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阐述3. 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4. 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介绍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4. 思考题: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及相关资料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3. 案例材料及讨论题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释现象与本质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3. 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现象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
4. 介绍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讲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教授明辨是非的方法,如理性思考、客观分析等。
5. 分析现实生活中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明辨是非能力进行分析。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问题。
7. 分享与总结: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9. 课堂小结:强调明辨是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哲学与人生》教材第四章“现象与本质”和第六章“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如下:第四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定义,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与区别,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六章:明辨是非的意义,是非观念的来源,辨别是非的方法,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明辨是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哲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明辨是非的方法。
难点: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明辨是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 新课内容:(1)现象与本质: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联系与区别。
(2)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3)明辨是非:讲解明辨是非的意义,是非观念的来源,辨别是非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现象与本质:现象:表面现象、外在表现本质:内在规律、本质属性2. 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例分析3. 明辨是非:意义:提高道德素养,指导行为方法:是非观念来源,辨别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本质。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2. 答案:(1)现象:物价上涨、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本质:价值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社会风气(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哲学的慰藉》(2)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本质,学会明辨是非。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明 辨 是
透过现象 认识本质
非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明辨是非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
1.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2.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识别假象, 把握本质, 明辨是非
1.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 的向导。 2.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正确区分真象和假象, 识别假象,不为假象迷惑。 3.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 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把握事物本质,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 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PPT 展示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 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学生活动 教师讲解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 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
教师归纳补充
教师讲解 PPT 展示 学生思考问题
这幅漫画比喻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更 重要的是看到事物内在的本质。只有在复杂事物中把握本质, 才能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把握人生。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前提。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 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4.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5. 实践演练: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三、教学重点1.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2. 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3.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学难点1. 现象与本质的区分与把握2. 将哲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阐述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 实践演练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案一、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1. 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
2. 本质: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内在因素。
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 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前提。
2.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才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1. 真理的客观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客观规律,是明辨是非的基础。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1. 辩证法:全面、发展地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
2. 实证法:依据事实和数据,判断事物的真伪。
3. 逻辑推理法:运用逻辑规律,分析事物的合理性。
五、实践演练: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1. 案例一:面对网络谣言,如何辨别真伪?3. 案例三:如何看待当前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与思维》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现象与本质”,详细内容包括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实例分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学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2.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2. 新课导入:介绍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
3. 实例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本质的例子,如广告宣传、人际交往等,让学生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与本质,分享心得。
5.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 生活中的实例分析4. 逻辑思维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与本质,并分析其关系。
答案示例:广告中的保健品宣传,现象是宣传的疗效,本质是该产品的真实效果。
2. 作业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教师的建议。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尝试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1.1 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与区别1.2 掌握现象的观察与记录方法1.3 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第二章:培养批判性思维2.1 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2.2 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提问技巧2.3 培养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能力第三章:分辨是非的标准3.1 探讨分辨是非的意义与价值3.2 学习分辨是非的基本原则3.3 掌握分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第四章:明辨是非的应用4.1 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明辨是非的能力4.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是非问题4.3 提出解决是非问题的策略与方法5.1 探讨道德观念与明辨是非的关系5.2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6.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6.3 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第七章:媒体素养与明辨是非7.1 了解媒体类型及其特点7.2 学习媒体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7.3 运用媒体素养判断信息的真伪和是非第八章:情感智慧与明辨是非8.1 探讨情感智慧对明辨是非的影响8.2 学习情感智慧的基本概念和培养方法8.3 运用情感智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九章:团队协作与明辨是非9.1 了解团队协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9.2 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辨明是非9.3 实践团队协作,提高明辨是非的效率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10.2 总结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10.3 制定未来进一步提升明辨是非能力的计划和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补充说明: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理解现象只是表象,而本质则是事物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趋向的根本特征。
通过观察和记录现象,学生可以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培养批判性思维补充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基于事实和逻辑来提出问题,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估,以确保所获得的信息是可靠和有效的。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教学资料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哲学导论》第四章“现象与本质”的部分,详细内容涉及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还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
2.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指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看到的图片是真实的吗?引出现象与本质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2. 内容: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规律关系: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方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2. 答案: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规律。
通过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探讨其他哲学概念,如现象与假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等。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辨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 如何通过现象认识本质;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说明;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现象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2. 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3.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4. 实践案例分析5. 价值观的引导与讨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践案例,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价值观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价值观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
3. 讲解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
4. 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与技巧,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实践案例时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3. 价值观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程中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看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2. 反思课程内容的安排,确保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并考虑如何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题,借助了图片、图表、图画,等手段,尽量让学生产生直观、具体的感受, 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1统、重一事点关物明系是确现。象与本质的辩证
现象本质
的辩证关本系框题教学,立足生活主题,符合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引
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对立
事物现象与本质的统
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运用。课堂教一学让学生获得表述的机会,从
说一说: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第 83 页案例,小 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
8 / 14
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教师过渡:
9 / 14
课堂教学安排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
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
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
13 / 14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物的能力。 教师讲解:
14 / 14
你认为汤恩·维尔特之所以能揭开古堡百年之谜的原因是 什么?
