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册)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七单元 (1)(一)文选 (1)7.1道可道 (1)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7.3三十辐共一毂 (2)7.4曲则全 (3)7.5小国寡民 (3)7.6胠(qū)箧(qiè) (5)7.7秋水 (10)7.8鲁少儒 (14)7.9 惠子相(xiàng)梁 (15)7.10 运斤成风 (16)(二)通论 (17)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第二节中古音 (20)第三节上古音 (23)第八单元 (25)(一)文选 (25)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8.2 许行 (26)8.3 荣辱 (30)(二)通论: (33)第一节诗词格律 (33)第二节对联 (36)第三节词律 (37)第九单元 (45)(一)文选 (45)9.1更法 (45)9.2五蠹 (46)(二)通论:训诂 (53)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二.古注的作用 (54)三古注的类型 (54)四、古注的术语 (55)五.古书的体例 (55)第十单元 (56)(一)文选 (56)10.1谏逐客书 (56)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10.3报任安书 (59)(二)通论 (65)古书的标点 (65)第十一单元 (66)(一)文选 (66)11.1黄帝 (66)11.2垓下之战 (67)11.3仲尼弟子列傳 (69)(二)通论 (73)修辞 (73)第十二单元 (75)(一)文选 (75)12.1答客难 (75)12.2情采 (78)(二)通论:古代的文体...............................................................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 (一)文选7.1道可道重点字词:1.【道.可道.,非常.道】 道:名词,自然规律; 道:动词,阐述、说明 常:永恒固定不变的 2.【名.可名.,非常名】 名:名词,自然规律; 名:动词,称名 3.【无名,天地之始.; 始:原始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 母:形成的开始、本源,这里指开始时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无:在无形的状态下 妙:微妙之处 观:观察 5.【常有.,欲以观其徼.(ji ào )】 有:在有形的状态下 徼:边际、终极 6.【同谓之玄.】 玄:深奥 7.【众妙之门. 】 门:门道、源头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重点字词: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 ù)已.】 皆:都 美之:美的事物. 斯:指示代词,这 恶:丑 已:句末语气词,作用同“矣”2.【故有无相生. 】 相:相互依存 生:产生3.【难易相成.】 成:形成 4.【长短相形.】 形:从形体上体现5.【高下相顷..】 相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 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上下相依靠 倾:依靠6.【音声..相和.】 音:单音,或说指乐器..的声音。
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下册诗律和词律部分:名词解释: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
(一般不包含乐府诗)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
(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简述题:1.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1)句数的要求不同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押韵不同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平仄不同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对仗不同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1.引用{引言、引事、引文}2.譬喻{明喻、隐喻}3.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多看看例子)5.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夸饰:即夸张。
7.倒置:不同于倒装。
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
(eg:《天净沙秋思》)8.委婉辞赋部分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
古代汉语 下册 教案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分别用了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而强国开疆成一番事业,然后如是说)(李斯《谏逐客书》)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有唐一代等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二》)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不相攻伐为“此”)(《墨子·兼爱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复兴的原因
古代汉语(下册)

