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案与临床(绪风)汇总.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名医类案原文

许叔微■许叔微治四明董生者,患神气不宁,卧则魂飞扬,身虽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宵不寐,更数医莫效。
许诊视之,问曰:医作何病治之?董曰:众皆以为心病。
许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也。
肝经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
平人肝不受邪,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飞扬。
若离体也。
肝主怒,故小怒则剧。
(论症精确。
)董生欣然曰:前此未之闻也,虽未服药,似觉沉疴去体矣,愿求药以治之。
许曰:公且持此说,与众医议所治之方,而徐质之。
阅旬日复至云:医遍考古今方书,无与对病者。
许乃为处二方,服一月而病悉除。
方以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方内以人参为臣,方妙。
)真珠母入肝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故也。
龙齿、虎睛,今人例以为镇心药,殊不如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类也。
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魄。
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魂,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能守。
许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习扬者,宜以龙齿。
万物有成理而不失,亦在夫人达之而已。
■—人,忽觉自形作两,并卧,不别真假,不语,问亦无对,乃离魂也。
用朱砂、人参、茯苓,浓煎服。
真者气爽,假者即化。
■—老人患虚烦不得睡,大便不通,常有一道热气,自脐下冲上心,随即昏乱欲绝。
医一月不愈,用大黄通利大便,几致殒殆。
罗诊之,六脉沉缓,遂投竹茹温胆汤,(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自午服一盏,热气至心下,而不至心上,晡时一盏,热气至脐下,而不至脐上,戌初又一盏,热气不复上升矣。
次日早间,以槟榔疏气(琇按:四字可商。
)之药调之,大府遂通而愈。
(此症虚而协热者居多,若因大便不通,热气冲上,而用宜通之药,断断不可,况沉缓之脉见乎,沉为里病,缓则为虚,温胆外宜养阴润下为是。
)■吕沧洲吕沧洲治一人,病无睡,睡则心悸神慑,如处孤垒而四面受敌,达旦,目眵眵无所见,耳聩聩无所闻,虽坚卧密室,睫未尝交也。
诸医罔效。
吕切其脉,左关之阳浮而虚,察其色,少阳之支,外溢于目眦,(足厥阴、手少阳、手太阳三经之支,结目外眦。
名医医案大全

名医医案大全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名医的医案总是备受关注的对象。
这些医案不仅记录了名医的医术和医德,更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
名医医案大全是对这些医案的搜集整理,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诊断、治疗、饮食调理、药物应用等方方面面,对于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以及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名医医案的特点1. 实践性强:名医医案是名医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治疾病。
2. 具有个性化:每一位名医的医案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反映了其医术风格和行医理念,有助于后人了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医学观念。
3. 临证对治:名医医案大多是基于临床病例进行的总结,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借鉴。
4. 具有历史价值:名医医案不仅是医学的宝贵资料,更是反映了古代医学发展历程和医学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二、名医医案的分类名医医案可以根据内容和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临床医案、医学教学案例和医学研究案例等。
根据疾病分类可以分为内科医案、外科医案、妇产科医案等;根据名医分类可以分为华佗医案、张仲景医案、孙思邈医案等。
根据治疗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针灸医案、草药医案、食疗医案等。
三、名医医案大全的作用1. 传承医学经典:名医医案大全是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传承医学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指引:名医医案大全是医学实践的指南,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临证对治的经验和借鉴。
3. 学术研究:名医医案大全对医学研究有着丰富的资料和文献支持,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
