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犹如在教育的海洋中找到了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

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场景中,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从众心理”。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从而产生相似的回答。

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在组织小组讨论时,不急于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罗森塔尔效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总是对某些学生抱有高期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这些学生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否对每个学生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期待。

或许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

书中还提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

有些学生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会产生一种“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消极心态。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是批评指责,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制定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逐渐找回自信。

比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容易完成的部分,每当他们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让我明白了第一印象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我们要展现出亲切、友善的形象,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而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也要综合考虑他们长期的表现,不能仅仅根据最近的一次考试或表现就做出片面的判断。

此外,“超限效应”提醒我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适度。

有时候,我们反复强调一个问题,以为这样能让学生记住,但实际上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假期中,读了《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台湾的普通老师,一个“半路出家”学心理学的老师写的。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很有可读性。

作为一位教师,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等。

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景时,却未必能够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

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书分别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用心理学来解释校园中最常见的现象,总结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

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给我们读者很多包括个体的学习、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好书。

给我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是第七种教育心理现象——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本章通过场景—:描述A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及这类学生对课堂、考试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场景二:描述B老师对上班无奈的心情,两个场景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头痛的教育现状——学生无心,老师无奈。

之后通过塞利格曼的“小狗逃脱实验”得到了这个“习得无助”的现象。

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继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当学生考了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时,很多人的反应是“你看你,考这么点分,怎么这么不仔细?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更有甚者狠狠地瞪着孩子“你笨死了,气死我了”,这会让孩子心情坏到极点,心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了。

”孩子在体验成功的美好之前,首先体验到了失败,研究表明,“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会影响人们日后遭遇困难之后的表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1(共5篇)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1(共5篇)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1(共5篇)第一篇:《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1《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由台湾国中的老师唐全腾写的,他在教了十二三年国中理化之后,开始反思自己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于是考上了在职进修硕士专班,学习教育、心理、咨询辅导等,并在学习期间,写出了这本《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我认真研读了这本著作,发现作者写的内容很有实用意义。

唐全腾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所举出的例子都那么生动、真实,提出的现象及问题也都是学校中教师和学生身上普遍发生的问题。

这些问题让人苦恼和无助,而唐全腾用专业心理学的角度,不仅提出现象、问题,同时分析了事情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因此说《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具有非常的实用意义。

在第一部分:学习中,唐老师分析了七种理论,即:从众、单纯曝光效果、模仿、跛足策略、过度辩证效应、恋爱基模和习得无助。

他逐一进行了实例列举,并对每一种策略或方法或心理现象,分析了其优点和缺点,以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应对不同的学生。

第一个是从众,从众是有赫伯特提出的,它经历了顺从、内化、认同三个过程。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学生如果在一个普通的班级中,所有人都不学习,那个认真学习的人就会成为特例,显得格格不入,孤单且没有朋友。

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力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90分以上的同学。

唐老师认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而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量。

因此,在教师教学时,应尽量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心理。

第二是单纯曝光效果,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事、物。

但单纯曝光效果也是有限制的,比如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两人之间本有一些冲突或性格不合、过多的曝光等,会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因此,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不应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要求越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越单纯,越容易产生单纯曝光效果,也越能让孩子们与我们亲近。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它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教学道路上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让我对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了重新的审视。

书中提到的众多心理学现象和原理,都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息息相关。

比如“从众心理”,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其他学生往往会受到他的影响,从而产生相似的回答。

这让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多样性,避免单一的思维模式占据主导。

“首因效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新学期开始,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仪表、态度、开场白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在整个学期对这门课程和教师的看法。

这就提醒我,每次与学生的初次接触都要精心准备,展现出积极、热情、专业的形象。

“罗森塔尔效应”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当我们对学生寄予积极的期望,并通过言语和行动传达给他们时,学生往往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努力。

相反,如果我们对学生持有消极的看法,这种负面的期望也可能成为他们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让我更加谨慎地对待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比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可能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了过多的挫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再比如,学生在考试中的焦虑情绪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过度的考试焦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掌握有效的应对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的自我暗示等。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与学生们一同经历着成长与困惑。

