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运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探讨

诠释运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探讨
诠释运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探讨

诠释运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资源探讨

诠释运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探讨

内容摘要:西部地区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地域、人文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和特色体育旅游业,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增进健康、娱乐身心、扩大交际、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多种功效,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腾飞注入活力。本文以贵州黔南州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传统旅游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意义

(一)是民族体育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经济性。黔南州地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因历史原因和受地域限制,工业的发展缓慢且十分落后。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目前一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有很强的观赏性,作为活动类旅游项目,还具有很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因此,在增加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旅客、延滞旅客逗留时间,在提高吃、住、玩等其它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深化黔南州旅游业改革开放和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的需要

首先,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能极大地丰富黔南州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树立黔南州良好的旅游形象,推动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确保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其次,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能让各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使各少数民族感到民族平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可以促进对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使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黔南州得天独厚的民族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认识和把握黔南州

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抓住机遇,加强开发力度,可促使黔南州民族体育旅游真正成为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黔南州现有主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黔南州是贵州省的旅游重点地区,全州目前有大小景区200多个,省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级旅游景区8

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1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2000年前后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12个县市共修建了体育场地设施3482处,正规体育场7座,加上浓郁的民族体育文化,这些表明黔南州已初步具备开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必备条件,如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和搭配起来形成黔南州的新兴产业之一一一“民族体育旅游”,那

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社会效益。

黔南州各民族都有与自己民族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相应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与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服装服饰、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

如布依棒垒”是布依族民间中广泛流传的一种休闲体育活动。该体育活动生动活泼,灵活多变,对参加者的灵敏、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的基本素质均有较好的锻炼作用。水族一年一度的卯节及赛马等活动,其中各种舞蹈都具有很强的民族风味。瑶族,它堪称中国最古老和最神秘的民族,为了揭开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神秘的面纱,荔波每年都要在瑶族的聚居地瑶山乡举行瑶族歌舞文化节以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自从2003年冬季旅游在荔波打响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个县市也想方设法的开展冬季旅游;平塘不夜天旅游节”、贵定的金海雪山节”、都匀的马鞍山冬季登山节”,这些冬季旅游的开展大大的激发了群众旅游的积极性。还有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贵州省各县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这也吸引了国内外的许多游客前来观摩指导。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与文化经贸活动融为一体互相促进,每年都要吸引大量各族群众和外国朋友前来观赏。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活跃地方经济,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黔南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项目开发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和雷同,是旅游开发之大忌。岀现这种状况是由于在编制旅游规划时,只注意本地域内的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忽视了周边州、市、县也拥有可替代的资源,这样的开发就免不了岀现低水平重复和雷同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区域旅游整体观。

(二)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率较低、产品开发滞后

黔南州虽然目前现有三都水族一年一度的卯节及赛马、荔波瑶族歌舞文化节、平塘不夜天旅游节”,贵定的金海雪山节”、都匀的马鞍山冬季登山节”等以民族艺术(其中含大量民族体育活动)展演为主要的节会活动和民俗表演节目。但总的来看,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率较低,产品开发滞后。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均佚失民间,尤其是黔南州独有的水族、毛南族等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还没挖掘、开发岀来。

(三)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具有群众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征。它着重依靠群众的参与来展现岀来。如没有群众参与的民族体育肯定没有生命力,没有娱乐性的民族体育也不可能传承下来。然而黔南州在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表演活动时,因相关部门没有处理好各方面相关利益,导致群众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先行,树立区域协调发展观

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编制科学的旅游规划是正确开发的前提。黔南州各州、市、县在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时最好与周边市、县搞好合作,树立区域协调发展观。因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天然就是一块整体,又居住着大部分相同的民族,理应加强区域合作,开发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局面,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子。

