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名词解释

主观能动性名词解释能动性(orienta)指的是人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基础。
主观能动性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精神,即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它是人的其他能力和能动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指认识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即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的能动作用,是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和特点。
(1)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而也创造了人类历史,劳动是“万物之源”。
劳动使人在自然界的肉体存在变成了社会的、精神的人的存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整个历史的真正基础和起点。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实践才能把我们头脑中的种种观念外化为现实的东西,变为客观世界,变为对象世界。
(3)思维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是由于人类有了抽象思维才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正是由于人类能够用理性的尺度去衡量感性材料,才为实践提供了检验的标准。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是指认识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即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的能动作用,是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和特点。
(1)它要求人们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和进行加工制作,以获得关于对象的丰富的感性材料。
(2)它还要求人们不仅能对对象进行某一方面的认识,而且要能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3)它要求人们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行为主体对意识指导下的客观外界的能动反映的特点。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实践反映。
其特点如下: 1.能动性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人。
人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改造外部世界。
3.人能够能动地调节和控制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1.主体是在实践中进行活动的人。
名词解释主观能动性的意思

名词解释主观能动性的意思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能力。
它是指个体能够自主地选择、决定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的环境和条件所完全决定和限制。
主观能动性既包括个体对待外部环境的积极态度和主动行为,也包括对自己内部的心态、情绪和思维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心理学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领域。
在心理学中,主观能动性被认为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特征,与个体的自尊、自主性和积极性等密切相关。
在社会学领域,主观能动性被视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个体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
在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主观能动性被看作是个体教育和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和要素。
主观能动性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行为的主动选择和决策。
个体在面对各种情境和选择时,能够全面了解相关信息、权衡利弊,自主地做出决策,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的指导和影响。
例如,一个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会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
其次,主观能动性涉及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负责和主动调整。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并根据结果进行主动的调整和改变。
他们不会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积极寻找自身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提高下一次行动的成功率。
第三,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内部的情绪和思维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时,能够主动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不被外界的情绪、压力和诱惑所左右。
他们懂得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情绪调节技巧来应对挑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最后,主观能动性还涉及个体对于自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主动规划。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和积极态度,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实现这些目标付诸行动。
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未来,从而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和联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要辩证地理解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它既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同时也给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理解时要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和联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概念,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一、内涵和表现不同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学中最基础的原理。
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运动取决于个人主观行为,而客观规律性指社会运动受客观原则的限制,这一原则和一定条件相关,会影响社会运动的结果。
社会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的意志力和主动性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变化。
这种思想学说在17世纪由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进步。
可以这样说,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运动归结到个人行为上,重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
客观规律性侧重于客观原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各种客观原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带有支配性,它们可以把社会发展导向特定的方向或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与个人本意不相一致,也可能与预期结果完全不同。
这样看来,客观规律性有时能够抑制社会发展的主观性,使之受到客观原则的约束和限制。
两种原理都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关。
通常,它们不是正面矛盾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把社会发展归结到个人意志力和客观规律的总和上。
实际上,客观规律的存在可以指导社会运动的方向,并且可以引导个人行为面向它们。
凯勒兹等学者指出,个人行为与客观规律、历史进程和政治与经济场所三者一起建立起来,经历了一系列精耕犁耙的流动变化,在这期间,人们可以用某种方式改善其主观能动性。
所以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彼此抵消的力量,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一般规律的社会发展。
主观能动性

