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竞赛辅导—光、热、声 (教师使用).docx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讲座 声现象(学生版)

2019-2020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讲座 声现象(学生版)

2019-2020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讲座声现象(学生版)【知识要点解读】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一定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发出声音。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

发声物体的振动有的我们能直接观察到,如吉他发声时弦线的振动;有的我们不易直接观察到,如敲桌子时桌面振动。

但我们可以触摸感觉到,或在桌面上放纸屑,让桌面振动“显示”出来。

2.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源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随发声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介质振动,由此使振动向外传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15℃时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固体传声快且声能损失小,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

4.人耳能区分两次声响的时间间隔为0.1s。

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人离反射声音的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5.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声源振动,介质将外界传来的声音由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知识拓展】1.在利用声速进行有关计算时(例如回声测距离),可以认为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匀速传播,可以利用s=vt计算。

2.音调和音色都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在区分不同的发声体(例如乐器)时,主要靠音色的不同来区分;在区分同一发声体质量的好坏(主要指内部结构是否损伤)时,主要靠音调的不同来区分。

3.三种主要乐器的发声原理:打击乐器:靠打击时乐器本身振动发声。

例如鼓,鼓皮绷得越紧,打击时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编钟,当用同样的力量敲击编钟时,编钟的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弦乐器:靠拨动时弦的振动而发声。

初中物理声光电力热

初中物理声光电力热

初中物理声光电力热一、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敲响的音叉在振动,我们可以通过触摸音叉感觉到它的振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也在振动。

-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立即消失,因为声音还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 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在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玻璃罩内空气逐渐被抽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接近真空时,几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C的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二)声音的特性1. 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是因为女高音歌唱家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比男低音歌唱家高。

-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 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例如,用力敲鼓时,鼓面振动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3. 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

-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演奏相同的音调、响度的音符,我们也能听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演奏的。

(三)声的利用1. 声与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蝙蝠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医生通过听诊器听病人心肺的声音来诊断病情;利用声呐系统探测海洋深度、鱼群位置等。

2. 声与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初中物理总复习声、光、热部分21页PPT文档

初中物理总复习声、光、热部分21页PPT文档

D、传声
初中物理总复习声、光、热部分
四、初中物理光学部分中考考查热点和特点
光学知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经常考查的 内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现 象;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眼 睛与视力的矫正问题等。题型多以选择题和 作图题出现。用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中考的热点,有 关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 像的作图是中考的重点。
B
C
初中物理总复习声、光、热部分
例5:下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 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初中物理总复习声、光、热部分
五、初中物理热学部分中考考查热点和特点
1、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
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在中考中考查的主要内 容有;物态变化的类型及其吸放热情况;晶体和非 晶体熔化与凝固的现象及规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 素和液体沸腾现象。考查的分值及难度不大,并且 大都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初中物理总复习声、光、热部分
如:1、关于分子动理论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大,内能一定升高。B,物体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一定加剧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时,就没有斥力。D,零摄 氏度的冰没有内能。
初中物理总复习声、光、热部分
2、2019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 抗震抢险中许多场面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灾 区一青年为防止液化石油气罐在烈日下发生爆炸, 将液化气罐的一部分埋入土中,并在周围倒插了几 个装满水的啤酒瓶。
A
手在墙上 形成手影
B
放大镜把 字放大
C
筷子好像在 水面折断了

初中物理精炼: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

初中物理精炼: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

B.“融雪盐”即产生“保暖层”,使冰雪吸收足够的“地热”而熔化 C.使雪形成“含融雪盐的雪”,“含融雪盐的雪”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 D.“融雪盐”有利于冰雪对阳光的吸收,从而加快冰雪的熔化 4.甲、乙两块金属的初温相同,质量相等.将甲球放入一杯热水中,达到热平衡时,水的温度降低 了 10℃.将甲球取出(设水没有质量和热量损失)立即将乙球放入这杯水中,达到热平衡时,水的 温度又降低了 10℃.由此,甲乙两球的比热关系是 A. c甲 > c乙 B. c甲 = c乙 C. c甲 < c乙 D.无法判断 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斜射入地球大气层后,其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B.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雨入射角 C.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 90 度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照相机拍摄,因为这个像是虚像 6.在下列现象中,属于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是 A.倒影 B.色散
4.像: (1)发光体发出的光,经光学器件(反射或折射)后的实际光,若为会聚光束,其会聚成的明亮 区域叫发光体的实像,若为发散光束,其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区域叫发光体的虚像. (2)注意: a.像和影有本质的区别,切勿将两者混淆; b.实像和虚像均由实际光形成,但两者的成因和呈现方式不同. ◆光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人眼就是根据这个道理看到物体、并判断它的位置的. (2)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世界上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光在其他介质中的 传播速度均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变. 2.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2)折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路可逆 ◆成像规律 1.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4)所成的像是虚像.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u>2f u=2f f<u<2f u=f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成像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成像大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像的虚实 实像 实像 实像 像物位置 透镜两侧 透镜两侧 透镜两侧 不成像 透镜同侧 放大镜 像距(v) f<v<2f v=2f v>2f 幻灯机 应用 照相机

