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文化知识教学探析_以_中国国情与文化_课程为例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是当前中国汉语国际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了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问题,就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内涵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讲解。

对于西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与西方文化相对比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对于东南亚学生来说,可以重点介绍华夏文化对周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对周边文化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它的词汇、语法和语音,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更要通过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可以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讲解、中国古代诗词的朗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情感认同。

只有在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真正的情感认同后,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

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至关重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国文化。

通过互动式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让中国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浅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姓名:***专业:中文教育年级:08学号:**********浅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促进语言的推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同样也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深刻的反映了文化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

因此,本文就针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本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深远意义以及传播教育方式等方面做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Analysis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in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Summary: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important point is to promo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language is the cornerstone of culture, there is no language, as there would be no culture,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e language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gainst the dissemi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need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education approach has done brief analysis.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Chinese Culture;Spread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生相伴。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其文化内涵深厚,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间文化等多个层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者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本文将围绕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思考点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包括孝道、礼仪、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诗词、典故、四书五经等经典文化内容,让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激发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现代文化体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文化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讲解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形象,增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感。

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电影、音乐等现代文化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动态。

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多个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习者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民间艺术如京剧、评书、杂技等,让学习者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还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如剪纸、京绣、蜀锦等,让学习者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工艺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习者参加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体验活动,如赏月、包饺子、观戏曲等,让学习者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习者参观中国的历史古迹、博物馆、美术馆等,让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和感悟。

还可以组织学习者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与中国学生交流、参与中国文化节庆等,让他们在真实的交流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 为例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然而,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接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次演 示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 材,探讨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
三、教材的优缺点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作为一本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具有一定的优 点。首先,教材的内容广泛且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文化。其次,教材的图文并茂和情境模拟等形式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 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教材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有时过于强调中 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学习者难以理解。其次,教材在呈现文化内容时有时 过于强调文化的展示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最后,教材的难度较高,对于初 学者来说可能较为吃力。
一、文化内容的选取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为主要内 容的教材,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教材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 会习俗等,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然而,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教材有时过于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 学习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例如,教材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可能会涉及到 一些具有特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对于中国 学习者来说可能较为熟悉,但对于非中国学习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选 取文化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背景和接受能力,避免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 的内容。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论⽂⽂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论⽂【摘要】语⾔是⽂化的载体,⽂化是语⾔的源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化教学,可以让学⽣在学习中减轻“陌 【摘要】语⾔是⽂化的载体,⽂化是语⾔的源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化教学,可以让学⽣在学习中减轻⽣感”、增强“认同感”、培养“成就感”,事半功倍地提⾼学习效果。

【关键词】⽂化对外汉语教学运⽤ 【关键词】⽂化对外汉语教学运⽤ 随着我国综合国⼒增强和国际地位提⾼,使⽤汉语的⼈越来越多,在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调查报告》上,汉语被排在第⼆位,仅次于英语。

“汉语热”的⽇渐升温,也暴露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很多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结构系统和⽂字的学习掌握,却忽视了⽂化的教学,容易导致学⽣在交流中因对民俗民风、交际礼节、历史沿⾰等⽂化因素的缺失,导致理解不达意、表达不得体的尴尬。

因此,将⽂化教学引⼊对外汉语教学之中,选择恰当的⽂化教学⼿段,提⾼外国留学⽣的跨⽂化交际能⼒,已成为提⾼学习效果的有效⼿段。

⼀通过⽂化背景引⼊,减轻学习中的“陌⽣感” 语⾔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化的体现和传承。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引⼊⽂化背景的熏陶,可以让学⽣更容易理解汉语的字、词、语法,从掌握语⾔的表⾯到了解⽂化的内涵,做到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减轻学习中的“陌⽣感”。

1.“⽅块字”中蕴含的⽂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最⼤难点是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的眼中,⼀个个汉字就好像⼀幅幅⽅块的“图画”,彼此相似变化繁杂,很难掌握。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汉字的学⽣,⼀定要通过对汉字所含⽂化信息的⽣动诠释,帮助学⽣形象理解汉字的取意和构形,克服初学时的畏惧⼼理。

