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论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汪曾祺散文赏析

两位作家都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但沈从文的文字 更加质朴,更接近自然,而汪曾祺的语言则更加典雅,富 有诗意。
主题思想
沈从文的作品常常关注人性、命运和自然,而汪曾祺则更 注重生活琐事、人情世故和历史文化。
与贾平凹的异同点
地域文化
贾平凹和汪曾祺都来自中国西部地区,贾平凹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 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而汪曾祺则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强调了人性的善良 与纯真,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关 爱,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现象 具有启示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的窗口。
汪曾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汪曾祺散文赏析
目录
Contents
• 汪曾祺生平与创作背景 • 汪曾祺散文风格特点 •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解析 • 汪曾祺散文的影响与评价 • 汪曾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 • 汪曾祺散文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01 汪曾祺生平与创作背景
生平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 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 家、小说家、戏剧家、翻译家。
《大淖记事》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对一个小镇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 复杂和生活的真实。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以一个小镇为背景,通过描绘镇上 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 真实。小镇上的人们既有善良和纯真的一面,也有虚伪和 自私的一面,他们的生活状态既有快乐和幸福,也有痛苦 和无奈。汪曾祺通过《大淖记事》表达出对人性复杂的理 解和对生活真实的感悟。
汪曾祺散文论

汪曾祺散文论文学武【摘要】文章论述了散文作家汪曾祺散文的风格:含蓄、淡远。
这源于作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追求与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含蓄;淡远近些年来,中国文坛发生了许多不平静的文化现象,其中散文热的出现大概也可列为一种,影响所及,颇为壮观,连许多久负盛名的小说家、诗人也被裹挟进来。
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家出版社于1989年3月推出了老作家汪曾祺的散文集《蒲桥集》,并在内容简介中写道:“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
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平心而论,这个评价的确一语中的,相当显明的揭示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理想和文化意蕴,只是汪曾祺散文影响之大、之深,或为编者所始料未及。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汪曾祺在中国文化散文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范例,重新沟通了当代散文与二三十年代现代散文的联系,真正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有理由认为,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是新时期散文的一个重要而丰赡的收获。
一大凡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作家,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文化意蕴和艺术个性,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过:“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
”1对汪曾祺的散文而言,以这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首先体现在它的审美理想上。
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弟,自幼受到儒家传统人文理想的熏陶,后又在素有“民主堡垒”之称的西南联大学习,受到了一大批具有高尚人格操守的知识分子如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等人的影响,他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声称:“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2这使得他的散文创作在相当程度上表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浸润着几千年的古老文化积淀,绵延不绝。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以情绪体验去追踪生活,组织画面,他特别注意以直觉、感觉的方式去把握审美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小品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人间草木·槐花》一文,开头一句“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接着讲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养蜂人的故事,最后以一段“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戛然收尾。一组简单的画面却包容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给读者以某种情绪的感染,某种感觉的联想,某种生活的暗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三)
致力于散文文体的创新,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打破散文题材和主题的单一、技巧和形式的单一、神韵和语言的单一,使散文以博大的“胸怀”,对各种文体的技巧并容兼包,寻求和创造不拘定格、富于弹性和主体感的文体形式,是汪曾祺散文的又一个重要特色。他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的散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笔墨洒脱不羁,行文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矫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语言的夸张,具有融合各种文体各种语气的高度适应能力和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的机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广见博识和深刻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如《泰山片石》、《初识楠溪江》、《严子陵钓台》等游记散文,只要意有所至,笔势所趋,往往不惜打破文体技巧的藩蓠:借助于小说的叙述方式、诗歌的意象转换和韵律节奏、绘画的色彩、古典文学的旁征博引、民间的小考等等,从而使他的散文孕育出了新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审美特征。首先,能体现汪曾祺文体创新精神的是叙述方式的新变。过去这类散文,由于它的“回忆”、“怀念”的性质,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种纵向的思维和叙述模式,文章的布局谋篇大多循照着一种物理时空顺序。这种线式因果叙述,往往会使它同那种单纯按横的物理时空结构的“导游词”式的游记散文一样,而流于“流水帐”式的“叙家谱”。汪曾祺的散文,如《觅我游踪五十年》、《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四方食事》、《老舍
汪曾祺散文集的生活哲学

