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要点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V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V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V1正文:自动控制原理一直是工科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够熟悉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设计一个好的课程题目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微处理器的PID控制器设计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在掌握PID控制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能够实现PID控制的微处理器控制器。

此项目对学生的电子电路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这个项目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PID控制的本质,并在实际中掌握使用微处理器控制PID控制器的方法。

二、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器优化设计在自动控制中,常常需要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如果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控制器参数的优化,往往需要大量的试验和计算,而且效果未必能够达到最优。

因此,这个题目要求学生使用遗传算法对控制器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自适应控制器。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深入掌握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模糊控制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控制中非常关键而又常用的问题,如果能够设计一个高效且精确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大大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掌握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能够实现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模糊控制算法。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模糊控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以上三个课程设计题目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通过学生对这些题目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自动控制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当然,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和困难恰恰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机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A)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A)
题目 1. 龙门吊车系统设计.............................................................................................................1 题目 2. 柔性手臂控制系统设计.....................................................................................................2 题目 3. 光源自动跟踪系统设计.....................................................................................................3 题目 4. 球杆控制系统.....................................................................................................................4 题目 5. 龙门刨床速度控制系统.....................................................................................................5 题目 6. 卷纸张力控制系统.............................................................................................................5 题目 7. 奶粉干燥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审定成绩: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学生姓名罗衡班级0903班院别物理与电子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14092500060 指导老师杜健嵘设计时间2011.12目录一、设计题目 (1)二、设计要求 (1)三、设计思路 (1)四、设计方法与步骤 (1)(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 (2)(2)分析校正前系统性能指标 (2)(3)选择校正方案 (4)(4)设置校正装置的参数 (5)(5)分析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 (6)五、验证与对比 (8)六、参考文献 (9)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1.0()(0++=s 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相角裕度045≥γ(2)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05.0<ss e (3)系统的剪切频率s /rad 3<c ω二、设计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思路根据题目要求的稳态误差 e ss 的值,确定开环增益 K ,再得到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利用matlab 画出其 bode 图,从图形及结果可以得到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度γ和剪切频率ωc ,判断这两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则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确定并计算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a 和 T 。

即得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然后得到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最后验证已校正系统的γ和ωc 是否都达到要求。

如果有指标仍未达标。

则须另取合适的w c 的四、设计方法与步骤(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单位负反馈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12.0)(11.0()12.0)(11.0()()(11)()s (K s s s s s s s H s G s R E +++++=+= 根据稳态误差的定义,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t t r =)((2s 1)(=s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K1)()(1)(lim)]([lim )(lim =+=⋅==∞→∞→∞→s H s G s sR s E s t e e s s s ss现要使稳态误差05.0<ss e ,则K>20,取开环增益K=21即可满足系统对稳态误差的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要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要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要点
1. 题目背景:介绍自动控制的概念、作用和现实应用。

2. 设计目标: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如稳定性、响应速度、精度等。

3. 系统模型: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部分,并确定各参数。

4. 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比例积分控制、模糊控制,设计控制算法,确定控制器参数。

5. 系统仿真:利用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检验系统的控制效果和稳定性,优化控制器参数。

6. 硬件实现: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进行实现,进行测试和调试,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效果。

7.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总结控制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8.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设计思路、仿真结果、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分析、结论等部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分院院长:教研室主任: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设计任务1、设计内容针对二阶系统)1()(+=s s Ks W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

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11)(++-=Ts Ts K s W cc α,其中132R R R K c +=,1)(132432>++=αR R R R R ,C R T 4=,“-”号表示反向输入端。

若K c =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2、设计要求1)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1.0)(≤∞e ,开环截止频率ωc ’≥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 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3)利用对数坐标纸手工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4)设校正装置R 1=100K ,R 2=R 3=50K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源超前校正网络元件参数R 4、C 值;5)绘制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电路图(设给定的电阻和电容:R=100K ,C=1μF 、10μF 若干个);6)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cR R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7)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8)利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完成硬件设计过程,包括:搭建校正前后系统电路、输入阶跃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校正前后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3.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1)设计报告包括内容1)理论计算校正装置的过程及手工绘制校正前、后对数频率特性;2)绘制系统电路图时各环节参数的计算过程(包括有源校正装置R4和C的计算过程);3)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辅助分析设计的程序及校正前、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4)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校正前、后系统仿真模型,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校正前后系统超调量、调节时间,给出结论;5)硬件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给出结论。

