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设计优化笔记

合集下载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及其优化系统的构建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及其优化系统的构建

2.1.1 层级系统
子系统之间信息流程具有顺序性, 信息的传递是从上层到下 层单向传递的。 子系统之间没有耦合关系, 它是一种 “树” 状结构。 不同层之间形成串联关系, 而同一层之间的子系统相互独立的。
*来稿日期: 2008-10-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资助 (106018 )
2.2.4 多学科混合协同优化方法 MMCDO
针对混合层级系统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其求解方法融合 了以上层级系统的顺序关系的优化方法和两种非层级系统的多学 科优化方法的特点, 适应于含有顺序的和并行的混合优化问题的复 杂系统的多学科设计优化。
层级系统 1 优化 … 层级系统 n 优化 … 非层级系 统 1优化 … 非层级系 统 m 优化
254
文章编号: 1001-3997 (2009 ) 08-0254-03 ***** ** *****
机械设计与制造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
第8期 2009 年 8 月
综 述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及其优化系统的构建 *
蔡占军 1 翁海珊 2 俞必强 2 (1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学院, 天津 300160 ) (2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 CAI Zhan-jun1, WENG Hai-shan2, YU Bi-qiang2 (1 School of Textiles,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0, China )
子系统之间没有明确的顺序等级关系, 子系统之间相互传递 信息, 具有相互 “耦合” 的关系, 它是一种 “网” 结构, 各子系统之间 为同一等级的并行关系。

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

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
协同优化设计
一、 基本概念 二、 二、 数学模型及求解算例
目 录
三、 协同优化的优、缺点
协同优化设计
一、 基本概念 二、 二、 数学模型及求解算例
目 录
三、 协同优化的优、缺点
系统优化问题:
协同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协同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协同优化的基本概念:
协同优化为两级优化,将原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系统级及多个 并行的学科级。系统级将系统级变量的目标值分配给各学科 ,各 学科在满足自身约束要求的情况下,目标函数应使本学科优化的 系统变量值与系统分配下来的目标变量值差距最小, 经学科级优 化后,各目标函数再传回给系统级,构成系统级一致性约束,解 决各学科间系统变量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要多次系统级优化 才能实现学科级间的协调。
协同优化设计
一、 基本概念 二、 二、 数学模型及求解算例
目 录
三、 协同优化的优、缺点
协同优化设计
一、 基本概念 二、 二、 数学模型及求解算例
目 录
三、 协同优化的优、缺点
协同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求解算例
协同优化的系统级优化模型
协同优化的学科级优化模型
响应面方法:
利用一系列系统级设计点和学科级优化结果进行二次拟合,形成新的系
J1={0, 0 , 0 , 0 , 0 , 0 , 0 , 0} 学科级2: J2={0.802, 3.3743 , 8.3267, 8.9109 ,9.5149, 4.3663 ,1.198 , 0.9901}
协同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求解算例
求解步骤:
(3)根据已得到的{z}、{J1}及{J2}构造响应面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 未知系数,得到学科级目标函数的二次响应面。

多学科设计优化(MDO

多学科设计优化(MDO

用CO方法求解算例问题
x1 ,x3 是共享设计变量
Y2
X2
协同优化方法的特点
• 各子系统不直接发生耦合联系,通过系统级优化来协调。
• 系统级优化提供给各学科组目标方案(设计变量值)
• 子系统的自主性
– 在满足本学科的约束条件下尽可能与目标方案一致
• 无需多学科分析(系统分析)环节
• 易于实现:可用于分布式计算环境 • 与现有工业部门的组织形式较接近
基于各学科平行设计优化的MDO方法 —多级优化方法
• 并行子空间优化
– 英文名:Concurrent Subspace Optimization,简称CSSO – 流程图及特点
• 协同优化
– 英文名: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简称CO – 流程图及特点
• 二级一体化系统综合
多学科设计优化(MDO)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概念与流程
内容提要
• 复杂工程系统的特征与分类 • 多学科设计优化问题的表述和术语 •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难点 • 多学科设计优化(MDO)的策略(方法/算法) • 对MDO方法的要求
• MDO方法及应用
并行分析
x xa2, xa3
x
xa = xa1,, xa2, xa3
x
xa1, xa3
x xa1, xa2 子系统 C
子系统 A
子系统 B
y1
y2
y3
• 曾应用于中程运输机总体 参数优化(PASS)
用SAND方法求解算例问题
系统级优化
2 f x2 x3 y1 e ( y2 ) Find: x1, x2, x3, xa1 , xa2