可以从汉字构字的象形原理帮助学⽣学习汉字。

如“⽠”字,两撇表⽰藤,中间竖钩表⽰结的果⼦,捺表⽰叶,传说仓颉造字,就是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之迹”,创造出了原始象形⽂字,所以“⽇”、“⽉”、“⼭”、“⽔”,最早在甲⾻⽂时,就是描绘的图案。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和需求日益增长。

而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社会文化。

本文旨在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文化教学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折射,文化是语言行为的载体。

通过文化教学,可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和文化内涵;其次,文化教学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了解中华文化除了能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更能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自信心,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地表达和沟通;最后,文化教学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观念,进而促进跨文化间的交流和互通。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本文作者总结的常见的文化教学方法:1. 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毫无疑问,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不断延伸和加深。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比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讲解“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等话题内容。

2. 多媒体配合的教学法多媒体配合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图像、声音和其他视听资料的配合,能够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知识。

例如,可以配合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3. 互动交流的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进行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得文化学习的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三、文化教学的实际操作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文化教学呢?本部分总结几个实际的操作策略:1. 老师的角色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本文概述《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文化元素有效融入语言教学中。

文章首先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进行了概述,强调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和建议,旨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文化概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中国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

中国文化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如中国的传统服饰、饮食文化、建筑艺术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制度文化则体现在中国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这些制度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行方式。

而精神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包括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人际关系、政治稳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中国文化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陶瓷、音乐、舞蹈等,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也是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

试析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

试析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

试析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定标记。

对外汉语教学第一步是促进语言的推行,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同样也就没有文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深刻的反映了文化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在进一步发展对外语教学,文化地位的更加深化也更为突出。

为了使得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能够顺利实施,能够使世界成为一个更全面的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促进文化交流。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1汉语言的特点1.1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象声词来描绘复杂和奇怪的声音,各种客观世界有许多叠韵词在使用中,传达出一定程度的放松,友好,愉快的感觉。

国民性的声音使一些欧洲和美国学生学习这些国家的艰苦,枯燥数字,但如果老师能将演讲知识,放在所隐含文化背景下解释给学生,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汉语的认识。

1.2词汇是语言最为重要的基础词汇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哲学思想和道德信念。

汉语中的一些话同汉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反映了汉族文化的积累、渗透知识经验、情感色彩。

