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旅游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key)
浅析中西翻译中旅游词汇的翻译策略

浅析中西翻译中旅游词汇的翻译策略
旅游词汇是指与旅游相关的词语,涵盖了景点、酒店、交通等方面的词汇。
对于中西
文化之间的翻译来说,旅游词汇的翻译策略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语义转换和词
汇变异等角度,浅析中西翻译中旅游词汇的翻译策略。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旅游词汇的翻译。
中文注重于描述和情感
表达,而西方语言注重于逻辑和实事求是。
在翻译中,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
中文中常常用形容词和诗意的语言描绘景点,而在英语中更偏向于客观描述,因此在翻译
中要注重区别,并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准确翻译。
词汇变异也是中西翻译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事物常常有不
同的词汇表达。
“家常菜”在中文中是指平日里经常做的简单家常菜肴;而在西方文化中,对应的词汇是“home-cooked meal”。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相应的词汇
进行翻译,使得翻译结果更准确。
中西翻译中的旅游词汇需要注意文化差异、语义转换和词汇变异等问题。
翻译时,应
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注重描述和描绘的方式,并进行语义的转换,同时选择相
应的词汇进行翻译。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递旅游信息,使得翻译更加准确、流畅。
[汉英,旅游,文本,其他论文文档]试析汉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汉英,旅游,文本,其他论文文档]试析汉英旅游文本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d82f7e52af90242a995e551.png)
试析汉英旅游文本的翻译”[论文关键词]旅游文本;语篇功能;文化信息;翻译[论文摘要]旅游文本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实现”指示”功能的充分“对等”;信息功能转换时应以译语读者的需要为根本,注重信息内容的补偿和增添、语言表达的删减和简化,有效地传递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
旅游翻译文本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酒店宾馆介绍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旅游业营销的重要内容,其中尤以景介翻译最具旅游文本特色。
旅游文本主要有两个功能: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给游客提供景点的信息,使当地旅游资源和人文精神为异域旅游消费者所理解,接受,并使其好奇心、求知欲、休闲、益智等需求得到满足。
旅游文本翻译应注重突出译文的诱导功能,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充分揣摩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用符合泽语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
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更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
笔者认为旅游文本翻译必须以偏向译文、侧重读者的方向为准则,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效果,考虑英、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不能单纯追求语言文字的“对等”转换或信息等量传输,同时还必须研究民族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
一、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实现”指示”功能的充分“对等”旅游文本的主导功能是其指示功能,这类文本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向读者发出“指示”,在读者身上产生明显的“语后效果”,使其成为真正的旅游者。
因此,翻译中应使源语中的指示功能充分表现在译文里,译文的好坏应以是否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的同样效果和反应作为准绳。
例1.原文:Londoncanbeenchantingorfrustrating,vibrantordrab.Butresidentsand visitorsalikeareprepared to tolerate orignoreifle city’S sho~comingsforitsend less ability to entertain,surprise and reward.译文1:伦敦可能是一个既迷人又使人失望、既受震动又觉单调的地方,但居民们和城中的游客却会因它能不断地使你欢乐、惊讶和得到回报而忍受或忽略它的短处。
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作者:王岚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介绍和旅游宣传资料中汉英文体差异的深入分析,运用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探讨中文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问题,以期用更恰当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旅游英语翻译,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目的论汉英旅游文体差异目的论三原则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不仅要面向中国的消费者,而且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这一产业注定是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汉英旅游翻译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谈汉英旅游翻译。
一、翻译目的论简介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当今世界译坛的重要学派之一。
首先由凯瑟琳娜.赖斯(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赖斯的学生费米尔(Vermeer),以及曼塔利(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
二汉英旅游文体的差异1 结构差异受中国传统本位观和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汉语篇章的编排多以信息句末重心的结构出现:先广泛描述,最后归纳出重点,极少关注形式上的粘连——往往一个句子采用多个松散的短语逐点交代;把问题逐层展开。
2 语言风格差异汉民族历来深受古典诗词及山水游记一类作品的影响,汉语景介的语言往往采用华丽辞藻的堆砌,具有诗情画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特点。
而西方民族“天人各一”、主客观对立的特点反应在景介语言上则呈现出客观、简约、具体的风格,追求一种自然理性之美,行文用字最忌重复堆砌。
三以目的论的原则为依据探讨汉英旅游翻译中的问题根据目的论,翻译要遵循三大法则:目的法则、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法则。
浅析翻译的可接受性

浅析翻译的可接受性【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桥梁,它使得整个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中国的翻译发展史里,“忠实”始终占据核心地位,这是翻译过程必须恪守的原则,是评价翻译作品的首要准则。
忠实于原文是必要的,但这种忠实性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考虑翻译的可接受性。
翻译的可接受性,是翻译工作的核心。
翻译的可接受性,就是指译作必须明白易懂,为译文读者所理解接受。
可接受性由多种因素决定,表现为不同程度。
由于翻译的可接受性涉及方方面面,既牵涉到译作给译文读者的感受是否与原文语句给原文读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问题,也牵涉到译作的遣词造句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惯用法问题。
