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的进展与应用
桩土相互作用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综述1 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桩土相互作用问题属于固体力学中不同介质的接触问题,表现为材料非线性(混凝土、土为非线性材料)、接触非线性(桩土接触面在复杂受荷条件下有黏结、滑移、张开、闭合4形态)等,是典型的非线性问题。
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桩土的相互作用问题,通常需要确定桩、土体各自的应力和应变以及接触区域处位移和应力分布的数据,对影响桩土相互作用的各因素进行全面研究。
研究桩土相互作用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有:(a)土的变形特征;(b)桩的变形特征;(c)桩的埋置深度;(d)时间效应(土的固结和蠕变);(e)外部荷载的形式(静载或动载);(f)施工顺序(即开挖、排水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施工各个阶段的影响)。
目前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和试验方法。
1.1理论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分为经典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
1.1.1经典理论分析法(1)弹性理论法。
以Poulos方法为代表。
假定桩和土为弹性材料,土的杨氏模量ES或为常数或随深度按某一规律变化。
由轴向荷载下桩身的压缩求得桩的位移,由荷载作用于半无限空间内某一点所产生的Mindlin位移解求得桩周土体的位移。
假定桩土界面不发生滑移,即可求得桩身摩阻力和桩端力的分布,进而求得桩的位移分布。
如果假定Mindlin位移解在群桩的情况下仍旧适用,则弹性理论法可以被推广至群桩的相互作用分析中。
(2)剪切位移法。
以Cooke等为代表。
根据线性问题的叠加原理,可将剪切位移法推广到群桩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中。
Nogami等基于上述思想再把每根桩分成若干段并考虑地基土分层特性,得到比Mindlin公式积分大为简化的数值计算方程组。
剪切位移法的优点是在竖向引入一个变化矩阵,可方便考虑层状地基的性况,均质土不需对桩身模型进行离散,分析群桩时不依赖于许多共同作用系数,便于计算。
(3)荷载传递法。
荷载传递法本质为地基反力法。
根据求取传递函数手段的不同,可将传递函数法分为Seed等提出的位移协调法和佐腾悟等提出的解析法。
桩土相互作用-学号2015221001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初探0引言桩-土-结构相互作用(Pile-soil-structure-interaction,简称PSSI)广泛存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中。
由于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动力特性、基础形状、上部结构体系以及动力反应等,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持久,而且很难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成果。
随着科学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重大和复杂体系工程的不断建造,促进了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1桩基简介1.1桩基桩基,一般指利用设置在地基中的桩来加固地基时桩与桩间土联合构成的一种复合地基,而且主要是纵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在桩基中,桩体是纵向增强体,而桩间土则为基体。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桩基理论的日益完善,工程实践中桩的应用已拓展到承受轴向荷载、横向荷载及轴向横向共同作用的情况;以承受横向荷载为主的桩有围护桩、抗滑桩、锚桩等。
因此,广义的“桩基”概念应该也包括这种类型的桩及其基体。
桩基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但在水泥未问世以前,实际上能利用的桩型只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木桩和石桩。
特别是木桩,我国迄今仍在个别地区使用着。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水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钢筋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开始应用,于是出现了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
但在初级阶段,由于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和钢筋强度都比较低,钢筋混凝土的计算理论也尚未建立,那时的钢筋混凝土桩,无论从桩型或桩基工程的施工技术来看,都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只是在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桩基的理论和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桩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花样繁多的桩型。
例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桩以及钢桩等。
桩从古老的、简陋的形式发展为现代桩基的各种不同体系过程中,桩的型式、规格和工作机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桩的多种类型以及它们的丰富多样的功能,使得它几乎可以用于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工程中。
概析桩-土相互作用机理

概析桩-土相互作用机理1、引言当上部结构的荷载较大、适合于作为持力层的土层埋藏较深,并且采用天然浅基础或仅作简单的人工地基加固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做桩基础。
