用光学》讲义 第一章

1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1 光波和光线1. . 光的本质电磁波(10nm~1mm )核心区域可见光380nm~780nm 2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1 光波和光线可见光单色光复色光766.50706.52656.28589.29587.57486.13435.83434.05546.07404.66单位: nm 750700650600550500450400620590570475495450红橙黄绿青蓝紫颜色分界线典型谱线A ’b C Dd e F g G ’h 及波长可见光色谱带及典型谱线C ’643.9备注: 颜色的分界线有不同定义, 也与照度有关.3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1 光波和光线2.波动光学的简单回顾真空中光速82.99810m sc =×介质中光速cn=v 光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频率不变。
ν频率与波长和光速的关系cνλ=波面、波前与波线*4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1 光波和光线3. 从波动光学到几何光学波线→光线λ→光线表示光波的传播方向, 在各向同性、均匀的介质中, 光线总垂直于波面. (马吕斯定律)*5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1 光波和光线波面和光束的类型球面波同心光束S会聚光束S发散光束平面波平行光束6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1 光波和光线非球面波像散光束7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2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1.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按直线传播.2.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光在两种均匀介质分界面上的规律.8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2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I I ′R −角度正负的规定由光线转到法线: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光路图中一律标正值. O 入射光线介质1介质2折射率n 折射率n ′N N ′折射光线反射光线sin sin n I n I ′′=I R=−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点处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可视为折射的特例:n n′=−9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4 光路可逆和全反射一、光路可逆二、全反射三、费马原理四、马吕斯定律10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5 基本定律的向量形式I I ′R −O 入射光线介质1介质2折射率n 折射率n ′N N ′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单位矢量0Q 单位矢量′′Q 0′Q 单位矢量单位法线0N n n ′′×=×0000Q N Q N 即()00n n ′′−×=00Q Q N sin , sin , I I ′′×=×=∴0000Q N Q N ∵上式数值成立矢乘等式表明三个矢量和它们代表的三条光线共面.1.折射定律的向量形式11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5 基本定律的向量形式折射定律的向量形式n n ′′×=×0000Q N Q N 令, n n ′′′==00Q Q Q Q ′×=×00Q N Q N 得()0′−×=0Q Q N 即表明与方向一致:()′−Q Q 0N 偏向系数Γ′−=0Q Q N ()cos cos n I n I Γ′′′=−=−0Q Q N i ()2222222222222cos sin sin cos n I n n I n n I n n n In n ′′′′′=−′=−′=−+′=−+0N Q ∵i ()222n n Γ′∴=−+−00N Q N Qi i Γ′=+0Q Q N 12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5 基本定律的向量形式反射定律的向量形式cos cos n I n I Γ′′=−Γ′=+0Q Q N 2.直线传播定律的向量形式直线传播定律可视为折射定律的特例.n n ′=3.反射定律的向量形式′=Q Q反射定律可视为折射定律的特例.n n ′=−I I′=−()cos cos 2cos =2n I n I n I Γ∴=−−−=−−0N Qi ()2′=−00N Q N Q Q i ()222n n Γ′=−+−00N Q N Qi i13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6 光学系统类别和成像的概念光轴共轴系统非共轴(离轴)系统光学系统各元件表面曲率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完善成像(点成像为点)的条件入射光是同心光束(球面波)时,出射光也是同心光束(球面波).共轴光学系统等价描述:共轭物像点间所有光线光程相等.14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7 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理想像对光学系统成像的要求清晰成像(视场内)所有物点都完善成像, 每一个物点都对应唯一的像点.