初三物理竞赛辅导(一)热声光

初三物理竞赛辅导(一)热声光

初三物理竞赛辅导(一)(声和热)一、单项选择题1、白炽灯泡的灯丝常制成螺旋状,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尽量减小灯丝的电阻B 、便于灯丝散热,防止灯丝熔断C 、减少灯丝散热,提高灯丝的温度D 、减少灯丝在高温时的升华2、若在加热了的油锅中滴入一滴水,会有剧烈的响声,并溅起油来.其主要原因是( )A 、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B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C 、水滴温度太低D 、水的比热容比油的比热容大3.如图所示为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A .口中呼出的“白气”B .冰冻的衣服晾干C .玻璃上的“冰花”D .河面上的冰块4、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 这主要是因为( )A. 油层覆盖在汤面, 阻碍了水的蒸发B. 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C. 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D. 油层阻碍了汤的辐射5、有一种用来取暖的热水袋,它的表面有许多长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这些突起部分相互平行且突起的高度较大(如图所示),作成这种外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热水袋美观大方,起到装饰作用B .使热水袋能同时具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功能C .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直接接触面积,以降低热水袋的放热速度,实现缓慢放热D .这种突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以防止在某种重压下,袋内热水将热水袋胀破6、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存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 )A .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B .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C .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D .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7、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

中考物理复习声、光、热学第1讲声现象课件

中考物理复习声、光、热学第1讲声现象课件

交融的荆楚韵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歌手发出的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
B.男女歌手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C.使用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歌声的音调
D.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
3.【教材图片改编】关于如图所示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图甲: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 B.图乙:街道旁设置的噪声监测仪能减弱噪声 C.图丙: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的 D.图丁:按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一、声、光、热学 第1讲 声现象
1.(2023·三市一企)乘客能够分辨出车载导航语音中某公众人物的声音,
是根据声音的(C)源自A.音调B.响度C.音色
D.振幅
2.(2023·荆州)2023 年 4 月 8 日晚,首届楚文化节在荆州古城盛大开幕.开
幕式上,文化节主题歌《荆州荆州》唱响荆州,让人在词曲中感受古今
7.【现代科技】2023 年 5 月 30 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 征二号”F 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成功发射.火箭发射 过程中,巨大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巨大”形容的是声音的响响度度这一特 性,如果离得近,会感觉耳膜有胀痛感,这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能能量量.
4.(2023·烟台)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
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下列现象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 D)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5.[古代科技]如图是我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 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 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音音色色(选填“响度”或“音色”)不同, 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信信息息(选填“信息”或“能 量”).

声光热

声光热

声光热专题一:基本概念第一章声现象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5.听到声音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道:声波—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6.双耳效应: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弱不同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产生立体感。

7.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1)频率:1秒内振动的次数,反映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就越大。

(2)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也低。

人的听觉是20Hz---------20000 Hz8.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1)振幅是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9.音色指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10.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

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11.四大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物理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11、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2.控制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B超,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清洗钟表,除去结石。

初中物理声光热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

初中物理声光热基础知识复习提纲.doc

初中物理声光热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第一讲。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咅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声。

(2)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不能表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后,声源发出的声音仍会向周围传播。

2?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速度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即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冇关。

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屮声音的速度是340m/so(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來便产生回声,只冇当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使原声加强。

(5)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人耳感知声音的顺序是:声波…耳廓(收集)■…鼓膜(产生振动)一一听小骨(传递振动)一一听觉神经(传递信息)一一大脑(产生听觉);骨传导的原理就是固体传声,人能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就是利用骨传导。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2)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 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符号:Hz)(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 Hz到20000 Hz。

(4)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5)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这种声波多由于火山喷发、台风、地震等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

2、响度(1)概念: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1)概念:音色又称音质、音品,是听觉感到的声音的特色。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

(3)应用:根据音色可以辨人、辨动物、辨乐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学校xx学年xx学期xx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xx题(每空xx 分,共xx分)试题1:处在赤道上某地的人在月落4h后,还能看到一颗绕赤道平面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在其正上方,试求这颗卫星距地面高度最小约多少?(地球半径R=6.4X106m)试题2:太阳和月亮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请你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图中画出当地球上的人分别处于什么空间区域时,可以看到月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试题3: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平面镜,镜面与桌面成45°角,一个小球以V匀速沿桌面向镜滚去,如图所示,问镜中小球的像将如何运动?试题4: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除了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你能从光学的原理解释这一情况吗? 试题5:一般人脸宽(包括两耳)约18cm,两眼的光心相距约7cm,两眼光心离头顶和下巴分别为10cm和13cm.当平面镜竖直放置时,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平面镜(矩形),才能看到自己脸的全部?评卷人得分试题6: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障碍物ABCD,较大的平面镜MN在某一高度上水平放置,试用作图法求出眼睛位于O点从平面镜中所能看到的障碍物后方地面的范围。