本论文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方面,重点讨论它们对于翻译的可接受性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可接受性;译文读者;译作一、引言翻译在中国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是指文案写作或演讲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一种形式。
然而,不同语言的人却不能共享相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中国国际化的交流中,我们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语言质量和跨文化翻译的功能上,因为它是一个促进中外交流的桥梁。
翻译不等于再生产,相反,它的目的是传达三种的原始的信息―语义信息、目标语言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对翻译的可接受性。
翻译的可接受性,加上显著性和相关性三个元素构成的翻译会对很多翻译文本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翻译是由读者否认,没有翻译出源语的信息,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让翻译可接受性的这项研究在学术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翻译的可接受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接受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
可接受性不仅涉及到读者对目标语言的理解,而且也涉及到语法。
对于翻译的可接受性本文将首先给出一个简短的总结,然后重点讨论关于可接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对翻译可接受性的界定根据文档资源的调查,目前对“翻译的可接受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学术界定。
浅析中西翻译中旅游词汇的翻译策略

浅析中西翻译中旅游词汇的翻译策略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方的旅游词汇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中西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结果贴近原文并符合
目标文化的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音译、意译和文化适应等几个方面浅析中西翻
译中旅游词汇的翻译策略。
第一,音译策略。
由于中文和西文之间的语音系统存在差异,很多旅游词汇无法直接
进行意译,只能通过音译的方式保留原文的音响特点。
英文单词“hotel”在中文中被音
译为“酒店”,“restaurant”音译为“餐厅”。
在音译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与原词音近、形近的中文词汇,以确保目标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
第二,意译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音译并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需要采取意译
的方式进行翻译。
英文单词“sightseeing”在中文中被意译为“观光”,“tour guide”意译为“导游”。
意译的关键在于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寻找与之相近或相似
的中文词汇进行翻译,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义。
翻译中应当考虑到目标文化的准确性和接受性。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原文
的准确传达,还要注重目标文的语言流畅性和成立性。
不同的翻译策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
效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抉择。
《汉英旅游文本纯理功能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旅游文本纯理功能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汉英旅游文本的交流愈发频繁,对于汉英旅游文本的纯理功能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旅游文本的纯理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差异与共性,为旅游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汉英旅游文本纯理功能概述汉英旅游文本的纯理功能主要指文本在传递信息、唤起情感、引导行为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汉英旅游文本在传达旅游信息、宣传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因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其纯理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
三、汉英旅游文本纯理功能对比(一)信息传递功能对比汉英旅游文本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共性,都需准确传递旅游景点的基本信息、特色、交通、住宿等实用信息。
然而,在信息呈现方式上,汉语注重意合,多采用流水句式,信息层次较为丰富;英语则注重形合,多采用简洁明了的句式,信息层次较为清晰。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根据目标语的语言特点进行调整,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二)情感唤起功能对比汉英旅游文本在情感唤起方面存在差异。
汉语旅游文本多采用描绘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手法,唤起游客的情感共鸣;英语旅游文本则更注重用词精准、句式结构紧凑,通过直观的描述唤起游客的旅游欲望。
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同时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调整,以实现情感的有效传递。
(三)行为引导功能对比汉英旅游文本在行为引导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
汉语旅游文本多通过描述景点特色、介绍旅游路线等方式引导游客的行为;英语旅游文本则更注重提示性信息,如安全提示、注意事项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合理调整行为引导的方式和内容,以实现有效的行为引导。
四、研究方法与实例分析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汉英旅游文本的纯理功能进行对比研究。
以某汉语旅游景点文本及其英文翻译为例,对其信息传递、情感唤起和行为引导等纯理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语料库在改善中国旅游资料翻译可接受性差方面的创新性作用

论语料库在改善中国旅游资料翻译可接受性差方面的创新性作用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语料库语言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语料库在语言学研究以及自然语言处理中显现出的优势也日益吸引更多的各国的语言学家及信息科学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结合现有的语料库成果以及中国旅游资料翻译的现状,笔者论证了建立文史英汉双语对齐语料库的可行性以其在改善中国旅游资料翻译可接受性方面的创新性作用。
关键词:语料库双语对齐分布模型创新性1、语料库发展简介“语料库(corpus)是语料的仓库或者语料的集合”(何,2003)gmeme kennedy在他的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中将语料库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第一代语料库,以brown语料库为代表,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万字;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语料库,以cobuild语料库为代表,规模庞大,设计更加科学。
在此发展期间,虽然单一语种语料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双语对齐平衡语料库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的新焦点。
