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体的滑稽史诗(菲尔丁)
亨利 菲尔丁

Life
story works
Jones
Main
Tom
Life Story
1707年 菲尔丁 生于 英国 萨默塞特郡 ,出身乡 绅家庭,他13岁就读于 伊顿公学 。 1728年进入 荷兰 的 莱顿大学 学习。
一年半后,他由于父亲无力提供经济资助而退学, 回到 伦敦 独自谋生。去荷兰前他在伦敦上演过 他的第一部戏《 歌舞会中的恋爱 》,模仿 威 廉·康格里夫 的风俗喜剧。回伦敦后的戏剧创作 持续到1737年。
主人公在伦敦的经历构成了小说 的第三部分。寻找苏索亚的汤姆 遇见苏索亚的表姐贝拉斯顿夫人, 受到她的诱惑。贝拉斯顿夫人还 唆使费拉摩爵士占有苏索亚,幸 而魏斯顿及时赶到救了女儿。汤 姆因自卫伤人入了狱。最终真相 得以大白,汤姆实际上是伯里琪 的私生子,布立非的同母异父兄 弟。布立非的种种诡计被揭穿, 被无罪释放的汤姆成为奥尔华绥 先生的继承人,一对历尽苦难的 情侣终成眷属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
全名 《弃儿汤姆·琼斯的 历史》(1749 )
是菲尔丁的代表作, 也常被看作英国18 世 纪小说的最杰出巨著。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上编(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上编(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考点】一:基本概念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
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和人性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
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3.“狂飙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4.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散文体的滑稽史诗(菲尔丁)

十八世纪是小说刚刚兴起的时代,作为一种散文体的虚构故事,这时的小说还没有成为“艺术”,似乎也登不得大雅之堂。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小说以其机智幽默和洞察人生的智慧,已经征服了很多读者。
笛福和理查逊的创作可以称为小说的开创之作,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菲尔丁无疑也对小说的确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巩固了小说的历史地位,他出色的艺术实践为这种新兴的文体开辟了道路。
菲尔丁的小说创作缘起于对理查逊《帕美拉,又名美德有报》(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的讽刺之作——《莎美拉·安德鲁斯生平的辩护》(An Apology for the Life of Mrs. Shamela Andrews ,1741)。
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 a Foundling ,1749)则最能够代表他的艺术理论和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特色,独特的叙述手法以及其幽默的喜剧氛围,都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先例。
菲尔丁的文学观念对他的小说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虽然他并不盲从于新古典主义的近乎教条的文学法则,但是古典文学传统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作用。
按照他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小说也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源于古代的史诗。
菲尔丁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
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实际上是在借助于古典文学的权威来证明小说这种文体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他从对史诗的构成要素的分析中论述了小说与史诗的“亲缘”关系。
我们不得不说,菲尔丁的这种归类方法是牵强的。
而他本人在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时,他所采用的分析标准则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严肃与滑稽模式的区分。
菲尔丁将喜剧与悲剧相对应,滑稽史诗与严肃史诗相对应,说明了散文体滑稽史诗所具有的内容广阔,人物丰富,亦庄亦谐的特点。
菲尔丁

主要人物
乡绅:渥尔维斯 (汤姆的养父)
乡绅的姐姐:布莱格特 布莱格特的丈夫:布利菲尔 男婴:汤姆 (主人公)
乡绅的外甥:小布利菲尔 邻居乡绅的女儿:索菲娅 索菲娅的父亲:魏斯顿
◆ 《阿米莉亚》(1751 )是菲尔丁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 是他最心爱的。作品出版后反应冷淡,菲尔丁就此不作小说。 小说中批判了社会的不平等,特权人物为所欲为,美德被任意 践踏,法律也帮助富人,穷人处处受压迫和凌辱。 ◆ 菲尔丁对小说理论也有很大的贡献,他首先确定了小说在文学 形式中的地位,在《约瑟夫•安德鲁传》序言里,他把自己的小 说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在《汤姆•琼斯》各章绪论中,他阐 述了自己的小说理论。他认为小说最接近史诗,除了没有韵律, 有史诗的一切特征:“故事、情节、人物、感想和文体。”他 的小说具有滑稽可笑的特点,但也不同于喜剧,“它的情节所 涉及的更宽,包罗的更大,内容包含着的事件范围更广,它所 介绍的人物更是多种多样。”在人物塑造上,他强调“典型”。 在情节方面,他强调必然性与或然性的结合。他特别注意小说 的结构,认为要详略得不。故事引人入胜,要具有内部的统一 性。他在小说中确立起全知全能的叙述形式,钭叙述语言与人 物语言区别开来,使英国小说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成为一种有 意趣的文体。