把结构支撑在桩基础上,荷载通过桩传到深处的坚硬岩土上,从而保证建筑物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容许量的要求。
桩通过其侧面和土的接触,將建筑荷载传递给桩周围的土体,或者传递给更深层的岩土,从而获得较大的承载能力以支撑上部的大型建筑物。
因此,研究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仅能够对基础设计提供合理参考,在桩基施工过程中也可对安全施工做出贡献。
桩-土共同作用问题是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问题中的一个分支,研究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理论,重要的是解决桩、地基土和基础之间共同作用的问题。
在该课题研究的几种方法中,比较完整的三维空间分析方法系由Hongladaromp等人和Hian提出。
进几十年来来,随着国内基础建设的兴起,桩基基础在全国各地都被广泛采用,桩-土共同作用机理也越来越被重视,许多学者采用各种试验方法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因为地下空间的复杂,影响桩-土共同作用的因素繁多,使桩-土共同作用问题研究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回顾,并阐述当今桩-土共同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桩-土共同作用研究现状近年来,桩-土共同作用问题被广泛研究,主要影响因素有上部荷载形式以及桩型选取和土性变化,而桩型和土性影响可以归为桩-土界面影响因素。
下面主要详细介绍近几十年来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80年代,费勤发等对建筑荷载下复杂的单桩位移影响系数以及桩对桩位移影响系数的计算给出了简易解法。
并且对单桩的一系列参数给出可以笔算的解析式。
将桩对桩以及桩对土的位移影响系数计算归并于单桩位移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中。
将简化计算解与精确解进行详尽的比较和细致的分析给出简化计算解的最大相对误差范围,而简化计算结果足以满足工程要求。
被动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被动桩工作性能分析

01 引言
目录
02
被动条件下桩—土相 互作用机理
03 被动桩工作性能
04 写作建议
05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现代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桩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在实际工程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按其承受荷载的性质,桩基可分为主动桩和被动桩。被动 桩是指桩体通过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承载力,如地下连续墙、锚杆桩等。 了解被动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被动桩工作性能对于优化设计、提高工 程安全性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如何选择合适的被动桩
被动桩是指通过在土体中设置桩体,利用土体自重、相邻土体的位移以及桩端 处土体的位移等被动能量,对桩体进行加载的试验方法。在选择被动桩时,应 考虑以下因素:
1、土体性质:不同土体的力学性质不同,选择被动桩时应根据土体的性质进 行选择。
2、桩身材料:桩身材料对被动桩的性能也有很大影响,应考虑材料的强度、 刚度、耐久性等因素。
被动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
1、桩土相互作用机理概述
桩土相互作用是指桩体与土体之间由于力的传递和共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在 被动条件下,桩体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更加明显。桩体通过与土体的接触,将荷 载传递到周围土体,利用土体的变形和位移来获得承载力。
2、被动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机 理分析
在被动条件下,桩体与土体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桩侧 摩阻力是指桩体表面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而桩端阻力则是桩端处土体的变形 和位移对桩体产生的阻力。被动桩的设计和施工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 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3、影响因素及特点
被动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体性质、桩体材 料、施工方法等。土体的力学性质,如剪切模量、压缩模量和摩擦系数等,对 桩土相互作用有着重要影响。桩体材料的选择,如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将 直接影响被动桩的工作性能。此外,施工方法也是影响桩土相互作用的重要因 素,如成孔方法、灌浆工艺等。
桩土共同作用设计理论研究

桩土共同作用设计理论研究
1 前言天然地基作为一种传统的承担上部结构荷载的形式,具有经济、施工简单、快速等优点,但是由于高层建筑的出现,天然地基在承载力或变形方面已无法满足建筑物的要求,于是桩作为一种分担荷载及控制变形的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桩基具有承载力高,应力传递途径简捷,地基变形小等优点,但桩基亦有不足之处:(1)未能充分利用土对承台的抗力;(2)采用桩基础,桩端需要有良好的土层,这也是造成设计桩长过长的因素,不仅使桩基造价过高,而且对于城市将来地下交通管网的发展尤为不利。
因此,将桩基与天然地基有机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形成复合桩基,自然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