4. 医学教育:名医医案大全对医学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医学院校教学的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
四、名医医案大全的编辑和整理工作1. 收集整理:对于名医的医案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工作,从古代文献、医家著作、医书包括口头传承中汇集医案。
2. 编辑整理:对收集到的医案需要进行详细的整理和编辑工作,包括文字整理、分类整理、时代归档等。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医案学不容错过的经典

中医医案学不容错过的经典编者按:《柳选四家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柳宝诒的代表著作。
柳宝诒(1842~1901年),字谷孙,号冠群,江苏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清末著名医家,中华老字号“致和堂”药店的创始人。
《柳选四家医案》系柳氏选取清代四位著名医家的医案,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则等,分门别类,每案之后,加以评注,编撰而成。
此外,柳氏因不满当时政府的腐败状况弃儒从医。
一生著述颇多,有《素问说意》、《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惜余医案》、《惜余医话》、《疟痢逢源》等。
因柳氏选案严谨,评注恰当,按病分类,便于查阅,故《柳选四家医案》自光绪年间问梓刊行以来,颇受欢迎,亨誉医林。
所选医案以内伤杂病为主,兼顾外感、外疡、妇人及小儿。
书中理法方药齐备,辨治思路井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案佳作。
基于《柳选四家医案》的自身特点,在学习与运用该书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医家不同,视角各异由于《柳选四家医案》是在搜集多位医家医案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因此,在阅读某一医家的医案时,只有对其学术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对其医案的理法方药进行正确的认识。
否则,若对该医家的学术思想一无所知,仅凭一般的中医知识去阅读医案,则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或者不能把握医案的要点,或者曲解医案本身的辨治思路。
因此,对于不同医家的医案,在阅读时要善于转换视角,根据每一位医家的学术特点,“身临其境”地阅读医案。
比如,尤在泾师从于马俶,而马俶是明代温补学派医家李中梓的门人。
因此,尤氏在杂病论治方面,颇重脾肾。
同时,尤氏亦为治仲景学说颇有成就的医家,著有《金匮翼》《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等传世之作,故尔,其治疗外感疾病亦独具特色。
再如,曹仁伯是继叶天士、薛生白之后,被誉为“德被吴中,名驰海外”的第一人。
其治疗湿热阴虚等复杂病证,善于从清化胃府入手;治疗发热下利之证,采用小柴胡汤化裁,均可谓善学古人而又灵于变通者。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1. 《黄帝内经》留传下来的医案如下:
一个名叫苏合之人,他的蛇咬伤病颇多,求了不少名医都未能治愈。
最后他听说了黄帝的名声,特地来找他治病。
黄帝很快就治好了他的病,于是苏合非常感激地问道:“为什么你能治好我的病,而别的医生不能?”黄帝回答说:“蛇咬伤病的治疗法并不难,但是其他医生都没有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无法治愈你的病。
”
2. 《食疗本草》记载了一位名叫李时中的名医,在一次因山洪暴发而引起水下溺水的事故中,他化险为夷,救出了许多被困在水下的人。
他运用了一些食物来急救溺水者,例如葱、生姜和细盐,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恢复人体的呼吸和心跳。
3.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案之一是关于治疗头痛的。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头痛的厉害,连走路都困难。
他询问了病人的具体症状,并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因。
最后,他用一种名叫“急止疽散”的药物治疗了病人的病症,结果病人几分钟后头痛完全消失。
4. 《千金方》中记载有一名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使用了一种名叫“豆腐酥”(一种以豆腐和酥制成的食物)来辅助治疗。
他观察到患者竟然能够通过食用豆腐酥来减少抑郁症状,并最终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
5. 《本草纲目》官方医案中有一例关于治疗痛经的案例,医生使用了一种名叫“香附”(一种中药材)来治疗病人的病症。
经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体验到了病痛的减轻。
以上这些医案都是历代名医留下来的经典案例,它们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第一章:头痛医案1. 患者:李女士,40岁,主诉头痛已有3个月。
每天上午头痛加重,伴随眩晕和恶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发现李女士近期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较大。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肝郁气滞,导致头痛。
