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教案1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七章“明辨是非”,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何为是非”,第二节“明辨是非的标准”,第三节“如何做到明辨是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何为是非,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标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是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判断是非。
2. 讲解:讲解教材内容,分析何为是非,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探讨如何明辨是非。
六、板书设计1. 何为是非2. 明辨是非的标准3. 明辨是非的方法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是非问题,并说明你是如何判断的。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1)示例:是否应该帮助陌生人、是否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是否应该诚信考试。
答案:根据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答案:明辨是非是道德判断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道德伦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用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2024年1.2明辨是非教案

2024年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册第一章第二节“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辨别是非的方法和正确的是非观念。
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辨别是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是非观念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辨别是非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判断,巩固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提高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内容:是非观念的含义与重要性辨别是非的方法正确的是非观念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是非问题,并阐述你是如何处理的。
(2)谈谈你对正确是非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1)示例: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老人站着,但没有人让座。
我认为应该给老人让座,于是主动站起来让座。
(2)正确的是非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它能帮助我们判断事物的对错,指导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辨别是非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会分析、判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明辨是非教案

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明辨是非”,第一课时“明辨是非善恶”。
教材主要围绕明辨是非的内涵、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如何明辨是非等主题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明辨是非的定义、明辨是非的方法、明辨是非的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辨是非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含义、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明辨是非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现实生活中是非善恶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引发学生对明辨是非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辨是非的定义、方法及其重要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分析问题。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案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明辨是非的原则,并提出解决方案。
6.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7. 课后拓展学生课后搜集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现象,进行分析,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明辨是非1. 定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 方法:逻辑推理、辩证分析、道德评判等。
3. 重要性: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明智选择、维护社会和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案例一:小明在课堂上偷看同学试卷。
案例二:小红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认识和体会。
2. 作业答案:(1)案例一:是非善恶;解决方案:劝说小明改正错误,并向同学道歉。
明辨是非教案

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三、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只玩了几天就把钱输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
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
”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
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
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
小龙无奈,只好照办。
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后走进了派出所,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开始讲明辨是非(板书)老师和家长常希望我们懂事,像小龙这样的行为,我们会认为他不懂事,不懂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你啊,你,怎么那么没良知呢?懂事我们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到底什么是良知呢?换句话说,我们做的事情有没有良知,是由什么来衡量呢?我们知道,直线可以用三角板来量,水可以用容器来量,良知能不能用三角板来衡量啊?或者倒进量杯里来衡量啊?既然不行,那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来衡量良知的呢?板书(一、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现在我们就来铸造这把尺子:我们知道,当我们说一个人懂事的时候,就是说,这个人能判断是非善恶,也就是说:懂事a=正确的是非善恶观c。
同时我们知道,说一个人懂事,就是说这个人有良知,这就是说:懂事a=良知b,也就是良知=懂事,现在,我们设良知为a,懂事为b,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为c,那么,上面的表述则为:b=a,a=c,所以,b=c,页就是说,良知=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良知的标尺。
明辨是非班会教案

明辨是非班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的第二章“明辨是非”,详细内容涉及第二节“如何正确判断是非”,重点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辨识对错,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判断是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3.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如何正确判断是非,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法律意识。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思考,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让学生回顾教材内容,讲解判断是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是非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内容:(1)判断是非的原则法律规定道德规范社会公德(2)判断是非的方法分析问题辨别是非做出选择(3)抵制不良行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你认为是非观念错误的案例,并分析其原因。
(2)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明辨是非的。
2. 答案:(1)案例一:考试作弊。
原因:违反法律法规,缺乏诚信意识。
案例二:校园欺凌。
原因:道德沦丧,法律意识淡薄。
案例三:浪费粮食。
原因: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薄弱。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判断是非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明辨是非教案

明辨是非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列举采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策略。
3、教学内容:涵盖的明辨是非相关知识和案例。
4、教学评估:说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和标准。
5、教学资源:所需的教材、教具等资源。
1、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是非的概念和标准,能够区分正确与错误的行为和观念。
11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目从众,有自己的见解。
11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选择。
2、教学方法2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和判断是非。
211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话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212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下的是非抉择。
3、教学内容31 是非的定义和标准:讲解什么是是非,以及社会普遍认可的是非准则,如道德、法律、伦理等方面的标准。
311 常见的是非情境分析: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诸如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尊重他人等方面的是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312 媒体信息的明辨: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媒体传播的信息,识别虚假、误导和不良内容。
4、教学评估4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观点表达的清晰性、合理性和逻辑性。
411 作业评估:布置与明辨是非相关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观点论述短文等,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412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检测学生对是非概念、判断方法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选择权威、适合学生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的明辨是非教材。
511 多媒体资源:收集和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
512 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拓展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的空间。
6、教学时间安排61 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进行明辨是非的教学。
明辨是非班会教案