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增强体,即形成复合地基。
根据增强体的材料强度或刚度不同,复合地基可分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其中刚性桩复合地基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所讨论的桩土共同作用包含以上两种情形,即复合桩基中的桩土共同作用和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桩土共同作用。
2 桩土共同作用理论复合桩基与刚性桩复合地基有两点不同:(1)复合桩基从桩基考虑承台土抗力发展而来,而刚性桩复合地基则由天然地基中设。
桩-土-结构共同作用控制理论分析

研究表明 ,承台可以分担 2 % O 以上的上部 荷载 ,不考虑相互作用 的计算理论保 守且 不科 学。 其实 , 早在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桩基础
设计曾经采用简易的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计算
模 型 , 以后没有得到推广 。到上 世纪七十年 但 代 ,考虑承 台底 土体承担荷载 的共 同作 用理论 成 了当时研究的热 。 u e id Bnr e B tre 和 ae e 在 t fl j 假定承 台地 面光 滑、 台刚度无 限大的基础上 , 承 对桩一 承 台体系进行 了弹性分析 ,研究 了桩 土一 台系统 的荷 载位 移性状 及 承台 与桩 的荷 载 分 配, 分析表 明: 各桩在承 台参与作 用时承受荷载 与 承 台不参与 作用 时有 明显差 别。R n o h adl 、 p P uo 等对 此均作 了一定的研究 ,后来发展成 ol s 分 别以 Mi l 位移基本解 、 ni dn 应力解为出发点 的 位移法 、 应力法。C oe ok 等提出了以桩周 同心 圆 式分 布的弹性 剪切位移场模式 为基础的剪切位 移法 , 并用 于分 析单桩 、 桩与土 的共 同作用 。 群 尚守平 等用位移系数来求解群桩 中每根桩 的荷 载分配 系数,以及应用 G de 的应力系数 计算 eds 桩、 土地基 的柔度矩 阵 , 对桩箱 基础与地基 土的 共 同作 用进行 了弹性分析。 线 弹性共 同作用理论考虑了桩一 承台的 土一 相互作用 , 尤其是 考虑了桩 、 承台与地基土 共同 分担荷载 , 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 , 以线 性关 系表示桩一 承 台的相互作用过 于粗 略 ,与实 土一
在实际应用中, 桩基础通常都是 以桩 一 承台 的形式 工作的。桩一 结构共 同作用理 论是桩 土一 基 础课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对桩土共 同作 用 的计算 模型和控制理论两方面详细分析 的基 础 上 , 出了以控制差异沉 降为 目的 、 I 土接 提 弓入桩 触单元 同时考虑土体 固结和上部结构 冈 度的j 4 维有限元计算理论。 1桩一 结构计算模型 土一 桩一 结构计算模 型经历 了不考 虑共同作 土一 用 、线弹性共 同作用和非线性共 同作 用三个阶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结果与讨论
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多种手段,研究者们发现桩-土之间 的相互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桩的类型、桩径、入土深度、土的性质、地 震荷载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桩-土之间的位移场、应力场和变形场发生变化,从 而影响桩基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地震作用下,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更加明显。地震会导致桩周土体的 液化、位移和变形,从而改变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此外,地震作用还会引 起桩身应力的重新分布和桩端土地的位移,这些问题对于桩基工程的安全性具有 重要影响。
文献综述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静态荷载下的 相互作用。直到地震工程和计算力学的发展,人们才开始深入研究动态荷载下的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 对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热门领域。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机 理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其次,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虽 然迅速,但精度和效率仍有待提高。此外,现有的实验研究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模 型和静态加载条件,对实际工程中的动态荷载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 状与进展
01 引言
03 研究现状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参考内容
引言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涉及到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 域,对于揭示地震、风浪等动力荷载作用下桩土系统的动力响应、破坏机制及设 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综述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背景和意 义,概括当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分析现有研究 的争论焦点和不足,
研究现状
桩_土_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与进展_邓浩昀