例如,在汉语的许多话中的含义是代表吉祥高贵。

如“龙”、“凤凰”代表好运气,独一无二的,对词或短语的组成通常有这个意思。

这与中华文化的“龙”、“凤凰”图腾有关。

“牡丹”为代表的财富与贵族,鸳鸯”表明一个美丽的爱情,松树和柏树表明了不屈不挠。

汉语词汇的许多引申是需要理解这些文化的寓意,否则很难正确地使用这些字眼。

另一方面,汉语成语谚语具有高度的文化性。

汉语中的成语有上千条,使用的十分频繁。

外国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根本就不能掌握这些术语的正确使用。

2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国文化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了解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他们学习中文,有什么是他们的个人需要和他们的学习方法等,出于学生正确理解的目的,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结合教科书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编写指导材料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Brooks 将文化教学分为四个等级: ( 1 ) 对日常活动的处理; ( 2 ) 对代表文化的谚语、 俗语、 图片
[6 ]
和“悲剧 ” 形式的处理; ( 4 ) 对 和照片等反映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特写 ; ( 3 ) 对目标文化中表示“遗憾 ” 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的尝试 乐和文学
[7 ]
。 H. H. Stern 在《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择策略 》 ( Issues and Options in
该课程所选话题涵盖面较广, 基本折射出中国古典和现代社会 的文化内涵, 包括了 Stern 所提出的文化教学 6 层面的专题。其中中国建筑与园林触及处所地域的中 国文化内涵, 中国礼仪、 美食文化、 宗教涉及生活方式层面; 中国概况、 少数民族则简要介绍了中国社 会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名人和主要发明更是向留学生们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 中 国社会则主讲中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 , 而四大国粹则从艺术角度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 。 四、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探索 Marsh and Langé[9]提出了内容与语言相结合的学习理念 ( Content 为在语言教育中引入文化教育,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此后, 不少学者对 CLIL 的教育模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 研究
第4 期
严慧仙: 对外汉语文化知识教学探析
17
涉及的某些专题或许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 , 在课程教学中会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 , 对教学方法也有其 理解, 教师应予以鼓励, 并作收集, 为下一轮教学中积累素材, 从而有针对性 独到建议。对这些观点、 地对教学内容、 视角、 方法加以微调, 以便于留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内容,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 例如, 《中国传统节日— — —中秋节》 在教授 一课时, 我们最先采用了传统的课堂讲座 , 在教室内讲解中秋的由 “嫦娥奔月” 《水调歌头 》 来和 等典故, 之后附上苏轼 赏析。但在具体实践中, 学生反应不太热烈, 无法 《中秋节》 真正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经过课堂反思, 在下一轮教学中, 我们将 一课移至中秋节当晚 “嫦娥奔月 ” 的室外, 配以月饼和水果。在赏月之时, 讲解 的典故和中秋由来; 在拜月之际, 共吟古诗, 以了解古人借月寄托相思、 期盼佳期团圆的心境。 调整后的教学过程引起了学生对中国人之“中秋 的移情与共鸣, 达到了传授文化知识、 培养文化意识的目的。 情” 从具体一堂课的设计来看, 教师应从课前、 课内、 课后三环节来进行教学。 课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处理 , 确定讲解重点。每个专题的内容都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学生对 相关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适当调整。 课内教学包括呈现、 讨论、 总结等步骤。 教师先教授重点 内容, 学生听; 然后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 最后对本堂所学内容总结复习; 此外, 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 还经常穿插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课后, 借助适当形式的作业, 鼓励学生复习教材、 查阅相关 并在下一次课上根据自己的课外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反馈 。 资料来拓展他们对相关专题的了解 ,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留学生来说, 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知识了解有限, 相关内容的教学呈现需力 形象、 生动。为了用学生感兴趣的、 看得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中需注意使用通俗 求直观、 易懂的语言、 清晰的板书、 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 在讲中国地理时, 播放一些中国名城名山的教 学视频; 在讲中国书法、 绘画和武术时, 邀请合适的人员进行现场演示, 也可将学生带入美术学院的画 体育学院的武术课堂等现场观摩 、 教学; 讲中国历史时, 配以历史影片的片段, 将其形象化; 对学生 室, 较为熟悉的内容, 则采取讨论的形式来扩大信息量 。 五、 学生课业的评估 学生课业评估是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就留学生群体而言, 传统的终极性评价方式不太 适宜, 故本课程采用形式更多样、 评估更全面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在探索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由课程 参与评估、 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论文考核三项内容组成的留学生课业评估方式 , 其中课程参与占 20% , 包含学生课堂陈述准备情况和陈述表现 , 重点考查学生在课程中是否能有效加入探究性学习活动 、 课 堂讨论、 观摩活动等, 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阶段性考核占 30% , 包括月考和随堂小测验, 重在检测学 生是否能及时掌握各阶段教学内容 , 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便于查漏补缺。 期末考试占 50% , 在学期末 以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地总结课程学习成果 , 进一步提 对学习者的文化知识学习进行严格的量化评估 , 高中国文化素养。 六、 结束语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 国家汉办制定的 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 》 中都明 确指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要扩充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理解中国文化在世 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留学生能掌握有关的中国国情和文化知识。 以此为目标, 本文对《中国国 情和文化》 课程的内容、 过程与方式、 评估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本课程实践对象为德国短期进修生, 具有共同的西方文化背景, 普遍汉语学习水平较低, 但对汉 语文化学习的兴趣浓厚。根据实践对象的特殊性, 本文从 Stern 所提出的文化教学 6 个层面专题出 对中国文化( 特别是传统文化) 进行了精选和提炼。我们希望对该群体的汉语文化学习进行观察 、 发,
Language Teaching) 中, 提出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处所、 个人与生活方式、 人与社会、 历史、 制度、 艺术、 音 。这些为文化知识教学专题选择和计划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 就文化教学的具体目标设
[8 ]
H. Nostrand 定而言, 有积极参考意义。
, 总结了文化教学具体目标的“九项能力 ” 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法语教学背景