目录今注文选一、包牺氏之王天下二、牧誓三、郑伯克段于鄢四、晋灵公不君五、鞌之战六、齐国佐不辱使命七、子产坏晋馆垣八、邵公谏厉王弭谤九、叔向贺贫十、靖郭君将城薛十一、颜屑说齐宣王十二、《老子》三章十三、《论语》四章十四、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十五、寡人之于国也十六、富岁子弟多赖十七、大同十八、庖丁解牛十九、焰井之寇二十、天论二十一、九方皋相马二十二、宋人有酤酒者二十三、更法二十四、管仲荐隰朋二十五、李将军列传二十六、货殖列传序二十七、晁错传二十八、华佗传二十九、蔡文姬三十、让县自明本志令三十一、兰亭集序三十二、陈情表三十三、涉务三十四、归去来辞并序三十五、送李愿归盘谷序三十六、原毁三十七、钴鉧潭西小丘记三十八、痉旅文三十九、祭妹文四十、滕王阁序四十一、哀盐船文四十二、秋声赋四十三、前赤壁赋有标点白文选一、齐桓公伐楚二、烛之武退秦师三、晏子不死君难四、子产不毁乡校五、王孙圉论楚六、敬姜论劳逸七、越王句践栖会稽八、燕昭王求贤九、庄辛说楚襄王十、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十一、赵威后问齐使十二、《论语》四则十三、曾子寝疾病十四、大学之法十五、齐人有一妻一妾十六、夫子当路于齐十七、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十八、轮扁轮十九、鐕夷子皮事田成子二十、周亚夫军细柳二十一、甘罗十二为上卿二十二、井陉之战二十三、优孟讽谏楚王二十四、朱买臣传二十五、钱神论二十六、毛颖传二十七、答李翊书二十八、种树郭橐驼传二十九、谏院题名记三十、张巡守雍丘三十一、相州昼锦堂记三十二、留侯论三十三、潮州韩文公庙碑三十四、西湖七月半三十五、《姜斋诗话》三则无标点白文选一、子鱼论战二、子南舆子皙争妻三、子产论政宽猛四、里革断罟匡君五、《论语》六则六、苛政猛于虎七、嗟来之食八、虽有嘉肴九、天时不如地利十、攘鸡十一、疴凄承蜩十二、庄子妻死十三、庄周贷粟十四、掩鼻计十五、玉卮和瓦器十六、棘刺母猴十七、高山流水十八、纪昌学射十九、国氏为盗二十、山鬼二十一、渔父二十二、景公欲更晏子之宅二十三、颜回攫甑二十四、虎会对赵筒子二十五、下邳圯上会二十六、《司马迁传》赞二十七、管宁割席二十八、新亭对泣二十九、鬼怕恶人三十、山中舆裴迪秀才书三十一、永某氏之鼠三十二、马嵬之难三十三、祭欧阳文忠公文三十四、墨池记三十五、读书之法三十六、卖柑者言古注文选一、硕鼠二、关雎三、归去来辞四、山鬼五、子曰贤哉回也诗词选附录文摘七、越王句践栖会稽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古代汉语下(郭锡良)

孔子曰:“求!君子疾(讨厌)夫舍(回避)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使之来)之,则安(使之安)之。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zhua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啊。
”谋攻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的百人之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百人之卒的兵力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克制)其忿而蚁附(像蚂蚁一样)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攻下)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古代汉语下册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古 代 汉 语(下)

例如“衣”,做名词用时,意思是“衣 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 是“穿(衣)”,念yì ,去声。又如 “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 念guā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 “戴(帽子)”,念guà n。这种语法形 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 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 “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 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
现代汉语多得多。 韵母是对语音较为粗疏的划分,如果进一 步细分,则可以把韵母分为韵头(介 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 韵尾[元音]、阳声韵尾[鼻辅音]和入声韵 尾[塞音])三部分。 唐孙愐撰《唐韵》,有二本:开元廿年本, 简称“开元本” ,分为195部,已佚;天 宝十年本,简称“天宝本”,分为205部, 今剩残卷。
宋陈彭年撰《大宋重修广韵》,分为206部。 至南宋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 为107部,因在平水(山西临汾)刻书, 且作者是平水人,故又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拯部并入 冋部,得106部。
韵母总表
古 音 東董送 冬 宋 音 标 oŋ uŋ 今 音 音 标 uŋ uŋ
onɡ onɡ
s
審 ʂ
z
(禪ʐ )
(六)中古汉语韵母表 中古汉语因为有韵书传世,今天我们对韵 母的数量是很清楚的:如果把调的因素 也考虑进去,有206个韵部(据《广 韵》)。剔除声调的因素,中古汉语的 韵母也达91个。而且,古代的韵部只考 虑韵腹和韵尾,介音不同也可以归入同 一韵部。例如: ɑ、iɑ、uɑ这三个韵母, 虽然韵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韵腹都是ɑ, 所以归为一个韵部。因此,相对于现代 汉语35个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比