明辨是非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守规矩的良好品质。
3.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是非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是非之间》,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讲述了哪些是非故事?(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到或看到的是非故事,引发学生对是非观念的关注。
2.新课讲解(1)讲解是非观念的内涵,让学生明白是非观念的重要性。
(2)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辨别是非。
3.案例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案例,讨论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处理是非问题,以及他们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角色扮演(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2)其他小组观看表演,并针对表演中的是非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是非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四、教学实例1.案例一:小明在教室捡到一部手机,他应该如何处理这部手机?讨论结果:小明应该将手机交给老师或失主,不能私自占有。
2.案例二:小华看到同学在抄袭作业,他应该怎么做?讨论结果:小华应该制止同学抄袭,并向老师反映情况。
3.案例三:小红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无人让座,她应该怎么做?讨论结果:小红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展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本次班会内容,写一篇关于是非观念的感悟文章。
2.家长参与:请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六、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是非观念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是非观念。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通过本次班会,相信同学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是非观念,为构建和谐班级、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主题班会明辨是非学习教案

主题班会明辨是非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培养其道德判断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正确选择的方法,提高其在生活中面对是非问题时的应对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2. 教学重点: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对明辨是非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知识讲解:a. 讲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b. 介绍明辨是非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2. 明辨是非的方法3. 正确选择的意义七、作业设计案例一:小华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人站着,但他因为疲惫不愿让座。
这时,旁边的一个年轻人主动站起来给老人让座。
案例二:小明发现同桌作弊,他该不该告诉老师?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分析,给出合理的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二、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和答案指导三、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1. 例题选择: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两难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方法:教师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都有上网、看电视、阅读报刊的习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公共传播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呢?
生:略
师: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虚幻的、不适合我们中学生的。该采摘什么、抛弃什么、避开什么,只能靠我们提高识别能力,学会选择,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尤其是网络。
3、正确对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理性行动
问: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是饮食跟着广告走,服装跟着名牌走,影视跟着明星走。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
生:略
师:赶时髦,赶流行,社会流行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心里的综合反映(不同年代的服饰照片)。它的发生,有商业炒作,更多的是从众心理的推动。人们的看法和行为很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者说,个人的看法或是行为会朝着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课件,音乐,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案例分析: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几天就把钱玩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小龙无奈,只好照办。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了派出所。
五、正确的是非观要付诸行动
1、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2、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3、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六、本课小结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良诱惑所侵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辨别是非,抵制不良诱惑,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问: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父母长辈总会告诉我们他们许许多多的人生经验,以及会告诫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去做些什么。那长辈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一概接受?(让学生举例子说明)
生:略
师:因为有些父母、长辈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好,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赌博、吸烟、贪婪、欺骗等,会成为我们的坏榜样。所以对父母、长辈的言行我们也要分清是非,他们做错的我们绝不能盲目跟随,应该帮助纠正
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小龙最终进了派出所?
生:略
师:不能抵制诱惑,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总结:从本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明辨是非善恶能力的缺失对人生的危害程度可想而知。那我们是否具有这番能力?没有的话又该如何培养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话题一起来学习《明辨是非》。
二、什么是是非善恶观
1、是非善恶观: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想法做法是否合理等。(是:对的、正确的;非:错误的、不对的;善: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恶:与善相对的东西)
过渡: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一件事情是正确的(是)还是错误的(非),要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2、良知: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过渡: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上的人是复杂的。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那样才能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值得崇拜和效仿,什么应该鄙视和抛弃。
那么,我们怎样铸造良知标尺呢?(怎样做一个有良心的好人?)
三、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1、懂道德,学法律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一个有良知的人首先是一个守法律、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能遵守法律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那么一定能被称为有良知的好人。
2、选择好的榜样
例如从小到大,老师让我们学习雷锋,学习洪战辉,丛飞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良知的标尺,是高尚的。
3、学会理性分析
很多事情的对与错并不是那么明确,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就需要我们用理智去深入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哪一种做法才是妥当的。
4、树立美好理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追求,有的人追求的是舒适安逸的生活,有的人追求的是名成利就,有的人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方法,在关键时刻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辨是非》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2、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铸造心中的良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