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常见病毒:肝炎病毒

合集下载

常用的病毒名词解释有哪些

常用的病毒名词解释有哪些

常用的病毒名词解释有哪些在当今世界,病毒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存在。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们依赖宿主生物来生存和繁殖,同时也对宿主生物产生病理性反应。

研究病毒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领域,因为它们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毒名词解释,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世界的奥秘。

1.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致病病毒。

流感病毒分为A、B、C型,其中A和B型是主要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通常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每年,流感病毒都会引起大规模的流感爆发,给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害和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3. 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是一类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病毒。

腺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感冒症状,如喉咙痛、咳嗽和发烧。

腺病毒还可以引起其他严重疾病,如腺病毒性肺炎和腺病毒结膜炎。

腺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或接触病毒感染的人传播。

4.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引起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流行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痛和皮疹。

在某些情况下,登革热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

HIV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人体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目前仍然没有根治方法。

HIV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和垂直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6. 冠状病毒(Coronavirus)冠状病毒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动物中的病毒,包括一些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

病毒归纳总结

病毒归纳总结

病毒归纳总结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可以感染动植物、人类及其他生物体,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研究病毒对于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常见的病毒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病毒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人类常见的病毒1.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引起流感(Influenza)。

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威胁。

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和全身不适。

2.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性传播和与感染者共用针具等。

乙肝病毒感染往往表现为慢性肝炎,严重时会引发肝硬化和肝癌。

3. 疱疹病毒疱疹病毒是一类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腺病毒、水痘病毒(VZV)等。

其中,HSV是常见的一种病毒,可以引起唇疱疹、生殖器疱疹等疾病。

疱疹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性接触、唇疱疹的亲吻传播等。

4.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HIV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传播,如共用针具、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等。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卫生健康负担。

二、植物病毒的分类1. 病毒斑点病毒病毒斑点病毒是一类植物病毒,可以引起植物叶片上出现斑点病症。

该类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蚜虫、白粉虱等,感染植物后,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的斑点,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2. 病毒环状RNA病毒病毒环状RNA病毒是一类植物病毒,其基因组为环状RNA。

该类病毒主要通过种子传播,感染植物后,会引起植物的生长受限、变形、畸形等病症,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3. 病毒颗粒病毒病毒颗粒病毒是一类植物病毒,其基因组为颗粒状RNA。

该类病毒主要通过接种和昆虫传播,感染植物后,会引起植物的黄化、矮化、花器官畸形等病症,严重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的分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的分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肝炎病毒的分类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愈后良好,不发展成慢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无包膜,单正链RNA
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致病性
传播源急性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方式粪-口途径
大多为隐性感染(95%)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极易慢性化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有包膜、单正链RNA
包膜蛋白E1、E2的变异性,引起的免疫逃逸是
病毒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致病性传播途径血或血制品
丁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有包膜、单负链环状RNA
包膜蛋白为HBsAg
致病性
传染源与HBV相同
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感染类型
联合感染HBV和HD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HBV感染者再发生HDV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
HEV为自限性疾病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球形、无包膜、单正链RNA
致病性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最新病理学—病毒性肝炎-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病理学—病毒性肝炎-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病变主要为(答案:A) A.点状坏死 B.桥接坏死 C.碎片状坏死 D.大片坏死 E.灶性坏死 (2004)
临床病理联系
(1)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由于肝细胞弥漫 地变性肿胀,使肝体积增大,被膜紧张。 (2)血清转氨酶升高 由于肝细胞坏死,释出 细胞内的酶类入血,如谷草丙转氨酶,同时还 可引起多种肝功能异常。 (3)黄疸 肝细胞坏死较多时,胆红质的摄取 、结合和分泌发生障碍,加之毛细胆管受压或 有胆栓形成而引起黄疸。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反应。 贮脂细胞(Ito cell)增生: 储存和代谢Vit A,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可转 变为纤维母细胞,促进肝纤维化和肝硬变。 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及坏死区内。 肝细胞再生:双核、胞浆嗜碱性。

