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

关键 词 : 义指向 ;综述 ;价值 语 语义 指 向指 的 是某 ~ 结构 成分 在 语义 上 与哪 个 结构 成 分发 生 联 系 ,现代 汉语 的语 义指 向研 究集 中在补 语 、状 语 、定 语 ,尤 其
是副 词 的语义 指 向上 。
一
、
什 么是语 义指 向
语 义 有 多 个 层 面 , 汉 语 句 法 研 究 中 所 关注 的 语 义 问 题包 括 格 和 语 义 角色 、语 义 关 系 、语 义 特 征 、语 义 指 向等 等 ( 陆俭 明
二 、语义 指 向研 究概述
“ ”。 喝
目前 国内对 语义 指 向问题 的研 究 也是 多 数把 语 义 的理论 集 中 4 指 向另 一定 语 。如 :他 简 直是 个十 全 十美 的好 人 。 “ 全 ) 应用 在 语法 研 究方 面 ,而 语义 指 向理 论应 用 在语 法 方面 的研 究 , 十 美 ”指 向另一 定语 “ ”。 好 也 多数集 中在对 一 些语 法现 象 的研 究 层 面上 ,主 要 目的 是发 现 它 5 同 时指 向主 语 和 宾语 中心 语 。如 : 他 有 当将 军 的希 望 。 ) 们 的句法 结构 关系 和语 义 结构关 系 。 “ 当将 军 ”同 时指 向 “ ”和 “ 望 ”。 他 希 1 对 状语 语义 指 向的描 写 . 三、语 义指 向分 析价 值 关于 状 语语 义 的指 向,结 合众 多语言 学 家 的研 究成 果 ,大 致 随着 汉语 语法 的发展 和 曰益 完善 ,语 义 指 向的研 究 也受 到越 来 越 多 的人们 的重视 ,研 究 成果 也层 出不穷 , 以陆俭 明先生 为代 有 以下几 种 : 1 指 向动词 的 宾语 , 如 :咱们 热 热地 来 壶茶 喝 ,状 语 “ 热 表 的语 言学 家们 把语 义指 向的价值 为 以下六 点 : ) 热 地 ”指 向动词 “ ”的宾语 “ ”。 喝 茶 1可 以进一 步帮 助分 化歧 义句 式 ; . 2 为解 释某 些语 法现 象提 供 了一种 新 的角度 ; . 2指 向介词 所 修饰 的 成分 ,如 :在美 国、英 国、澳 大利 亚 , ) 全 都爆 发 了大 规模 反 战示 威 。状语 “ 都 ”指 向介 词 “ ”所 修 全 在 3 可 以进 一 步 帮助 分析 句 子 的语 义 结 构 ,揭 示 语 义 结构 特 . 饰 的成分 “ 国、英 国 、澳大 利亚 ” 。 美 点; 3指 向主语 ,如他 高 高兴 兴地 跑 了过 去 。状 语 “ 高 兴兴 ” ) 高 4 可 以帮助 揭示 某些 句法 结构 的语法 意 义 ; . 5 可 以帮 助 说 明某些 语 言单位 具备 不具 备某 种语 法 功 能的规 . 指 向主语 “ ”。 他 ’ 4 指 向谓语 中心 ,如 :我 轻轻 地 走 了 出去 。 “ ) 轻轻 地 ”指 向 律 ; 6 有 助于 开阔语 法研 究 的思 路 ,拓 宽语 法研 究 的视野 。 . 谓语 中心 语 “ ” 。 走 5 指 向定 语 。如 :家 里 家 外 的事 儿全 是 她 一 个 人 在 忙 活 。 ) 语义 指 向研 究可 让 我们 思考 很 多 问题 ,而 这些 问题 都将 会把 “ ”指 向定 语 “ 全 家里 家 外 ”。 语 法 研 究引 向深 入 ,帮助 我 们揭 示 出一 些 意想 不到 的语 法规 律 , 6 指 向 补 语 。 如 : 张 三 没 有 打 死 人 。 “ 有 ” 指 向补 语 从而 丰富 我们 的语法 研 究规律 ,拓宽我 们 的语法 研究 的视 野 。 ) 没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 )他 大 约寒 假 去 了上 海 ( “ 4 大约 ” 既指 向后 面 的
代 汉 语 为 例 从 语 义 指 向 的 概 念 、 语 义 指 向 的 类 型 以 及 语 义 “ 寒假”,又指向后面的 “ 上海” ) 指 向 的研究 意 义等 方面 来 论述 语 义指 向分析 法 。
间的各种语义联 系,证 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 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 象。 因此 ,对现代汉语语义指向进行研 究,对于更好地 了解、学习现代汉语 以及从事汉语教 学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关键 词 :语 义指 向 类 型 研 究 意义
句 法 结 构 是 句 法 形 式 和 语 义 内容 的 统 一 体 。对 句 法 结
一
地 从 这 个 句 子 出 发 , 不 考 虑 句 外 的语 境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就
可 以直 接 分析 出它 的指 向,而 且这 种 语 义指 向一般 是 固 定不
( )帮助 分 化 句子 的歧 义 结构 一 汉 语 句 子 存 在 着 许 多 歧 义 结 构 , 分 化 这 些 歧 义 结 构
是主 语 “ ”。 我
( )从句 子 成分 的角 度 观察 语 义指 向 二
1补 语 的语 义指 向 .
( )你砍 快 了,慢 一点 ! ( 砍+ 6 你 砍快 了 )
“ ”可 以分 为 单 指和 双指 。 单指 是 指所 联 系 的语 义 指 是 一个 ,双 指 是 指 所 联 系 的语 义 成 分 是 两 个 。如 :我 们 打
语 言应 用研 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口李修 尚
摘 要 :语义指向研究发源于2世纪6年代,成型于8年代。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 句法结构 中,句法成分之间 O 0 O 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 目标的语 义联 系。通过分析 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 象,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语义指向分析刍议周 刚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
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
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
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语义指向分析

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作者:程树铭汤梦甜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语义指向进行了分析,分别是特殊句式中的语义指向、歧义句中的语义指向、具体词类中的语义指向,旨在通过对语言的不同方面的探讨发现语义指向可以研究的更多视角,希望能加深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语法分析语义指向特殊句式歧义句词类一、语义指向的含义及其分析法的产生(一)语义指向的含义语义指向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语法学界虽已达成共识,但对于语义指向的含义却各有说法。