归纳总结: (三)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 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把握事物本质,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堂小结〉 在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掌 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 和复杂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 看本质上。另外,我们还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 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中学德育必修课《哲学与人生》
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案
授课章节 名称 授课班级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园艺 23
专业及人数
园艺专业 45 人
使用教材
哲学与人生
授课时间
2011 年 9 月 16 日
授课课时 使用教具
教学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
PPT 展示: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 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 出正确的结论。 三、明辨是非是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就是要明辨是非。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 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 ◆ 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 (1)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
教师讲解
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
析方法。
分析说明:
——毛泽东
1、毛泽东的这句话包含有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必须学会正确地区分真象和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它却是对本质 的歪曲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识别假象,提高透过假象认识。
(2)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 发展。
(3)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走 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 (1)避开诱因。把引起诱因的实物收藏起来,避开诱因; 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地避开诱因。
(2)学会拒绝。婉言谢绝来自朋友的邀请,提高自 制力。
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
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
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
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
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
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分析思考: 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教师讲解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 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
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万有引力”定律,具表现为“苹果落地”, “水往低
处流”, 也表现为“神舟系列飞船升空”“抽水上灌”等形
式。
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
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展示漫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
教师讲解
4 / 14
PPT 展示 学生思考问题
5 / 14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
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而确立学生的主体科地学位研。究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现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象
本
质 与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
明 辨 是
透过现象 认识本质
非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明辨是非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
1.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2.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安排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3 / 14
PPT 展示
漫画导入新课 危险的嗜好
请同学们考虑: 这幅漫画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这幅漫画比喻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更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重要的是看到事物内在的本质。只有在复杂事物中把握本质,
才能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把握人生。
等,亦同属此理。 《古堡擒凶》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
这座古堡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遭难的事件。凶手是谁?法医验
尸,竟找不到任何伤迹,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
12 / 14
PPT 展示
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 百思不得其解,连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布告用一万卢比 重金招贤。
几年后,来了位叫比特利克的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 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副渔网。在乔治遇难的大厅里,他 给猴子注射了麻醉药,放进张开的渔网内,自己钻进了大铁箱, 手里紧握渔网。午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 惨叫,令人毛骨悚然,比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渔网,说: “凶手在此!”网内竟是一种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像 刚针一样的嘴,扎入人脑,专吮脑汁,致人死亡。一位老人怎 么如此神通广大?这个比特利克原来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 汤恩·维尔特。他观察研究红蝙蝠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难怪他 胸有成竹,一举揭开古堡百年之谜。
1 课时 教材、多媒体
授课类型 教学方法
新授课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1. 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
教学目的 及及要求
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 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10 / 14
学生分析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 制诱惑,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安排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1 / 14
四、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一)把握事物的本质,明辨是非,必须把现象作为认 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名言赏析:
海市蜃楼现象图片及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总结:只有认识现象,看到了现象本质的辩证关系,才能 为我们探索事物的本质,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性,也同时提 供了可能性。
6 / 14
PPT 展示 学生活动 教师讲解
7 / 14
PPT 展示动画 组织学生讨论
二、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 人生发展能力
(二)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正确区分真象和假象,
识别假象,不为假象迷惑。
成语“声东击西 ”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 ”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
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
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别假象, 把握本质, 明辨是非
1.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 的向导。 2.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正确区分真象和假象, 识别假象,不为假象迷惑。 3.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 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把握事物本质,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 / 14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1 / 14
本课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现
象表现本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及时点拨、
讲授,对生活中的学生熟识问题,要安排学生课堂探究讨论活动,解释理论问
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 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