viral hepatitis
临床病理类型
viral hepatitis
急性普通型肝炎
病理: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状坏死,慢性炎细胞浸润 临床:急性炎症变化:发热、消化不良等 肝大、压痛、SGPT增高 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预后:6月内恢复 乙型约10%转为慢性,丙型50%转为慢性 0.1%~1%转为重型
病变
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tis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
病毒性肝炎 (1)基本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

viral hepatitis
基本病理变化
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
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viral hepatitis
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细胞疏松化(水性肿胀):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 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 进一步肿大呈圆形,胞浆几乎透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的病毒:A.HAVB.HBVC.HCVD.HDVE.HEV2.属于噬肝D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3.下述病毒中,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4.属于小R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5.目前唯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6.可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A. HAV.HBV和HCVB. HBV.HCV和HDVC. HCV.HDV和HEVD. HDV.HEV和HAVE.HEV.HAV和HBV7.关于病毒性肝炎,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甲型肝炎急性期血中难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B.乙型肝炎急性期血中可检出抗-HBsC.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和抗-HBe,表示预后较好D.病人血清抗-HBc阳性时,无传染性E.献血员HBsAg(—)即无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8.关于肝炎病毒与传播途径的组合,哪项是错误的?A.HAV一消化道传播B.HBV一输血和注射C.HCV一输血和注射D.HDV一输血和注射E.HEV一输血和注射9.HAV感染者粪便排毒高峰期是:A. 潜伏期早期B. 潜伏期末期C. 黄疸期D. 转氨酶高峰期E. 急性末期10.甲型肝炎病毒隐性感染后的结局是:A.免疫力下降时会重复感染B.病毒长期潜伏于机体某部位C.成为慢性肝炎D.血液中检测不到甲肝病毒E.一般不会再感染该病毒11.关于甲型肝炎叙述错误的是:A. 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 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C. 接种疫苗可特异性预防D. 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E. 隐性感染多见12.诊断甲型肝炎最实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是:A.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B.ELISA法检测血中抗-HAV IgM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D.PCR检测血液中HAV RNAE.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13.下列理化因素中,能杀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lhC. pH3D.氯仿E.加热100℃,5分钟14.对甲型肝炎病毒的错误叙述是:A.病原体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传代C.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粪便具有传染性D.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IgGE.一般不转为慢性15. HA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输血B.母婴垂直C.公用注射器D.媒介昆虫E.粪-口16.Dane颗粒是:A.甲型肝炎病毒体B.乙型肝炎病毒体C.流感病毒体D. EB病毒体E.脊髓灰质炎病毒体17.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A.管形颗粒B.小球型颗粒C.Dane颗粒D.HbeAgE.HBcAg18.下列疾病中,可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是;A.麻疹B.带状疱疹C.流行性乙型脑炎D.乙型肝炎E.脊髓灰质炎19.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20.乙肝病毒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RNAB. 双股RNAC.单股线状DNAD. 单股DNAE. 双股环状DNA21.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BV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A.HBsAg.HBcAg .HBeAgB.HBsAg.抗HBc .抗HBeC.HBsAg.抗HBs .HBeAgD.抗HBs.抗HBc .抗HBeE.HBsAg.抗HBc .HBeAg22.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23.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正确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螺旋对称包绕核酸外B.因抗原性不强故血循环中不易检测到C.由HBV的DNA多聚酶构成D.其相应的IgM类抗体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E.其相应抗体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4.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衣壳B.可表达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是导致受感染肝细胞受损的因素之一:25.关于HBc-IgM的正确叙述是:A.由HBV表面抗原刺激产生B.阳性为早期诊断HBV感染的依据之一C.有抗HBV再感染的作用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6.