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最
红军长征10件历史大事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10件历史大事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红军长征10件历史大事】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陈云:长征中的四个“最”

责 任 最 重 :六 天 六 夜 不 能 睡 觉 ” “
13 9 4年 l O月 1 日。 云 和 红 五 军 团军 团长 董 振 堂 、 治 8 陈 政
委 员 李卓 然 、 谋 长刘 伯 承 、 治 部 主 任 曾 日三 一起 , 军 团所 参 政 率
要 强 过前 卫 部 队 。 而生 活供 应 物资 却 比前 面部 队差得 多 , 吃少 缺
穿情 况 时有 发生 。 为严 重 的是 . 更 由于 当时 的中 央领导 人在 实行
突围 和 战略转 移 时 . 了退却 中的逃 跑 主义 . 战略 转移 变成 了 犯 把
搬 家 式 的行 军 , 军 带上 了 印刷 机 器 、 工机 器 、 随 军 医疗 器械 等 笨 重 器 材 。全军 8万 多人 在 山 中羊肠 小 道上 行 进 , 挤不 堪 , 动 拥 行
战 。 3 日 , 一 、 三 、 九 军 团 和 军 委 一 、 纵 队 勉 强 渡 过 湘 0 红 红 红 二
江 。 而 , 负后卫 任务 的红五军 团面临 的形 势越 来越 严 峻 。 然 担 两
迟 缓 . 常是 一夜 只 能翻越 一个 山坳 。 一 常 长 征 开 始 后 , 连遭 挫 折 。 军 战 士 的情 绪 普遍 不 高 , 小 因 红 开
差9 4年 1 0月 2 日, 0 长征 开 始 的第 三 天 . 陈云 亲 自来 到红 1 3师 . 与部 队一起 行 军 的过程 在
中 . 战 士们谈 心 . 与 了解掌 握 战士 的 思想状 况 。 在艰 苦 的 阻击 战 中 .陈 云连 续 指挥 作 战 .作为 后卫 部 队 的 “ 政委. 有责 任设 法保 障 部 队不落 后 , 时六 天六 夜不 能 睡觉 ” 也 有 ,
永难忘记——红军长征之最

途, 揭开 了红军长征 的序幕 。
长征 第 一天—— 1 3 9 4年 1 0
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 随后 ,
红 二十五军 、 红四方面军 和红二 、 六军 团也相继开始长征 。
整 个 长征 ,历 时 两 年 ,途 经
长 征 中取 得 的 第 一次 大 胜
30 0 0人 。
1 个省 , 4 长驱 65 .万余里 。 国著 美
名记者斯诺称赞 :是一 部惊心动 “ 魄的远征的史 诗” 。
斯诺 的统计 :红军长征路 上
红都瑞金 出发 , 聚于都大转移 。 齐 长征 中最惨 烈的一仗—— 湘
江战役。此役既是 中央红军突 围 中最悲壮 、最辉煌 、最 关键 的一
突 破 l 个 地 方 军 阀 组 织 的包 围 , 0
线 ,粉碎 了蒋介 石围歼红军 于湘 江 以东 的企 图 ,但付 出 了巨大 的
代价 , 牺牲 3 共 . 8万人。 的事 实 , 血
多次打 败或躲 过追 击 的 中央军 ;
平均每 天行军 7 里 , l 一支大军及
宣告 了“ ” 教条 主义 军事路线 左 倾
6 8
挥 的职务力争 。这 件事情使 毛泽 东深 切体会到 :红军 作战不 能再 像过 去那样 、那么 多人来集 体讨
论 , 成立 一个 小组 , 挥 战事 。 要 指
遂 于 3月 1 日召 开 中 央 政 治 局 2
草 地 。“ 地 设 营 地 图 ” 草 。它
简陋得 不能再简 陋: 没有 比 例尺 , 没有 地 名 标 注 , 有 没 道路 指示 。 这册地 图是红军 在 13 9 6年 7月 3日至 8 月
血战湘江ppt