书中提到的“从众心理”让我印象深刻。

在班级中,这种心理常常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时,个别原本想要偷懒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不自觉地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

相反,如果班级中存在一种不良的风气,比如抄袭作业,那么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这让我意识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罗森塔尔效应”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相信他们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那么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让我更加明白,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首因效应”也不容忽视。

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第一堂课的表现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些“第一次”,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亲和力,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书中还讲到了“近因效应”。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对教师的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提醒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表现,不能仅仅依据近期的情况就做出片面的判断。

此外,“刻板印象”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某些表面特征或者过去的表现,就对他们产生固定的看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解学生的心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探讨了心理学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权威著作。

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学在老师的日常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学生及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的见解和建议。

通过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不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教室管理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因为只有认清了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心理学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让我今后更加注重心理学的学习,以此辅助我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帮助学生发挥。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

起初,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也没有让人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像一位亲切的朋友,把那些看似复杂的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我听。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学生“从众心理”的部分。

书里提到,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那么原本不太爱学习的同学也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

那是一个初一的班级,刚刚接手的时候,我就发现班级里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上课总是交头接耳,作业也不认真完成。

我试过单独找他们谈话,也给过一些小惩罚,可效果都不怎么理想。

有一次上课,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同学纷纷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不错。

这时候,我发现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居然也抬起头,认真地听着同学的回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和羡慕。

我灵机一动,马上表扬了那几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并且给了他们一些小奖励。

接着,我又把目光转向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微笑着问他们:“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回答这个问题呀?”他们先是一愣,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从那节课之后,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上课的时候不再总是捣乱,偶尔也会跟着大家一起思考问题。

我趁热打铁,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那几个调皮的孩子渐渐地融入了集体,他们发现,当自己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活动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能收获知识和快乐。

就这样,一个原本有些混乱的班级,因为这种积极向上的从众心理,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以前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也在大家的影响下,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的书,感触颇多呀!这本书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堆砌,也没有板起脸来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那些看似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这对于咱当老师的来说,可真是太实用啦!书里提到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班级里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叫小宇。

这孩子啊,整天就像个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没个消停的时候。

上课不是揪揪女同学的辫子,就是偷偷在下面玩玩具,作业也总是拖拖拉拉完不成。

老师一开始对他真是头疼得不行,批评教育了好几次,可小宇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没一点改变。

后来,老师决定换个方法。

她仔细观察小宇,发现这孩子虽然调皮,但特别热心肠,每次班里有什么搬东西之类的体力活,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帮忙。

老师就抓住了这一点,在一次班会上表扬了小宇的热心肠,还给他发了一个小小的“热心助人奖”。

小宇拿到奖状的时候,眼睛都亮了,那脸上的惊喜和自豪藏都藏不住。

从那以后,老师经常给他一些小任务,比如帮忙收发作业,或者照顾一下班级里的绿植。

小宇每次都完成得特别认真,慢慢地,他在这些小事中找到了成就感,上课也不再那么捣乱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你看,这就是心理学的神奇之处。

要是老师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一味地批评指责,可能小宇会越来越叛逆。

但通过了解他的内心需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就能让他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咱们当老师的,每天面对那么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心理。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就像书里说的,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说,有一次考试,班上一个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孩子考砸了,趴在桌子上偷偷哭。

老师看到了,没有直接去批评他这次没考好,而是在下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轻轻地问他:“是不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太难啦,让你有点措手不及?”孩子抬起头,眼里还含着泪,点了点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都说“阅读是成长的阶梯”,可我却是个懒于阅读的人,不过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现有的知识面的狭窄,知识量的不足,所以我必须阅读。

学校在暑假布置了40岁以下的每位教师必须阅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心得体会的作业。

我就借阅了《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台湾的普通老师,一个“半路出家”学心理学的老师写的。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很有可读性。