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粪-口途径B.呼吸道C.血液D.性接触和母婴接触E.媒介昆虫叮咬27.对乙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A.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B.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C.人受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抗原携带者D.转为慢性及反复迁延的多见E.有些可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28.与HBV致病机制不符的是:A.肝细胞的损伤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B.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感染肝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免疫攻击D.病毒发生变异而逃避机体对病毒的体液与细胞免疫E.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伤29.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群是:A.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sAg阳性血清者D.无症状HBsAg携带者E.接受了HBsAg阳性器官的移植者30.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BV的是:A.煮沸100℃,30minB. 高压蒸汽121℃,20 minC.0.5%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D.70%乙醇浸泡30~60minE.5%次氯酸钠,60~120min31.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1hC.pH3D.氯仿E.加热100℃,5min32.HBV的基因组中不包括:A.S基因B.P基因C.C基因D.X基因E.V基因33.不属于HBV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是:A.HBV血源疫苗B.HBV亚单位疫苗C.HBIGD.HBV基因重组CHO疫苗E.HBV基因重组酵母疫苗34.HBV的核酸类型是:A. 单股RNAB. 双股RNAC. 双股线状DNAD. 双股环状DNAE.单股DNA35.不符合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A. 急性乙型肝炎B. 慢性乙型肝炎C. 乙型肝炎恢复期D. 无症状携带者E. 血清有强传染性36.可抵抗HBV感染的最重要抗体主要是:A. 抗HBsIgAB.抗HBsIgGC. 抗HBeIgAD. 抗HBcIgGE.抗HbcIgM37.血清中抗-HBs(+),抗-HBc(-),HBsAg(-),最可能是:A.HBV正在肝内复制 B.HBV携带者 C.乙型肝炎已变成慢性D.血清具有传染性E.乙型肝炎已痊愈38.下列HBV的抗体哪项对机体无保护作用:A.抗-HBs B. 抗-HBc C. 抗-HBe D. 抗-Pre-S1 E. 抗-Pre-S239.HbsAg:A. 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B.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C.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D.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E.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40.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41.HBV基因组含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其中最长的是:A.X区B.P区C.S区的PreS基因D.C区的C基因E.C区的PreC基因42.在HBV感染中,参与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包括:A.l型和Ⅱ型超敏反应B.II型和Ⅲ型超敏反应C.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D.II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E.l型、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43.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B.DNA合成酶无逆转录酶功能C.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标志之一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预防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44.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血清中检出最重要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5.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6.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B.日常生活接触C.血液和血制品D.性接触E.母婴传播47.目前控制HCV传播的主要措施是:A.接种疫苗B.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C.对献血者进行抗-HCV筛选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干扰素48.HCV的核酸是:A.+ssRNAB.dsRNAC.dsDNAD.ssDNAE.-ssRNA49.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肝炎易于慢性化并占输血后肝炎第一位?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巨细胞病毒E.黄热病病毒50.在严格选择供血员,排除HBsAg携带者情况下,仍发生输血后肝炎,可能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A.柯萨奇病毒B.ECHO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HCVE.乙型肝炎病毒5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目前还无法培养B.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C.多为隐性感染,一旦发病,极易发展成慢性过程D.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E.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52.对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描述,哪是错误的?A.数HCV感染者呈隐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经是慢性肝炎B.肝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E.HCV经粪—口途径传播53.