理想光学系统的性质(1) 直线成像为直线.O O A QQA ’理想光学系统成理想像的光学系统.15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7 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理想光学系统的性质(2) 平面成像为平面.平面P A A’B’C’B C 平面P’F E E’F’16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7 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子午面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性质(1) 由系统的对称性决定的性质:共轴光学系统O O’光轴上物点的共轭像点也在光轴上.A A’子午面过光轴的某一截面, 它的共轭像平面也必过光轴. 各子午面成像性质相同. 可用一个子午面代表一个共轴系统.共轭的子午面共面.17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7 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光学系统O A B O’A’B’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它的像平面也必然垂直于光轴.18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7 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性质(2) 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物所成的共轭平面像,其几何形状完全与物相似.即垂直于光轴的同一平面上各部分放大率相同.共轴光学系统注意一般来说,共轴理想成像系统的物像空间中的物与像并不一定相似.O’P’Q’Q P O A B E’G H A’B’G’H’E19应用光学与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1-7 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性质(3) 如果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 或者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 以及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 则其他一切物点的像点都可以确定.基面基点共轴光学系统O ’P ’P O D D ’A A ’B B ’共轴光学系统D D ’OA B Q P Q ’P ’O ’A ’B ’。
应用光学 ppt课件

衍射
双折射
梯度折射率
2.2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在光相交的区域可能发生叠加,甚至发生干涉。不管是哪一种情 况,在光离开相交区域后,光波继续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传播,该 光波身上找不到其他光波对其产生的任何影响,此现象称为光的独 立传播定律。
1.1.2 电磁波谱
400~760nm
380~760nm 390~780nm
1nm 103 μm 106 mm 109 m
1.1.2 电磁波谱
在电磁波谱里,可见光大约在380~760nm之间,按波长从长到 短依次分别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这七种 色光其实分界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两种色光之间的界限本身就不明 显,过渡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色光 红 橙 黄 绿
范围/nm 640-760 600-640 550-600 480-550
色光 蓝 靛 紫
范围/nm 450-480 430-450 380-430
1.1.3 可见光
可见光(Visible light)是波 长大约在380~760nm之间的波 段范围,由于人眼对此波段的 光线敏感,可以引起视网膜的 感光,传递到大脑后,经过大 脑处理后可以分辨出光线的颜 色及与光线相关的物体。
则光的折射定律(Snell law, refraction law of light)可以表示为
1.折射光线也在入射面内; 2.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个常数,与入射角大小无关。
sin I sin I ' n12
其中为 n12 比例常数
2.4 光的折射定律
海市蜃楼的形成
2.5 光路可逆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一个直接的应用就是光路可逆。光在空 间传播时,在光学系统中行进,无外乎有三种情况:
最新应用光学平面镜棱镜系统教学课件PPT教学讲义PPT

当平面镜旋转θ 角时,出射光线相对于原出射 光线将旋转2 θ 角,而且旋转的方向与镜的旋转 方向一致。
二、双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θ
2θ
2θ
θ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工程光学课件
12
证明
✓θ
β=2θ
M1
2I1 2I2
I1 I2
2
I2 I2 θ
I1
I1
M2
I1I2/2
I1I2
与入射角无关 上式恒成立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工程光学课件
D0.33a4
(n1.516)3
D
通光口径仅有原来的1/3
D 道威棱镜
为了在一定通光口径的 条件下,减小棱镜尺寸 两个棱镜同时使用。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工程光学课件
35
这样就组成了立方棱镜 D
D
立方棱镜的一个特点是棱镜尺寸小,通光口径大
立方棱镜的两反射面必须平行,且两反射面必须 镀膜。
立方棱镜只能工作在平行光路中
33
展开图为:
由图可求出展开长度