湘江战役纪念园
.
•.
四、红四师搏杀界首光华铺(光华铺阻击战)
光华铺是界首至兴安县城之间桂黄公路边一个村庄, 村北是开阔的水田,另三面是起伏的山丘。占据它可北控 界首,南制兴安县城,东观湘江,西进越城岭,位置十分 重要。 现在,在光华铺的战斗旧址界首碗塘岭,当地群众为 了缅怀先烈,修建了一座圆柱形的红军烈士墓,将沈述清、 杜宗美等18位烈士合葬余此,让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代代 相传。
觉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著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 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斗。 红一军团的一师、二师与强大的湘军鏖战三天两夜, 终于按军委的时间要求把湘军挡在了觉山阻击线以 北地域,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不完 全统计,参加觉山阻击战的红一师、红二师共伤亡 3000多人。。
脚山阻击战形势示意图 .
目 录
二、红一军团觉山阻击湘军 三、红五师新圩血战桂军 四、红四师搏杀界首光华铺
一、中央决策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 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 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 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
二、红一军团觉山阻击湘军(脚山阻击战)
•.
三、红五师新圩血战桂军
新圩,是灌阳县北部的重要交通关隘,迅速抢占新圩一 线山头阵地,扼住全、灌公路之咽喉,阻击北进之桂军,对 于整个中央红军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新圩战役中,根据当时清点人数情况,红五师在新圩 板桥铺至杨柳井、枫树脚一线阻击桂军三天两夜,激战数十 次,全师自师参谋长胡震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伤 亡!全师3000多人,损失达2000多人!
谢谢观看
洪燕清 2016.9.2 8
血战湘江
长征最关键的六次战役

长征路上的六次关键战斗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请看下面这一串串统计数据:长征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华里,攻占过62个县,从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在红一方面军368天的征战中,有235个白天和18个夜晚是在行军中度过的,不行军时几乎都在打仗;全天作战的大规模战斗有15次,每天都有一次小的接触战斗,共作战380余次;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共八万六千余人,到达陕甘苏区后仅余七千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当人们重新回顾那漫漫征途中的一场场战斗时,仍会感到其场面的惊心动魄,仍会被红军将士超凡的战斗意志所震撼。
湘江战役:以血肉撕开封锁线1933年9月下旬,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四次“围剿”相继失败后,蒋介石又调集一百万军队和二百余架飞机,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其中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五十万人,兵分四路,采用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步步为营,企图紧缩根据地,消耗红军力量,以达最后消灭红军之目的。
而王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在领导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始则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继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后则出现退却时的逃跑主义,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仅广昌一战,红军就损失五千余人。
广昌失守后,根据地日益缩小,国民党军已进入中央苏区腹地,内线作战打破敌人“围剿”已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不得不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准备前往湘鄂西与红3军和红6军团会合。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开始突围西征。
10月25日,在江西的信丰与安远间,红军冲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11月5日至8日,敌在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构筑的第二道封锁线又被红军突破;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又通过了敌人第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12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中央军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粤军陈济棠部4个师,桂军李宗仁、白崇禧部5个师共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长征最先到达陕北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是