范晓(1992)、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
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能力。
沈开木(1996)认为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
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
王红旗(1997)把语义指向看作是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
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指的是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邵敬敏(2001)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虽然学者们对语义指向的含义表述各异,但核心内容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语义指向就是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跟另外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二)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法主要有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成分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成分分析法等。
其中的语义指向分析法主要是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语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与语法结构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

1111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是指对形容词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形容词除了可以作谓语、定语外,还可以作状语和补语。
以下是对形容词作不同成分时语义指向的研究:
- 作谓语:形容词作谓语时,其语义指向主语或主语的某个成分,表示对主语的性质、状态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这座山很高”中的“高”,其语义指向主语“山”,表示山具有高的性质。
- 作状语:形容词作状语时,其语义指向谓语或谓语的某个成分,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等。
例如“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中的“高兴”,其语义指向谓语“跳”,表示跳的方式是高兴的。
- 作补语:形容词作补语时,其语义指向谓语,表示对谓语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他累得满头大汗”中的“满头大汗”,其语义指向谓语“累”,表示累的结果是满头大汗。
- 作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时,其语义指向它所修饰的名词,表示对名词的性质、特征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这是一件新的衣服”中的“新”,其语义指向名词“衣服”,表示衣服是新的。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句子的语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汉语语法研究的准确性和精细度。
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关系密切,因此语法研究要全面深入地揭示隐藏在表层语法结构背后的、深层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是一种与句法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语义现象。
语义指向对汉语句法结构中复杂语义关系的解释有重要作用。
语义指向的研究重点是结构内语义指向关系,主要属于结构分析。
标签:语义指向句法结构作用一、语义指向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法学界开始关注句法中的语义研究。
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对应的一面,又有不对应的一面。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揭示隐藏在表层语法结构背后的深层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是一种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的语义现象。
语义指向作为语法研究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汉语语言结构中“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一致性和复杂性要高于其它语言,所以才特别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语义指向”的理论和方法在形成时,也受到国外当代语法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如:“格语法理论”为语义指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语义指向,最早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在语义上A指向C”,后来经沈开木、邵敬敏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研究方法,给汉语研究注入了活力。
研究语义指向,有助于分析句子中几个语义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
语义指向现象可以分为结构外成分语义指向和结构内成分语义指向。