L AC FG D tan 600 D tan 300 4 3D
3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工程光学课件
34
4. 立方棱镜
直角棱镜的通光口径较大,但是当采用旋转棱镜 改变光轴方向时,此时通光口径就变小了,这样 进入光学系统的光能减少,影响成像质量。
如图所示
a
由几何分析可知:
对2002年3月至2003年12 月间在我院行超声乳化人 工晶体植入手术的415例 (453眼)患者,按照民族 不同分为治疗组(维吾尔、
哈萨克族)与对照组(汉 族),治疗组共227例239 眼,对照组188例214眼。
设备及参数设置
应用光学(12)

S9-4望远镜的外形尺寸计算 前面分别介绍了望远镜的各个部件(物镜和目镜)的性能和类型,这里就讨论本章所要 解决的主要问题——望远镜外形尺寸计算的问题。 在着手进行具体计算以前,首先要明确对仪器的要求。任何一个光学仪器,根据它 的用途和使用条件,必须对它的光学系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 几个方面: (1)系统的光学性能和技术条件。这在§9-1中已作过详细讨论; (2)系统的外形、体积和重量; (3)系统的稳定性、牢固性和便于调整; (4)对系统成像质量的要求。 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上述光学特性和外形、体积等要求,拟定光学系统的结构原理图。例如,系 统中采用几个透镜组?它们之间的成像关系如何?用什么型式的棱镜系统?各个光学零件 位置大体如何安排等等; 2.确定每个透镜组的光学特性,如焦距、相对孔径和视场角等;同时确定各个透镜 组的相互间隔; 3.选择系统的成像光束位置,并计算每个透镜的通光口径; 4.根据成像质量和光学特性的要求,选定系统中每个透镜组的型式。 在初步设计中不考虑系统的像差,完全根据理想光学系统公式进行计算。同时,由 于初步设计的各个透镜组的具体结构尚未确定,因而每个透镜组物方主平面和像方主 平面之间的距离无从得知。所以在计算中一律假定物方主平面和像方主平面重合,如 图9-24(a)所示。
§9-3 望远镜目镜 望远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它把物镜所成的 像放大后成像在人眼的远点,以便进行观察。对于正常 人眼睛,远点在无限远。因此,一般要求物镜所成的像 平面应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重合。 目镜的光学特性主要有三个:像方视场角2ω’、相 对出瞳距离lz’/f’目和工作距离S。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像方视场角2ω’ 根据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公式(3-8)可以看到,如果 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和视场角一定,就要求一定的目镜视 场。无论是提高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厂或者视场角ω,都 需要相应地提高目镜的视场。目前,提高望远镜视放大 率和视场主要是受到目镜视场的限制。
应用光学【第三章】第一部分(PDF)

第三章光学仪器目视光学仪器:和人眼配合使用的仪器本章主要解决的问题:•眼睛的构造•望远镜、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眼睛与目视光学仪器配合的问题、眼睛缺陷及调整•如何选择成像光束的位置•选择成像光束的原则•限制光束的方法§3-1人眼的光学特性•人眼的构造从光学角度看,主要有三部分:----镜头----底片----光阑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能够自动调节角膜:透明球面,光线首先通过角膜进入眼睛前室:角膜后面的空间部分,充满水液,n=1.3374,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水晶体:双凸透镜,借助周围肌肉的收缩及松弛,前表面半径可减小或加大,改变焦距。
角膜,前室和水晶体相当于镜头部分。
视网膜:视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相当于感光底片黄斑:视网膜上视觉最灵敏的地方这两项相当于感光部分虹膜:水晶体前面的薄膜,中心有一圆孔,成为瞳孔,随着入射光能量的多少,瞳孔直径可放大或缩小。
相当于可变光阑盲点:视神经纤维的出口,没有感光细胞,不产生视觉盲点实验视觉的产生外界的光线进入人眼成像在视网膜上,产生视神经脉冲通过视神经传向大脑,经过高级的中枢神经活动,形成视觉物理过程,生理过程,心理过程人眼的光学特性视轴:黄斑中心与眼睛光学系统的像方节点连线人眼视场:观察范围可达150º头不动,能看清视轴中心6º-8º要看清旁边物体,眼睛在眼窝内转动,头也动人眼的调节:视度调节、瞳孔调节1、视度调节定义:随着物体距离改变,人眼自动改变焦距,使像落在视网膜上的过程。
F’•调节量的表示:视度与网膜共轭的物面到眼睛的距离的倒数1SD=l 单位为米l•明视距离和近点、远点明视距离:眼睛前方250mm,SD=(1 / (-0.25))= -4 近点:眼睛通过调节能看清物体的最短距离远点:眼睛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最大调节范围=近点视度-远点视度年龄最大调节范围/视度近点距离/mm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14-12-10-7.8-7.0-5.5-4.5-3.5-2.57083100130140180220290400 不同年龄正常人眼的调节能力2、瞳孔调节外界物体的亮暗随物体,天气,时间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量将本实验系统所提供的所有光学、光电、机械调整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都熟悉。
六、实验内容:
(1)主要光学实验仪器的分辨
(2)进行共轴调节、调平行光
附录:光学成像的基本概念与完善成像条件
一、 光学系统与完善成像的概念
1、光学系统:由一系列的光学元件所构成的系统。
这里所说的光学元件可以是透镜、反射镜、棱镜等。
.