(二)整合本地独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黔南州地处中国西部落后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品牌,三靠旅游。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效应,综合开发民族体育资源的第一步就是要广泛而深入地对民族体育资源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紧密配合,充分调动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注重打好品牌战略,尤其是黔南州独有的水族、毛南族等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品牌。黔南州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能够较为全面地向游客展示具有特色的黔南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追求,使旅游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欲望,让游客在亲身体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又能在心理感受上真正地乐在其中,并深刻地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大大提升其旅游的效果。同时政府要在体育旅游开发方面起主导性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组织协调一些企业和经济实体参与其中,共谋发展。

(三)市场经济观念落到实处,树立制度创新观念

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原因和西部的地域限制。以前,国家为了使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对资源进行指定性的配置。但由于投资与援助没有与当地经济有机结合,结果形成一种输血式”的经济结构。最终西部民族地区返贫现象较为常见。要想尽快改变目前现状,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把市场经济制度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观念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政策:如将经济激励制度意识导入黔南州经济发展工作中,抛弃不讲效率,不求内在素质变化,收效不持久的经济发展方式。把市场激励制度导入市场发展资金的筹集与使用上,利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划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提高效率,促进竞争。

(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旅游开发中,针对民族文化岀现的太过商品化的现象,应规范旅游市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坚决制止那种短视行为。对于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岀现的破坏性开发,应予以纠正,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来说,黔南州在进行民族体育旅游开发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加深学习,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管理规划,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意识。在开发过程中科学的进行规划,尽可能利用文化的形式,保留文化的内在价值,促使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成立一个专职管理的部门,由它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和民间文化团体,对尚未破坏的和已遭到破坏但并不严重的民族体育文化及时地进行保护性、抢救性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使开发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在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环境污染的地区应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民族体育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民族体育旅游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因而在开发这个产业时应处理好民族体育旅游与旅游业的关系,处理好民族体育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点,使民族体育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互助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结论

当今世界,体育是一种时尚,旅游也是一种时尚,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更是时尚。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营建内在的发展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民族传统体育本身而言,它既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的表现,又是一种颇具传统色彩的文化形态。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发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对黔南州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前瞻性开发研究,挖掘岀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有助于使黔南州州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促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文化赏析 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王治青自助旅游攻略一、香格里拉速览: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曾引起我的向往。皑皑的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构成了这里美丽的风景。香格里拉藏语音译又为巴拉”,意思是“心中的明月”,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英语为Shangri-La,意为世外桃源,而这里,的确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二、最佳旅游时间 5-6月:春末初夏,此时的香格里拉最美。5月底-6月初,主要为杜鹃花海(但随着天气变化时间可能会推后)。6月中旬有野花花海,如大小鸢尾花等。7-8月各种野花竞相开放,但此时为多雨季节。9-10月为秋季,色彩丰富,狼毒花开,此时景色也很美,适合摄影。11月初雪,色彩比较单一,天气较冷。12月,主要为雪景,可以看黑颈鹤。 三、消费指数: 香格里拉住宿、交通和餐饮的消费水平都不是很高。古城内和飞来寺的客栈住宿费用相对会高些,其他地方的住宿都比较便宜。 四、穿衣指南: 去香格里拉建议带上外套、羽绒服、手套、防滑靴。香格里拉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强,女性应准备好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特别是10月份以后,更要带足御寒衣物。每年6-9月是香格里拉的雨季,高原天气多变,可以多带几个塑料袋(或浴帽),雨天是罩在相机上,防雨又防尘,还可以保护设备。 五、景点: 香格里拉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独克宗古城和县城周边、德钦县以北和虎跳峡一袋。正常浏览香格里拉需要2-3天,如果喜欢徒步,可以到虎跳峡和雨崩。但是有些人想到梅里雪山进行转经朝拜就会很长时间了。 1、独克宗古城 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有“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和“月光城”两层含义。古城的路面起伏不平,由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扑就而成。而今,石板路上还保留着深刻的马蹄印,那是当年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独克宗古城拥有所有中国传统古城景区的特点:小吃、饰品、名族特色纪念品、客栈等,除了这些东西之外,这里就是个冷兵器交易市场,到处是买藏刀的,古城不大,9月末游人很少,很适合约上几个好友在小巷慢慢转悠,感受夜的柔和,细品各色灯光带来的魅惑!