自控课程设计题目

自控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1、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KG s s s =+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如下指标:(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115ss e <;(2)截止频率c 7.5ω≥ (1/s);(3)相角裕度γ≥45°。

2、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0.251)KG s s s s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5(1/s),相角裕度γ≥45°,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3、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40()(10.2)(10.0625)G s s s s =++若要求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为30°,幅值裕度为10~12(dB),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4、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若要求校正后系统得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等于301s -,相角裕度不低于40 ,幅值裕度不小于10dB ,截止频率不小于2.3(rad/s),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5、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若要求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位置输出稳态误差0.1ss e <,开环截止频率 4.4/c rad s ω≥,相角裕度45γ≥ ,幅值裕度10GM dB ≥,试设计校正装置。

6、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0.1251)KG s s s s =++要求校正后系统:Kv =20(1/s),γ≥50°,4s t s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7、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0.21)KG s s s s =++,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如下性能指标:静态速度误差系数8v K =,相角裕度40γ≥ 。

8、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2()(10.2)KG s s s =+,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c G s ,使系统的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10a K =,相角裕度35γ≥ 。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题目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题目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题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熟悉常用的自动控制器和调节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的评价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MATLAB等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2)具备分析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的能力,并能提出改进措施。

(3)学会撰写科技论文和报告,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工程伦理观念,关注自动控制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常用自动控制器和调节器、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常用自动控制器和调节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的评价方法。

4.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

5.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6.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7.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实验法: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主编。

2.参考书:《现代自动控制理论》,吴宏兴、王红梅编著。

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动画等。

4.实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MATLAB软件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一、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1.0)(11.0()(++=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s -1;(2)相位裕量γ≥30°(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 ≥45rad/s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2)(1()(++=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s -1;(2)相位裕量γ≥40°(3)幅值裕量K g ≥10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4)(+=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ωn =4rad/s 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四、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1(06.1)(++=s 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s -1;(2)维持原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不变。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5.0)(11.0()(++=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4s -1;(2)相位裕量γ≥40°(3)幅值裕量K g ≥12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六、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1.0)(11.0()(++=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s -1;(2)相位裕量γ≥40°(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 =20rad/s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七、已知串联校正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和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5)(1()(++=s s s K s G p , c c c c p s z s K s G ++=)( 校正装置在零点和极点可取如下数值:(1)75.0-=-c z ,5.7-=-c p ;(2)1-=-c z ,10-=-c p ;(3)5.1-=-c z ,15-=-c p 。

若保证闭环主导极点满足ξ=0.45,试分别对三种情况设计Kc ,并比较它们的闭环极点位置、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时间响应快速性。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分别对三种情况设计Kc ,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ξ=0.45。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和根轨迹示意图。

4、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5、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八、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2(4)(+=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20s -1;(2)相位裕量γ≥50°(3)幅值裕量K g ≥10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九、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0(4)(+=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0s -1;(2)闭环主导极点满足ωn =5rad/s 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08050541X )十、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1))1s 001.0)(1s .1.0(s K )s (G 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01(2)超调量Mp<30%,调节时间Ts<0.05秒。

(3)相角稳定裕度在Pm >45°, 幅值定裕度Gm>20。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π穿频率Wc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一、设单位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ksm2))20s )(5s )(4s (s )10s (160)s (G 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Kv=500(2)超调量Mp<55%,调节时间Ts<0.5秒。

(3)相角稳定裕度在Pm >20°, 幅值定裕度Gm>30。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π穿频率Wcg 。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二、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所示(ksm3)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1007.0525.1)(1+⨯=s s G ,可控硅功率放大100167.040)(2+=s s G ,执行电机19.00063.098.23)(23++=s s s G ,减速器s s G 1.0)(4=。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对系统进行超前-滞后串联校正。

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幅值稳定裕度Gm>18,相角稳定裕度Pm>35º(2)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36%,调节时间Ts <0.3秒。

(3)系统的跟踪误差Es<0.002。

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π穿频率Wcs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三、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4))10s )(5s (s 500)s (G 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一个调节器进行串联校正。

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1(2)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3秒(3)幅值稳定裕度Gm>20,相角稳定裕度Pm>45º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π穿频率Wc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