茫茫晨雾,一声声的鹤鸣把我们带到素有“高 原明珠”之称的贵州最大淡水湖泊──草海。草 海被称为“鸟的王国”。冬天是草海最好的观鸟 季节,来此越冬的候鸟有184种,超过10万只,国 家级保护鸟类有27种,仅次于青海湖。其中最珍 贵的就是这种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 黑颈鹤,世界上仅存4000只,大部分在我国大陆 繁衍栖息。草海就有700多只,此起彼伏,好不热 闹。如今的草海,人鹤相亲的场面随处可见。
(他该怎么做才能走出大森林?)
他想起训练营学到的一些求生方法。首先想到的是设法 找一条小溪。如果能找到一条小溪,顺着溪流走,一般情况 下迟早会走出去的,因为水是向低处流的。可是他失败了, 花费好长时间也没找到小溪,而且越走越远,食物和水也越 来越少。他告诫自己不要慌。他相信,只要沉着冷静地想办 法,就一定能够脱离危险。他突然想起,训练营老师曾讲过, 在当地的森林里如果迷了路,一直朝北走,就会走出森林。 哪里是北呢?于是他开始用曾学过的知识,根据一些地物特 征来判定方向。经过1天1夜的努力,小安终于走出森林,安 全脱险。他为自己野外生存训练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老师 和同学们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小安森林遇险的过程,我们没有经历,但在学习、生活、 工作中都遇到过种种困难。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应从 小安身上学些什么呢?
(2)尊重和利用客 观条件
“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
“神舟”飞船返回舱是整个载人 航天工程研制中最关键部位之一。 它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 的太空卧室。返回舱体积大、外形 不规则,发动机安装面及对接密封 面精度要求极高,局部焊接时易变 形,达不到技术要求,许多国内的 顶尖技师都败下阵来。袁家军要啃 这块硬骨头,带领试验队员废寝忘 食地攻关,并把院士、专家和哈尔 滨工业大学的教授请来做高参。试 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从失败 中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在1996年9 月28日,打造出了中国航天史上第 一个飞船返回舱。
主观能动性名词解释

主观能动性名词解释1、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或自觉的能动性。
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第一,人们自觉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第二,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认识能动性和实践能动性两个方面。
认识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人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其次表现在对实践的预见、计划和创造新的实践的行为中。
2、这是一种认识论命题,它意味着: (1)人类的认识和意识可以不受知识和信念的限制而获得任何进步;(2)人类的认识能够达到并能驾驭科学理论所描述的范围。
但这种思想只是为当时的科学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对主观能动性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
指出: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的、无穷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3、自觉能动性;(简单地说,自觉能动性是由人的认识、意志等决定的、能推动人和社会向前发展的能动性。
)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
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意识都具有的基本能动性,也是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归根到底是由人的自觉能动性来决定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愈深刻、全面、正确,则推动人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就愈强大。
3、主观能动性的实质在于人的创造精神和主体性。
一方面,人具有与动物不同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信念,而且还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人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他不仅具有动物的本能,更重要的是他还有特殊的社会活动,即自觉能动性,它使人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
4、这是一种认识论命题,它意味着: (1)人类的认识和意识可以不受知识和信念的限制而获得任何进步;(2)人类的认识能够达到并能驾驭科学理论所描述的范围。
但这种思想只是为当时的科学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性。
主观能动性是什么意思

主观能动性是什么意思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二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大都认识到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意识看作是客观世界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根本不了解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而犯了机械论的错误;唯心主义虽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制约,但认为人的意识可以脱离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任意发挥主观的作用,这样容易将主观能动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因而陷入唯意志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主观能动性
1,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主观能动性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①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②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3,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按客观规律办事
质——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量——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4,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以便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举例:为什么苹果落地,而卫星能上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5,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
主观能动性的3个表现
1)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要注意人们想问题的能力与活动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两个具体表现,即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2)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首先要注意这种能力的实现和活动的开展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其次,要明确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根本之点是它的创造性。
再次,要把握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这是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3)主观能动性的第三个表现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精神状态有哪些重要表现,即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
其次要把握这些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在认识
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规律的客观制约关系
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包括客观规律在内的各种客观因素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机械唯物主义只看到了客观决定主观,不能理解主观能动性在受制约的同时,仍然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
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小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途径
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感受它,记录它,而不能将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特别的本领。
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也体现出了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以马克思哲学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是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提高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每一个具有成就的人都经历了与众不同的超常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国家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付出了主观努力,并从客观世界中得到了回报,这个回报就是调动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最根本的动因.人只有在被追赶逃命时才会跑出自己的超常速度,没有外界压力大多数人会选择舒服的散步而不会出现亡命的跑步。
许多努力都是被逼出来的,外界压力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最好动力。
考试前夕,我们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积极地在看书;看着朋友们都比自己优秀,我们会暗暗地下决心更用心的做事。
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人能
居安思危,这便是人的主观自觉性。
主观能动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在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个人创新,则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境界。
亿万农民多年来一直在种水稻,但只有博学多才,善于思考,勤于试验的袁隆平才能创造出高产高质的杂交水稻。
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
蒸汽机的创新引发了工业革命,电脑的创新带来了信息革命,袁隆平的创新使中国千百万农民得到了经济上的解放。
另外,主观能动性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思想意识与行动相结合的结果。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现今社会的人尤为重要,尤其是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年轻人。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我们都知道,主观的体现毕竟是一种思想的单独体现,可能有时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