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作文好玩】我的语文老师系列——记卫鹏先生

【作⽂好玩】我的语⽂⽼师系列——记卫鹏先⽣温馨提⽰:本⽂约1500字,阅读⼤约需要4分钟。
照⽚提供:邹宛玲【写在前⾯】这篇⽂章来的偶然!2015年夏天的某个傍晚,坐公交车去市中⼼。
很少坐公交车,在拥挤燥热的车厢,我有点晕车,昏昏沉沉间,有⼈轻声问好。
仔细⼀看,原来是2009届的学⽣,⾼⼀时教过,⾼⼆我教⽂科,他读理科。
我⼀时记不起他的名字,他很⾃然地介绍了⾃⼰。
他读医,但热爱⽂学,或许也受到语⽂⽼师的些许影响。
他彬彬有礼,⾔语间,总透露出对中学⽼师的感激。
他说,他要去省⽴医院陪伴⽣病的奶奶,说⽼⼈家很喜欢和他聊天。
我在⿎楼站下车,匆匆告别。
⼤约⼀周后,通过微博,他发来了这篇回忆鲁卫鹏⽼师的⽂章。
他的微博名叫“⽔⽜⽔⽜”。
(那⼀年的运动会,是49届)钦慕先⽣之作,读来总觉惶惶。
我印象中的鲁卫鹏⽼师,博览群书,常引经典。
以前,福建⾼考⾃主命题,有考查⽂学名著,他便让学⽣每节课在课堂上演《红楼梦》的重要回⽬,于是,常听到课堂上传来的欢声笑语。
然⾔及对诸多事物的评价评论,卫鹏⽼师却不事张扬,常避⼈后,也不固执⼰见。
⾃然,我以为这是谦逊。
不曾想,三尺讲台,却尽得⾃由!可见,⽼师的⾃由常常在学⽣⾯前呈现。
卫鹏⽼师有⽐较严重的⿐炎,但常常在⿐⼦不通之时,⽤略为浑浊嗓⾳,讲出王国维刘⽂典辜鸿铭等⼤家的⾦句来。
他是中学少见的⽂学博⼠,闲暇时,常见他捧着本艰涩的书。
语⽂⽼师的个性是常常受压抑的,其⼀,是教材;其⼆,是教法;其三,是应试……我⾮常怀念我的中学语⽂⽼师,脚踏拖鞋,⾝穿背⼼,嘴叼烟⽃,晃晃悠悠踱进教室……随便讲点啥,没⼈关⼼分数,没⼈关⼼对错……但是,⼤家都很喜欢,现在,都很怀念。
再录其⽂,以飨读者。
(那⼀年的运动会,扔完铅球)【前⾔】孟⽼师,您好。
我是09级⾼⼀(3)班,⾼⼆/三(9)班的学⽣。
⾼⼀有幸蒙您教诲,受益匪浅。
您温⽂儒雅的⽓质和才情都令我折服,散发着最纯粹的⽂⼈⽓息。
犹记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直觉认为,徐志摩就应该是像您⼀样的形象。
七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往事依依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竞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的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千,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北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扬州市邗江区北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我积累,我运用(32分)1.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语文是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打开课本,从中我们可欣赏到美不胜收的四时景物:春花烂màn (),夏水迅疾,秋雨淅lì(),冬雪皎洁;我们领悟到真挚感人的美好亲情,睹花思人的感动,家人散步的安详温馨(),荷叶荫()蔽红莲的勇敢慈怜。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烂màn()淅lì()(2)给划线词注音:温馨()荫蔽()(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景物”,这句话中的“欣赏”是形容词。
B. “语文是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这句话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C. 小王与久未见面的老朋友寒暄时说:“多日未到府上拜访,家父、家母身体都还好吧?”解说:小王的表述十分得体而且很有礼貌。
D. “哎呀。
真是太美了!”张老师说,“我非常满意!”的解说: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们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3. 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都选自《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咏雪》主要表现了孩童们的才思敏捷、富于才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则故事称赞了陈纪的品行。
C. 《天净沙·秋思》体裁是小令,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是元朝马致远。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doc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是高中生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怀念一位国文老师》现代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现代文阅读原文多少年了,我一直难忘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那是我在通师附中读初中二年级时的1948年,开学之后一位风风火火的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
他向同学们问好之后,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
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
正当同学们不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
"我明白了,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
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
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
有人说他在标新立异,还有的同学则反串了"峰"与"风"的谐音之策,将"吾师"叫成"巫师"——给他起了个巫师的绰号。
弦外之音,意在针砭田秀峰老师离开国文教学的常规。
当时,语文的通称为国文。
学生们虽然已经不再穿长袍马褂,但思想还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
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尤其是那天,我在他的书架上有了发现,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
对我说来,这个发现引起的震撼,无异于一声雷鸣,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里,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
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上课课件(2024秋).doc

动一动
•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 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 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 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 语言。
•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
品一品
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修辞 手法、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 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一词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 起来,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 比,强烈的反差,衬托文中写的这几件事留给作 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 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 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说一说
根据课文内容 说一说“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 ,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 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 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 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必记字词
