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李四光的成功故事

李四光的成功故事

李四光的成功故事李四光的成功在中国的留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你对他的成功故事了解多少呢?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李四光的成功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四光的成功故事篇1李四光小时候常在一块大坪上和小伙伴们一同做捉迷藏的游戏。

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的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

有的藏在草垛背后,有的藏在大树背后,而小,最喜欢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做完了游戏,小李四光突然对坪上的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它兀里兀突地屹立在这儿,显得十分不相称。

他问小伙伴们:“哎,你们说,为什么这块平地上会有这么一块大石头呢?“哈哈哈!”小伙伴们一阵哄笑,他们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可笑,太奇怪了! “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伙伴们回家了。

李四光又去问陈二爹,陈二爹是村里有名的见多识广的老人。

“陈二爹,您说坪上那块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啊!你说的是那块怪石头?”陈二爹说,“别人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这下子,李四光更不明白了,他又去问爸爸:“爸爸,陈二爹说,坪上那块石头是天上掉下来的,您说,那能是真的吗?” “天上落下石头来?”父亲想了一想说,“那倒也会有的。

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那叫‘陨石’。

” “那块石头究竟是不是天上落下来的呢?” 李四光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至于天上能不能掉下这么大的石头来,”父亲又想了一想说,“我也不知道。

” “谁都说不清楚。

” 李四光感到不满足了。

“反正,照我看,它不是本来就在这儿的。

就是弄不清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李四光整个的少年时代,直到后来离开了故乡回龙山,他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后来,李四光去英国学了地质学,又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考察了那儿的冰川。

回国以后,1922年,李四光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质考察中,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存在的遗迹。

这时,李四光开始意识到,故乡那块兀突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一块大漂砾。

然而,猜想也还是不能代替现实。

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材料7篇

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材料7篇

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材料7篇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篇1)阅读了李四光的故事后,我感想很多,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争取得到的权利》一书。

故事主要讲了:李四光在他爸爸口中得知在武汉三填有个地方可以免费上学,于是,他到了那所小学读书。

因为他刚上学时就发奋读书,所以成绩一直很好,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但是他每次都没被保送,于是,他就准备自己出国,最后还是回到了学校。

他的行为被校长知道了,校长被惹怒了,于是就要把李四光开除学校。

但是,他的老师说:“给李四光一次机会吧,如果这次没有考第一名,就让他退学,如果考上了,就可以保送。

最后,他终于名列前茅,争取到了保送的权利……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的感悟是:李四光居然能用自己的实力夺取报送的机会,这是一般小学生都难做到的事情,让我很惊讶。

李四光果然能考上学校的第一,让我又高兴又嫉妒。

我要向他学习……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成功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努力争取而获得的。

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篇2)李四光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

在他童年时期,父亲因为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经常要躲避官府的追查。

李家生活上只能靠母亲纺线织布补贴家用。

因此,李四光从五六岁开始就帮着母亲干活儿,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李四光从小就喜爱读书,善于思考。

1904年,15岁的他到日本留学。

面对语言的差异和理科基础的落后,他发奋读书,进步飞快,让人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留学生集会,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孙中山先生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05年,李四光加入同盟会,成为第一批盟员中最年轻的一个。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1913年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

他认识到要想振兴中华,必须先振兴实业;要想振兴实业,就必须找到埋藏在祖国地下的矿藏。

于是他就换到了地质学专业,开始了一生的地质学术研究之路。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李四光终于写出了《中国北部之蜓科》的研究论文,有力支持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篇一: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
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71年5月2日,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派自己的保健医生赶到医院,一直守护在手术室旁,随时将李四光的病情和抢救措施向周恩来报告,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军代表说,中央决定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有关负责同志就没有安排准备悼词.。

世界名人故事李四光.doc

世界名人故事李四光.doc

世界名人故事李四光李四光以科学家、地质学家的身份享誉全球,同时,他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李四光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四光的故事篇一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

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

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

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

晚上,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

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

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

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

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李四光的小故事 (2)

李四光的小故事 (2)

李四光的小故事前言李四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孩,出生于一个偏远的山村。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亲都是务农为生。

然而,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李四光坚毅的品质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李四光的小故事。

