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9上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合集下载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共两课,分别是《独具特色的文明》和《我爱你,中国》。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理解爱国主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明素养和爱国情感,但对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他们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可能感到抽象和枯燥,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理解爱国主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明的独特性2.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多媒体设备3.教学案例4.小组讨论指导书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每组选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时间为5分钟。

4.巩固(5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教材内容。

时间为5分钟。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时间为5分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必备知识梳理(部编版)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必备知识梳理(部编版)

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单元解读一、课标要求1.学习主题: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

2.内容要求: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革命传统教育)7.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法治教育)8.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国情教育)二、内容简介本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本单元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三、主要观点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延续文化血脉,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中国人民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历程、共同建设的美好家园、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复习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复习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认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理解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明确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文明与家园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文明发展的历程、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清晰,需要通过教学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认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可持续发展意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

2.教学难点: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国家政策等。

九年级上册道德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备课全覆盖

九年级上册道德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备课全覆盖

九年级上册道德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备课全覆盖一、课程目标本单元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1. 了解文明的含义和重要性;2. 了解家园的概念和意义;3. 掌握维护文明和家园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明的内涵和特点;2. 家园的重要性和组成;3. 维护文明和家园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文明的含义和重要性1. 理解文明的含义和内涵;2. 分析文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 讨论文明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课:家园的概念和意义1. 理解家园的概念和涵义;2. 探讨家园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3. 分析家园的组成和特点。

第三课:维护文明和家园的方法和技巧1. 研究文明礼仪的基本规范;2. 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交技巧。

第四课: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2.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3. 探讨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和互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和技巧;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维和交流;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内容;4.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5.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教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定:根据完成的作业质量和准确性进行评定;3. 小组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考试测评:通过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九年级上册道德法治教材;2.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等;3. 案例材料:包括实际案例和教材中的案例;4. 角色扮演道具:如服装、道具等。

七、教学参考1. 九年级上册道德法治教材;2. 相关道德法治教学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文章等。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备课全记录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备课全记录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备课全记录第一课时课程目标- 了解文明与家园的关系- 掌握文明与家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授课步骤1. 导入:与学生分享一个关于文明与家园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概念解释:解释文明与家园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几个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中的文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探讨自己身边的文明问题,并制定小组计划来改善。

5. 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计划,并进行总结讨论。

第二课时课程目标- 学习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授课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分享一个关于道德与法律的例子。

2. 概念解释:解释道德与法律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二者的区别。

3. 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一个违法行为并讨论其道德与法律后果。

4. 法律知识学习: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刑法和民法等。

5. 小结和讨论: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三课时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提高学生对家园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授课步骤1. 导入:与学生分享一些关于环境污染和保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思考。

2. 概念解释:解释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3. 视频观看:播放一段关于环保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环保活动的重要性和种类。

4. 环保行动计划:学生分成小组,制定一份环保行动计划,并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实施。

5. 反思和总结:与学生一起反思他们的环保行动计划,并进行总结讨论。

第四课时课程目标- 加深学生对文明与家园的理解- 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和礼仪知识-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明素养授课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分享一个关于交往方式和礼仪的真实故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单元测试(含答案)

**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道单元测试(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48 分)1.虎年立春之夜,第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运动员入场时走过的“中国窗”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矗立鸟巢,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贯穿全场,再一次惊艳世界。

从中我们体会到()A.我国坚定的文化自信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C.只有通过举办国际盛会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以推进国家间经济协作,也要不同国家文明之间求同存异,加强对话与交流、学习与借鉴。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的,“文明因不同而互鉴,因互鉴而精彩”。

下列选自《平语近人》中的名言警句,内涵与上述观念一致的是()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C.“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D.“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3.为迎接甲辰龙年到来,故宫博物院官网于2024 年2 月4 日正式开启了“祥龙贺岁”线上展览。

展览分为“龙与生肖”“龙生九子”“龙纹图案“龙在故宫”“祥龙献瑞”五大模块,涵盖龙文物主题图文和视频展示建筑中的龙元素全景展示。

“祥龙贺岁”线上展览的开启()A.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B.为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生产力发展C.借助科技和互联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D.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4.我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优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2019·门头沟二模]结合下图中的事件,故宫成为“超级网红”的原因是()
①故宫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②故宫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故宫管理者大胆创新,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让厚重的传统文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④故宫管理者推出的一系列文创活动激发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9·西城一模]王承书,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

在美留学时,她的学术理论轰动世界,却在祖国需要时毅然回归,隐姓埋名30年,投身于原子弹的研制中。

她一生清贫,临终前将毕生积蓄捐给“希望工程”。

她的事迹向我们表达了()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昌平二模]“藏医药浴法”是我国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

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
A.说明中华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B.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习俗有关
C.说明中华文化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文化
4.今年春节以来,在《流浪地球》的带动下,全国兴起一股航天热,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精神、科普教育的关注。

这说明()
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素养形成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人格形成
C.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人的优良品格
D.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在一场公益音乐会网络直播中,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用中胡、琵琶和钢琴、打击乐上演了一场中国民乐和西洋乐的完美“对话”,吸引了超过60万人次的在线观看。

据此回答5~6题。

5.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要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
③文化的发展要加强合作与交流④要区别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下列关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D.
7.[2019·石景山一模]近年来,故宫文创活动广受瞩目,如推出故宫创作胶带、饰品、冰箱贴、口红等各种文创产品;打造《紫禁城》《上新了故宫》等文创节目;开展“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故宫基于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出年轻又迷人的新形象,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故宫系列文创活动()
①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②不利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利于激发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④只是为了利用传统文化获取经济收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19·通州一模]在课前展示环节,同学们用道德与法治学科观点分析时事新闻。

对于以上时事新闻,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2019·海淀二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也是每个人的安身之本。

关于家国情怀,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二者没什么区别
B.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
C.弘扬家国情怀,既要心中有家又要尽忠报国
D.弘扬家国情怀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0.[2019·昌平二模]2019年清明节前夕,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

6年来,共有599具志愿军遗骸回家,中国政府每一次都以最高礼遇迎接烈士遗骸。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②这有利于消除国家之间的战争
③弘扬英烈精神,高扬民族正气
④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9·海淀二模]有一位老师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一份寒假、暑假长期作业单,希望学生既做“读者”,又做“行者”。

假期作业单:做一名“读者”——读万卷书
◆读有厚重感的书
多读并涉猎多个领域,写写读后感。

(附书单……)
◆看有质地的电影
试着写影评,并学习他人的优秀影评。

(附影单……)
◆参观博物馆
事先搜集资料,事后进行梳理,讲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做一名“行者”——行万里路
◆开启一段旅行
拍照片、写游记,讲述见闻。

◆参与家乡建设
走街串巷,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比如饮食、建筑等;或写一段导游词;或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走进自然
可以是播种、采集植物标本等。

结合作业单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谈谈青年学生为什么既要做“读者”,又要做“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