采用舒肝活血的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疏通经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女士的头痛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第二章:高血压医案2. 患者:张先生,60岁,多年高血压病史。
血压经常控制不住,常常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张先生的血压逐渐稳定下来,头晕、头痛等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章:消化不良医案3. 患者:王先生,35岁,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
采用中药调理和食疗改善王先生的脾胃功能,同时配合针灸调理气血循环,王先生的消化不良症状逐渐好转。
第四章:失眠医案4. 患者:陈女士,50岁,近期出现失眠症状,难以入睡,睡眠浅,醒来后感觉疲倦。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心肾不交,心神不宁。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陈女士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第五章:痛经医案5. 患者:刘女士,25岁,每次月经来潮都伴随剧烈的腹痛,经期延长,经量过多。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气血不调,经络阻滞。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刘女士的痛经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月经周期也逐渐正常。
第六章:过敏性鼻炎医案6. 患者:杨先生,30岁,长期鼻塞、流涕,打喷嚏频繁,经常出现过敏性鼻炎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肺气不宣,脾虚湿困。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杨先生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通畅,打喷嚏和流涕也明显减少。
第七章:颈椎病医案7. 患者:赵先生,45岁,颈椎病症状严重,颈部僵硬,疼痛难忍,手指麻木无力。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风寒湿邪侵袭颈部,经络阻滞。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1.肝病调理:一位中年男子因长期酗酒导致肝功能损害,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加以调理,患者服用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2. 妇科病治疗:一名女性患有子宫颈炎和月经不调,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子宫颈炎得到根治。
3. 消化系统调理:一位老年男子多年来饮食不规律,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医生采用中药调理,让他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4. 呼吸系统调理:一名年轻男子患有哮喘,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顺畅。
5. 神经系统调理:一位年轻女子长期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头痛等症状,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身心得到放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6. 风湿类疾病治疗:一位中年男子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关节炎得到有效缓解,且病情不再反复发作。
7. 血管疾病调理:一位老年男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血压得到控制,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且病情得到稳定。
8. 免疫系统调理:一名年轻女子患有免疫系统紊乱的疾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免疫系统得到调理,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母10、生石膏25、炙甘草3、薏苡仁25、升麻9、 火麻仁25、党参15、白术12、茯苓12,12剂。水煎 服,日一剂。 服药后,饥饿感减轻,夜间不需加餐,大便转 润,但停药后诸症复如前。用上方加黄芩9、枳壳9、 地骨皮12,水煎服,日一剂。服药12剂,疗效不显, 拟加小承气汤、白虎汤及四君子汤合方化裁: 酒军6、枳实10、厚朴12、知母10、生石膏30、 炙甘草6、苡仁30、白术12、沙参15、麦冬12,水 煎服。六剂后即显效,继服12剂,诸症渐除,日进 主食0.5公斤左右,大便转常。20天体重增加了5公 斤,精神好转。
4月27日二诊:药后热未再作,关节肿痛显著 减轻,乃又自行继服10剂。目前已能行走,自觉 为半年来所未有之现象。复查血沉已降为60mm/h ,尿蛋白(+)。效不更方,激素在递减。原方生地 改为熟地黄30g,10剂。益肾蠲痹丸3袋,每次6g ,每日2次,食后服。 5月10日三诊:症情稳定,血沉已降为 28mm/h,类风湿因子亦已转阴。激素已撤,汤药 可暂停,以丸剂持续服用巩固之。 9月2日随访:关节肿痛已消失,活动自如,体重 增加,已恢复轻工作。