旅游资源赏析论文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 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 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 顶色调 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 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3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

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

试论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 学号:XXXXX 班级:XXXXX 姓名:XX 关键词:山岳旅游资源审美欣赏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广阔国土的国家,地貌类型丰富多彩,山海湖泊无比壮丽,飞瀑流泉数不胜数,气候复杂多样,天气景观千变万化,因而造就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山岳是旅游资源中最丰富的资源之一,中国有着许多自然美的典型山岳景观和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 中国的山岳旅游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与水历来就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谈论话题。中国人赋予华山“华山论剑”的冠绝,赋予衡山“五岳独秀”的美名,又誉称黄山“天下奇”,更是以“泰山北斗”形容不可动摇之地位。可以说,中国人已经与山岳同为一体,,山岳旅游自然也就成为“大众旅游”时期的一个亮点。 上暑假我去了张家界旅游,在那里深深的被张家界的山给迷住了,张家界的山太美了,美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些山太形象生动了。 在张家界的群山之间有一座形似“仙”字的山壁,绝壁万仞,如一道天然的屏风,横亘城南的天际线,这就是张家界之魂——天门山. 天门山主峰1518.6米,是张家界海拔最高的山,距城区仅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是张家界最早被载入史册的名山。拔地擎天的天门山,山势陡险峻拔,景色雄奇壮丽,其山顶相对平坦,森林覆盖率达90%,被人誉为世界最美的空中花园。 1999轻型飞机穿越天门;2006俄国勇士吻别天门;2007蜘蛛人徒手攀越天洞;2008驾控勇士挑战天路。天门山,一个奇迹的诞生地,一个惊喜的扩容点,美丽张家界的新传奇! 大庸有座天门山,隔天只隔三尺三,谁人得道上天去,坐桥要取顶,骑马要下鞍。上天门山观光游览,不可不去天门山顶一观。天门山顶古称“云梦绝顶”,是天门山的制高点。站在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顾四周,晨观日出红山,夕观日落熔金,大小景点,尽收眼底。 其坐落在张家界以南,雄踞在永定区天门山乡与大坪乡之间,与七星山、雄壁岩毗连,距市区仅十公里,距蜚声海内外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也只有40公里(全部是柏油路)。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壶头山、嵩梁山,又名玉屏山。山上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80%以上,是一座我国近年公布的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地区建两个森林公园,这在全国也属首例,足见张家界市旅游资源与森林资源之富有!天门山的来历,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农历癸未年),因大地震,致使山壁崩裂,南北洞开,玄郎如门,故景帝孙休以为吉祥,便下令将武陵郡改为天门郡,将此山改为天门山。关于壶头山,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汉《马援传》注:此山在辰州沅陵县东。武陵记曰:“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此游集,故名。”关于玉屏山,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农历癸年)修刊的《永定县志》记载:“雍正十年(公元1723年),永顺府通判李瑾路过此地,又改天门山为玉屏山。”然而,由于李瑾职位不高,他的话算不得金口玉言,加上天门山洞行如门,喊的时间又长,故玉屏山改称不久便又被天门山所代替。天门山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它是历代文人墨客游集的地方。他们寻幽揽胜,写诗作赋,对天门山的胜景作了广泛的介绍与赞美。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模板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1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 ( )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 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2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在旅游研究、区 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 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试行稿) 》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 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 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 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 主要适用于旅游界, 对其它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 以及旅游资源 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 点) 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 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 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中华人民共 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解析

摘要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对象,对其特色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