多目标多学科优化设计

多目标多学科优化设计
常见算法
常见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包括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Pareto最 优解法、权重法等。这些算法在解决实际多目标优化问题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03 多学科优化设计理论
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01
创新性
学科交叉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界 限,激发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 法,促进创新。
综合性
02
03
高效性
多学科优化设计能够综合考虑多 个学科的知识和原理,提高设计 的综合性能和整体效果。
船舶结构多目标多学科优化设计
总结词
船舶结构多目标多学科优化设计是提高船舶 结构强度、耐久性和降低建造成本的有效途 径。
详细描述
船舶结构多目标多学科优化设计涉及结构力 学、流体力学、船舶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旨在实现船舶结构、航行性能和建造工艺的 综合优化。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可以找到 满足多个性能指标的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船 舶的结构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
探讨多目标多学科优化设计在各个领 域的具体应用,深入挖掘其潜力和价 值,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开展多目标多学科优化设计在实际工 程中的应用研究,提高其在实际问题 中的解决能力和实用性,为工程实践 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学科交叉的实践方法
1 2
建立跨学科团队
组织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开展研究 和设计工作。
制定统一的设计目标和评价标准
在多学科交叉设计中,需要制定明确、统一的设 计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便各学科协同工作。
3
加强沟通和协调
在多学科交叉设计中,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至关重要,应定期组织交流会议和讨论活动,促 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

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

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

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设计越来越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传统的单一学科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和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前景。

一、概念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是一种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协同合作以达到最优设计的方法。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

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和优化,即通过多个学科的专家和研究者的合作,以优化设计的性能、效率和成本。

二、原理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综合的优化设计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学科的要求和约束,通过协同合作寻找最优解。

在实际应用中,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往往采用模型与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优化问题,并应用优化算法来求解最优解。

三、方法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自适应地搜索设计空间,以找到最优解。

此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模拟设计和优化过程,加速设计的进程。

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还可以应用一些专门的工具和软件,如CAD、CAE等,提供可视化和辅助决策的功能。

四、应用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工程设计为例,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可以在减少成本、提高性能、缩短设计周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汽车工业中,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可以在车身结构、发动机、悬挂系统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

在建筑设计中,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可以在结构、材料、能源等方面进行综合优化,提高建筑的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五、前景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具有良好的前景。

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不断增长和复杂化的需求。

优化设计知识点总结

优化设计知识点总结

优化设计知识点总结一、设计原则1.美学原则美学原则是设计的基础,包括对色彩、形状、比例、纹理等审美要素的合理运用。

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文化和审美观念对设计的影响。

2.功能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的出发点,主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性能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产品的结构合理性、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材料的可持续性、环保和节能问题,提倡绿色设计理念。

4.人机工程学原则人机工程学原则是指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确保产品符合人体工程要求和人们的使用习惯。

二、材料工程1.材料性能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材料成本成本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师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

3.可制造性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的设计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是可行的,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生产时间。

4.材料可持续性在材料选择上,设计师需要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三、工艺制造1.工艺工程设计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加工工艺,包括注塑成型、铸造、冲压、数控加工等,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

2.表面处理对于一些外观要求高的产品,设计师需要考虑表面处理工艺,包括喷涂、镀铬、电镀等,提升产品的外观质量。

3.装配工艺产品的装配工艺也是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要保证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的精度和稳定性,简化装配工艺,提高装配效率。

四、人机工程学1.工作环境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在工作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确保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人体工程学产品的外形设计和操作界面设计都要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原理,确保产品的舒适性和使用便捷性,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3.心理学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设计都要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增加用户体验的满意度。

第八章 多学科设计优化

第八章 多学科设计优化

第八章多学科设计优化§8.1多学科设计优化的概述8.1.1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产生和发展飞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覆盖了多个学科的内容,例如空气动力学、结构学,推进理论,控制论等。

对某一个学科领域,进行计算分析和优化设计,可以建立起数学模型和计算软件,对于复杂的工程系统,目前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分析和优化的数学模型,只能是各子系统模型和计算软件的“总装配”,这种装配式的设计必将是低效耗时和昂贵的,它包含了大量的设计变量,性能状态变量,约束方程,各个系统模型相互交叉影响,各个设计目标对设计变量的要求相互矛盾,子系统的构成可能是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甚至在不同地点来操作运行的。