《汤姆.琼斯》 全名《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1749 ),是菲尔丁的代表作, 也常被看作英国18 世纪小说的 最杰出巨著。 《汤姆.琼斯》因为它出色的结构 备受称赞。小说篇幅宏大,有 乡村、路上、伦敦三部分,描 绘乡村、城市生活的全景、各 色男女肖像,但线索清晰. 故 事连续、引人入胜。汤姆的身 世之谜成为强烈的悬念,直到 结尾才解开。结尾是出人意料 的,但以前的伏笔又是令人信 服的。小说的语言也清晰、灵 活、机智。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奥尔华绥形象功能解析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奥尔华绥形象功能解析作者:罗盛男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50期摘要:奥尔华绥虽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叙述人物,在小说中也消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然而,他在小说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或缺的,他和叙述者是支撑整个小说的主要人物,奥尔华绥作为历史小说的参与者、缔造者成为支撑整个小说的骨架支点,缺了他,就不会有《汤姆·琼斯》,以往研究的的重点是在叙述者和汤姆·琼斯或者苏菲亚的人物形象的分析,笔者从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来凸显乡绅奥尔华绥的重要性。
关键词:《汤姆·琼斯》;叙述者与奥尔华绥;菲尔丁一、“滑稽散文史诗”与中心人物的设置“一部滑稽的传奇是一部散文的喜剧史诗”。
这正是亨利·菲尔丁对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理论概述。
该理论的基点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史诗和悲喜剧的定义。
这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广泛绵密,小说中的细节五花八门,作品中所介绍的人物亦是形形色色,它与严肃的传奇在结构和情节有着截然相反的差异,严肃传奇庄重而严肃,滑稽史诗轻松而可笑,与此同时,这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严肃传奇中的上等传奇英雄类型的人物角色,而是下层社会的角色,小说中还表现出下层社会的风习,在情节和措辞方面,菲尔丁更是以戏谑取笑的方式进行创作,没有采用英雄史诗那种高深的叙事方式;在措辞上,尤其是一些“交锋接仗”的描述时,菲尔丁采用的是游戏文章的描写手法。
所以在其创作的过程中,菲尔丁都将自己的小说与庄严的史诗区分开来。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下文简称为《汤姆·琼斯》)完全是遵照菲尔丁自身对滑稽史诗的定义进行创作的。
首先是小说的整体社会背景,涵盖了英国社会的全貌。
尹恩·P·瓦特在其《小说的兴起》中对菲尔丁《汤姆·琼斯》的整个小说的社会图景的概述:该书展现的是整个社会的一幅广大的全景图……至少从这一个意义上说,《汤姆·琼斯》的情节具有史诗性。
【英】亨利·菲尔丁

some 40 Analysis characters
good-natured frank and open kind, disinterested(无私的 无私的) 无私的 imprudence(轻率的 轻率的) 轻率的 Tom Jones Mr. Allworthy
ideal, Blifil Bridget good qualities, 快乐), 快乐 Sophia gaiety(快乐 candour(坦率 坦率), 坦率 brave,courage Jack-of-all-trades simple, faithful barbarian(残暴的人 残暴的人) 残暴的人 Partridge good-natured, autocrat (专横的人 专横的人) 专横的人 a little whimsical
Henry Fielding 亨利 亨利菲尔丁 1707—1754) (1707—1754)
Henry Fielding (1707—1754) 1707—1754)
Life story
Life Story
an act “戏剧审查法案” 戏剧审查法案” 戏剧审查法案
Drama—theatre—newspaper—law—novel
The “father of the English novel”
Methods of Tellng a Story directly by the author Satire humorous; grim Some Features
severe 严厉的 scathing 尖刻的 relentless无情的
Fielding’s Novel, Joseph Andrews
1. Richardson’s Pamela set Fielding to Joseph Andrews. 2. In the Preface, Fielding describes the novel “a comic epic poem in prose”(“散文体滑稽史诗”). 散文体滑稽史诗” 散文体滑稽史诗 3. The novel talks mainly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 Parson Adams. (路上小说 路上小说) 路上小说
菲尔丁

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一)内容 (二)人物
(三)艺术特色
(一)内容
包罗了18世纪英国一切方面生活的社会讽刺 小说,规模宏大,共18章。 汤姆·琼斯(弃儿)——索非亚(邻居) 奥尔华绥(乡绅)——布立非(外甥、弟弟) 乡间——路上——城市 主题思想主要是批判贵族社会中的伪善文明, 肯定合乎启蒙学派民主观念的“自然道德”。 通过汤姆和布立非两个形象的对比集中表现 这一思想。 小说道德寓意的核心是“德性”高贵原则。