中国旅游资源鉴赏

中国旅游资源鉴赏论文------中国古典园林鉴赏及苏州园林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中国古典园林不仅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国古典园林从选址、布局和造景上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就是因为这样我国古典园林既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具有多方面的旅游功能。 我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绝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 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苏州园林属于我国南方园林的代表和典范,它的选址和总特点都体现出中国园林的特点,特别是在布景和结构上体现出中国园林所独有的特点,自然和谐的处理好主景的布局与借景的关系,让面积不是很大的园林体现出扩大高远之景,同时以山水或楼廊相隔,相互造景体现出无限的园林景观和园林的深邃。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园林注意从园内各个角度观察都应能尽可能多地观赏园内景物,不留有死角,即使在屋内、院内通过窗户和漏窗等赏景,四面都可观景,使游览者不论在园内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完美的景色。 苏州园林讲究各种景物的布局,善于叠山理水,注意景物高与低,近与远的变化与层次。苏州园林设计如同美术作品一样,如同中国国画疏密有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布局不要太小巧玲珑,留白。 苏州园林巧于布局,善于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借景是因为本园受环境或资金所限,借用其它处的景物,使借用的景物与本园景物浑然一体。 在苏州园林中不同风格的景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间有分割和过渡,这个分割用一堵墙、一个院落或是假山,用一堵墙分开太楞,假山是最好的过渡空间,在苏州园林中假山也是起这个作用的。几乎没有一个园林没有假山。 在苏州园林中院落分割空间也是很多见的,比方在一个较大的空间,根据其大小在其中建一个方形或不规则的院子,最小的只有三五平米,在四面墙上都开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17、旅游资源赏析

第十七章旅游资源赏析 学习目的 熟悉审美规律;掌握旅游资源主要美感类型;把握旅游审美要求。 主要内容 ●旅游与审美 意义特点规律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形态色彩声音嗅味质感动态形式 朦胧 ●旅游审美要求 素质具体要求 第一节旅游与审美 一、旅游资源美感研究的意义 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的旅游动机也会不同。然而,无论何人、无论其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并且首先是从美的享受开始。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享受,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旅游业经营者和一切旅游从业者,仅仅考虑一时的接待数量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能否将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所蕴含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经营成败的关键。高度的美学价值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研究旅游资源的美感所在、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旅游审美的特点 1.审美对象复杂而综合 罗丹曾指出:“美是无处不在的。”何况作为重要审美对象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其时间跨度亦非常之大,这就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并且经常以综合形式出现,各种因素间又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产生影响,形成综合效果(这往往也正是旅游业经营者所追求的)。因而对旅游者的审美能力要求较高。 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其所提供的美感的基本属性有明显的差别。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无所谓意图,因而其美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称为欣赏者的主观性。即使同一对象,可因观赏主体的个人处境和心境的差异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如面对同一优美的景色,有人会认为 181

是“良辰美景”、“姹紫嫣红”,因而兴致勃勃;有人却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认为是“奈何天”。甚至同一个旅游者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感受。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因其创造之初就融入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并调动一切手段来体现其倾向性,犹如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因而便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主导性,或称为强制性。越是成功的作品,这种主导性越强烈。 2.旅游审美主体的群众性 现代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由于每个旅游者的各方面状况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对象,其感受和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而旅游者中相当数量的人受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限制,其审美能力并不很高。这便与第一项要求恰恰矛盾。但另一方面,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过程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美学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3.旅游审美过程直接却短暂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亲临现场,直接面对审美对象,获得切身的感受,信息刺激强烈。这是优点。然而由于旅游时间的限制,旅游者经常只能是走马观花,没有机会反复观察和深入思考,一般重复前往某地旅游的可能性较少,因而其对旅游对象的印象难免是庞杂的、浮泛的。 这些既是特点,也是困难,甚至比专业美学工作者还困难。因为后者大多有条件反复地、长时间地审视某一审美对象。 旅游从业者的职责就包括了尽可能解决上述难题,以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 三、一般审美规律 1.信息来源及途径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此外还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兴奋点不同,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 应当说明,因为人类在长期接受外来信息刺激过程中,各种感官之间经常会互相协作,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虽然某一信息只是通过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会有所反应。这种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最易发生。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1、“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2等,都说明视觉器官引起了听觉器官的联带反应。“望梅止渴”则是视觉器官所引起的味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2.信息的加工 经过神经中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判断、综合、加工,即思维过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对人的感情和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了旅游审美效果。其过程为:外界信息→感官反应→情绪变化→分析判断→联想→思维→概念→理性认识→行为。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1白居易:《琵琶行》。 2白居易:《画竹歌》。 182