读着这本书,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我隐约感觉到书中讲得很多的事例就在我身边,我的好多做法、好多尴尬就如同书中说得一样,可我却又无从改变我的现状。

我读着这本书,一会儿忽然开朗,一会儿又一头雾水,总感觉好累,这是一种痛苦地阅读。

这种痛苦又让我不忍放弃,牵着我一路读下去;这种阅读又是一种快乐的阅读,这种快乐更让我不愿放弃,伴我一路前进。

“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

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

看了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机会挑战你自己的直觉。

作为一位教师,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等。

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景时,你能够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书分别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用心理学来解释校园中最常见的现象,总结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

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给我们读者很多包括个体的学习、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好书。

给我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是第七种教育心理现象——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本章通过场景—:描述A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及这类学生对课堂、考试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场景二:描述B老师对上班无奈的心情,两个场景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头痛的教育现状——学生无心,老师无奈。

之后通过塞利格曼的“小狗逃脱实验”得到了这个“习得无助”的现象。

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继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当学生考了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
时,很多人的反应是“你看你,考这么点分,怎么这么不仔细?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更有甚者狠狠地瞪着孩子“你笨死了,气死我了”,这会让孩子心情坏到极点,心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了。

”孩子在体验成功的美好之前,首先体验到了失败,研究表明,“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会影响人们日后遭遇困难之后的表现。

自己虽然已有17年的教学经历,但是有时候,有些孩子的分数真的令人惨不忍睹,也真的是很生气。

说实话,10分,20分又如何?现在差不代表未来会差。

就算未来的考试还是差,也仍然不代表这个学生不会有成就。

真正令我不忍心的是看到有的学生呆呆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浪费时间。

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不在乎学习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通过阅读,我终于把脑子里那个空洞的心理学概念“习得无助”和这种现象画上了等号。

不仅仅是学生会产生“习得无助”现象,其实老师也会“习得无助”,有时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有时面对乱哄哄的课堂纪律……我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个学生实在是无可救药了,随他去吧;这个班级我已经费尽心思了,可就是不见效果,算了,我已经尽力,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但我是老师,作为老师我要有坚定的信念,了解了这种心理现象后,我要主动地克服,面对暂时的困难要积极地应对,树立信心。

作为教师,绝对不能走进自己的精神误区,要相信有些感觉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了,结果总是会很明朗的,一定会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最无奈最煎熬的日子。

作为一名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

像《教师不得不知的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

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现象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破窗效应最为成功的例子,应该是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局长布拉顿治理交通的过程。

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

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

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

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破窗效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它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个人站在街头看着天空,过了一会儿第2个人,第3个人也加入了队伍,几分钟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并相互询问你看到了什么?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人是因为流鼻血所以抬头。

仔细观察,其实这种心理现象还广泛存在于我们教育教学中,如我们在从事班级管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教室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那是不够的,但当主动参与的人数到一个关键点时,整个班级忽然动了起来。

我们也能经常发现班主任经常为自己的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但有效执行的少,因此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学生明知违反纪律,但依旧我行我素。

自从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因为自己此前的“无知”让多少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变得对学习不关心、不在乎。

想着想着悄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增加了许多。

在课堂上我不再无视那些孩子们的存在,开始理解、宽容他们,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上小小的成功和简单的快乐;课下,我开始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原因及学习上的困惑,倾听他们的想法,试着帮他们找回自信,迎接挑战。

即便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及想要改变的愿望之后,我知道我更应该尊重孩子们,只有孩子们准备好要接受挑战时,这个挑战才会有意义。

仔细想想,不止孩子们,我们成人在生活中也是常常会出现习得无助的现象。

当面对困难时,我们曾经努力过几次?又真的尽力了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遭遇到那种让我们真的无法摆脱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

”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相信只要我们转变心态,战胜自己,便会柳暗花明!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痛苦也好,快乐也好,轻松也好,艰难也罢,我们都要阅读,起码做一些必要的阅读。

阅读,让我们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