因此需要发展一种高效适合于像飞机这样的复杂工程系统设计优化的方法。

多学科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技术就是解决由相互耦合的物理现象控制的,由若干不同的交互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工程系统设计的有效方法。

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在提供变量、约束、性能间交互作用和耦合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同时满足各学科和系统约束的设计,具有对各种设计方案迅速进行折衷分析的能力。

多学科设计优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是许多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已经用于工程实践,如在飞机改型设计中,以最小重量和成本代价对现有飞机实现改变设计要求,迅速计算出设计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有效控制寿命周期内的费用。

8.1.2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基本概念多学科设计优化是一种解决大型复杂工程系统设计过程中耦合与权衡问题,同时对整个工程进行综合优化设计的有效方法。

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集成各个学科(子系统)的知识,应用有效的设计优化策略,组织和管理设计过程,充分利用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获得系统的整体最优解。

通过并行设计缩短设计周期,多学科设计优化与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并行工程思想是一致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有下列特点:1.通过对整个系统的优化设计解决不同学科间权衡问题,给出整个系统的最优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

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应用

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应用

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应用【摘要】作为涵盖内容广、涉及变量多、学科之间影响大的复杂系统——飞行器总体设计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技术要求。

为确保飞行器的总体性能,设计人员需要确定出飞行器的总体参数和分系统的参数。

多学科设计优化主要围绕系统之中互相作用的协同机制来达到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的目的。

本文以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和飞行器设计两项内容为重点,简要分析优化算法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飞行器设计;协同优化方案;复杂系统飞行器系统设计受到其计算复杂性、信息交换复杂性、模型复杂性、组织复杂性的影响,其初步设计参数的确定需要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的参与,从而确保设计质量、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制时间。

传统的飞行器设计割裂了各学科之间的影响作用,系统的整体最优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其设计周期和开发成本都相对有所增大。

本文以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和飞行器设计为重点,简要分析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的具体应用。

一、多学科设计优化一般而言,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是将该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因子系统之间作用机制的不同,复杂系统又被归属于两大类,一类是层次系统,另一类是非层次系统。

层次系统下各子系统呈现出“树”结构,有着较强的顺序性,而非层次系统中的子系统呈现出“网”结构,有耦合关系。

目前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以非分层系统为主研究点。

从数学上可以表达为:寻找:X最小化:f=f(X,y)约束:hi(X,y)=0(i=1,2,…m)gi(X,y)≤0(j=1,2,…n)其中目标函数是f,设计变量是X,状态变量是y;等式约束是hi(X ,y);不等式约束是gi(X,y)。

在非分层系统中,该算法需要多次迭代才能够完成,而分层系统的计算可以依据一定的顺序。

这样的计算过程即为系统分析。

当系统分析中X有解时,约束与目标函数才能够被获得。

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的计算复杂性体现在系统分析过程中迭代的多次使用,而信息交换复杂性体现在受到子系统之间耦合作用的影响,子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要研究内容(一)解耦方法解耦方法是多学科设计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耦的目的是为了使整个复杂的多学科系统分解为便为处理的学科子系统。

虽然分解后的这些学科子系统总的计算工作量甚至将大于系统在没有分解之前的工作量,但分解带来的好处是分解后的各个学科子系统可以在本学科内独立地进行本学科相关的分析与计算工作,学科内的计算不需要考虑与其它学科的耦合作用。

这种分解优化策略还与当前的多处理器、并行计算的特点相一致,大大提高了优化的效率。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分解方法大多是借鉴运筹学中的分解原理。

现已存在多种分解方法,它们都具有如下的特点:即通过系统分析、学科分析、系统灵敏度分析、学科灵敏度分析、系统层优化、学科层优化及学科的协同等使系统构成一个整体。

其中,协同使分解后的系统保持了原系统内的耦合关系。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分解策略主要分为层次型、非层次型及混合型。

在层次型系统中,整个系统形成一个金字塔形,数据从顶端的父层开始,因此下端的子层可接受上端父层的数据,而同层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数据的交流。

在非层次型系统中,并没有父与子层的关系,故系统中数据可自由交换没有任何限制。

由层次型系统与非层次型系统则可构成混合型系统。

多学科系统的分解可以采用原来的经验或例子,也可根据对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数据的流向而进行系统的分解或使用一些正规的方法如N-平方法可对多学科系统进行分解[21]。