960年,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现在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
激光的特性:(1)高度的相干性(2)光束按高斯分布
激光器的分类:
(1)气体激光器——He-Ne激光器,Ar离子激光器
(2)液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
(3)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
本套实验方案的选择的激光器是气体型He-Ne内腔式激光器,波长为632.8nm的红光,功率2mW。个别实验中还会用到白光点光源。
⑴防震平台
光学实验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特别是对于全息图制作实验,由于是参考波和物光波干涉条纹的记录,如果在曝光过程中因为振动导致两光波有变化,就要影响干涉条纹的调制度。通常要求该光波的振动变化小于十分之一波长。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有震动、空气流和热变化等。震动的主要影响来自地基的震动,如果记录系统部件的机构有松动就会把震动放大,所以必须对工作台采取减震措施。专用全息气浮工作台是最好的减震台。简单的减震方法可用砂箱、微塑料、气垫(用汽车、飞机轮子的内胎)和重1000~2000kg的铸铁或花岗岩,并应安装一个隔离罩。如果不用隔离罩,记录全息图时室内不要通风,工作人员不要大声讲话和距工作台远一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基本原理
(一)、光学实验仪器概述:
主要含:
激光光源,光学元件,观察屏或信息记录介质
1. 激光光源;
激光器即Laser(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原意是利用受激辐射实现光的放大.然而实际上的激光器,一般不是放大器,而是振荡器,即利用受激辐射实现光的振荡,或产生相干光。
2、虚物、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实象可由人眼或接收器(屏幕、CCD、底片、光电倍增管等)所接收;
虚像不可以被接收器所接收,但是却可以被人眼所观察。
3、物空间、像空间
物所在的空间称为物空间;像所在的空间叫像空间。无论是物空间还是像空间都是无限延伸的,不能机械的以左右划分。
七、思考题
1、白屏上出现麻麻点点是什么原因?
(3)焦点、焦面
平行于系统主轴的平行光束,经系统折射后与主轴的交点F'称为像方焦点;过F'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称为像方焦面。第二主点H'到像方焦点F'的距离,称为系统的像方焦距f'。此外,还有物方焦点F及焦面和焦距f。
综上所述,薄透镜的两主点和节点与透镜的光心重合,而共轴球面系统两主点和节点的位置,将随各组合透镜或折射面的焦距和系统的空间特性而异。实际使用透镜组时,多数场合透镜组两边都是空气,物方和像方媒质的折射率相等,此时节点和主点重合。
④反射镜:
当光入射到普通反射镜的玻璃基版上时,要先经过折射再反射,反射光的损失很大。同时玻璃片基的两面会因多次反射引入杂散光。所以光学实验需用表面平整度高和涂有多层反射膜的高反射率反射镜。
⑤其它:
还有一些辅助元件:如多自由度微调器,可三维控制镜架或者滤波器的位置和方向;可变光阑包括可调的狭缝和圆孔光阑、观察屏可用白纸或白屏;电子计时器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等。
(二)、共轴调节: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遇到用一个或多个透镜成像,为了获得较好的像,必须使各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即共轴),并使物体位于透镜的主光轴附近。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激光扩束后的面光源,所有透镜的主轴都需要大致通过光斑中心,才能获得清晰的像。
共轴调节使物、屏的中心处在透镜光轴上,并使各光学元件共轴,达到共轴能保证近轴光线的条件成立。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粗调,即用眼睛观察,使物、屏与透镜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粗调方法如下:通过前后移动白屏的方法先使激光光束与台面平行,再将透明物、扩束镜、双凸透镜依次摆好,调节它们的取向和高低左右位置,凭眼睛观察,再让光斑、物、镜的几何中心处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便使镜的主光轴与平台面平行且共轴,光斑也最大限度得到利用。
光学系统又分为:共轴光学系统及非共轴光学系统
2、完善成像:像与物体只有大小的变化没有形状的改变(物与像是完全相似的)。
二、 完善成像的条件
入射为球面波,出射也为球面波(入射为同心光束,出射也为同心光束)。
三、 物、像的虚实
物有虚实之分,像也有虚实之分。
物:发出入射光波的。像:由出射光波形成的。
1、实物、实像: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就称为实;
(4)然后把针孔放到滤波器上,先稍许移动垂直和左右方向的调节手轮,直接观察针孔小眼,使针孔处小亮点最亮;再调节前后方向的手轮,使得物镜不断靠近针孔。
(5) 待有光斑出现后,不断重复第4步,使光斑的亮度逐渐增加,在光屏上观察到同心的亮暗衍射环。
(6) 最后再沿三个方向微调,使中央亮斑半径不断扩大,亮度逐渐增加,直至最亮最均匀为止。
本实验以两个薄透镜组合为例,主要讨论如何测定透镜组的节点(主点)。
图2测量基点示意图
设L为已知透镜焦距等于fo的凸透镜,L.S.为代测透镜组,其主点(节点)为H、H/(N 、N/)),像焦点为F/。当AB(高度已知)放在L的 前焦点处时,它经过L以及L.S.将成像A/B/于L.S.的后焦面上。因为AO// A/N/,AB// A/B/,OB// N/B/,所以
四、真空滤波器的调节:
(1)首先在激光的前面一定距离放一光屏,在激光打在屏上的一点做记号,并且固定光屏,
(2)然后把针孔滤波器的针孔拿出,使针孔面朝上,不要接触桌面或工作台。
(3)将针孔滤波器至于激光和光屏之间,调整针孔滤波器的高度使之与激光同高,这时就会在光屏上出现一个亮度均匀的圆光斑,并且光斑的中心与我们光屏上做的记号重合。
△AOB∽△A/N/B,即AB: =A/B/:
所以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A/B/的大小,从而得到 的数值。
因为是平行光入射到透镜组上,所以像A/B/的位置就是F/的位置。
F/的位置既然确定,而N/F/= ,因此N/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把L.S.的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互相颠倒,即可测定F和N的位置。
本实验节点和主点重合,所以 和 的位置也得到确定
2、未加针孔前,白屏上出现许多小衍射环是什么原因?