长征最先到达陕北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是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是下面是WTT整理的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是,供大家参考!红二十五军从1935年7月16日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至9月15日到达陕北永坪镇,两个月内,攻占两当、秦安、隆德三座县城,经过多次激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实现了预定的战略意图,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加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力量,成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
徐海东一肩挑三担吴焕先牺牲后,鄂豫陕省委常委临时商定,由于程子华负伤未愈,军政委和省委书记均由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兼任,待以后有机会再开省委扩大会议选举。
在此关键时刻,徐海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勇挑革命重担,稳定了部队的思想情绪,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徐海东在领导和指挥红二十五军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西征北上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行动中,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旧址管理员杨青山说,“他顾全大局,勇于负责;他足智多谋,指挥果断;他作战勇敢,临危不惧;他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关心、爱护战士。
毛泽东等人曾多次对徐海东作过很高的评价。
”四坡村战斗的胜利,使敌人暂时不敢向红二十五军逼近。
红二十五军为继续钳制敌人,即西进金龙庙,威逼崇信县城;南下什字镇,逼近灵台县城。
并在崇信县与灵台县之间的上良镇、梁原镇、赤城镇等地积极活动。
每天都派人搜集报纸,访问客商,极力探寻有关中央红军北上动向的消息,由于条件所限,又没有电台联络,迟迟得不到中央红军的消息。
这时,由兰州乘汽车驰援之敌第六师十七旅已经到达泾川县城,敌第三十五师继续向泾川附近集结调动,陕甘边之敌第五十一军一一三师由凤翔、清水向北推进到陇县、马鹿镇一带,敌第三军十二师也由武山、甘谷等地向华亭县方向尾追而来,对红二十五军形成合围之势。
省委和军领导考虑到一时难以获得中央红军的确实消息,而敌军日益逼近,红军部队连日在大雨和泥泞中行军作战已很疲劳,伤病员也难以安置,便按照沣峪口、佛坪两次会议确定的北上方针,决定立即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甘红军会师。
长征故事

长征中的几个“之最”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
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
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
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
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
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
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
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
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
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故事:红军鞋我们来到大雪山下。
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
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
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关于长征的几件重要大事

关于长征的几件重要大事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程,今天小编在这分享关于长征的几件重要大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血战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一次作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国民党军是摸不清红军的去向的。
但是中央红军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断明白了,红军是西进。
这样为了歼灭红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
1934年11月27日、28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红三军团的各一个团,抢在国民党军到达之前渡过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堡”60里之间的一段渡河口,这段湘江河流比较浅,有四处浅滩可以徒步涉水过江。
同时红军还在湘江上架设了五座浮桥。
但是,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实行消极避战逃跑主义,部队连印钞机、X光机、没有炮弹的大炮都要带上,所以行动非常的缓慢。
这样国民党军二十五个师分为五路,迅速赶往湘江,拦截红军。
红军渡过江的部队,为了保卫中央党政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主力过江,在湘江两岸和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
当时国民党军有飞机,先是炸掉浮桥,然后向红军往江边运动的部队狂轰乱炸,而红军抬着大量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蠕动,飞机一来,一炸,那就成片成片的倒下,到了江边的部队,浮桥已经被炸掉,只能涉水过江,涉水过江的时候,空中的飞机轰炸,国民党的机枪大炮扫射,所以伤亡非常的严重。
担任阻击任务的各个红军主力团,伤亡都超过半数,有的团一天之中牺牲两任团长。
在12月1日战况是最激烈的,12月1日凌晨一点到三点,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给红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下达了两份急电,要求无论如何要确保渡口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保证西进的道路是畅通的,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
中央的电报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形势极其危急。
激战到12月1日下午五点钟,这个时候渡口被敌人控制了,来不及过河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的第十八团被敌人阻在湘江东岸,全军覆没,一个师和一个团,成建制的失败,这在红军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湘江战役是首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长征之最
作者: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16年第11期
参加长征年龄最小的“战士”
据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统计,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只有18岁,9岁参加长
征的向轩曾被确定为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
长征中,有没有年龄更小的人?答案是肯定的。
在红军长征途中,有两个婴儿跟随自己的父母走过雪山草地。
其中一位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
当时中央不允许小孩参加长征,但是,如果被国民党发现谁私藏了红军的孩子,是要满门抄斩的。
于是,在与红二、六军团领导商议后,中央破例同意贺龙带小捷生一起参加长征。
1935年11月1日,在湖南省桑植县,红二、六军团即将开始长征。
部队到达陕北时,贺捷生刚满1周岁。
另一位幸运儿是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抵达川西北高原的阿坝时,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一所藏族群众院落里生下一个女儿。
为了纪念这次长途远征,任弼时就給女儿取名远征。
(摘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