结构外成分的语义指向应该属于篇章分析,主要涉及“缺省成分的找回指向关系”;而结构内成分的语义指向关系主要属于结构分析,是语义指向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动—名支配指向关系”“饰—中修饰指向关系”和“名—名同指指向关系”三大类,各类内部还涉及大量不同的情况。
第一类,句法结构中动词和名词的指向关系。
这种语义指向主要是确定作为核心词语的动词和作为论元成分的名词之间的支配性指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语义指向分析刍议周 刚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
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
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
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吕先生提纲挈领地分析了形容词状语、定语和副词状语三种成分的语义指向,为语法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进入80年代,沈开木(1983)开始使用 指向 这一术语,分析了 也 字语义上的 多项指向 问题。
刘宁生(1984)首次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论述了在句首的 在 介词结构的语义指向,指出 在 句法上是全句的修饰语,其语义指向却不一致,有时指向主语,有时指向谓语。
此后,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就使用开了,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论文也陆续发表出来。
1 2 语义指向分析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分析发源于60年代,成型于80年代,有其必然性。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自第一部语法著作 马氏文通 出版到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传统语法学的路子,注重意义,而不注重形式。
50年代起,开始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著。
但是也出现了只注重形式,不考虑意义的倾向。
60年代初,汉语语法学界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倾向,并有人撰文批评这种倾向,提倡 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的原则,文炼(1960)就批评一些人注重形式, 把不同的形式当作同一形式 , 割裂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并指出: 同一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这个原则当然也适用于汉语。
又指出: 比较复杂一点儿的情形是表面上好像一个形式,骨子里是两个不同的形式。
并以歧义句式的分析揭示了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这篇文章揭示的歧义句式和补语在语义上 说明 主、宾语等一些语法现象给后来的研究以有益的启迪。
70年代末,我国语法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得到共识。
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1978、1979)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接着(1980)提出了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两个概念。
陆俭明(1980)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这两种关系是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他们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这个原则加以具体化了。
这就是后来总结的(朱德熙1985): 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与此同时,胡裕树(1981)文炼(1982)提出: 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句法的。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引进了 三个平面 的理论和方法。
胡裕树、范晓(1985)进一步提出: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为深化汉语语法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使我们更加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对语法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语义指向分析的类型2 0 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运用语义指向来说明、解释语法现象,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的状语 重重地 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的状语 狼狈地 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换言之,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根据目前汉语语法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研究情况考察,可以以分析中是否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使语义指向发生变化为依据,把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分为动态和静态两大类型。