如果想在原处看到更大范围的地面,水平放置的镜子的高度该怎样改变?试题7:在水平地面上有一点光源S,光源正上方有一平面镜MN,S到MN中点0的距离为2m,且平面镜MN与竖直方向成22.5°角,(如图)若光斑照在离点光源5m处的墙上,那么光斑离地面的距离为多少?试题8:人立于河边看对岸的一株树AB在水中的像,当人离开河岸后退超过6m就不能看到整个树的像。

已知人高EF=1.5m,河两岸都高出水面1m,河宽40m,如图所示,求树高?试题9:我国北方为了室内采暖,用管道将热水从锅炉输往室内。

在管道上方的天花板上常可看到被“熏”黑的痕迹。

1.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形成这种黑迹的原因。

2.提出一种观察或实验的方法,用以判断上述解释的正确性。

试题10:解释我国夏季东南风多的原因?试题11:体温计的测温范围是35℃—42℃,请你设计一个用体温计测量沸水温度的方案。

要求:(1)说明测量原理和方法;(2)简要说明测量步骤;(3)说明测量必须满足的条件。

试题12:甲、乙、丙三种液体,它们的比热和质量都不相等,它们的温度依次是15℃、25℃和35℃,若将甲、乙相混合,测混合后的温度为21℃,若将甲、丙相混合,测混合的温度为32℃,求:甲、乙、丙混合后的温度。

(不计热损失)试题13:打开冷水管和热水管向槽内放水,冷水管中水的温度是15℃,热水管中水的温度是60℃,要向槽中放水共150kg,混合后温度为42℃,如不计热损失,那么应从冷水管和热水管中各放出多少水?试题14:有两个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先把甲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Δt。

把甲球取出,再将乙球放入杯中,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Δt,则甲球比热C甲和乙球比热C乙大小的关系是 ]A.C甲>C乙B.C甲<C乙 C.C甲=C乙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试题15:经验表明,自制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晒水箱的效率在夏天可达50%;已知在地球表面,晴天时垂直于阳光的表面接收到的热幅射为7.56×104J/(m2),水箱内装水60kg,玻璃盖面积为0.84m2,不考虑热损失,并随时调整水箱位置使阳光总能垂直射入玻璃盖,计算晒水4h后水温升高多少?试题16:家庭用花生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想测出油的沸点,但手边只有测量范围为-10℃—100℃的温度计,再给你以下器材:量热器、天平、烧杯、小铁球、冷水(水和铁的比热已知),请你设计一个测量花生油沸点的实验。

试题17: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示数为4℃,82℃时它的示数为80℃,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是均匀的。

(1)请以X表示任意温度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以Y表示这时的实际温度,导出X表示Y的公式;(2)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为26℃时,实际温度是多少?(3)在什么温度下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试题18: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物质,它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这种材料能起这种作用的原因是:A.材料坚硬、不怕热B.材料不传热C.材料非常光滑,不易与空气作用生热,D.材料受热熔化、汽化,吸收了与空气作用产生的热试题19:一把一段长约5cm的蜡烛,粘牢在一个碗底,然后把水装入碗内,使水面刚好到蜡烛的边缘,然后点燃蜡烛,试说明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试题20:完全相同的铜质球甲、乙;甲放置在水平桌面,乙悬挂在不可伸长的细线上,若要使用两球升高相同的温度,哪个球吸收的热量多?试题21:小雪拎起水壶向暖瓶中灌开水,小林在一旁提醒她:“小雪,快满了!”小雪仔细一看真的满了,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小林说:“听出来的。

”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试题22:海面上一炸弹爆炸,岸边的人听到两次爆炸声,两次之间相隔△t秒,当时声音在空气中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1米/秒和v2米/秒,那么,爆炸处离岸米。

试题23:一个人在高处用望远镜注视地面上的木工以每秒一次的频率钉钉子。

他听到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木工离他有多远?试题24:《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描述的是1912年一只名叫“泰坦尼克”的大海轮因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

现在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装在船上,及时发现了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你能说出这种装置的名称并简要说明它的原理吗?试题1答案:忽略大气对光的折射,光沿直线传播。

能看到卫星,则卫星上必须有太阳的反射光线进入观察者的眼中,作出示意图如下:图中A点处刚日落,地球自转4h,原A点转至A’点,由圆的知识可得:α=×360°=60°(1)又:cosα=(2)由(1)、(2)两式得:h=R(-1)≈6.4×106(m)试题2答案:分析与解答:如图所示1区——日全食2区——日偏食3区——日环食试题3答案:分析与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物像等大,物像对称。