[上古到中古的过度期] 3—— 4世纪(魏晋) 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 中古前期 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 中古后期I 8——9世纪(中唐至唐末) 中古后期II 10——12世纪(五代北宋)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一、词语解释1.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
句读就是断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倒置:又叫“颠倒”或“错综",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不按正常的句式,着意造成词序的颠倒。
例如:“谢公最小偏怜女”(元稹《遣悲怀》)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3.并提:也称“合叙”.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是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的并提。
4.互文: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这样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5.引用: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用。
根据援引的内容,引用可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三类。
例如:因为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自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则危,重耳在外则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引用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刘表的长子刘琦.6.代称:代程又称“借代”,是不直接称某一事物的固定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中内在联系的词语来代作称谓。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南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平民的服饰“布衣”指代平民.7.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今注文选
一、包牺氏之王天下
二、牧誓
三、郑伯克段于鄢
四、晋灵公不君
五、鞌之战
六、齐国佐不辱使命
七、子产坏晋馆垣
八、邵公谏厉王弭谤
九、叔向贺贫
十、靖郭君将城薛
十一、颜屑说齐宣王
十二、《老子》三章
十三、《论语》四章
十四、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十五、寡人之于国也
十六、富岁子弟多赖
十七、大同
十八、庖丁解牛
十九、焰井之寇
二十、天论
二十一、九方皋相马
二十二、宋人有酤酒者
二十三、更法
二十四、管仲荐隰朋
二十五、李将军列传
二十六、货殖列传序
二十七、晁错传
二十八、华佗传
二十九、蔡文姬
三十、让县自明本志令
三十一、兰亭集序
三十二、陈情表
三十三、涉务
三十四、归去来辞并序
三十五、送李愿归盘谷序三十六、原毁
三十七、钴鉧潭西小丘记三十八、痉旅文
三十九、祭妹文
四十、滕王阁序
四十一、哀盐船文
四十二、秋声赋
四十三、前赤壁赋
有标点白文选
一、齐桓公伐楚
二、烛之武退秦师
三、晏子不死君难
四、子产不毁乡校
五、王孙圉论楚
六、敬姜论劳逸
七、越王句践栖会稽
八、燕昭王求贤
九、庄辛说楚襄王
十、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十一、赵威后问齐使
十二、《论语》四则
十三、曾子寝疾病
十四、大学之法
十五、齐人有一妻一妾
十六、夫子当路于齐
十七、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十八、轮扁轮
十九、鐕夷子皮事田成子二十、周亚夫军细柳
二十一、甘罗十二为上卿二十二、井陉之战
二十三、优孟讽谏楚王
二十四、朱买臣传
二十五、钱神论
二十六、毛颖传
二十七、答李翊书
二十八、种树郭橐驼传
二十九、谏院题名记
三十、张巡守雍丘
三十一、相州昼锦堂记
三十二、留侯论
三十三、潮州韩文公庙碑三十四、西湖七月半
三十五、《姜斋诗话》三则无标点白文选
一、子鱼论战
二、子南舆子皙争妻
三、子产论政宽猛
四、里革断罟匡君
五、《论语》六则
六、苛政猛于虎
七、嗟来之食
八、虽有嘉肴
九、天时不如地利
十、攘鸡
十一、疴凄承蜩
十二、庄子妻死
十三、庄周贷粟
十四、掩鼻计
十五、玉卮和瓦器
十六、棘刺母猴
十七、高山流水
十八、纪昌学射
十九、国氏为盗
二十、山鬼
二十一、渔父
二十二、景公欲更晏子之宅二十三、颜回攫甑
二十四、虎会对赵筒子
二十五、下邳圯上会
二十六、《司马迁传》赞二十七、管宁割席
二十八、新亭对泣
二十九、鬼怕恶人
三十、山中舆裴迪秀才书三十一、永某氏之鼠
三十二、马嵬之难
三十三、祭欧阳文忠公文三十四、墨池记
三十五、读书之法
三十六、卖柑者言
古注文选
一、硕鼠
二、关雎
三、归去来辞
四、山鬼
五、子曰贤哉回也
诗词选
附录
文摘
七、越王句践栖会稽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翻,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日:“寡君句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
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叙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
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日:“饪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句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束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