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文分析答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陋室铭阅读答案(通用15篇)

陋室铭阅读答案(通用15篇)

陋室铭阅读答案陋室铭阅读答案(通用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陋室铭阅读答案1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4分)(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小题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小题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4分)答案【小题1】这调弄,弹奏少多【小题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小题3】安贫乐道【小题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

“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

“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全程全解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全程全解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全程全解【梳理知识】1.字音辨析陋室(lòu)德馨(xīn)调素琴(tiáo)鸿儒(hóng)案牍(dú)苔(tái)2.一词多义素:素琴,不加装饰;素衣,白色。

儒:鸿儒,大;儒生,指读书人。

3.古今词义惟吾德馨(美好。

今义为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身。

今常用义为样子、形状。

)无丝竹之乱耳(琴瑟萧笛之类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指丝绸、竹子。

)4.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5.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之”表示宾语前置,整句意思可理解为“有何陋?)6.佳句背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资料链接】1.文题品味:陋室,即简陋的屋子,“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本文主要写为陋室作铭的原因,反映了作者不媚世俗、不慕荣华、洁身自好的品格。

2.走进作者: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

他是匈奴后裔,七世祖刘亮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土第,授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王叔文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也被贬。

3.背景回放:刘禹锡被贬到各州当通判。

此地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河,没有埋怨,还撰写了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知县,于是将刘禹锡的居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边有一排排杨柳,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于是又把他的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面对县官的仗势欺人,刘挥笔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陋室铭》。

陋室铭讲解

陋室铭讲解

好题精练
一、(2019河南备用题14~17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陋室铭》全文。
(二)吾斋之中,不尚①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②款留,忘形笑语。
不言是非,不侈③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④之
交,如斯而已。
(节选自陈继儒《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幽记》)
【注释】①尚:崇尚。②随分:随意。③侈:显扬,夸耀。④臭(xiù)味:
余解衣盘礴③,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①斋:屋舍,常指书房。②翠樾:绿荫。③盘礴:伸开两腿坐。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 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 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C. 往来无白丁
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
11. 无丝竹之乱耳 12. 无案牍之劳形
丝:__指__弦__乐__器______ 竹:__指__管__乐__器______ 乱:__扰__乱__________ 案牍:__指__官__府__文__书____ 劳:__劳__神__________ 形:__形__体__、__躯__体____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下注释;判断句“是”;2018海南)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美好(就不感到简陋 2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课下注释) 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 两个语段描写的居室有何共同点?又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 析。(3分) 【答案】共同点:都描写了居室的清幽。(1分)语段(一)是从“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帘青”等方面体现的。(1分)语段(二)是从室外环境、室内布局和室外一年 四季花香四溢等方面体现的。(1分)

《陋室铭》(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陋室铭》(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7课《陋室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安贫乐道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①,意怡如②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③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①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②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样子。

③朱买臣:西汉吴郡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

其妻嫌其贫穷落魄,离他改嫁。

朱买臣50岁时任会稽大守。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见往事耳B.惟吾德馨惟手熟尔C.安贫乐道尔安敢轻吾射D.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求二石兽于水中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限断两处)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4.阅读两篇文章,分析王欢和刘禹锡两人的“安贫乐道”有何不同?【答案】1.B2.时闻者多呕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示例:①这是一间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③王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情吗?4.示例: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刘禹锡:身居陋室,追求生活高雅和品德高尚。

【详解】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A.耳:耳朵/语气词,罢了;B.惟:都是“只、只是”;C.安:安心,习惯/怎么;D.求:要求/寻找;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陋室铭古文理解与答案

陋室铭古文理解与答案

陋室铭古文理解与答案嘿,说句实话,我以前还真没怎么认真读过《陋室铭》。

你别说,这文章一看还真是有点意思。

你知道不,以前上学那会儿,咱们老师让我们背这些东西,全当催眠曲了,哪有心思去理解啥意思。

说实在的,那个王勃啊,真是个人才,文采飞扬。

你看这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一出来,我就觉得,哎呀,这小子还挺有哲理的。

你说,咱们现在谁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再往下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哎呀,我一看这,顿时来了精神。

这不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嘛!你想啊,我这么个糙老爷们,谁稀罕那大房子啊,咱有房子住就不错了。

王勃说,这个房子虽然小,可是我的心境宽广,品德高尚。

这不就是告诉咱们,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吗?再往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写得真好,意境深远。

你说这房子里长满了青苔,草色从帘子里透进来,这不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嘛!我心里就想象着,王勃站在那里,一边吟诗,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那得多惬意啊!最让我感慨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哎呀,这话说得太好了。

咱们现在社会上,不是有很多人,自己没什么文化,还总爱瞎说,显摆自己有学问。

王勃这话说得透彻,意思就是,有学问的人在这里谈笑风生,来来往往的都是有文化的人,那才是真正的风雅。

最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两句更是绝了。

咱们现在的人,谁不是整天忙忙碌碌,有几个能像王勃这样,有功夫弹弹琴,看看经书呢?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懂得享受生活吗?说到底,《陋室铭》这篇文章,就是告诉咱们,房子不重要,品德和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你要问我答案?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就在我们的心里。

别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咱们好好活着,用心去感受生活,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陋室铭》知识点及中考题汇编及参考答案教学内容

《陋室铭》知识点及中考题汇编及参考答案教学内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
精品文档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
括。
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答: 绿色,青色 ,景色别致幽雅( 幽)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答: 鸿儒 ,无白丁 ( 雅)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要这样写?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贫乐道 )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精品文档
(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对偶句。
(20)本文题目为 " 陋室铭 " ,文章又说 " 何陋之有 " ?这些不矛盾吗?
答: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不矛盾。题中之 " 陋" 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 " 陋" 为" 鄙俗 " 之义,指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⑤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
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⑥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

专题08 陋室铭(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8 陋室铭(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8 陋室铭(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衡.于虑衡:平衡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舜发于.畎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

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

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

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陋室铭全解+问题(附答案)

陋室铭全解+问题(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陋室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气了(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灵验了(3)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起谈笑往来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没有学识浅薄的人(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的古琴,阅览佛经(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正好比南阳有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旧宅(9)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题目:选自《全唐文》。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在于,动词。

(2)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3)灵:神奇,灵验(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5)唯:只。

(6)唯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散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

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8)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通“洪",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陋室铭》习题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点睛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3、《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类比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1、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2、指出“龙”、“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13、《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14、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节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
趣。

16、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

17、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 ,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9、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
20、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21、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2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23、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