3、平行光有什么特点?
实验二 镜头基点的测定
一.引言
每个厚透镜及共轴球面透镜组都有六个基点。即两个焦点 , ;两个主点 , ;两个节点 , .
二. 实验目的
1.了解透镜组的基点的一般特性
2.学习测定光具组基点和焦距的方法
三. 基本原理
(1)主面和主点
式中 为物镜的垂轴放大倍率, 为目镜的视觉放大倍率。
四、实验步骤
1、首先将已知焦距的显微物镜、目镜及物体(波罗板或透明刻尺)分别夹持在磁力表座上,之后将光源、物体、显微物镜、目镜依次放置在工作平台上,并通过调整磁力表座夹持器进行调整以令各组成元件大致等高,如图6-2所示。
2、用于光学实验的元件一般包括:
防震平台、分束镜、扩束镜、准直镜、反射镜、成像透镜、傅立叶变换透镜、多自由度微调器、可变光栏、观察屏等部件。如果是全息实验还需要快门、干版架、自动曝光和显定影定时器、记录干版等。
(本实验方案中,扩束镜采用针孔空间滤波器,准直镜、成像透镜、傅立叶变换透镜均采用双凸透镜)
六、思考题
1、物方焦点和像方焦点是不是一对共轭点?
2、过节点的一对光线有什么特点?
3、一对共轭光线在物方主平面和像方主平面的上的投射高度有什么特点?
实验三自组显微镜及其特性参数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显微镜的原理及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组显微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进一步加深对显微系统理解;通过对显微系统特性参数的实际测量,进一步掌握显微系统的基本成像原理,同时加深对其参数的理解。
若将物体垂直于系统的光轴,放置在第一主点H处,则必成一个与物体同样大小的正立的像于第二主点H'处,即主点是横向放大率β=+1的一对共轭点。过主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主面,如图1中的MH和M'H'。
(2)节点和节面
节点是角放大率γ=+1的一对共轭点。入射光线(或其延长线)通过第一节点N时,出射光线(或其延长线)必通过第二节点N',并于N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5—4—5)。过节点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节面。当共轴球面系统处于同一媒质时,两主点分别与两节点重合。
实验一光学实验主要仪器、光路调整与技巧
一. 引言
不论光学系统如何复杂,精密,它们都是由一些通用性很强的光学元器件组成,因此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元器件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对安排试验光路系统时正确的选择光学元器件,正确的使用光学元器件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
掌握光学专业基本元件的功能;调整光路,主要包括共轴调节、调平行光和针孔滤波。
在调节中要注意光斑变化的和准直镜移动方向的关系,从而很快达到粗调的效果
⑶细调1,如有条件,可以选用平晶进行细调。把平晶放到准直镜后,使光线反射到挡板上,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⑷细调2,左右微移动准直镜,观察挡板条纹的变化,找出规律,并使条纹的数目减少,最后在挡板上只剩下,一条或半条条纹,这时从准直镜出来的光线就是平行光。
四. 仪器用具
激光器、空间滤波器、凸透镜、毛玻璃、白屏,以及相关的支撑调整架
五. 实验内容
图3 测量基点实物图
(1)安置好元件,调整光路。
(2)可以利用自准直法,让物体AB处于透镜的前焦面上。
(3)测量计算出 ,并确定F/和N/( )的位置。
(4)把L.S.的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互相颠倒,测定F和N(H)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