旅游业发展论文旅游资源发展论文

旅游业发展论文旅游资源发展论文 常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经济贡献,对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加快常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协调发展 旅游业作为全球公认的无烟产业,在中国国民体系中的地位重要,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中国GDP为379898亿元人民币,当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5700亿元人民币,占GDP 比重为4.1%。“十二五”期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将不低于GDP 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五年中,随着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具有陶冶性情、休闲时尚等特点的旅游消费将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旅游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将日渐突出。地处苏南地区的常州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常州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86年常州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发展城市,十五年后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常州市GDP总量为2202.2亿元人民币,实现旅游总收入234亿元,占GDP比重为10.6%。到2010年常州实现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占GDP比重上升为11.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有余。 一、常州旅游业的贡献

(一)常州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 旅游业囊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拉动了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商品购物、影视娱乐和会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常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3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亿元,旅游增加值132亿元,占全市GDP 的比重为11.3%。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年常州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旅客运输量2920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54.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9.8%。同时,常州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进城的势头,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兴办“农家乐”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城市游客提供有特色的旅游休闲服务,实现就地就业,不仅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就业的负担。目前,常州旅游正发展到关键阶段,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常州旅游业具有扩大和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具有行业涵盖面广、消费内容和层次多等突出特征,从而使其在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建设发展,扩大生产生活消费,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实现常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二、常州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旅游景

黄山旅游资源分类表

121102002 毕冬冬 近代洋务先知郭嵩焘 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然而他的主张不容于当世,下场凄凉,非但生前被唾弃,死去9年后仍有人要开棺鞭尸。社会精英思想的火花就这样一闪即灭。 多年以来,郭嵩焘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赋诗一首以纪年的习惯。公元1883年正月初一,65岁的他看着镜中苍老容颜,心绪甚为寥落。在纪年诗中,他写道: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 这年距离他卸任大清国驻英、法公使已有4个年头了。自光绪五年(1879年)由伦敦黯然回国后,这位当朝二品大员一直赋闲在湖南老家。 如果不是因为造物弄人,去了一趟洋人的国家,郭嵩焘仍将被士人所尊崇。 出使英国以前,他在国内已是饱学之士,而且久经仕宦历练,并担任过巡抚、侍郎等职,“诏赏二品顶戴”。太平军兴起时,他赞助曾国藩办团练,建立湘军,人称“湘军财神”。击败太平军后,又致力于洋务,力主仿制西器、引进西学、废除科举与鼓励商办工业。在世人眼中,尽管先前的为官路上也有一些坎坷,但凭借其才学以及与朝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深交,平步仕途、终老一生,当非逆料之事。 不过,后来的出使经历,却毁了他余生的顺境。 梦醒者的痛苦 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他的湖南同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老宅。当时,甚至流传一首极为尖刻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但郭嵩焘认定时局正艰,不忍坐视。他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单纯靠义愤填膺和空洞议论是无补于艰危的。如果能多一两个了解洋人情伪、谙习其利病的人,自然可以多一重应变之术。他决心做这样的明白人,到西方去学习他们的“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特别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由器而学而政教,这说明郭嵩焘的认识的确比当时人要高一筹。 郭嵩焘到英、法等国以后,周咨详访,博览群书,见识与学问都突飞猛进。他不仅认识到西方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而且还特别推崇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他说:“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当然,最为可贵的还是他在政体(国本)方面认识的进步。他逐渐摆脱君权至上的束缚,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民主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他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之于民,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他曾列席旁听英国下议院的辩论,也曾认真研究英国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认识到:“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Parliament)有绍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Mayor,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败。人才学问相继以起,而皆有以自效。此其立国之本也。” 上要议会政治,下要地方自治,这是清末立宪派在20世纪之初的政治纲领,而郭嵩焘在30年以前已经有此初步认识。