(二)灵敏度分析灵敏度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为了求得输入变量改变一个单位时输出变量的变化大小。

在传统的单学科设计优化问题中,灵敏度分析主要用来计算最优点处优化点对目标函数或约束函数的灵敏度,常通过计算最优点处目标函数或约束函数的导数来实现灵敏度分析。

采用的方法有有限微分法、分析法、自动微分法等。

从原理上来说,多学科设计优化中采用的灵敏度分析方法与单学科设计优化相同,但由于多学科设计优化中常常具有多个学科分析模块,各个学科分析模块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即一个学科分析模块的输入变量可能又是另一个学科的输出变量,因此在进行灵敏度分析,计算学科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本学科或其它学科的学科分析模块输出变量)的影响时通常要涉及到其它学科分析模块,传统的灵敏度计算方法已不能胜任多学科设计优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多学科设计优化中灵敏度分析的变量维数也大大多于单学科设计优化问题,所需的数据量也大为的增加。

传统的灵敏度分析方法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中,因此,在多学科设计优化过程中,使用一种新的灵敏度分析手段成为必然。

九十年代初,Sobieski导出了用于耦合系统灵敏度分析的全局灵敏度方程。

GSE 是一种能有效计算相互耦合多学科灵敏度的方法,该方法直接从隐函数原理推导而来,精确性较高。

Sobieski导出的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每个学科分析模块残数的导数;一种是基于各个学科分析模块输出对其输入的导数。

其中,以第二种方法应用的最为广泛,首先,各个学科独立的完成各自的灵敏度计算,然后集成分析计算全局灵敏度。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灵敏度分析的作用主要在于跟踪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功能,判断耦合性的大小。

同时,在一些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中,通过全局灵敏度方程得到的全导数被用来对状态变量进行近似处理。

除了以上介绍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外,另外一种灵敏度分析方法是采用神经网络技术。

通过神经网络模拟学科分析模块而实现灵敏度分析计算。

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通常是在感兴趣的样本点上输出对输入连接权值的不断调整。

因此,对于一个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而言,其连接权值就可以认为是对敏感度的度量。

换而言之,它可以被用于求在感兴趣的范围内系统输出对输入的敏感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优化算法在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中,优化算法参与优化的方式有两种。

如果多学科设计优化的规划是采用单学科优化策略,则只需一个优化算法程序。

如果多学科设计优化的规划是采用系统分解与协同的策略,则需要多种或多个优化算法程序。

如系统分解后,在系统层和各学科层都需要配置一个优化算法程序,由于系统层和各学科层优化任务的不同,所采用的优化算法也可能不同。

因此,在一个多学科设计优化问题中,可能需要综合应用几种算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多学科设计优化所采用的是已有的在单学科优化中所采用的成熟算法,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或性质可采用不同算法。

如线性规划;以微分算法为基础的非线性规划:序列二次规划、广义既约梯度法、最速下降法、Newton 法、共扼梯度法、变尺度法、可行方向法、Powell 法、罚函数法与变步长下山法;遗传算法:自适应进化法,差分进化法,模拟退火法;随机搜索算法:Latin 超立方体法;整数规划等。

到目前为止,在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应用中,还没有发现一种对任何情况都适用的优化算法。

但是对于特定的数学模型,总有一种或者某几种优化算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同一个优化任务,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及比较(因为算法本身有其局限性)来获得任务的最优解。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是基于导数的算法中收敛最快的算法,并在优化之前的初始点不必可行的,因此,在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中,序列二次规划算法是采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算法。

多学科设计优化算法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在于开发出一些能解决设计全过程中出现的难解、完全NP、不可微非光滑等问题的高效的、对数学性态没有特殊要求的、具有并行处理特点的优化算法,以适应MDO 问题发展的需要。

(四)不确定性在多学科设计优化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则这时得到的优化解也可称之为确定性的优化解。

通常,这些确定性的优化解处于设计空间的边界上。

但考虑到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各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都将使确定性的优化解产生某些偏差,而更为重要的是将使某些约束条件失效。

因此,如果要得到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优化解,则需要在进行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同时,考虑如何减小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者将不确定性的大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由于多学科系统的耦合性,不确定因素在多学科系统中交叉传播,使不确定性的定量计算费用较大。