发现手工艺从小,李四光就对手工艺非常感兴趣。

他经常观察父亲在农田里种植庄稼,同时也会跟着母亲学习编织竹篮和制作竹竿。

他的手艺越来越好,村里的人也常常向他请教手工艺方面的问题。

这让李四光感到非常自豪,也坚定了他走向手工艺之路的决心。

走向城市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四光决定离开家乡,去城市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他怀揣着自己的手工艺技能和梦想,来到了繁华的都市。

在城市里,他找到了一个小手工艺品店,开始了自己的手工艺创作之路。

手工艺的蜕变在手工艺品店里,李四光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他教会了李四光更多的手工艺技巧和创作理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李四光的手工艺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他开始设计和制作更精美的手工艺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成为手工艺师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手工艺技能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李四光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炙手可热的手工艺师。

他的手工艺品在艺术展会和手工艺品市场上屡次获奖,并且受到了各方关注。

面对困难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当李四光的手工艺品销售受到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影响时,他也遭遇了一段低潮期。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和克服困难。

开设工作坊为了提高自己的手工艺品销售能力和吸引更多的顾客,李四光决心开设自己的手工艺品工作坊。

他邀请其他手工艺师加入,共同交流和创作。

工作坊很快就吸引了许多手工艺爱好者前来参观和购买,也为李四光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收入。

传承手工艺李四光深知手工艺的珍贵和传统的价值,他开始积极参与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在村里举办手工艺品展览和培训班,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手工艺,同时也为手工艺在当地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结语就这样,李四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孩成为一名手工艺师,并为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四光的故事简短概括

李四光的故事简短概括

《李四光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呀,从小就特别爱动脑筋。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他躲在了一块大石头后面。

等小伙伴们都找到了他,他就好奇地想:“这么大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长大以后,李四光爷爷一直没有忘记这个问题。

他努力学习,到处去考察。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不放弃。

有一回,他在野外考察的时候,天气特别不好,又刮风又下雨。

可是李四光爷爷还是坚持工作,认真地记录着看到的一切。

最后,李四光爷爷经过不断地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很多地质方面的秘密。

小朋友们,李四光爷爷是不是很厉害呀?《李四光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为了寻找地质的秘密,走过了好多好多的路。

有时候要爬山,有时候要过河。

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没有路,全是杂草和石头。

但是李四光爷爷不怕,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他还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一点都不觉得累。

他总是笑着说:“多辛苦一点,就能多知道一些秘密。

”在他的努力下,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朋友们,要向李四光爷爷学习哟!《李四光的故事》小朋友们,“李四光爷爷的故事”还有很多呢。

李四光爷爷在研究的时候,特别认真。

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一块石头的来历,在实验室里待了好几天。

他吃饭的时候都在想问题,睡觉的时候也在想。

还有啊,他还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教给很多年轻人,希望他们也能为国家做贡献。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三一文库()〔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李四光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

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

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

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

晚上,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

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

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

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

李四光的故事3篇

李四光的故事3篇

李四光的故事第一篇:李四光的际遇李四光,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生活充满波折和挣扎。

他的父母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了,留下他和他的妹妹,由他的外祖父母抚养。

虽然他的祖父母很爱他们,但他们只有一个破旧的农场,靠种地和养猪勉强维持生计。

李四光从小就想改变这种生活,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李四光小时候就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他在小学时期就成为了学校的数学科代表,绰绰有余地领导了同学们。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办法上更好的学校和大学,只能选择去一所普通的职业学校学习机械维修。

在学校里,李四光表现出了他的过人之处。

他学习很努力,但他更加热爱实践。

他在学校里做了很多项目,各种各样的机械维护,从简单的家电到大型机械。

他在大家的帮助下学到了更多的技能。

这个学习的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但是李四光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并不理想。

他又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想成为一个企业家。

他了解到了另一个城市的机会,然后辞去了他的工作,前往他想要去的城市。

然而,在这里,他又一次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路。

由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发现很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为了生计,他从事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从送报纸到打扫环卫工,每一种工作都没有让他放弃。

同时,他也在积极地寻找机会,不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

第二篇:李四光摸索出的道路经过一番努力,李四光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成为了一家小公司的经理,公司主要从事机械维修和检测。