小球沿桌面向镜主动的任一时刻,物像关系都符合此规律。

故小球的像将竖直向下运动。

试题4答案:分析与解答:当汽车和前窗玻璃倾斜装置时,车内乘客经过玻璃反射成人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的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误,尤其在夜间开车,车内开灯,造成外暗内亮的时候,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玻璃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则不会混淆。

试题5答案:先求镜宽(如图)设A1、A2为两耳,B1、B2为两眼.因为A1B1MN及A2B2MN均为平行四边形,即,所以镜宽=(18-7)/2cm=5.5cm再求镜长(如图2)设人脸长,眼在B处,因为像长=,所以镜长=/2=/2=(10+13)/2cm=115cm试题6答案:分析:若直做此题目,我们只能确定边缘光线FAO的入射光线HF,而另两条光线GBE和EO却无法确定。

通过平面镜看到某部分地面,表明这部分地面上每一点发出的光线中有一些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眼睛即O点。

则由光路可逆性原理可知,若在O点放置点光源,它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将到达地面上这部分范围。

解答:将O点看成是一个发光点。

作O点在平面镜中的像O‘,连接OA交MN于F,连接O’F交地面于H;连接O‘B交MN 于E,交地面于G。

连接OE。

标上箭头,光线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入射光线为HF、GE;反射光线为FO、EO。

图中GH所围区域就是眼睛位于O点从平面镜MN中所能看到障碍物后方地面的范围。

假定水平放置的镜子的高度降低至与障碍AB面接触,眼睛就看不到障碍物后面的地面,因此,如果想在原处看到更大范围的地面,水平放置的镜子在高度该增高(即向上平移)。

光路可逆原理是光学知识中的基本原理,用“光路可逆原理”解答一些复杂的光学问题,显得相当简捷明快。

试题7答案:分析与解答: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找出像点S’,连接S’和入射点的直线交墙壁于A点,交地面于C点,由图可知:故△OS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有:SC=SO=2m所以 BC=BS+SC=5m+2m=7m又因为故△ABC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B=BC=7m 即光斑在墙上离地面高7m试题8答案:分析与解答:如图所示,直角△COB’、△OGH和△GEF相似,则每个三角形的直角边之比为一定值,则:又GF=6m, EF=1.5m,GH=1m而CO=40-4=36m 又因为所以 CB’= CO故AB=A’B’=CB’-CA’=9-1=8m∴树高为8m。

试题9答案:分析与解答:1.热水管道附近空气温度较高,密度较小,上升,对流加快,空气中的微尘附着在天花板上,形成黑迹。

2.居住单元通往楼道的门比较严实,但门和墙之间仍有小缝,外面的风经常吹进来,这种门缝附近的墙壁上,也有类似黑迹。

这种现象支持了上述的解释。

试题10答案:分析与解答:东南沿海多水,西北带多砂,砂的比热比水小,夏季在阳光照射下,水、砂吸收的热量差不多,但砂升温多,砂上的空气温度高,受热膨胀上升,而水升温少,水上空气温度也不高,所以东南的冷空气就水平流向西北去填补,从而形成东南风。

试题11答案:分析与解答:根据热平衡方程,采用混合法间接测量沸水的温度。

(2)步骤:A、取足够量的冷水,若温度低于35℃,可适当加入沸水,使之温度略高于35℃,用体温计测出t1B、用天平测出冷水和容器的质量m’1C、将适量沸水倒入容器中,测出混合后的温度t’D、再测总质量m’2E、倒掉水,测容器质量m.(此步可放到A前)F、冷水质量m1=m’1-m0沸水质量m2=m’2-m’1G、根据Q吸=Q放不计热损失,有得:(3)由于终温t’≤42℃. 则:℃得:而t1≥35℃试题12答案:分析与解答:甲乙两混时:代入数据得:…………⑴当乙、丙相混时:代入数据得:…………⑵设三种液体混合时,甲吸热,乙和丙放热。

则:……⑶将(1)和(2)代入(3)得,t”=29.2℃(说明:还可假设这三种不同温度的水同时降到0℃,然后再由0℃上升到最终温度,也可用热平衡议程求解。

) 试题13答案:解答:设所需热水和冷水的质量分别为m1 m2,初温分别为t1,t2,混合后的温度为t,则有m1+m2=150 (1) 又因为热水放也的热量为:Q放=Cm1(t1-t)冷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m2(t-t2)即:m1(60-42)=m2(42-15) (2)由(2)得:m2=代入(1)得m1=90kg m2=60kg试题14答案:分析解答:设两个金属球的质量为m,温度为t,甲球与热水混合后的温度为t,乙球与热水混合后的温度为t2,则有t2<t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