如:英国birmingham大学英语系语料库语言学中正在建设的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base就是通过建设英汉双语对齐的语料库来提取翻译单元的;英法双语语料库——hansard corpus则是以加拿大大会辩论英法双语稿为基础而建立的。
此外,国内的双语对齐语料库也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如:由外国语大学建立的规模约2000万字的大型句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又如由中科院计算所软件研究室开发的双语句对齐数据库(mtgroup.ict.ac./corpus)。
2、中国旅游资料翻译中的可接受性问题及其现有解决方案和理论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
随之而来的即是大量的旅游景点及其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

2007年6月第4卷第6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07Vol.4No.6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曹志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阐明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不同层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运用方法与策略,这是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旅游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一、引言当前,世界各国正共同经历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全世界跨国旅游者数量已高达5.46亿,并且预计2010年将增至9.37亿人。
国际旅游是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也将是旅游客源大国,而旅游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着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2008北京奥运的到来,中国会迎接越来越多的全世界游客。
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广阔,旅游翻译的好坏对提升我国旅游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重视旅游资料的翻译,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加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在其2004年所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作者阐述的要点是“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
虽然作者、读者等诸‘者’对译者的翻译选择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但是他们不是翻译过程本身的操作者,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翻译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7月第30卷第4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July.2009Vol.30No.4汉英旅游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杨红英,黄文英(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 要:对汉英旅游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是促进旅游翻译和提高旅游翻译价值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基于对67位来华外国游客的访谈和作者所做的实地观察,发现和总结了汉英旅游翻译中阻碍游客正常理解所接受信息的四个方面,包括导游人员的不正确发音、导游解说中不适宜的选词和表述方式、旅游景点的标识误读和误译、文化差异现象等。
文章结合翻译可接受性理论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提高旅游翻译可接受性的四点注意事项:使用可为游客接受的语言、合理填补文化背景空缺、重视景点标识语翻译、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游客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等。
关键词:汉英旅游翻译;可接受性;外国游客;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9)0420104205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accep tabi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 on of t ouris m language fr om Chines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 o in2 crease the value of translated t ouris m language in China.Based on the intervie w and observati on of67internati onal t ourists in China,this research ai m s t o find what p revents internati onal t ourists fr om better comp rehending the inf or mati on p r ovided during their visit in China.Four gr oup s of i m pedi m ents have been f ound during th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difficult p r onunciati on of t our guides,inapp r op riate dicti on and exp ressi on in t our commentaries and written materials,confusing and wr ongly2translated signage at t ourist sites and unaccep table translati on ste mmed fr om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discovered phenomena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 hel p of translati on theory of accep tability.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f our methods could be e mp l oyed t o increase the accep tabi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 on of t ouris m language including the use of correct language,compensati on of cul2 ture backgr ound,attaching i m portance t o the quality of signage,and increasing the a 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value syste m s and different life styles.Key words:C2E translati on of t ouris m language;accep tability;internati onal t ourist;cultural difference1.引言旅游业涉及到众多的行业部门,连接着各国文化与传统,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根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统计,仅在2007年1-8月,中国就接待国际游客2739万人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07),由此可见旅游信息和文本的受众之广。