朱良春医案: 杨某,女,33岁,工人。1986年4月5日初诊,去年10 月开始周身关节疼痛,怕冷恶热,血沉147mm/h, 经常发热(37.5℃~38.2℃),一度怀疑为红斑狼疮,但未 找到LE细胞,嗣查类风湿因子(+),乃确诊为类风湿 性关节炎。迭用抗风湿类药物无效,长期服用地塞 米松(3片/日)以缓其苦。目前关节肿痛、强硬,晨 僵明显,活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面部潮红虚浮 ,足肿,腰痛,尿检蛋白(++~+++),苔薄黄,舌质 紫,脉细弦。郁热内蕴,经脉痹阻,肾气亏虚,精 微失固。治宜清化郁热,疏通经脉,益肾固下。 生地黄45g,赤芍、当归、地鳖虫、炙蜂房、制川乌 、乌梢蛇各10g,鸡血藤、白花蛇舌草各30g,仙灵 脾、苍耳子各15g,甘草3g,10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素问· 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而瘦人, 谓之食亦。”
朱良春类风关治验:
补益肝肾精血
* 益肾壮督
温壮肾督阳气
阴充阳旺,驱邪外出
* 妙用虫药
风寒湿痹证
* 顽痹证治分五型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郁久化热证 痰瘀阻络证 瘀热浊毒证 肾督亏虚证
焦树德治验: • 尪痹发病之关键在于风寒湿邪入肾伤骨; • 治疗以补肾祛寒为主; 辅以化湿散风、养血荣筋、活瘀通络。 若出现邪欲化热之势,则减少燥热之品 ,加用苦坚清润之品; 若出现化热之证,则暂以补肾清热法治 其标热,待标热得清后,再渐转为补肾祛寒 之法治其本。 并注意调护脾胃以保后天之本。
(郁热内蕴 经脉痹阻)
制川乌 乌梢蛇 赤芍 地鳖虫 制蜂房 苍耳子 白花蛇舌草 生地 当归 鸡血藤 仙灵脾
林某,女,34岁,农民。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8年余,腕踝关节肿痛僵硬 ,手指关节呈梭形改变,长期服用消炎痛、地塞米 松,未见好转。近两年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于1987年9月2日来初诊。患者面部虚浮,指、腕 、肘、踝、膝关节疼痛,晨僵约3小时,口干怯冷 ,关节得温则舒,苔薄腻、舌边色紫,脉弦细。血 沉54mm/h,抗“O”883u,类风湿因子阳性。寒湿 外侵,痰瘀交结,深入经隧,肾虚络痹。治宜化痰 消瘀,益肾蠲痹。 处方:制川草乌各10g,生熟地各20g,仙灵脾10g ,乌梢蛇10g,炮甲片10g,炙全蝎末3g(分吞),地 鳖虫10g,白芥子10g,炙僵蚕10g,骨碎补10g,全 当归10g,徐长卿15g,生甘草6g。
另益肾蠲痹丸8g,一日3次,饭后服。 二诊:进药60剂,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肿痛 稍退,已能翻身坐起,但行走困难。地塞米松减 至每日1片。原方去白芥子、僵蚕,加炙蜂房10g ,补骨脂10g,肉苁蓉10g,30剂。另益肾蠲痹九 8g,一日3次,继服。 药后已能下床行走活动,关节肿痛基本已消除 。当地医院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23mm/h, 抗“O”<500u。地塞米松减至每日1/4片。药既 奏效,处理同前,丸药继服三个月,关节活动功 能恢复正常,地塞米松已停服,能骑自行车和从 事家务劳动。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复查均 属正常。嘱再服丸药6月,以巩固疗效。
例2
(寒湿痹阻 痰瘀交结)
制川乌 制草乌
乌梢蛇 徐长卿
炙全蝎 炙僵蚕 地鳖虫 炮山甲 (炙蜂房) 白芥子 生地 熟地 全当归 生甘草 仙灵脾 骨碎补 (补骨脂)
朱某,女,33,打字员。1998年12月10日初诊。 全身关节疼痛,小指关节肿胀、晨僵1.5小时, 发作半年,手指已变形。辅检:AS0<250u, ESR30mm/h,RF63,CRP 3.0ug/L,IgGl9.3g/L ,IgA 4.0g/L,IgM 3.65g/L,RBC 2.81×10 12/L, WBC6.5×10 9/L。顷口干,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小 弦,此顽痹之候也,治宜蠲痹通络,活血定痛。 (1)生黄芪、生地黄、鸡血藤各30g,炒延胡20g,仙 灵脾、徐长卿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全当归 各10g,甘草6g。7剂。
名家医案
与
临 床
清末医家周学海: “宋后医书,唯案好看,不似注释古 医书之多穿凿也,每家医案中,必各有 一生最得力处,细心遍读,是能萃众家 之所长矣。”
近代名医恽铁樵: “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值 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 效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 图。”
某某,女,50岁。 多食易饥二年余。患者二年多前忽感食难用 饱,日进食4、5顿仍感饥饿。每于夜间醒来还要 加餐。一昼夜进主食量由原来的0.5公斤增至1公斤 多,近已增至1.5~2公斤,体重却逐渐减轻。经多 种检查排除了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西医 未能确诊,中医治疗近一年,效亦不著,遂失去 信心,近年来未再治疗。近因病情加重,日进食2 公斤多仍时感饥饿,四肢乏力,故来求诊。察患 者体瘦,面色略黯,大便自患病以来一直干燥, 脉弦细,舌淡红,苔灰白,尿黄,大便干结如粟。 阅其以往服过之药方,多为滋补之剂。患者多食 而不多饮,尿黄而量不多,历时两年多,体瘦而 不形削,且能坚持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