第39卷第1期2017年2月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Vol.39,No.1Feb.2017[文章编号]1002-8412(2017)01-0001-07DOI :10.16226/j.issn.1002-8412.2017.01.001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与进展邓浩昀1,金新阳2,顾明1(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提要]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地震工程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简述了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解析法、数值分析、试验和原型观测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动力相互作用;桩基础;地震工程;文克尔模型;有限元-边界元[中图分类号]D315.9[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ic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Deng Hao-yun 1,Jin Xin-yang 2,Gu Ming 1(1.State Key Liborator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2.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 :Dynamic soil pile structure interaction (DSPSI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the earthquake engineering.The research history of DSPSI are reviewed ,and an attempt is made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progress of the analytic solution ,numerical analysis ,experiments and the prototype in this area is introduced.Furthermor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in the DSPSI are also presented.Keywords :dynamic interaction ;pile founda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Winkler model ;FEM-BEM E-mail :910702dhy@tongji.edu.cn[收稿日期]2016-09-09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PSI )是一个涉及到结构动力学、土动力学、地震工程学、地质学、岩土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数值分析等多种技术学科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刚性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刘经砺等也提出类似思想。 进一步发展到柔性桩与刚性桩的组合使用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针对框架(或外框内筒、框架-剪力墙)结 构建筑物经常出现边柱沉降小、中柱(或 内筒)沉降大的情况,Flemming等1990年 首次提出了在边柱下面设置具有一定模量 的可压缩垫块,使边柱从而可产生较大的 沉降,从而减小边柱与内柱的沉降差。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传统复合地基与桩基的结合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其特点是,同一建筑物基础下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桩、水 泥土桩等共同承担荷载。即桩基础中,对桩间土采用复合 地基范畴中的各类桩进行加固,期望提高桩间土承载力从 而提高桩间土的分担作用。例如:钢筋混凝土桩、粉喷桩、 砂桩组合形成的多元复合地基,钢筋混凝土桩、水泥土桩 组成二元复合地基等。有人称之为“刚柔复合桩基[4]”, 并在杭州某一12层的高层建筑下应用了有效桩长9m、桩 径600mm的深层水泥搅拌桩44根,桩径分别为500mm和 600mm、桩长36.5m的钻孔灌注桩60根。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厦门嘉益大厦
(宰金珉、裴捷等)
30层,100米高 在深厚的花岗岩残积土中,埋藏着大小不一的大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Cao, X.D., Wong, I.H., Chang, M.F. Behavior of model rafts resting on pilereinforced sand.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4, 130(2): 129-138.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可压缩垫块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1998年,Cao等针对地震区或可能承受较大 风荷载作用的减少沉降量桩基,为减少桩身 过高的竖向应力和相应分担的水平荷载,提 出了将桩脱离筏板一定高度(称为 disconnected pile)的做法,并进行了放置在 硬粘土上桩筏基础的筏板-桩-土相互作用分 析。
与纯地下室部分之间设置沉降缝。 建筑物总重600MN,有效重量400MN。桩承担了
300MN,占总荷载的70~75%。 沉降7cm作用,整体倾斜<1:1000。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kN)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P土s 总反力 P桩p 顶反力
P (kN)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一些例子
Messe第二T届u全国r岩m土工T程与o学w术大e会r,,2F006r,a湖n北武k汉furt
(Sommer et al., 1991; Tamaro,1996; ElMossallamy and Franke, 1997).