这些游客大多数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普通旅游者,他们所接触到的有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基本信息都是用英语来表述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英语旅游翻译研究的价值远远大于其他语种。
国际上,对旅游行业语言的研究开始于英国学者Graham Dann(1996),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业语言的特殊性。
目前在发达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对旅游文本和旅游解说语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与业界的重视。
对于旅游语言翻译的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浙江大学陈刚(2004)教授最早全方位对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进行了研究,他的专著《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是国内第一本有关旅游翻译的论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金惠康(2006)教授也于2006年发表了“跨文化旅游翻译”等有关学术论文;《中国翻译》、《外语教学》等学术刊物也有多篇相关研究论文面世。
这些研究为旅游翻译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到目前为止,从功能翻译可接受性角度研究旅游翻译的还不多见。
2.翻译的可接受性与汉英旅游翻译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强调以源语文本为基准,为源语文本服务。
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倡以目标语、目标文化为基准,其翻译服务于目标语文化。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Nord2001)。
这一交际过程通过传递译文文本的信息以达到和译文接受者交际的目的。
这是一个涉及到雇主、发起人、文本作者、文本、译者、译本、译文接受者等多方面因素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译文接受者服务。
因此,可以说译文接受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即翻译的可接受性是评判翻译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朱艳卿2006)。
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翻译功能理论为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策略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林晓琴2006)。
2.1翻译的可接受性 翻译的可接受性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面向译文的综合性翻译标准,它既是译品在译文读者一方产生的一种直觉交际效果,又是译者对译品质量的一种主观努力方向(卞正东2007)。
范仲英指出译文的可接受性(accep tabili2 ty)是指译文读者(接受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译文是否明白易懂。
可接受性的高低,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范仲英1997)。
译文可接受性的基本表述是:原文的内容表达准确、完整,译文的语言形式严谨、顺畅。
可读性强的译品对译文读者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译品的交际价值可以得到迅速、广泛、充分地实现。
反之,如果译品的可接受性差,译文读者的兴趣和动力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导致译文读者放弃阅读,译品的交际价值受到抑制或者得不到实现。
因此,努力提高和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陈忠华,杨春苑2002)。
可接受性在旅游翻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旅游翻译的受众主要是外国游客。
如何使他们在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同时,汲取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之精华,增添情趣,并留下美好回忆,使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是旅游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换句话说,旅游翻译不仅要使外国游客明白所介绍的内容,还要使他们能够并乐于接受。
译文的可接受性是翻译实践中的一大重要标准。
译者应努力通过各种翻译手段与策略以使译文具有较高的可接受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
2.2旅游翻译 旅游翻译是指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介绍中国旅游事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资料的翻译(陈芳2006)。
旅游资料种类很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书信、广告、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旅游景点介绍、标示语、通知、电讯、有关合同、导游解说词等,所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既有书面翻译,又有口头翻译。
旅游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大类别,其目的是将一个国家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家读者或听众,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为旅游语篇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更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
外国游客远道而来,吸引他们的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各种无形的蕴含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积淀往往更令他们心驰神往,而后者是需要具备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和敏感的跨文化差异意识的翻译人员的帮助才能有效地传达给游客的。
2.3汉英旅游翻译的特点 汉英旅游翻译的跨行业、跨文化性和高度口语化决定了旅游翻译看似容易却达意难的特点。
这种特点使众多的人错误地认为,只要会说外语的中国人都可以做旅游翻译,而忽视了“旅游语言”其实和“法律语言”、“医学语言”一样是有其独特性的。
译者需要具有扎实的翻译功底、广泛的旅游知识和系统的旅游翻译技巧才能很好地完成旅游翻译任务。
汉英旅游翻译由于其受众的特点而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
汉英旅游翻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内容包括口头翻译和旅游资料文本翻译两种。
汉英旅游翻译要求有针对性,其目的是吸引游客,激发兴趣,增强乐趣,传播文化(王群2004)。
它以面向游客传达信息为主。
汉英旅游翻译属于信息型文本,内容常集多种知识、不同体裁于一体,涉及面广,文体也多样。
因此,汉语旅游资料的翻译就是把原文中的信息转移到译文中,其关键一是准确的口头语言表述,二是文化信息的合理转移。
无论什么内容、什么文体,都要围绕向游客传递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识这一点,让他们听懂、读懂并乐于接受。
3.研究过程与问题发现本文所研究的汉英旅游翻译除了书面资料文本的翻译,还涉及旅游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口头翻译。
在2006年和2007年期间,作者对来华旅游的两批外国游客共67人进行了面对面访谈(interview)和实地观察(observation)。
这67人分别是一个32人的美国犹太人博物馆爱好者团队(American Jewish Museum Dele2 gati on)和一个35人的美国老年团(American Elder Hos2 tel Tour)。
在分别为期14天和15天的跟随旅游团队活动中,作者在北京、昆明、桂林和西安各地对游客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实地观察,分别向游客询问了在他们的旅程中有哪些听不懂、看不懂和不习惯接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