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精品教案
第三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教学目标】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1、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49年到台湾。
重要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等,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教案标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2. 帮助学生明白国文老师对他们学习国文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尊重和感激国文老师的辛勤付出。
教学内容:
1. 国文老师的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内容。
2. 国文老师对学生学习国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学生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
责任。
2. 激发兴趣: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国文老师的看法和感受,引发学生对国文老师
的兴趣。
3. 讲解:老师介绍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以及对学生学习国文的重要性
和影响。
4. 讨论:学生讨论国文老师的重要性,分享自己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尊重
之意。
5. 总结:总结国文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以及学生对国文老师的感激和尊重。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启发学生对国文老师的认识
和理解。
2.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国文老师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对国文老师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国文老师的认识和理解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感激国文老师的辛勤付出。
2. 组织学生为国文老师写感谢信或制作感谢卡,表达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华文化的魅力——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国文,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中文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学习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传统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文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包括中华文化的介绍、经典文学作品的选读等。
2. 教师准备相关课堂活动和讨论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3. 教师准备评价学生作业和表现的标准,以便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符号等内容,以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教师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讲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
三、阅读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阅读一篇中华文化相关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提出问题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四、写作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
2.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华文化,提出相关阅读和研究的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阅读更多的中华文化相关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优选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高二语文组审核人:周爱国洪海军执教者:郝小玉一、三维目标1.把握国文老师的人物形象,学习这位国文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本文的结构特色与刻画人物的方法二、重点和难点1. 学习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2. 学习本文的结构特色与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著名散文作家魏巍曾写过《我的老师》,当代作家汪曾祺也写过他的老师金岳霖先生,老师是我们学习上的引路人、为人上的垂范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著名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的一位国文老师。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提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出示幻灯片1.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2.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开始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引出下一环节)活动一、自主研习(20分钟)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
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第一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形容。
(板书凶)那么说他“凶”具体有哪些表现呢?(相貌古怪、脾气暴躁)出示幻灯片相貌古怪凶脾气暴躁生活邋遢按理说,这样的一位老师应该不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更谈不上教书育人了。
课文中却有这样的语言“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板书“敬慕”)※注意引导(表面上生活邋遢实际上不拘小节、表面上经常骂人实际上心忧国文教育现实、教学有方、育人有成)出示幻灯片生活邋遢不拘小节脾气暴躁心忧现实出示幻灯片兴趣培养(选辑教材新旧兼收)习惯养成(重视诵读)教学有方方法指导(割爱之理、少用虚字、硬转硬接、开门见山、譬喻说理)爱生敬业育人有成“育人有成”中插入对的介绍: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共5则范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共5则范文)第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共)《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一)简介作者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梁实秋先生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任教。
1949年他赴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写的《》在港台已经再版了50多次。
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
作为现代散文家,梁实秋沉稳、通达、幽默的性格,酿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调,这种文调尤其切合中年人的心境。
在艺术处理上,繁简、浓淡、文白、雅俗他都处理得很得体,颇具大家风度。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二)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资料理解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完成下面作业: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有棱有角椭圆形狞笑油渍瓢淘汰鼾声敷衍鼻涕荪琅琅上口胡诌冗长删削扑拙突兀矫健孑孓玉箸2.解释下列词语: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按捺不住:眉飞色舞:抑扬顿挫:朴拙:突兀矫健:3、文章分四部分,以__________的手法刻画了形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1《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国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认为国文老师需要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情感的力量,能够引导学生爱上语文,喜欢阅读,才能在教育上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我的中学时代,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国文老师,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这篇文章便是对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体验和评价。
一、教学方法我的国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组织我们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而不是纯粹的讲授,她认为只有学生在互动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西游记》时,她会引导我们自己来判断孙悟空是人还是神,还是妖怪;在学习唐诗宋词时,她会让我们背古诗,然后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这句诗的含义。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更有兴趣和动力。
二、教育理念在我的国文老师看来,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她每次在课堂上都会强调语文教学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例如,在学习《聊斋志异》时,她会给我们介绍张小泉的生平和文化背景,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此外,她也非常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适时地激发和发掘这些优势,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深度和成效。
例如,她会经常让我们做一些写作练习,让我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和创意,从而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我的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更加热爱语文学习,也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传承和表达文化的基础通过我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我意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门学科,更是为了传承和表达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简介上大学之后,我曾经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国文老师,她的名字叫做李老师。
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她的教学方法非常新颖,备受我们学生的喜爱。
我们选读的教材就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分发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教材和相关的辅导材料,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和准备相关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现代散文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教学重点教师介绍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散文的特点和魅力,重点讲解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第三步: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品和作者的风格特点,逐一剖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