如果伴随着多学科设计优化过程,计算费用将成倍增长。

因此,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处理多学科系统中的不确定量大小。

已有的数学方法有概率方法、模糊分析法与区间数学法等。

但无论那一种数学方法,由于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多学科设计优化将变得复杂。

为了减少计算费用,有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化的手段或者近似处理方法。

(五)近似方法由于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直接采用学科模块中的学科分析参与多学科优化将带来许多问题,如将使优化的难度增大,效率低等。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于设计变量较多的情况,优化算法调用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的次数将增多,相应地对学科分析的调用次数也将增多,导致的结果是计算量增大,优化时间变长。

2、有时各个学科的分析模块驻留在分布于不同计算机或处于不同的地点,不利于将各个学科模块放置于一起进行多学科设计优化。

3、某些学科模块分析结果可能有噪声或具有不连续性的特点,如果直接参与优化不仅引入了噪声因素,而且不利于采用梯度优化算法。

由于以上原因,在多学科设计优化中一般不将优化方法中的设计空间搜索程序与学科分析模块直接耦合,而采用了对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近似处理的方法。

在优化过程中,目标函数或约束函数的近似模型直接参与优化,并经过反复迭代,使优化结果趋近并最终得到原目标函数的优化解。

方法避免了在优化的搜索过程中频繁地进行极其耗时的学科分析,从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空间搜索工作的计算量。

该方法类似于单学科优化的序列优化法。

在应用于工程系统的传统优化近似技术中,常采用基于导数的近似方法,如线性近似和二次近似,这些技术通常为局部近似。

在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中,更多的是采用全局近似。

目前,全局近似的一种形式是利用“可变复杂性模型",也就是在优化过程中同时使用较简单与较复杂的模型,复杂模型为简单模型提供修正尺度,这里的简单模型就可以看作是全局近似。

另一种特别适用于多学科设计优化问题的全局近似方法是响应面法。

其中一种是用简单的函数(如多项式)来近似代替原函数,另一种实施途径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

MDO 在应用全局近似时,还需要应用试验设计技术进行数据的采样工作,如响应面法常用到的正交矩阵法。

在这里,试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较少的计算量获得较高的近似精度。

(六)人机交互多学科设计优化大大提高了解决复杂系统的优化效率,但整个设计过程并不能一步到位,自动完成。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人机交互的作用进行人工干预。

工程师将控制设计的流程、将设计者的判断与创造力融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之中。

因此,这种人机交互功能在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

人机交互功能的特点是能灵活地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为了方便设计人员迅速获取这些信息,并能将这些信息以平面图、三维图、不同颜色的图形、正交投影图及动画形式图形等展示出来。

其中,动画图形不仅可以显示振动系统中的动态变化行为,而且可以显示设计优化的迭代过程中设计的变化过程。

当前,动画展示手段是采用虚拟现实的技术。

以上对信息的展示主要局限于变量,而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中还需展示的是优化过程中的数据流。

将数据流形象地展示给工程设计人员,将有利于设计人员设计思想的连续性,从而激发产生出许多的设计创新点。

如Parkinson[22]就开发出一个在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中可显示优化中变量、约束、目标函数大小的交互窗口。

人机交互的另一方面是设计人员对优化进程的控制。

简单的方法是菜单形式,而更高层次的控制手段则是以二次开发的形式实现对优化进程的控制。

它将设计人员从设计好的菜单式控制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设置优化设计中的计算顺序,减少计算的费用。

如Lee[23]在多学科优化环境Engineous中,采用二次开发与人工智能AI 相结合的技术操作与控制优化多学科优化进程。

(七)建模方法物理系统通常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整体,其各个子系统分别代表了系统的某个零件或局部的物理现象。

多学科设计优化则是对构成系统的多个子系统进行协同优化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优化。

因此,建立合适的子系统模型是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前提。

在多学科系统中,各个学科子系统模型是以学科分析模块形式来表现,例如:结构学科的有限元分析模块,气动学科的流体力学模块等。

这些模块之间进行的数据交换代表了整个多学科系统的耦合情况。

由各个学科分析模块及其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如实的反映了现实中的多学科系统的实际情况。

因此,多学科优化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的是学科分析模块的建立及如何处理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

多学科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在多学科优化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计算费用。

它首先体现在模块之间传输的数据作为输入量进行计算之前都需要经过一次预处理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