The Messe Turm tower 256 m 高, 当时是欧洲最 高的建筑物。建于1988~1990。
High-rise building Sony-Center, Berlin
建筑物场地下土主要为砂和泥灰岩。 建筑物近邻新建成的地铁隧道。基础底面
在泥灰岩之上。 为减小沉降,采用了直径1.5m、桩长
15m~25m的桩,。 建筑物竣工后沉降3cm。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桩筏脱离情况下不同布桩方式、不同桩长时筏板桩-土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基于减少沉降控制桩基 础可能受到过大水平力的问题。
实质上类似于国内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只不过前 者的桩顶与筏板之间不设置褥垫层,而是筏板下 原位的土体。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桩-基础间新的连接构造方式的 研究与工程实践
桩顶嵌入承台或基础: 荷载由承台直接传递给桩,再经桩 传递给土。不考虑土的分担作用。这是传统的桩基础。
桩顶嵌入筏板: 荷载由基础直接传递给桩和土,考虑土的 分担作用,主要指复合桩基。疏桩基础、将桩作为减少沉 降构件(settlement reducer)来设置的减少沉降桩基础等 也可归为这一类。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桩土相互作用的理论进展 与工程应用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 郑刚 教授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桩土相互作用设计的发展 桩土相互作用设计发展涉及到的问题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桩土相互作用设计的发展 桩土相互作用设计发展涉及到的问题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weden
Hansbo (1993)
其中一幢楼设计采用常规设计(桩基础安全 系数3),桩数 211根, 28 m长。
另外一幢楼采用徐变桩“creep pile”的概念 进行设计。桩作为减少沉降量的元件 (settlement reducer)安全系数仅为 1.25。 仅设置104根桩, 26 m 长。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70年代以来,桩基础的设计思想出现了较 大的飞跃。
由承载力控制设计逐渐过渡到满足承载力 要求的前提下,以控制沉降(特别是差异 沉降)为目的来设置桩。
出现了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近年来……
Horikoshi& Randolph (1998) 对荷载均匀的筏基, 提出仅在基础中心16-25% 范围内布桩,可得到 较为优化的设计和均匀的沉降。
目前的发展一个重要趋势是,出现了传统桩基础中桩与复 合地基中各类“桩”的柱体的结合,而形成很多新的复合 桩体,呈现了“柔性桩、半刚性桩向刚性桩的发展”。例 如,在常规水泥搅拌桩中心压入预制芯桩、在粉喷桩中静 压压入预制桩、搅拌桩中施工沉管灌注桩、在悬喷桩中插 入型钢等以获得较高的单桩承载力,研究表明,当芯桩尺 寸适当时,摩擦型复合桩体可获得不小于与水泥土桩外围 尺寸相同的灌注桩的承载力[2]。日本也采用在悬喷桩中心 插入钢管用于桥梁桩基的抗震加固、在大直径水泥土桩中 插入钢管形成钢管水泥土桩等。此外,还有在砂石桩中插 入预制桩形成“砂芯砂石桩”[3],以加快地基固结从而减 少复合地基工后沉降和差异工后沉降。
桩顶与基础之间设置褥垫层,荷载经基础(此时似乎不宜 称为承台了)由褥垫层分配给桩与土的。一般指刚性桩复 合地基。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2002年陈遇珺、刘妍(导师郑刚)在其与天 津市勘察院合作进行的现场试验中进行了现 场足尺试验,在桩顶与承台之间设置一定高 度净空,对此桩顶与承台之间预留一定高度 净空时桩土分担荷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郑 刚等2004年在《岩土工程学报》报道了这项 研究成果 。
Load sharing between pile and soil in case B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kN)
400
Pp
300
Ps
200
100
0 0 200 400 600 800
P (kN)
Load sharing between pile and soil in case C
在荷载较大的独立基础下设置桩以减少沉降。 以SP11基础为例,最大沉降不超过30mm。 不设置桩时,沉降50 mm。采用了直径520 mm预
制桩,桩长12 m,设置10根桩时则为20 mm。 最后采用了6根桩。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嘉益大厦的基坑开挖始于2002年11月,2003年5月 底板施工完成,2004年5月大楼顺利封顶。到2004 年8月,大楼内外填充墙及墙面抹灰已基本完成。 最大沉降量为37.05mm,平均沉降量为25.64mm, 筏板下的土压力分布也比预想的要小,最大点为 300kPa,平均为140kPa;桩顶弹簧(隔震垫)的压 缩变形量最大值为23.3mm,平均为14.1mm。
采用了 中心部分6 m 厚、边缘处 3 m 厚的筏板。 按桩达到极限承载力设计,承担60%的建筑物荷
载。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采用天然地基方案,沉降40~50cm,差异沉 降将达15cm。
采用了 64根桩,桩径1.3 m,长度26.9 ~ 34.9 m.桩 中心距 3.5~ 6D。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国内的一些研究与实践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常规桩与传统复合地基中“桩”的结合 传统复合地基与桩基的结合 桩-基础间新的连接构造方式的研究与工程
实践
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
常规桩与传统复合地基中“桩”的结合
后者沉降并Βιβλιοθήκη 比前者大。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与学术大会,2006,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