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月落乌啼霜满天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前两句。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请填写《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两句。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中柳宗元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江雪》中,柳宗元通过描绘一幅万籁俱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将进酒》的内容,分析李白的豪放情怀。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词句,更是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热爱自由的个性。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
答案示例:春归何处寻,绿意满枝头。
花开不待时,燕舞新枝柔。
结束语: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鉴赏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附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附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唐】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
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若为:犹言怎堪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又生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答案:B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张九龄D. 王维答案:C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此句意象宏大,以黄河之水比喻人生如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如何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答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以及对风雨中无家可归者的同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3. 请解释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如何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昨夜风雨的景象,隐喻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单招古诗鉴赏试题答案

单招古诗鉴赏试题答案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的名句?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庐山瀑布的什么特点?A. 高峻B. 壮观C. 清澈D. 湍急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壮志未酬C. 忧国忧民D. 旷达豁达二、填空题1. 请填写《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_________。
2. 请填写《悯农》中的名句:春种一粒粟,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柳宗元的创作背景。
2. 请分析《将进酒》中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态度。
四、论述题1.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请论述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
2. 请结合《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分析王勃如何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D二、填空题1. 疑是地上霜2. 秋收万颗子三、简答题1.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面雪景的宁静画面,诗人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这首诗作于唐代,当时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身处逆境,但诗中并未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反而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2. 在《将进酒》中,李白用豪放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哲学思考。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句,既描绘了黄河的壮观景象,又暗喻了人生的无常。
李白通过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把握当下,尽情享受生活。
四、论述题1.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上。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一、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2. 请写出“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
“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3. 请补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的作者是杜甫?A. 《春夜喜雨》B. 《登鹳雀楼》C. 《春望》D. 《江雪》答案:C. 《春望》2.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下一句是什么?A. 霜叶红于二月花B. 霜叶红于二月雪C. 霜叶红于二月霜D. 霜叶红于二月冰答案:A. 霜叶红于二月花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B. 杜甫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中有彼此,就如同邻居一样亲近。
2. 请解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风拂过,江南的河岸又披上了一层新绿,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 请分析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蕴含的哲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落叶和长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诗人如何表现春雨的特点?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和“润物细无声”等词语表现春雨适时而至、润物无声的特点。
3. 诗中的“红湿处”指的是什么?“红湿处”指的是春雨过后,花朵上沾满雨水,显得更加鲜艳的地方。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不是李白的作品?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将进酒,杯莫停。
答案:C2.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二、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深切忧虑。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无限向往。
答案:1. 国家兴亡2.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辽阔天地的无限感慨。
四、论述题1. 分析《静夜思》中李白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答案:李白在《静夜思》中,仅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诗中“明月”和“霜”的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增强了思乡之情的表达。
而“举头”和“低头”的动作,更是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探出头,花儿含笑。
阳光洒满大地,温暖如初,春风拂过,带走了冬日的寒。
结束语: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关于《静夜思》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B.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C. 诗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睡觉的床。
D.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答案:C2. 《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下一句是()A. 当春乃发生B. 随风潜入夜C. 润物细无声D. 野径云俱黑答案:A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忧虑和对_______的哀叹。
答案:国家的命运;自然景色的荒凉2. 《江雪》一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景象。
答案:寂静、空旷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请简述《悯农》一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在炎热的正午时分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2. 分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其他山峰的豪情壮志,蕴含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人生巅峰的哲理。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沉落,黄河奔腾不息流向大海的壮丽景象。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登高望远,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2. 《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感。
全诗通过对枫桥、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夜晚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含答案).doc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H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瞑”,创设岀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牛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一一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屮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Z美。
氏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Z景。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
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Z 艰苦,敌军Z强悍,边地Z荒凉,都于此七字屮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Z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 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首联写远望之景。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4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
[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 )[2013松江一模]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 C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
[2013奉贤一模]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013奉贤一模]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 “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 “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 “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3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4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了斯文习气。
C “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D “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5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B..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
C.此词上、下片里“愁”的含义是相同的。
D全词构思新巧,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6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013青浦静安一模]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经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2013宝山一模]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8诗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闲愁(无病呻吟) 意,下片含有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之意。
[213崇明一模] 9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 B ) [2013崇明一模]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013闸北?模]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四.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 “初平”写钱塘湖水面平静,“云脚低”写白云低垂。
B.颔联写莺歌燕舞,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尾联“行不足”写出诗人对湖东的流连忘返。
D.全诗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B.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C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
3理解正确的是(B )A首联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钱塘湖水面尚浅,云幕低垂的美景。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莺歌燕舞的动态美,展示了春天的活力。
C颈联巧用“乱”“迷”“没”等字,真实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盛景景色。
D.尾联直抒胸臆,具体描绘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B..“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C “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D “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勾出早春轮廓。
B..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孤山寺边的西湖美景。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6.钱塘湖即西湖 ,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湖还有个别称西子湖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13闸北一模]A.首联交代春行起点,描绘了从孤山寺远望所见的早春景致。
B.颔联“争”“啄”二字以禽鸟之乐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及诗人的感受,给人以清新之感。
D.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8下列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2013松江?模]A.首联点明了钱塘湖的方位及江南春湖水态天容的美丽景色。
B.颔联充满动感之美,表现诗人左右寻声、仰视禽鸟的情态。
C.颈联写诗人俯察所见,描绘了草木茂盛、游人如织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体现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则余兴未阑。
五.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理解正确的是(C )A “伫倚危楼风细细”是说主人公长时间倚靠在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的栏杆上。
B..“无言谁会凭阑意”指主人公没有遇上熟识的人说话,所以没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
C “强乐还无味”写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
D “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
2理解正确的是( D )A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
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3理解不正确的是(B )A “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C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4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春愁”即相思之情,是全词的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