虽然这个工作很不容易,他需要长时间工作,但这个工作也给他带来了很多机会。

在这里,李四光学到了如何经营一个企业,如何与客户交流以及如何管理雇员。

在公司中,他得到了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他了解到掌握创业技能的重要性。

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他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企业。

他的企业,主要从事机械检测服务,马上就受到了顾客的欢迎。

他的企业生意很快做大,李四光也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

他思考着,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加成功,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年轻时他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爷爷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李四光爷爷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

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李四光爷爷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

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爷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

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李四光爷爷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

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

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

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

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爷爷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

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

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篇二: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

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

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

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

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

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

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

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

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

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

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

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
几节断藕带回家。

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

河南郑州巩义市五小三年级:张成浩篇三:李四光的成长故事
李四光的成长故事
【点击数:3084 更新时间:2009-06-09】
李四光(1889—1971),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而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是秀才,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一生热心乡村教育事业,为黄冈培育了不少人才。

他原在新庙开设了一个私塾,后又将其改为学堂,并自任堂长。

由于他的学堂在鄂东一带很有名气,过了几年,县里将他的学堂改为公立,称“东乡小学”,并任命他为校长。

他为人正直,口才甚好,学生很喜欢听他讲课。

李四光6岁时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

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

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

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李四光的父亲与当时黄冈的革命党人吴贡三关系很密切。

有一天,父亲在书房偷偷修改吴贡三托人捎来的《孔孟心肝》反清小册子。

他边看边紧蹙双眉,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子。

李四光从门缝里看到爸爸一晚上都在屋内来回走,感到很奇怪,于是他进屋问爸爸:“爸爸,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吧?是生我的气了?”父亲见小四光一脸认真的样子,就合上书本,叹了口气说:“孩子,中日甲午海战,由于清政府无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把台湾、澎湖、辽东割让给了日本人,把旅大租借给了俄国。

这些地方的人民都沦为亡国奴了,我怎能不伤心?”
“爸爸,我听说北洋舰队从外国买来20多艘战舰呢!我们为什么还打不过外国人呢?”“这是因为清政府派了卖国贼李鸿章向北洋水师下令不准抵抗日军,才招致全军覆没。

”“难道那么多战舰没有一艘去迎敌吗?”
“有一位名叫邓世昌的舰长就率兵抗敌,后来炮弹用尽了,战舰也受了伤。

邓世昌下令战舰加速前进,想猛撞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

但是我们的战船没有日本人的速度快,结果不但没有追上敌舰,反而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都牺牲了。


听了爸爸的话,李四光把拳头捏得紧紧的。

他咬着牙说:“我长大了一定要造一艘最快的战舰。

谁敢来欺负中国,就撞死它。


从此,李四光对轮船发生了兴趣。

有一天,爸爸到县城办事,李四光也跟着去了。

在长江边,李四光看到江面上有一座像高大楼房的东西,上面还有窗户。

父亲告诉他,那就是大轮船。

李四光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轮船是用盖房子用的毛竹和木头做的吗?”
“哈哈。

孩子,用毛竹和木头可以做简单的小船。

这样的大船是用钢铁做的。


“钢铁?”李四光想起了家里种地用的铁犁、锄头,砍柴用的柴刀。

钢铁很重呀,一把柴刀掉到水里,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这艘钢铁大船为什么沉不下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家,他向街上的铁匠叔叔要了一块废铁皮,又找出一张纸,在上面画出小船。

然后把铁皮照着纸样子剪好。

于是,李四光开始又敲又打地造起船来。

干了一整天,一只小小的铁皮船做好了。

他又用剩下的铁皮卷成一只小巧的烟筒,安在小船上,还用小布角做了一面小小的旗帜,插在船头上。

弟弟妹妹们一直围在哥哥身边看他“造船”。

李四光收拾好工具,在村里的一大群孩子们的簇拥下来到池塘边。

大家蹲在岸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李四光把小铁船放入水中。

只见小船稳稳当当地停在水面上。

李四光用手在船的后边拨了几下水,小船慢慢地向前驶去。

“哇,成功啦!小船走起来了!”李四光跳着脚欢呼起来。

这个小小的经历给李四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李四光慢慢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