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指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2.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为了满足来访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凭借旅游资源所提供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接待条件和相关服务的总和. 3.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 包括旅游资源和旅游社会经济资源于一体的一种区域综合体,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综合表述这一客观的存在,并融合了旅游社会经济资源而构成的主.客观的统一. 4.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2)美学特性 (3)定向性 (4)旅游资源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5)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6)公共属性 5.旅游资源分类原则**** (1)景观属性原则 (2)特征分类原则 (3)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 6.垂直自然景观地带**** 相对于景观带而言的山地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表现出垂直地带性特点,它是显立体空间规律分布的地带,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山地起伏而引起的水热平衡变化,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坡谷方位,山峰分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7.在对流圈内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 8.中国古建筑的主要风格**** (1)建筑上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2)形态上的曲线,曲面大屋顶特征 (3)布局上的院落式组 群 (4)装饰上的丰富多彩和雕刻艺术 9.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1)堆山叠石 (2)理水造池 (3)配置花木 (4)营造建筑 (5)巧于因借 10.旅游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旅游景观的脆弱性 (2)旅游景观依存环境的可变性 (3)旅游景观对旅游活动供给的 有限性 11.旅游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论文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晏殊20124045 1中国旅游景观的总体特征? 答:我国旅游景观的总体特征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在之上建造的,文化景观和经济景观。 2如何体现山岳景观在我国旅游景观中的重要性? 答:山,通常是指由土石构成的显著高出地表的部分。我国把海拔500米以上的由土石构成的地表突起物称为山地,海拔500米以下的称为丘陵。岳,通常指高大的山,如五岳。山岳,是对山地的通称,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4﹪,河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6﹪,若再加上丘陵面积,可达44.6﹪。山岳景观也叫山地景观,是指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山地。在世界上,山地很多,面积很大,但并非都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山地与山岳景观(山地景观)的概念是不同的,而山地景观与山岳景观的含义基本是相通的。 山岳景观既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与其他造景要素相结合构成综合美景的要素之一。如山与水结合形成的山水美景、

山与林结合形成的山林美景、山与建筑和文化结合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山水”基本就是“旅游”的代名词。过去,人们往往把旅游活动称作“游山玩水”。由此可见,中国的山岳景观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岳是构成风景的基本要素,是造景、育景的舞台和骨架,也是其它风景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借景。有些山地如嵩山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被中外地质学家公认为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地壳构造运动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还有些山地如嵩山、太行山、王屋山、鸡公山、龙门山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被人们誉之为“历史文化宝库”。所以,山岳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请介绍四种我国著名水体景观? 答:(1)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心,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2)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 (3)淮河: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

旅游资源鉴赏论文

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 和意向行为特征研究——以永州为例 房立凯 (工商管理系09级工商管理一班) 论文摘要:基于调查得知,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表现为:知晓率低,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学生外出进行红色旅游主要受到景点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的影响,在红色旅游方式友情彰显,喜欢和同学朋友一起,其外出旅游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以增长见识和放松休闲为主要目的,消费水平低,但其意愿消费比实际消费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在下次红色旅游景点选择上,以韶山和长沙的相关景点为主。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一、研究背景 潜在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对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o年代,主要以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为基础来探讨旅游者本身的属性,重视理论意义,1967—1969年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H·B·Rodgers)主持了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获得了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资料;随后1978年,波兰学者A·Szwichtenberg采用问卷方式对旅游者进行调查,找到了相应的旅游行为特征。80年代后的研究注重指导性和实用性,并将心理学内容引入进来,主要侧重于对旅游需求模型和旅游流形成机制的探讨,如Shih(1986)提出了价值与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认为感知和形象是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Joseffink和AlfredKobsa(2002)基于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特征,提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从国内情况来看,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客源地居民的行为特征进行的研究:保继刚早在1987年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揭示了北京市居民的旅游动机、动力、决策、偏好等方面的特征,其后他还对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对宾馆选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吴必虎对中国城市居民关于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