•第四步:课堂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和互相学习。
•第五步:教学总结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对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并进行评价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现代散文,并为未来的阅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作为一位优秀的国文老师,李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是我人生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
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学习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现代散文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考能力。
我相信,这份珍贵的经历将永远伴随着我,并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财富。
2012苏教版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word教案1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深情。
2、分析文章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人物特征等写作手法四、学习疑点: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什么?五、知识链接1、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他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作品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创作、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2,比他高两级的清华同学闻一多写了长文《〈冬夜〉评论》,他随之写了《〈草儿〉评论》,合为《冬夜草儿评论》自费刊印出版,这是他最初的作品集。
在清华的最后一年担任《清华周刊》文艺栏编辑,同时常在《晨报副镌》和创造社的刊物发表诗与评论。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的影响较深,文学观有很大变化。
他的有代表性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刊》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的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后来他更竭力反对文学文学的阶级性。
这些观点受到鲁迅和左翼作家的批评,由此引发出一场关于文学阶级性的激烈论战。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江苏如皋中学王学东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这里教者可顺便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开始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引出下一环节)(二)整体感知(10分钟)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
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
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头尖、秃、亮脸形方方的、扁扁的鼻尖红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同时训练学生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一举两得)(三)词语理解(5分钟)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有些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它所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请说出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1.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C)A.旧事,以往的事情B.旧业,原来的职业C.先例、成法D.典故(“先例”、“成法”的用法在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例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2.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
( D )A.警告他人的语句B.警示他人的语句C.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D.好玩而印象深刻的语句3. 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 D )A.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B.国民经济的总称C.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D.用较少的笔墨表达较丰富的内容(设计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体会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这也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紧张。
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先讨论,再出示选择题)(四)亮点赏析(10分钟)每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些亮点,那么什么是“亮点”呢?亮点就是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的地方,或结构,或语言,或立意,或描写……我们要写出亮点,首先要认识亮点,今天就让我们来找一找本文中的一些亮点,并作适当的赏析。
亮点之一:欲扬先抑,似贬实褒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赞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此处可适当联系一下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就是一个外表丑陋而内心极其善良的人)先贬一下,先抑一下,后面的褒扬就更引人注目了。
亮点之二:善抓特征,描画细腻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
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
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
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亮点之三:语言幽默,谐趣横生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
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
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我们的作文中如果运用恰当,也会让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的,在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就出现了两篇幽默感很强的佳作。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欣赏课堂所发的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段,如没有时间,就让学生课后去阅读)(五)认识作者(3分钟)本文写得这样好,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作者呢?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梁实秋先生与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还曾经有过一段论战,论战的原因和细节因时间关系老师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鲁迅在当时的文坛上一直慨叹碰不上一个像样的对手,并由此而感到孤寂无聊。
当他遇到梁实秋之后凭借直感,他明白终于碰上了一个理想的“敌手”,先生的情绪立即亢奋起来,一个能让鲁迅先生感兴趣的对手一定不是等闲之辈。
只是当年的梁实秋还是一个年仅25岁的毛头小伙,而写作本文时已是年近70的老人了,他的文笔当然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作者介绍一般是放在上课伊始的,但我感觉开始不介绍作者并不妨碍学生理解课文,放在亮点赏析之后再来介绍作者,可让学生对作者加深印象,也更佩服作者了)(六)单元延伸(5分钟)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单元的标题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写人就要把人写活了,写人就要写出人的个性。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怎样写才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呢?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作如下概括:把人写活的方法:1.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2.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3.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七)复述迁移(7分钟)在你的学习生涯中,你碰到过富有个性的老师吗?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一下,好吗?(设计这个环节一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之中,二是借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想让课堂出现一点小小的高潮)(八)课堂小结(2分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欲扬先抑的结构艺术,欣赏了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还学会了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具体方法。
老师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课堂上所学到的技巧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去,也希望大家把今天学习散文的一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散文阅读之中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拓展资料一、作者简介梁实秋,原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他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 B《晨报》第7版。
曾与闻一多等组织清华文学社,主编《清华周刊》。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十学位。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的梁实秋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影响较深。
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他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年,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并写了许多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实秋杂文》、《雅舍杂文》、《清华八年》等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
二、梁实秋谈散文★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筋中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
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不可少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弗老贝尔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