汪曾祺散文集的生活哲学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流传广泛,被称为“散文大师”。
他的作品不仅描写了生活的琐碎和细节,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生活哲学思考。
一、对人生的洞察汪曾祺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善于通过描写细小的生活片段,折射出人生的真谛。
比如他在《再看照片》这篇散文中写道:“爱,经过时间的洗礼,砾石般抵来,又退了。
”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爱情的脆弱,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的变幻无常。
二、对生活的细腻触摸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触摸和感悟。
他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细微而普通的事物,从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乡村生活的描摹,对农民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汪曾祺在《农村采访逐句记录》中写道:“生活所发生的事儿无论大小,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佳话。
”这句话透露了汪曾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对日常琐碎事物的重视,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自然是汪曾祺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他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情。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在《雪山》一文中,他写道:“楚楚可怜的花朵,还没有经过一场风雪的洗礼,看上去是甜美的,等候着一起过年。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美丽与无情,让人对生命的脆弱和美好有更深的体会。
四、对人性的思考汪曾祺的作品中深入展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剖析。
他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塑造,从而传达出对人性弱点和迷茫的思考。
比如在《上海世博会现代农民杂志上的一则广告》中,他以一种嬉笑怒骂的方式,对当代人追求物质的盲目和浮躁进行了讽刺。
通过这样的描绘,汪曾祺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反思。
五、对当代社会的评论汪曾祺作品中的生活哲学也展现在对当代社会的评论上。
他善于对社会现象和矛盾进行透彻分析和思考。
在《窑洞里的火塘》一文中,他描述了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家庭的情感依附,对于当代家庭价值观的批判。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以清新自然、质朴真实的语言,展现了汪曾祺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这部散文集中,汪曾祺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人、事、物,以及他对生活、文化、历史的思考。
他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更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非常独特,他善于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他的文字也非常富有诗意,常常通过描绘自然和风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意般的语言让人读来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梦境之中。
在内容上,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回忆童年、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评述文化名人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主题是关于食物和饮茶的描绘。
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食物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
他通过描写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口感特点,让人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妙和魅力。
同时,他也非常喜欢饮茶,认为茶是一种高雅的文化饮品。
他通过描绘自己喝茶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除了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之外,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对人生、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他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更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总的来说,《汪曾祺散文》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这部散文集,我不仅对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汪曾祺散文赏析

汪曾祺散文赏析汪曾祺散文赏析(通用6篇)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赏析篇1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论析,欢迎来参考!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
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其实“随缘任运”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
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年说命》、《平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
他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
”这是对过去苦难的一种淡泊的心境,接着文章中既无凄楚之词,亦无愤懑之声,倒是写了在下放劳动过程中接触到的民情乐趣。
他说“批判是一出荒诞戏剧,每一个上场的人都只是角色。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清醒。
张爱玲曾经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这样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
”
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
而且他也区分了通达和冷漠、悠闲,他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决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事无非,胆小怕
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老干部。
”我们阅读感受的确是“淡”的,但同时汪曾祺的血脉又是“不淡”的,汪曾祺的淡泊和通达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蔼然仁者的风范。
正如他形容自己的恩师沈从文的话:“淡泊不是人的品德,而是一种境界”。
汪曾祺的随缘任运还表现在他热衷于回忆童年的生活:童年是一个长长的节日,金色童年是所有不幸的成年人的天堂。
而且他说:“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作家,童年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
”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的天真无邪的生活时永远清澈纯美,反映了整个人的生活态度,无论经历什么,都不虚无、不绝望。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我想汪曾祺吸引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时刻在追求着一种快乐、幸福的生存状态,返朴归真、情趣盎然
汪曾祺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
”散文方面表现在《泰山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崇高、伟大的近似偏激的情绪。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
我
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
”汪曾祺坦言“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这与他追求的和谐也是十分合拍的。
三种感情都很温和。
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谈到,“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就必须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思想:“我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汪曾祺这样解释自己的人道主义,即“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努力去感觉周围生活的生意盎然,怀着碧绿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讲自己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讲的老泪纵横。
“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写到的平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写的家常小吃。
就这样于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写出人生的哲理。
汪曾祺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有许多民俗文化背景,比如《受戒》里的庙,《大淖记事》里的大淖等,这些环境和人文民俗都构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写了故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乡的乡亲,故乡的庙宇,故乡的河湖,故乡的元宵节等节日风俗,故乡的特产,故乡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写了好多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俗,比如昆明,比如张家口,甚至美国,他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是怎样写出来的》他称自己是“通俗抒情诗人”,他写的清风白水、竹篱茅舍无不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
作者在开
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
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比如说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语言也是极其的朴素,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
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
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这是直接抒情。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
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
”,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他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
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给人们的视觉建立起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的欣赏,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
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