旅游资源审美与赏析论文

九华山旅游资源审美赏析 九华山,在汉代称陵阳山,南朝梁时又称九子山,只因诗仙李白的到访而改为今名。李白的更名正突出了九华山“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山水审美特征,从此以后“何人不道九华奇”。这“奇”既不同于黄山的山水文化,也有别于齐云山的道教文化,而是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由于九华山的奇山秀水、藏奇僧,造就了九华山奇特的佛教旅游文化,这就是九华山的魂、九华山的精髓。 一、教圣迹的神奇显现 九华山素有“佛国圣境”的美称,自晋代天竺僧人杯渡入山立茅庵以来,几经兴衰。特别是唐代地藏菩萨道场创立后,形成了“顶礼膜拜,不绝于道”的空前盛况。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让人着迷、人称绝的僧尼圣迹。 1、藏菩萨转世之奇。中国佛教名山所形成的四大佛教道场,惟独九华山道场奇特。五台山为文殊大慧菩萨道场,因唐太宗登基前在华阴曾遇文殊菩萨的帮助,称帝后在五台山诏修文殊殿,遂成供奉文殊菩萨的道场;峨嵋山为普贤大行菩萨道场,传说普贤菩萨骑白象、用船运佛经来到此山,显灵说法,遂成道场;普陀山为观音大悲菩萨道场,也是出于观音显灵于此。 2、人肉身不腐之奇。肉身菩萨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一大奇观。自金地藏圆寂后 1000,多年来,肉身不腐的和尚不断地出现,至今共有 6尊。九华山地处江南,雨量充足,气候潮湿,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此之多的肉身不腐,确是千古奇迹。这既留给人们解不开、不透的谜团,又有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佛僧塑像特征之奇。九华山的佛像有 6000余尊,从构造的材料来看,有铜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苎合塑佛像、木雕佛像、画像及肉体真身像。最突出的有三大奇像。一是祗园寺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的“肉髻”佛像,其头饰并非僧帽,而是“发髻”,额头一块光滑的红色装饰,是释迦在雪山苦修以至毛发粘结的样子。“肉髻”是大鹏啄食不尽的疙瘩。二是金地藏别致独特的塑像,十王殿内和肉身殿正面的金地藏塑像的骑坐是四不象的“谛听”,名为独角闪电兽,金乔觉当年就是骑着这只怪物渡海来九华山开辟道场,这与其他地藏像截然不同,是纪念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生活而建造的。 佛教圣迹的四大奇观,是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精华。肉身不腐之奇,给人一种神秘感,令人向往,这既增强了佛教旅游文资源的吸引力,更给人一种精神修炼的不尽启迪。血写佛经之奇,体现了僧人对佛教的虔诚至极,不惜将一生的

中国旅游资源赏析论文

水之物语——大美九寨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世纪70年代,一群偶然闯入的伐木工人发现了这片仙境,伐木工人刀下留情,留下了这片森林,成为国家森林公园,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且又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又被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2001年摘取“绿色环球21”桂冠,成为世界唯一获得三项国际桂冠的旅游风景区。 九寨沟是自然遗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海拔在2000—3200米之间,保存有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水乳交融,美不胜收。现代诗人肖草《九寨沟》诗:“放眼层林彩池涟,鱼游云头鸟语欢;飞瀑洒落拂面来,九寨山水扬海天”是对九寨沟真实的诠释。 “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沟的精灵。湖、泉、瀑、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泉、瀑、河、滩将108个海子连缀一体,碧蓝澄澈,千颜万色,多姿多彩,异常洁净,能见度高达20米。以翠海(高山湖泊)、叠海、彩林、雪山、藏情、蓝冰“六绝”驰名中外,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以下分为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 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 水域风光(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 大气与太空景观(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军事遗址、古建筑、石窟碑碣、古代工程、陵墓、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 古典园林(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文学艺术(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曲、音乐、舞蹈)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 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 现代设施(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乐休闲设施)民俗风情(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礼仪) 饮食与购物(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著名店铺)(2)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世界级旅游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