老师悼词范文

老师悼词范文悼词。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悼念一位伟大的老师,一个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人。
他是一位教育家,一位引领我们走向知识殿堂的导师,更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良师益友。
他的离去让我们感到悲伤和失落,但同时也让我们铭记他的教诲和关爱,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这位老师,他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他的课堂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是启发思维的舞台。
他的教学方法独具匠心,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他总是鼓励我们勇敢地追求梦想,勇敢地面对挑战,永远不要放弃。
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除了教书育人,这位老师更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良师益友。
他总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是无私的,关怀是无条件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收获到最真挚的情感。
他的耐心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愿意倾听我们的困惑和烦恼,给予我们最中肯的建议和指导。
他的一颦一笑,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我们的爱和关怀,让我们感到了温暖和安慰。
然而,当我们还沉浸在他的关爱和教诲中时,他却突然离开了我们。
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震惊和难以接受,我们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上再也见不到他了。
我们的心如同被撕裂般的痛苦,我们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然而,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我们永远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一切。
虽然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
他的教诲和关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他的形象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
我们会永远怀念他,永远铭记他的教诲和关爱,永远珍惜他留给我们的一切。
让我们以老师为榜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眼前的人和事,让我们用行动来纪念他,让我们用心来传承他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这位伟大的老师默哀,让我们用最诚挚的祝福和最深切的怀念送别他,愿他一路走好,愿他在天堂里安息。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走进作者】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入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赴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背景资料】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2、《雅舍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小品散文34篇。
续集于1973年出版,收作品32篇;三集于1982年出版,收作品37篇;四集于1986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集合订本亦于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后来,他应邀在重庆出版的《星期评论》写专栏,以「雅舍小品」为栏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笔名「子佳」发表,写了十多篇.虽然后来《星期评论》停刊,但「雅舍小品」还是继续写下去,散见于重庆,昆明的一些刊物.抗战胜利后,梁氏有意把作品辑为一册,交商务印书馆印行.可是由于当时内战方殷,终因纸张太贵而无法即时出版.直到台湾后,才由正中书局出版.内容大要《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精华版) PPT课件 图文

➢ 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 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 乐得敷敷衍衍。
➢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 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老师,这样写有无恶意? 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有泡菜霉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
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水都吝而
不用,怕伤元气。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
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
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
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始刷牙。"扪虱而谈"的是男人。还有更
家笔战不断。
•
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
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
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
、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
新月社。
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 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 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 作《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 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 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英国文学史》、《远 东英汉大辞典》。《雅舍小品》在港台已经再版了50多 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
•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 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 调高雅,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多少年了,我一直难忘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那是我在通师附中读初中二年级时的1948年,开学之后一位风风火火的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
他向同学们问好之后,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
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
正当同学们不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
”我明白了,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
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
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
有人说他在标新立异,还有的同学则反串了“峰”与“风”的谐音之策,将“吾师”叫成“巫师”———给他起了个巫师的绰号。
弦外之音,意在针砭田秀峰老师离开国文教学的常规。
当时,语文的通称为国文。