2 1 静态语义指向分析我们在考察一个句子的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时,孤立地从这个句子出发,不考虑句外的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就可以直接分析出它的指向,而且这种语义指向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把这种语义指向分析称为静态语义指向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适合所有的句子,包括没有具体句外语境的抽象的句子,适合考察的句子成分是补语、状语、定语、谓语动词等。
(一)补语 例如:(3)我干累了。
(4)他干完了活儿。
(5)我干快了。
(6)这活儿可把我干苦了。
例(3)补语 累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例(4)补语 完 的语义指向宾语 活儿 ,例(5)补语 快 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 干 ,例(6)补语 苦 的语义指向介词 把 的宾语 我 。
(二)状语 如例(1)、(2),再如:(7)大家圆圆地围成一个圈。
例(7)状语 圆圆地 的语义指向宾语 圈 。
(三)定语 例如:(8)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
(9)他买了十块钱的饲料。
(10)小王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11)小李拔了十块钱的草。
例(8)定语 一天的 语义指向谓语动词 想 。
例(9)定语 十块钱的 语义指向宾语 饲料 。
例(10)定语 愉快的 语义指向主语 小王 。
例(11)定语 十块钱的 语义既可以指向宾语 草 ,意思是 草值十块钱 ,也可以指向 小李拔草 这一行为,意思是 小李给人拔草得到十块钱 ,因此这是一个歧义结构。
(四)谓语中的动词 例如:(12)我找个老师问。
(13)我找个老师教。
(14)我找个人一起去。
(15)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16)一句话就把小张说火了。
例(12)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问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例(13)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教 的语义指向谓语中的前一个动词的宾语 老师 ,例(14)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 去 的语义指向主语 我 和前一个动词的宾语 人 ,例(15)谓语动词 吃 的语义指向介词宾语 他 ,例(16)谓语动词 说 的语义指向并不是指向主语 一句话 ,而是指向句外某个表施事的成分。
这些语义指向跟句外的语境没有关系,都是从句子本身直接分析出来的,并且只有一种分析,不会变化。
这种静态语义指向分析不涉及语用因素,因此也可以称为单纯语义指向分析。
2 2 动态语义指向分析如果我们考察分析某个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时,需要考虑语境(主要是上下文)因素,那么语境不同,其语义指向也随之而不同。
我们把这种语义指向分析称为动态语义指向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常用于副词的语义指向,例如:(17)我只买了一本杂志。
这个句子中副词 只 的语义指向会受语境的影响而所指不同,例如:(18)我没干什么,只买了一本杂志。
(19)我没买什么,只买了一本杂志。
(20)我没买多少,只买了一本杂志。
例(18)由于前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是 干什么 ,后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 买了一本杂志 成了全句的焦点,因此 只 在语义上指向述宾结构 买了一本杂志 。
例(19)由于前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是 买什么 ,后一分句的名词性成分 一本杂志 成了全句的焦点,因此 只 在语义上指向定中结构 一本杂志 。
例(20)由于前一分句的谓词性成分是 买多少 ,后一分句的数量词语 一本 成了全句的焦点,因此 只 在语义上指向数量结构 一本 。
以上这些语义指向跟语境密切相关,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
这种动态语义指向分析涉及语境、焦点等语用因素,因此也可以称为语用语义指向分析。
3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3 0 语义指向分析给我们揭示了句子成分之间,尤其是句法平面上间接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证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象。
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 1 作为进一步分析句子语义结构的有效手段。
句子的语义结构是以逻辑意义为基础而构成的深层结构,其基础部分是一个谓核结构,它是由谓词和谓词相联系的几个语义成分即论元组成,谓词是谓核结构的核心。
根据逻辑推导,可以推出谓词联系哪几个强制性的语义成分,以这些成分的数目给谓词定 价 。
此外,还考察动词跟名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分析名词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
而句子的语义结构远不止如此简单,在谓核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各种修饰和补充成分,从而形成一个语义网络。
一个复杂的语义结构往往同时包含好几个命题。
分析这样的语义结构,用格语法和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它们只能分析名词和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不能分析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分析正弥补了这一缺陷,语义指向分析不限于名词和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还可以考察其他各种非直接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例如补语和主语(例(3))、宾语(例(4))之间,状语和主语(例(2))、宾语(例(7))之间,定语和谓语动词(例(8))之间在句法上不是直接成分,而在语义上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如例(3)中补语 累 语义上指向施事主语 我 ;例(8)中定语 一天的 语义上指向动作 想 。