是菲尔丁的第一部小说。 第一部分,戏拟理查生的《帕美拉》——家庭小说 第二部分,摹仿塞万提斯的风格——路上小说。通 过安德鲁、女友芳妮和牧师亚当斯密的冒险奇遇, 小说描写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物:地主、强盗、 小客栈老板、乡绅、牧师、小贩、管家、侍仆等, 勾勒出一幅18世纪英国社会风俗画。亚当斯密是一 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天真淳朴,心地善良,有 正义感,但不谙世态人情,不时闹笑话,惹出许多 麻烦。但他竭尽全力帮助安德鲁和芳妮这一对穷仆 人结成眷属;面对社会上的邪恶绝不屈服,保持了 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这是作家的理想人物。
小说就被送进了文学的大雅之堂,被置于与 神圣的古典体裁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上。仅 就这一点而言,菲尔丁的“散文体喜剧(滑 稽)史诗”理论在小说确立其重要文学地位 的过程中便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他反对“传奇”和“传奇作家”,说他 们创造的人物故事全是凭空臆造的,是胡诌。 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为“真实的历史”,自称 为“历史家”,如他小说的名字。
一、生平及创作
菲尔丁患有严重的痛风,发作频繁,严重折磨着 他的健康,他忍着病痛进行创作。 1740年,发表戏拟理查生的《帕米拉》的小说 《夏美勒》。 1743年出版以强盗头子魏尔德为原型的小说《大 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无论是上等生活还是下 等生活中,“伟人”都被视为楷模。如果窃贼魏 尔德被视为“伟人”,那么首相沃尔浦爵士这样 的“伟人”就无异于“窃贼”了。 1749年,代表作《汤姆·琼斯》出版。 1751年,发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阿米莉亚》。 1754年因痛风病逝于葡萄牙里斯本,终年47岁。
名词解释(外国作家专题)

1.英雄史诗:史前时期,东西方很多民族都创造出规模宏伟的史诗。
最著名的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科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这些史诗往往是由作者根据本民族发生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口头流传下来的传说、歌谣加工、整理、创作而成。
它们都是长篇叙事体诗歌,主题庄严崇高,风格古朴自然,文化内蕴深广丰厚,其主要任务是被视为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甚至近似神灵的人物,因为这类作品被后人称为“英雄史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尊崇的地位。
2.2.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史前时期形成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史诗的作者据传为盲诗人荷马,现在一般认为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
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古代希腊的历史资料,而且被誉为欧洲史诗的典范,并为以后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3.3.荷马问题:古希腊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荷马,被后人称为伟大的诗人、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备受世人关注。
从古希腊至今,人们围绕荷马有无其人、他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两部史诗的形成问题,展开持续激烈的争辩,形成了一大专门学问,即欧洲文学史上所谓的“荷马问题”。
现在专家一般认为,荷马史诗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而荷马可能是史诗最初或者最好的综合加工者。
4.“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俄狄浦斯王》一剧,并用俄狄浦斯的名字来表示男性从童年便有“恋母仇父”的性本能,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从“范性论”出发,对《俄狄浦斯王》做出了完全违背意愿的解说,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文明社会人类的实际。
5.“文人史诗”:这个称谓乃是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原始史诗”相对应而来的,最早指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因为荷马史诗尽管有荷马的加工、编辑、升华,但基本创作来自民间,故别具一种粗犷、自然、浑朴、有力的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世纪是小说刚刚兴起的时代,作为一种散文体的虚构故事,这时的小说还没有成为“艺术”,似乎也登不得大雅之堂。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小说以其机智幽默和洞察人生的智慧,已经征服了很多读者。
笛福和理查逊的创作可以称为小说的开创之作,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菲尔丁无疑也对小说的确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巩固了小说的历史地位,他出色的艺术实践为这种新兴的文体开辟了道路。