学生们虽然已经不再穿长袍马褂,但思想还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
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为了摸清他是不是“狗掀门帘子———只凭一张嘴”的巫师,便自动担任起福尔摩斯的任务。
当时,我是学校里的住宿生,去他的宿舍十分方便,便在一天下课之后,敲开老师宿舍的屋门,借口是来补交作文课堂上没能完成的一篇作文。
就在这天,我在他的书架上有了发现,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
对我说来,这个发现引起的震撼,无异于一声雷鸣,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里,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
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他兴冲冲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
记得,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是记载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西门外一个叫小闸的水塘去玩水的趣事。
其中一个家在白洋淀、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在文章中,我把他誉之为《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
更有意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犹如一个大顽童,在与全班的同学嬉戏。
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同学们有的笑,有的叫———唯有我的心跳如同擂鼓,因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目光都抛向了我———从小学到初中,虽然作文课也曾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没有被老师朗读过。
多少年后,我感知从那一刻起,已然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因为我的文学潜能,在这一刻被田老师激活了,并得到了他的认可。
第二件难以忘却的事情,还是源于作文。
有一次在自由命题的作文时,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
文中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悲怆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童年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他不仅臂力过人,还曾有过骑在一匹没有马鞍的马,驰骋过家乡的北山,到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的纪录。
可是当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没过三天他就与世长辞了。
他走了之后,让这个小小山村失去了宁静。
有的乡亲说:他不该在山巅上垒塔,让山神背上驮着它,山神恼火了……有的乡亲说:那石塔正好对着他的家宅,冒犯了地下神灵,阴气便顺着地下中轴线进了他的家……我年纪小,心中没有那么多迷信传说,只是再看那满山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我之所以写出这样一篇作文,全然因为通师附中院内盛开的桃花,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
田秀峰老师看了我这篇作文后,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班上进行通读,而是拿着我的作文去找了我的家叔从陆人去了。
家叔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当时的天津《大公报》冯至主编的副刊上,发表过模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之诗作,此时家叔在通师任教导主任之职。
当天,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并把我写的作文从抽屉里拿了出来,问我说:
“这真是你写的吗?”
我答:“叔叔,你该知道咱们村‘小马驹子’这个人呢!”
“他真的死了?”
“长疔毒死了!”
家叔告诉我:“这篇作文是田老师送来的。
他认知你身上蕴藏着有待生发的文学细胞,我看了你的作文之后,也认同他的意见。
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
”
从此,田秀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
他一边用拳头敲击着木桌,一边激励我要多读多写多投稿。
他说他虽然不是算命的先生,但他能管窥到我的未来,有可能是与文学结缘的人生。
我仔细地搜索过他的书架,想看看这位老师有没有其他的著作,找了许久还是只看见他那本《一串念珠》;尽管这位老师难与胡风、雪峰相比,但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还是在我少年时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
可惜,他只执教了我们一年国文课,就被调往天津去任教了。
一年之后,我也来到北京师范学校求学,并于两年之后的1951年在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
所以,我对这位老师给我的文学初步加薪助燃之情,一直牢记于心。
十分巧合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有一次我接受报纸记者的采访时,曾提到了这段往事。
不曾料想到的是,这篇记者的报道被一个认识田秀峰老师的人看到,将报纸转给了田老师。
他通过报纸给我写来一封长信,除了与我叙说别情之外,还用他年轻时任教师时的幽默,在信中问我:“我能算上个识别千里马的当代伯乐吗?”我给他任教的天津财经学院复信说:“田老师,您是一个杰出的教师,凡是好的老师,都是识马的伯乐;但您在我眼里,是伯乐中的伯乐,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不是千里马,而是一条只会拉车的笨马,您把一匹‘笨’马,调教成一匹‘奔’马,不是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吗?!”
适逢教师节到来,写此短章,一向教师中的伯乐们致敬;二借此短章,向催生我文学初步的老师,表达一片真挚的感怀之情。
一个优异的教师,除了教人丰腴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天职,那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素质和潜能———在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对学生的潜能有所发现,本身也是对教师智能的考核。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擂鼓()②悲怆()③绰号()④丰腴()
2.请你谈一谈下列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①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②但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还是在我少年时播下了行文和做人的种子。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一句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本句与第十二自然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
4.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田老师所做的“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的两件事。
5.人们常以桃花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少女的脸颊。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却以“再看那满山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
”来抒写自己的感受,其原因是什么?
6.孩子们将“吾师”叫成“巫师”,“意在针砭田秀峰老师离开国文教学的常规。
”但是读过文章后,我们感觉到“巫师”一词又是对胡老师的赞美,因为他能“把一匹‘笨’马,调教成一匹‘奔’马”。
你认为,田老师的法术是什么?
7.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一个优异的教师,除了教人丰腴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天职,那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素质和潜能。
”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