目前HCV感染的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是:A.电镜观察血液中的HCV颗粒B.取血作病毒的细胞培养C.检测血液中的HCV抗原D.检测血清中的抗-HCV抗体E.检测肝细胞中的HCV RNA54.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A.感染了HCV,已恢复B.血中含HCVRNA,有传染性C.急性丙型肝炎D.慢性丙型肝炎E.HCV携带者55.HCV与HBV的不同点是:A.主要经血液传播B.可慢性化.转为肝硬化和肝癌C.不能细胞培养D.表面蛋白抗原易变异,其抗体不可抵抗再感染E.抗原携带者为重要传染源56.δ因子是指:A.HCVB.EBVC.CMVD.HBVE.HDV57.HDV必须随下列哪种病毒共同感染宿主:A.HAVB.HBVC.HCVD.HEVE.HIV58.HDV的核酸为:A.单股正链RNAB.双股RNAC.双股线状DNAD.双股环状DNAE.单股负链RNA59.关于丁型肝炎病毒错误的是;A.核酸为RNAB.包膜主要为HBsAgC.是缺陷病毒D.常与HBV共同感染E.症状较轻60.HDV的复制中,已知需要HBV为其提供的主要物质是:A.复制酶B.整合酶C.逆转录酶D.外衣壳蛋白E.核蛋白6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均为RNA病毒B.都需要依赖HBV完成其复制C.都主要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62.20岁男性,喜食毛蚶,一周前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尿色渐加深至浓茶状。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单选题]1.属于黄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江南博哥)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2.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3.HCV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正链RNAB.单股负链RNAC.双股RNAD.单股DNAE.双股DNA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ssRNA),约长9.6kb,由9个基因区组成。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4.HCV球状颗粒的直径为A.10~20nmB.20~30nmC.30~40nmD.40~60nmE.60~80nm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HCV为直径40~60nm的球状颗粒,有包膜和表面刺突结构。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5.以下有关HCV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HCV对外界抵抗力非常强B.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C.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D.煮沸、10%甲醛浸泡或紫外线照射可灭活E.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HC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煮沸、10%甲醛浸泡或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6.最易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潜伏期为2~26周,平均6~7周。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 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组 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即甲、 乙、丙、丁、戊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 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除乙型肝粪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4 型均为RNA病毒,而且4型之间也有较大差 异。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甲型肝炎病后免疫 力一般认为维持终身。
乙型肝炎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且为无黄疽型多见, 感染后对有同一亚型HBsAg的病毒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 对其他亚型免疫力不完全。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 检出抗-HBs,故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情继续发展,病程超过一年仍有明 显的症状,全身乏力、消瘦、面部及下肢浮肿等,可有黄疸、 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腹水及进行性脾大等。肝功能反复 不正常,或波动明显。肝大明显,质地较硬。部分病人可有肝 外脏器损害,如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及干燥综合征等。
三、重型肝炎 (hepatitis gravis)
2.蛋白代谢功能检测 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对诊 断有一定价值。
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定量 和直接胆红素定量等,有助于确定有无黄疸及性质、程度等, 用于诊断。
4.其他 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有助临床观察病 情轻重。
1.急性重型肝炎 多数以通常的急性黄疸型开始,病情急剧恶化, 黄疸迅速加深,肝脏明显缩小。于起病10日内出现精神症状, 如烦躁、错乱、谵妄、嗜睡、扑翼样震颤、昏迷、抽搐等,后 期多因肝、肾功能衰竭、脑水肿及脑疝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 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1
甲型肝炎病毒
2
乙型肝炎病毒
3
其它肝炎病毒
石河子卫生学校 潘晓军
1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第3节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
体。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有5种类型,
考点:肝 炎病毒的 分型
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这些病毒分 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均引起病毒性肝炎。
图7-7 甲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返回到 本节目录