菲尔丁的小说创作缘起于对理查逊《帕美拉,又名美德有报》(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的讽刺之作——《莎美拉·安德鲁斯生平的辩护》(An Apology for the Life of Mrs. Shamela Andrews ,1741)。
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 a Foundling ,1749)则最能够代表他的艺术理论和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特色,独特的叙述手法以及其幽默的喜剧氛围,都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先例。
菲尔丁的文学观念对他的小说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虽然他并不盲从于新古典主义的近乎教条的文学法则,但是古典文学传统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作用。
按照他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小说也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源于古代的史诗。
菲尔丁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
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实际上是在借助于古典文学的权威来证明小说这种文体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他从对史诗的构成要素的分析中论述了小说与史诗的“亲缘”关系。
我们不得不说,菲尔丁的这种归类方法是牵强的。
而他本人在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时,他所采用的分析标准则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严肃与滑稽模式的区分。
菲尔丁将喜剧与悲剧相对应,滑稽史诗与严肃史诗相对应,说明了散文体滑稽史诗所具有的内容广阔,人物丰富,亦庄亦谐的特点。
至此也就完成了他的关于“散文体滑稽史诗”的理论阐述。
然而,小说与史诗之间毕竟是有区别的,菲尔丁将小说归类为史诗,乃是出于史诗是叙事性文学的最初形式的考虑。
他也清楚毕竟小说与史诗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对照着悲剧与喜剧,将史诗分类为严肃的与滑稽的,小说被界定为“散文体滑稽史诗”。
这样,既保持了小说的“高贵”血统,又肯定了它的自身特点。
在菲尔丁典型的“散文体滑稽史诗”《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除了内容上的广阔性和丰富性这种合乎于史诗的特点的外在标志以外,他从情节这一亚理士多德强调过的特点出发,把小说与史诗联系了起来。
伊恩·瓦特称之为“对奇异的运用,和对滑稽式英雄的战斗的采用。
”事实上,对于菲尔丁的这种史诗理论对他创作的影响是不应该夸大的。
这种理论只是他对于自己的虚构作品所找的理论依托罢了,同时也是他的创作热情和高标准的体现。
《汤姆·琼斯》最受人注目的史诗品格就是它所反映的世相全景。
这一点也是最符合“史诗”这一术语的现代涵义的特点。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十八世纪英国乡村和城市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全书共十八卷,按照情节的发展整齐地分为三个部分,即琼斯生长的乡村、流放的旅途、繁华的伦敦。
利用这样的结构安排,菲尔丁向我们展示了十八世纪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主人公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
在《汤姆·琼斯》中,菲尔丁并不赞成主人公的荒唐行为,他只是试图向我们展示一种宽阔的道德观。
他肯定天性,而反对虚伪做作。
除了美德源于天性的问题外,在道德这方面最突出的矛盾就集中在琼斯对待异性的问题上。
不可否认的是,琼斯的确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但是作者只把这种问题处理成一种年轻人一时冲动的过失。
而这种过失并不影响琼斯的优秀品质和纯良的天性。
因为菲尔丁更倾向于以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更好地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正如菲尔丁自己所下的定义:《汤姆·琼斯》是一部“散文体滑稽史诗”。
他的突出的天才就体现在他营造了一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氛围。
这种不无讥讽和智慧的幽默笔调也构成了菲尔丁作品的主要特色。
而作品中的外部叙述方式在构成这种戏剧喜剧氛围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菲尔丁往往只是对人物心里做有限的说明,而不像理查逊那样进行细致的分析。
正是这种外部的叙述方式使菲尔丁作品中的人物呈现出不是个性化而是类型化的特点。
而这种区别于理查逊的外部表现方式,也许不仅与作品的喜剧氛围有关,
更主要的是与其所反映的广阔的题材有关。
正因为菲尔丁所表现的是一种比理查逊视野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所以《汤姆·琼斯》才会显示出与《帕美拉》完全不同的风格。
《汤姆·琼斯》的这种外部叙述的显著特点,就是作者对作品的干预以及它的戏剧性。
总之,《汤姆·琼斯》中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观念以及其喜剧性的叙述方式,都是历代批评家反复讨论的一个话题。
特别是作品独特的叙述方式,充分体现了菲尔丁的喜剧风格。
作为小说起步阶段的一位作家,菲尔丁开创的这种创作风格,为后来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善于表现社会生活的作家创作提供了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