要: 中国国情与文化是 对外 汉 语文化 教 学中的 重 要内 容, 但由于 没有 统 一 教材, 各
校在授课内容选择和授课方式 上 存 在 较 大 差异, 教 学 效 果 各异。 文 章 依 据国 家汉办制定 的 《中国国情与文化》 相关文件, 以某本科院校国际学院设立的 课程为例, 探讨对外 汉 语 教 学中 的文化知识教学。 ; 《中国国情与文化》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2074( 2012) 04 - 0014 - 05 一、 引言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不断增加和汉语学习热情的不断高涨 , 传统的以语言机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 也无法实现“中国文化走出 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 , 去” 的国家战略。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系统的中国文化教学是必然趋势 。 但由于对外汉语教 学在教学实践方面还不完善, 加之学员在文化背景、 语言水平、 学习需求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对文化教 学内容和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 1984 年著名学者张占一[1]提出从功能的角度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林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 ” 侧重于语言形式 国立先生以此来区分了对外汉语中文化教学的两种方式, “文化因素” ;而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文化知识” , 侧重于教授 即跨文化交际涉及的文化, 内容应 中的 以观念、 规约等为次第
[1011 ]
。Micheal Byram[12]也十分推崇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主张通过学习外语来了解他
并不适用于初级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快速了解并 国文化。但 CLIL 这种语言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 掌握目的语文化, 也无法满足学习者迫切需要了解中国传统与文化的需要 。 为满足特定学习群体的需要, 构建出最合理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过程探索分三步进行: 第一, 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诉求。 开课之前, 便向学生发放问卷, 调查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 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中国国情与文化的需求 , 以此作为课程内容讲解和教学形式探索的依据。 通 过问卷, 我们了解到留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 如茶道、 宗教、 礼仪) 和相关国家政策 ( 计划生育等 ) 较 为感兴趣。 。《中国国情与文化 》 第二, 确定授课的主要方式 课是一门文化课。 鉴于文化课是认知性教学而 非语言技能训练的特点, 在授课时, 笔者采用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学生课堂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凸显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重视课堂互动; 同时, 以课外作业作为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 。 第三, 反复实践调整。在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四年间, 充分重视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不断 根据学生课后的教学反馈和期末教学测评来调整课堂教学 。 留学生因其母语文化的影响, 对课程所
[4 ]
。但考虑到 《中国国情与文化》 课程所面向的学生对系统文化
《中国国情与文化 》 知识教学有更迫切的需要, 本研究将 课程目标设置为帮助留学生尽快了解中国及 其文化知识, 由浅入深较为系统地了解并理解中国文化内涵 , 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 除了向学 习者提供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外, 课程还侧重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概况介绍, 并采用英语授课、 而非采 授课过程中辅以实地文化考察, 以便留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加强加深对 用目的语汉语进行教学的方式, 中国文化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内容的设定 美国 Murdock 等人列出的 约 100 个 文 化 总 课 题 和 888 条 文 化 题 目 全 面 覆 盖 了 文 化 的 各 个 方 面
[2 ]
。 早期对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 , 多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 即通过
[3 ]132
对语言教学中相应词汇或知识点的解释来实现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 。 但不可否认的是, 文化因素 教学中存在知识传授的零星性和片面性的问题 , 过于强调语言的实用性, 而缺少对文化系统性的 解释和深入的理解。随着学习需求的转变和文化学习热情的增高, 留学生们对汉语文化教学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局限于对交际性文化因 素的输出, 而要加强文化知识教学, 即逐渐系统地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呈现给外国留学 “中国的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 以及现代文化的变量中去寻找突破口 ” 生, 在 民族文化的特质, 才能使留学生们能更为理性客观地认识 、 认可中国文化。 本文以浙江某本科院校国际教育学院开设的《中国国情与文化 》 课程为例, 以国家汉办制定的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