3பைடு நூலகம்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 肝炎的病原体,传染源主 要是患者,传播途径主要 是粪-口途径。病毒通常由 病人粪便排出体外,通过 被污染的手、水、食物、 食具等传染,严重时会引 起甲型肝炎流行。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血液中无游离的 HBcAg,临床上不易检出。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3)e抗原(HBeAg)和抗体(抗-HBe):
HBeAg游离于血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聚合酶的消长基 本一致,故该抗原的检出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传染性强的一个指 标。抗-HBe对HBV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1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3. 抵抗力
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干燥、紫外线、 70%乙醇等均有耐受性,60℃2h不被破坏。但煮沸 100℃10min、高压蒸汽灭菌法、0.5%过氧乙酸、3%漂 白粉溶液、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均可使HBV灭活。
12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6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都是毛蚶惹的祸?!
知识 链接
1988年初,上海市暴发了甲肝大流行,患者
出现发热、呕吐、厌食、乏力,脸色发黄等症状 ,病人不停地涌向医院,最后工厂和学校都摆满了病床……这场传 染病持续了三个月,感染者30余万,死亡31人。卫生防疫部门通 过临床调查发现,85%的甲肝病人在发病前都曾食用过毛蚶(见图 7-8)。为了证实毛蚶的致病性,卫生科研人员赶赴毛蚶的原产地 江苏启东。很快,他们在毛蚶体内找到了甲肝病毒,证实了毛蚶就 是甲肝流行的罪魁祸首。
4
第7章
考点:甲肝 病毒的传播 途径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病毒经消化道侵入,引起肝炎。
临床表现以无黄疸型多见,患者出现
考点:甲肝 免疫性的具 体内容
发热、疲乏、食欲下降、肝脏肿大、肝区压痛及肝功 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黃疸,无慢性病例或慢性病 毒携带者。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机体均可产生抗体,血中抗 HAV的IgM、IgG及局部的SIgA均可阻止HAV的再感 染,免疫力持久,特异性细胞免疫在消灭病毒、控制 HAV感染中亦有重要作用。
7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那一年,启东海区环 境受到了大量人畜粪便的 污染,吸附力强的毛蚶将 甲肝病毒聚集在体内,而 上海人生食毛蚶的习惯更 是让病毒轻而易举地进入 消化道。再加之当时上海 城区的居住环境较为拥挤, 使病毒的传播更为快速。
图7-8 贝类毛蚶
8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病毒性肝炎传播较广,对健康危害较大。其中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常引起慢 性肝炎和肝硬化,并与肝癌相关,严重危害人类的 健康。
2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一)生物学特性
病毒呈球形,无包膜,为单股RNA型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 在干燥条件下25℃可保持 传染性1个月。加热100℃ 5min或常用消毒剂(乙醇 、石炭酸、 漂白粉、甲 醛等)处理,可将其灭活。
图7-10 乙型肝炎病毒(Dane颗粒) 结构模式图
10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2. 抗原组成及产生的相应抗体
(1)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 HBsAg常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检出,能刺激机体产生 抗-
HBs,为保护性抗体。 (2)核心抗原(HBcAg)和抗体(抗-HBc):
(1) 血源传播: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 因输入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污染的医疗器械通过注射、牙科手 术、内窥镜检查、纹身等途径传播。
(2) 性接触传播: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血及唾液中均可含有 病毒,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体内。
(3) 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人群中约有1/3~1/2携带者来自 母婴传播。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考点:乙 肝的主要 传播途径
1. 传染源
主要是患者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潜 伏期较长(60~160天),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 动期患者及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清都有传染性。
13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2. 传播途径主要有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一)生物学特性
考点:乙肝 病毒具体的 形态结构
1. 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 由双层衣壳和核心组成,外衣壳相 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含HBsAg。核心内含核心蛋白 (即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具有感染性,是完 整的HBV颗粒。
(见图7-9、图7-10)
返回到 本节目录
9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2)小球形颗粒: 成分是HBsAg,是由HBV在肝细胞内复制时过 剩的HBsAg装配而成,无感染性。
(3)管状颗粒: 是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成分与小球形颗粒相 同。
图7-9 乙型肝炎病毒三种颗粒电镜图
5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3节 肝炎病毒
第7章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HAV,是诊断
考点:甲 肝防治的 具体内容
HAV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
为防止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饮食卫生管 理,饭前、便后洗手。病人排泄物、食具等应认真消毒。
特异性预防使用的疫苗有甲肝减毒活疫苗、纯化 灭活疫苗两种 。对甲肝病毒易感者,年龄在1周岁以上 的儿童、成人均应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